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59800814593

    1、盤古氏

    中國古代傳說時期中開天闢地的神。盤古事蹟初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其後,題為南朝·梁·任昉撰的《述異記》稱盤古身體化為天地各物。根據這些記載,天地原本渾沌得像一個雞蛋,盤古生在其中,過了18000歲,然後天地開闢,陽清者(意指蛋清部分)形成了天,陰濁者(意指蛋黃部分)形成了地。隨著天的增高,地的增厚,盤古也一天天增加身體長度。他的頭和四肢變成五嶽,血液和眼淚變成江河,眼睛變成日月,毛髮變成草木;他噓氣變為風雨,聲音變為雷霆,目光變為閃電;他睜眼是白天,閉目是晚上;開口為春夏,閉口為秋冬;高興為晴天,生氣為陰天,等等。《述異記》並指出,上述有關盤古的傳說,或出於古說,或產生於秦漢,或盛行於吳越之地,或為先儒之說;而古人為了紀念他,在南海建有盤古墓,在桂林建有盤古廟。《三五曆紀》並說盤古之後才出現三皇。

    2、有巢氏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原始巢居的發明者。相傳遠古昊英之時,人少而禽獸多,為防禦野獸侵害,他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慄,夜晚棲宿樹上。後又發明穴居。有巢氏這一名字最早見於戰國諸子著述之中。

    3、燧人氏

    中國古代傳說中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相傳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關於燧人的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

    4、伏羲氏

    中國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又作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也有人稱太昊伏羲。古書上稱伏羲人頭蛇身。傳說與女媧是兄妹。中國古文化中的發明創造,多數與他有關。傳說,上古之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伏羲降服龍馬,觀察龍馬身上的圖紋,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符號,叫做八卦,以示天地萬物之種種變化。他模仿蜘蛛結網,製作捕魚網,並教給勞動人民。他製作琴瑟,創作《駕辯》之曲。還傳說伏羲制嫁娶之禮,教人狩獵。這些都反映出中國原始時代開始漁獵畜牧的情況。伏羲的神話在中國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影響深遠。又傳伏羲、女媧為婚,繁衍人類,被奉為人類始祖。

    5、神農氏

    中國古代神話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他“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製作了這些生產工具,教給人民進行農業生產,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神農還被傳說為“醫藥之祖”,史記中記載:神農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後世傳言神農是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因能化解藥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傳說他還曾教人治病。另有傳說神農即炎帝。

    6、太皞

    一作太皓,又作太昊。傳說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風姓,居於陳。春秋時期,在濟水流域的許多小國如任、宿、須句、顓臾等,都是太的後代。亦有說太即伏羲氏。

    7、少皞

    一作少昊,名摯(一作質),己姓,或說嬴姓,居曲阜(今山東省曲阜縣),號窮桑帝,一說號金天氏。傳說是中國古代東夷族的首領之一,是從太族中分化出來的,因此稱為少。它的歷史相當久遠,春秋時代的郯子說少是他的祖先,名摯。郯國是春秋時的小國,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

    8、黃帝

    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陝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域)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因這位傑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陝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後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國語·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

    《易·繫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屬於生產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於物質生活方面的,有製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佔日月、算數、調歷、造律呂、笙竽、醫藥、文字等。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後的發明創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

    《戰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並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績。黃帝族經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衝突、交往與融合,到戰國時期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族。《世本》及《大戴禮記》的《帝系》將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編排成黃帝一系的分支,構成了完整的血緣世系。從此人們總把黃帝與炎帝並舉,來表示華夏族從炎、黃開始已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9、嫘祖

    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軒轅氏之妻,西陵氏之女,被後人推崇為中國養蠶取絲的始祖。據《隋書》記載,北朝北周時尊她為先蠶。《路史》裡稱其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治絲,開創了絲織事業。歷代皇帝將其供奉為蠶神。

    10、倉頡

    一作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相傳中國古代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的時期。中國考古學家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刻劃符號(其中有少量的文字),已發現的大量文字甲骨文距今約四千年。這說明文字的出現是古代先民長期不斷總結與不斷創新的產物,不是某個人一蹴而成的。《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由此可見,倉頡可能是上古時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

    11、炎帝

    中國傳說中部落聯盟首領。據傳說,昔少典氏娶有蚧氏,生黃帝、炎帝。黃帝居姬水流域(今陝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域),炎帝居姜水流域 (在今陝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故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歷史上往往炎黃並提。傳說炎帝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戰國以後有些學者認為炎帝即神農氏,奉炎帝為農神,這可能是因為炎帝與農業部落有關。炎帝部落定居在西北高原一帶,後來東進,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被黃帝擊敗後,兩個部落合作,結成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戰勝了它們的共同對手——蚩尤。炎帝、黃帝並不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歷史時代的化身。當時處於原始社會瓦解和階級社會形成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部落戰爭和民族融合頻仍。炎黃部落的進一步融合使其名聲更為顯赫。隨著歷史的發展,炎帝、黃帝便人格化成為傳說中的華夏族的首領,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

    12、蚩尤

    中國神話傳說中上古東方九黎族部落首領,又傳為主兵之神。據說他有兄弟81人,能呼風喚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亂。他們勇敢善戰,威震天下。黃帝聯合炎帝部落,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據說蚩尤作戰時能呼風喚雨,製作大霧,令黃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戰勝。後來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能在大霧中辨明方向,才將蚩尤戰敗擒殺。蚩尤死後,昇天為星宿。蚩尤活動於今河北、山東、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區。傳說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戰敗之後,南下與土著苗蠻所屬部落雜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稱蚩尤是南方苗瑤民族的祖先。

    13、顓頊

    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14、共工

    中國古代神話中炎帝的後裔。相傳是古代的水神。傳說共工人面蛇身朱發。關於共工的神話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關於共工的傳說還有禹逐共工,祝融與共工戰等等。

    15、帝俈

    一作帝嚳,號高辛氏相傳為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繼顓頊在奪權鬥爭中再次打敗共工氏。

    16、祝融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祝融氏是黃帝后世子孫。《史記·卷四十·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時為鄶國。重嚳封功食邑於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

    春秋時的鄭國,是祝融族原來居住過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鄭縣一帶。《國語·周語上》說:“有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見,在夏族開始興盛的階段,祝融族有一部份還在嵩山一帶居住。嵩山與新鄭同為鄭國疆域,基本上屬於一個地區。羅泌《路史》卷八說:“〔祝誦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祝融因功狀昭顯,食邑於新鄭,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鄭縣誌》特為祝融作《封建表》。

    17、堯

    中國傳說中的古帝王,父系氏族社會後期炎黃部落聯盟領袖。帝嚳少子。姓伊耆,名放勳,號陶唐氏,史稱帝堯、唐堯。傳說他勤儉樸素,辦事公正,體恤人民,被視為仁君的典範。曾設官治理國政,掌管時令,制定曆法,並用鯀治水。晚年徵詢四嶽(四方部落首領)意見,推薦舜為其繼承人。恐長子丹朱不服,將其放逐於南方,後丹朱舉兵反叛,堯親自率兵平叛,處死丹朱,讓位給舜。一說堯晚年德衰,舜奪其位,並將其放逐於平陽。

    18、丹朱

    堯的兒子。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于丹水。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讓位於舜。這是後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

    《山海經》一書記載古代首領有帝號的不多,而丹朱卻有了帝號,稱作帝丹朱。鄭玄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這說明丹朱在漢代人眼裡是古代很有德望、聲名很顯赫的人。但《竹

    19、羲和

    《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泉。”羲和國中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生了十個太陽。“太陽之母”這是關於羲和的傳說之一。羲和又是太陽的趕車伕。《楚辭·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無迫。”(弭:平息;崦嵫:yānzī牞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詩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趕著馬車,和太陽一起走在歸家的路上。羲和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著太陽前進。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於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視著時日的迴圈,測定日月星辰的執行規律,給大家制定出計算時間的歷法。

    20、許由

    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這一帶後來便成了許國的封地,他從而也成為許姓的始祖。據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帝堯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21、巢父

    唐堯時的隱士。是陽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賢.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上古時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人民就在樹上築巢居住以避野獸。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讓給許由,許由亦不肯受。

    22、舜

    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古帝王之一。從《楚辭·天問》的神話看,舜應為商代的始祖神,與商代卜辭高祖夔相當。《禮記·祭法》中商的始祖神改成嚳。《帝系》中嚳聲名顯赫地一身兼為摯、堯、商、週四族共祖,舜則降成與嚳並立的顓頊世系中的一個裔孫。但在儒、墨兩家學說裡,堯、舜、禹卻成了三代以前道德勳業最盛的前後禪讓的3個聖王。尤其儒家把他們標榜為萬世楷模的典型聖王,堯未能做到的舉用八元、八愷,放逐四凶,及任命禹治水等盛業,都由舜來完成。人們稱他為虞帝,號有虞氏,姓姚。傳說舜從小受父、弟迫害,歷盡磨難。

    後受堯識拔,攝行政務,終至膺受歷數為天子,最後又南巡而身死,葬於蒼梧之野。自漢以後,傳說他所到之處幾乎遍及華夏各地。舜原是黃河下游東夷部落一個有名的軍事首長。作為商的遠祖,他處的時代與禹相同;作為東方夷族的代表,他和堯都與西方黃帝之後的夏族有過長期的交往。當時在黃河中游地區結成部落聯盟,他和堯、禹先後更迭擔任軍事首長,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堯舜禹“三聖傳授”的時代。透過他們,父系家長制氏族部落聯盟完成了解體的過程。

    23、娥皇 女英

    傳說聰明美麗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時部落酋長堯帝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堯帝晚年,想物色一個滿意的繼承人。他看到舜是個德才超群的大賢人,於是,就把帝位傳給了舜,並讓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封為後,女英封為妃。舜不負堯的信任,讓禹治洪水,使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協助舜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時,九嶷山一帶發生戰亂,舜想到那裡視察一下實情。舜把這想法告訴娥皇、女英,兩位夫人想到舜年老體衰,爭著要和舜一塊去。舜考慮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於是,只帶了幾個隨從,悄悄地離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訊息,立即起程。追到揚子江邊遇到了大風,一位漁夫把她們送上洞庭山,後來,她倆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這裡的竹子染得淚跡斑斑。後來,她倆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漢劉向《列女傳·有虞二妃》雲:“有虞二妃,帝堯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山海經》載:“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晉張華《博物志·史補》雲:“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說,蓋出於此也。娥皇、女英二妃的美麗動人的形象,歷來成為吸引詩人、畫家的創作題材。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頌二妃的不朽詩篇。

    24、商均

    傳說中虞舜之子。原名均,舜妃女英所生。舜死後,他受封於虞(今河南虞城北),與商(今河南商丘)是鄰近,因得商均之名。禹繼位前,欲讓位於他,他便避居陽城(今河南太康北);禹踐位後,以國賓待他,和堯子丹朱並重。

    25、象

    舜的異母弟。性傲狠,受封於有庳(今湖南道縣北)。相傳他在父親瞽瞍示意下,多次謀殺舜,未遂。後被舜流放。

    26、皋陶

    東夷族首領,偃姓。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禹繼位後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後來禹又舉薦益為繼承人。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是皋陶的後人。

    27、鯀

    一稱崇伯鯀。相傳堯將鯀封於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當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這是傳說中夏人活動的地區之一,很多歷史事件與傳說都和這個地區有關。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失敗,被“殛之於羽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副財政長馬爾帕斯成功當選世界銀行新一任行長,他是何許人也?對我們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