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80710603270
-
2 # 獬豸獬豸獬豸
石瓢壺,此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經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但最終萬海歸宗,同出一源,此款應為曼生所創十八式之一。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石瓢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且從古到今,長盛不衰。
背後必有其藝術價值和能夠滿足使用者的審美需求的成分。你可曾好奇,如此經典的石瓢壺究竟是怎麼來的?
石瓢的起源
相傳石瓢是由陳曼生所創制。不過要說石瓢壺還得先從石銚(diào)說起,說起石銚又需先從大文豪蘇東坡說起。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石瓢的產生可以看做是石眺的再進化,陳曼生創作石瓢壺,就是以自己石眺為原型。
東坡與石銚
石銚,在現代漢語中的註釋是:陶製的小烹器。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試院煎茶》中寫道:“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也有人認為這是關於石銚最早的記載。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東坡像
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唐朝前古人用來煮茶的器具是鍑(音讀:fǔ,或作釜),由生鐵或瓷、石等材質為之。
到了宋代,釜演變成銚。蘇軾好友周種送給蘇軾的石銚壺即是一種由’釜’改良而成,有流有柄的煮茶器。
蘇軾得到此石銚壺之後,曾作了一首詩給周種,以表達感謝之意: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銅腥鐵澀不宜泉,愛此蒼然深且寬;
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
姜新鹽少茶初熟,水漬雲蒸蘚未乾;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詩中讚揚石銚壺這種新產品,由於在材質與器身設計上加以改良,因而更適合用來煮茶。
曼生與石銚
用於“泡茶”的“石銚”壺,最早是誰創制的呢?相傳是清代文人陳曼生。
2012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楊彭年制,陳曼生為江聽香銘的石銚提樑以368萬港幣的價格成交。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楊彭年制,陳曼生為江聽香銘石銚壺
曼生與楊彭年根據石銚壺的造型再加以改造、創新。壺身銘文:“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種。聽香銘。”
意思是這把由紫砂泥摶制的石銚壺,已不同於周種的那把,而是自行創作設計的。
聽香是陳曼生的幕客江聽香,原名青,字步青,別署紅豆。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 清·路大荒舊藏 楊彭年制段泥提樑石銚壺
陳曼生的“粉絲”們都知道,他是蘇東坡的“狂熱粉絲”,常以坡仙之徒自稱,石眺提樑自然是他向蘇東坡致敬之作。
石銚到石瓢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阿曼陀室 曼生石瓢壺
石瓢符合三角美學定律,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加上簡潔實用,成為了經久不衰的紫砂經典款。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阿曼陀室 曼生石瓢壺
他與楊彭年合作的曼生石瓢,壺身銘文:“不肥而堅,是以永年。”可謂概括了石瓢壺的精髓。
從石銚改制而來,這應當是石瓢的真正起源。
而坊間傳說曼生是在微服途中,偶得一元代瓢器,才創作出石瓢壺的,不過是後人對其藝術話的演繹而已。
壺形故事|經久不衰的石瓢壺,被無數壺友奉為經典!
近1000年的光陰,從最初的釜到東坡的石銚,再從曼生石銚提樑到石瓢。石瓢壺完成了它的進化,以曼妙的身姿留名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