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佛山車神

    因為當時美國的實力尚且不夠制霸全球

    美國自獨立以來一直專注於本國建設和領土擴張,沒有意願,也沒有力量去幹涉本國以外的事物。

    但隨著國力的增長,在1850年時,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丟擲“門羅主義”觀點。這個觀點是支援美洲民族獨立運動,反對西方列強幹涉美洲各國事物,將整個美洲視為美國的後院。(美國第5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其提出的“門羅主義”作為美國國策,執行了80多年)

    “門羅主義”是一種變相的霸權主義,把整個美洲看做華盛頓的勢力範圍,胃口實在是不小。但是這個也表示美國無意參與美洲以外的利益爭奪,也是美國“孤立主義”的一種形式。

    一戰戰後,美國憑藉著獨善其身的地理位置和戰時的軍火貿易大發橫財,從而開始崛起為列強之一。但是這時美國的實力還不足與傲視全球,英法德等老牌歐洲國家雖然在戰爭中受到重創,但是底子還在,還輪不到美國吃雞。

    特別是在美華人創意併發起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中,美國的地位就不及英法,這也導致美國國會最終拒絕加入國聯。

    並且,當時的美國也不願意過多的摻和歐洲事物,無論是政府精英還是廣大民眾,都還是傾向於孤立注意政策。

    即便是二戰爆發後,歐洲動盪的局勢已經另許多美國高層感到了危機,可礙於“門羅主義”的根深蒂固,始終無法說服民眾和國會老爺們介入歐洲和東亞的戰事。

    直到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才正式終結了美國的孤立情緒。

    (1941年12月7日早晨7點53分,日本聯合艦隊突襲美軍在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次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發表了激憤地演講,正式對德意日軸心國宣戰,也結束了美國持續近一個世紀的孤立主意政策)

  • 2 # 慕良論史

    二戰是人類的浩劫,卻是美國成為超級強國的一個機遇。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死,這件事直接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7月28日,奧匈對塞宣戰;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同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同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大戰從此全面展開,先後捲入戰爭的達33國,總人口達15億,死傷3000萬人!在全世界打的一塌糊塗的時候,美國卻藉機一躍成為一流強國。

    當歐洲打成一鍋粥以後,美國作為和歐洲同文同種的國家就成了避難聖地,大量高素質的歐洲人帶著鉅額財富來到了美國。到了1924年,全世界一半的黃金都到了美國,世界金融中心也從英國轉移到了美國。

    美國還利用自己中立國的身份大發戰爭財。美國賣武器不是隻賣一家,而是賣給交戰雙方,所以掙得盆滿缽滿。

    同時,因為戰時有大量訂單,加上美華人暴富以後內需大增,以前的老舊裝置已經跟不上生產速度,所以美國更新了最新的裝置,直接成為世界上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但是,在歐洲人看來,美國最多算個土豪。英法兩國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地,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這些美國都是剛剛有,或者還沒有,此時的美國還不是英法兩國的對手。孤立主義,說白了就是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試想一下,如果美國早早捲入戰爭,世界霸主和他還有什麼關係?看看德國就知道了。說句不好聽的,德國給美國趟了雷。兩場世界大戰下來,英法德三國給美國做了墊腳石!

  • 3 # 俄羅斯觀察者

    美國之所以會在一戰結束後重走孤立主義的老路,這跟它的國內政治鬥爭,以及外交失敗有關。

    不可否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歐洲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美國獨立於北美洲大陸,享受著獨立於戰場之外的發展紅利。一戰結束後,美國的財務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債權國,眾多歐洲國家都成為美利堅的債務國。

    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的參與加速了德意志帝國的崩潰。一戰勝利後,民主黨總統威爾遜志得意滿的開始了帶領美國走向世界領導地位的征途。這在一戰尾聲時美國提出的“威爾遜十四點計劃”中有著明確的體現。威爾遜領導的美國要求進行世界權力的重新分配,無論“門戶開放”政策還是“機會均等”原則,都是在削弱歐洲列強固有的地位,同時加強美國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影響力。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美國代表團的確試圖實現威爾遜總統的目標。但在英法兩大帝國主義國家的堅決抵制下,美國的提議遭到否決。威爾遜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引起了國內壟斷資本家的不滿。美國國內重新舉起孤立主義的旗幟,在共和黨領袖亨利·卡伯特·洛奇的領導下,美國沒能批准凡爾賽條約,加入國際聯盟。

    此外,代表美國小資產階級觀點和利益,且在美國政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參議員諾里斯、拉福萊特、博拉等人要求美國做好自己,反對祖國干涉歐洲事務。他們所參與的政治活動,發展和延續了美國一戰後的孤立主義思想。

    共和黨人在1920年獲得美國總統大選勝利後,孤立主義成為哈定總統的國際政策基礎,共和黨政府放棄了前任總統威爾遜積極的對外政治經濟擴張計劃,儘管如此,有依賴於一戰成果的後繼發酵,美國在國際關係體系中的地位獲得了顯著的提升。

  • 4 # 古姿觀察

    孤立主義在美國建立之初就被確立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從美國國父華盛頓的《告別辭》中就有明確的表述:

    要將美國建成自由進步的偉大國家,最為重要的是應該排除對某些個別國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對另一些國家則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與任何外國建立永久的聯盟;美國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能推行一條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得好處,也不敢輕易冒險向美國挑釁。

    文中就是避免要與外部結成聯盟,保證正美國的獨立自主,尤其是不要捲入歐洲的國家之間的衝突之中。因為在二戰爆發之前的世界政治的中心一直在歐洲,主要的世界大國也幾乎都在歐洲,而“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的地緣政治環境保證了美國的國家安全,也成了孕育“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和戰略的沃土。(孤立主義,讓美國遠離戰爭保持中立)

    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是不會輕易的改變的,而且都帶著很強的慣性,美國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也是這樣,畢竟在一戰爆發之前其已經執行了100多年,並且依靠這一政策,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工業總產值第一的強國。這樣的結果也讓美國國記憶體在一大批孤立主義政策的擁護者。可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全球市場的形成,美國的海外利益已經遍佈的世界,美國不可能完全的獨善其身,如何保護和擴張其海外利益成了美國政治家的新的方向。其代表人物就是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而時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伍德羅·威爾遜)

    美國的參戰可以說加速了一戰的結束,美國也正是走上國際舞臺,但是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原則”卻備受冷遇,還是因為英法為首舊歐洲國家不想放棄自己本身的主導世界的政治地位和權力。美國“經濟巨人、政治矮子”的國際形象在一戰後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舊歐洲的排擠一方面,本身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也在掣肘,1920年3月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否決了加入“國聯”的議案。這種孤立主義在1929年之後更是達到頂點,經濟大蕭條使得美國社會變得更加的保守,鼓勵主義者認為美國之所以遭遇這麼大的經濟危機主要原因就是過多國際參與造成的,認為美國應該繼續奉行孤立政策,進行休養生息。

    (孤立主義)

    還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美國參與了一戰,造成了很大損失,犧牲了很多士兵的生命和納稅人的錢,換回來的僅僅是軍火商和銀行的暴富,普通民眾卻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很多民眾和政治人物都不希望美國再次捲入到戰爭之中。兩個原因導致美國進一步的陷入孤立主義思想當中,甚至表現為對於日本、德國等法西斯國家侵略的綏靖政策,直到“珍珠港”事件,美國徹底拋棄了孤立主義,參與主導了二戰,進而取得了世界領導權。但是,現在特朗普上臺之後,美國優先政策的出臺,讓“新孤立主義”這一形成於上世紀90年代的外交戰略思想回潮,並且挑戰著全球化的大趨勢,給世界的和平帶來了不安。(修牆總統特朗普)

  • 5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一戰時因為美國之前的政策和參戰的時間,它的損失不大,傷亡也比較有限,所以收益還是不小的,那時候美華人也是信心滿滿。但是後面的外交失敗和貸款償還問題讓美華人心力交瘁充滿了挫敗感,很多問題的結論也讓很多美華人暴怒,認為自己受了政府的欺騙。

    美華人在之前很少有外交問題,因為他們不關心,所以美國政府的外交能力很低,在凡爾賽會議時被英法牽著鼻子揍,訂了很多不符合美國戰前宣傳的條款,比如殖民地問題,懲罰德國的問題,歐洲民族自決的問題,讓美華人感到自己受了欺騙,本來是要解散殖民體系,最後美國成了幫助英法瓜分別國殖民地的幫兇,這個打擊是很大的,最後美華人解釋為美華人的天真和歐洲人的世故狡猾,最後美華人認為我們不應該跟這些歐洲人同流合汙,加入國聯簡直是侮辱美華人的道德。

    後面就是戰時貸款的問題,歐洲人根本無力或是不想還錢,然後變成了德國還了錢,英法才能還,最後成了羅圈賬,美華人是虧損了很多,覺得自己出兵幫歐洲人打仗,最後歐洲人不給軍費還要剋扣美華人借給他們的錢,真是豈有此理。

    這一套事情下來,美華人普通幾乎都不想再幹涉歐洲事務了,讓他們自己玩吧!

  • 6 # 海之波濤3

    其實在一戰前,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然超過英國排世界第一,但美國當時沒有外擴的野心,因為美國是由歐洲精英所建立的國家,他們從歐洲列強互相爭奪,互相消耗中體會到,如何去更好的發展經濟,提高國力,攢足資本,才能去競爭,這也就是“韜光養晦”吧。所以說美國一直在無干擾的情況下,形成了所謂“孤立主義”,這和大英帝國的“光榮孤立”如出一轍,但在美國日漸強大,歐洲列強互相消耗時,強大的美國就不甘人後了,但雖然參加了,但迫於剛露頭角,還有些“矜持”,一戰後,美國雖然在國力上遠超大英帝國,但影響力還差有差距,只能等待機會取而代之?但其稱霸世界的野心已經蓄勢待發了。由於當時世界的競爭還沒有秩序,以德日的崛起而產生的二戰隨即爆發了,美國當然不會錯過這天賜良機,感到奪取世界老大的機會到了,所以,二戰一開始美國極力保持中立政策,但暗裡卻大發戰爭橫財。直到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才“不情願”的介入二戰,而且一戰成名,把戰敗國徹底打垮,同時也把戰勝國拖垮,從而一路絕塵把老大的位置坐實,直到現在。這樣說,美國的所謂“孤立主義”,只能說是當時沒有機會,一但其足夠強大,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就昭然若揭了,你怎麼看呢?

  • 7 # 灰太狼44967765

    一戰後美國的崛起並非全面崛起,雖然在經濟上已首屈一指,但在其他方面相對於強大的歐洲,尤其是英帝國來說,還沒有抗衡的能力。

    美國19世紀未20世紀初孤立主義的本質,不是美國拒絕干涉歐洲,而是拒絕歐洲干涉美洲,即美洲是美華人的美洲。就是因為美國認為其實力尚不足以介入歐美乃至世界事務。

    二戰為美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對於當時的普通美國民眾來說,還是挺享受孤立主義山大王似的小日子。但對於美國精英階級來說,良好的國際視野已讓他們看到了整個世界,尤其是大變局下介入歐洲事務,取日不落帝國而代之的可能。

    珍珠港事件正好為美國提供了最佳切入點。這也是直到今天珍珠港事件仍然初“陰謀論”籠罩的根本原因。

    二戰摧毀了舊秩序,從此美國走出美洲,成為了歐洲的主宰。

    對於美國在二戰中的“漁翁之利”,世人多半關注其大發戰爭財,成為世界第一債主。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於美國本土的和平環境使之成了全世界最優秀人才的集聚地,由此美國在最寶貴的財富~人才爭奪戰中佔領了制高點,且一直持續到今天。

  • 8 # 詹思丁

    感謝邀請。孤立主義政策在美國的外交歷史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主要指的是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主要領域不與任何國家結盟,除非自己認為必要,否則不參與其他地區或者國家的事務,同時也不允許其他國家干涉自己的事務,就是所謂的不干涉原則,這在軍事領域顯得格外突出。而在經濟文化領域除了正常的交往之外,不會刻意出去措施加深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往。莊嚴的思想集中體現在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中,華盛頓之所以為美國的外交政策確定這麼一個原則是因為當時的美國作為一個剛剛獨立的國家,在各個方面都還比較弱小,如果盲目地去和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爭高低,捲入歐洲事務的話,很有可能會給美國帶來災難。所以華盛頓奉勸美華人遠離歐洲,利用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才是正道。但是一戰後美國已經崛起,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已經是世界一流,總之總綜合國力來看美國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那為什麼還不放棄孤立主義呢?

    第二,建國後的孤立主義思想,在現實中也的確為美國帶去了巨大的利益。事實勝於雄辯,美華人遵從華盛頓的教導,堅持孤立主義,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和美洲事務上,經過一百多年的實踐,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再也不是曾經的英國殖民地。那麼美國何以變得強大呢?重要的一環就是擁有為崛起做保障的理想的國際環境,也就是說西方列強沒有過多地區干預美國的發展,美華人認為這要歸功於孤立主義思想,美國不去摻和歐洲事務,歐洲自然也不會去顧及美國。一戰後,雖然美國已經足夠強大,但是美華人對放棄孤立主義的擔心猶存。

    第三,要改變孤立主義思想的主導地位就必須給美華人以足夠的理由,一戰的結束並沒有讓美華人找到這個理由。一戰後美國的強大並沒有改變美國主流社會的孤立主義思潮,他們還正擔心過於地參與歐洲事務會成為美國的負擔,會把美國拉近戰爭中,所以一戰後美國又退回到了孤立主義的狀態中。直到二戰前期,美國遲遲沒有參戰,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孤立主義思潮在普通美華人心中根深蒂固,很難說服他們為了歐洲、為了世界其他地區而戰,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美國遭受巨大打擊後,美華人才看到了孤立主義的後果,這樣的奇恥大辱成為了放棄孤立主義的最好理由。

  • 9 # 睿恪煦

    其實在19世紀末,美國就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一戰之後,美國經濟更是走向繁榮,堪稱名副其實的一流經濟強國。但是,美國無意把其一流的經濟實力轉化為一流的外交和軍事影響力,反而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依然奉行孤立主義。主要原因是因為孤立主義是美國自立國以來的外交傳統,威爾遜的國際主義觀當時在美國還沒有市場。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離任演說中曾警告美國將來要遠離歐洲戰端,避免與歐洲國家結盟,以免讓美國引火燒身。此後的歷屆美國總統大多遵循華盛頓的教誨,避免與歐洲國家糾纏,主要專心經營自己的後院——拉丁美洲,著名的門羅主義因而應運而生。美國在一戰後迴歸“孤立主義”,可謂迴歸常態,依循傳統。正如1921年哈定總統所說的那樣,美國這是“a return to normalcy”(迴歸常態)。

    況且,美國在一戰結束之初試圖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的嘗試被歐洲列強大潑冷水,這更加強化了美國國內對歐洲列強的批評聲音,使得威爾遜的國際主義觀大受冷落。帶領美國參加一戰並贏得輝煌勝利的威爾遜總統在一戰後意氣風發地提出“十四點原則”,意圖引領美國走向國際主義,讓美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現大國雄風。但是,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瞧不上“十四點原則”,《凡爾賽和約》的簽署正是對“十四點原則”的奚落。正因為此,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威爾遜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美國因而也沒有加入威爾遜先前倡導的國際聯盟。

    威爾遜為爭取美華人民對國聯的支援,在美國四處發表演講,終因勞累過度而昏倒。1919年10月2日,威爾遜中風復發,自此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直到1924年2月3日溘然長逝。直到20多年後,羅斯福總統才幫助威爾遜實現夙願,透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讓美國擺脫孤立主義,美國主流社會自此開始熱情擁護國際主義,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把牛當神,如果在印度大街上殺了頭牛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