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土豆也叫馬鈴薯
-
2 # 等一等要起風了
日本從有坦克開始,發展的道路就是崎嶇坎坷的,從早期比較有名的八九式和九七式,包括後來被稱為豆戰車的九四式,再到後來的九零式和一零式,一步一個坎,即便是一直在努力研發新坦克,出現比較優秀的坦克機率還是很低。
日本這個國家人多資源少,早期研製的坦克不僅個頭小,而且數量還不是很多,二戰用的九七式坦克,日本叫中型坦克,但是也就是十四五噸的重量。日本不會像德國一樣成批裝備坦克,也就不會打很多坦克戰,就算很厲害也沒機會展示。我們都知道日本坦克小,而且坦克炮短粗,不僅不扛揍還沒有穿甲能力,典型地步兵支援車輛,就和蘇聯在諾門坎打過一場像樣的坦克戰還被碾壓了。在中國和東南亞,那時候這些國家沒坦克,所以你無論打出多好的戰績都沒什麼可吹的啊。
冷戰的時候蘇聯威脅到了北海道,日本才下定決心研製五十多噸九零式坦克,可以說這是史上最大的了,北海道地方不大,不需要考慮跑多快跑多遠,只要炮夠大,體格夠大,能和蘇聯坦克比劃幾下就成。孤懸海外的島國就裝甲兵難搞,沒有陸地接壤,一般用上裝甲兵的時候基本就是開打的時候了,它不可能像飛機軍艦那樣用來局勢緊張時候的對峙。只要打起來要不就是你打別人了,或者別人跨海來打了,海島很窄,而且不會有大片的沙漠或者平原,氣候和大陸都不一樣,你說研製的時候按誰的地形和麵積研製?
冷戰結束,九零式坦克直接就失去作用了,五十多噸的重量,國內公路和橋樑受不了,就得老老實實在北海道待著。然後一個縮小版本一零式坦克就出來了,重量減了近十噸,各方面效能還可以,在國內能承受的公路和橋樑就更多了,可以說這款坦克算是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來說最適合的坦克了,唯一的缺陷就是價格太高了,因為日本自衛隊規模本來就不大,坦克用不了那麼多,美國也限制日本武器出口,生產的少,成本攤不下來,就成了物美價不廉。
我們都知道,一般一種武器揚名,要麼是本國使用得多,在戰爭中打出名氣,要麼就是別人買得多,別人拿去用也會揚名。限於種種條件和坦克自身的缺陷,要麼就是日本造的坦克本來就不出色,要不就是沒機會顯示它的出色,所以日本的坦克名氣響的坦克。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個說的偏頗了,日本二戰的97式在亞洲地區和太平洋戰爭中可謂小有名氣,戰後的10式坦克也是世界坦克發展中的一顆明星;夾在中間的還有90式坦克,這可是當年“全球十大坦克排名”的前排大明星,其優秀的電子系統在當時是每家軍事期刊必吹專案,怎麼會一點名氣都沒有呢?
上圖.我軍“功臣號”就是一輛97改
97式中戰車,是日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於替代89式戰車開發出的新坦克,由三菱公司設計製造,由於其相對(日軍坦克)出色的綜合性能,也被稱為“日本二戰最成功的坦克”。
97式中戰車只有15.3噸的全重,裝甲厚度最大25mm,也就比12.7噸的M3“斯圖亞特”輕坦強那麼一丟丟,它的主武器為一門97式57mm炮,500米穿深只有20mm,無論效能還是火力都遠遠不如M4坦克上的76mm M1A1\M1A2坦克炮。
上圖.美軍擊毀的97式
所以,太平洋戰場上的97式坦克常常與M3打得不可開交,但只要M4坦克一加入到戰局,日軍的97式坦克馬上崩盤,它們根本連美國坦克的裝甲都破不了,自詡為“中戰車”的日本坦克,在美國的中型坦克面前就是個輕型。
日本大將牛島滿在佈置沖繩戰役之時,對美軍坦克優勢極為惱火,己方坦克的不給力,讓前沿工事只能硬著頭皮接受美軍坦克的遠距離點名。牛島滿說出了一句名言:“敵人主要依靠的就是坦克,我們同米軍之戰,就是與M3、M4坦克的戰鬥!”這是相當無奈了,也側面體現出的當年日本落後思維下坦克技術的頹敗。
上圖.俄羅斯千島群島的佔守島上遺棄的日本97改坦克
而且日本97式坦克的生產量還比較少,自1937年投產到1945年戰敗,加上各種改型,日本共生產了1500多輛97式中戰車,這個數字看著多,然而在殘酷無比的二戰戰場上,還不夠蘇德一場戰役的消耗。比如我們熟悉的庫爾斯克會戰,僅蘇軍就損失了6800多輛坦克,且大部分坦克的質量遠超日本戰車。
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基本就沒將坦克當做主力,也沒有搭配坦克作戰的戰鬥理論,更沒有前瞻性的坦克設計思維,工業能力、資源上也存在短板,海陸兩軍馬鹿互相指責並單獨開發,搶鋼造艦不亦樂乎,極大的限制了日本的坦克研發和裝備,間接的影響了日本的名氣。
上圖.日軍坦克部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產物
再者,畢竟日本的作戰範圍只是亞太地區,大量海洋島嶼環境以及技術條件落後的中國戰區根本用不著坦克,更打不起坦克戰。與歐洲的戰役比起來,日本坦克影響的區域實在太小;後來與蘇聯在遠東交火,蘇軍的比美軍更洶湧的坦克洪流也讓日軍裝甲兵更加相形見絀。
上圖.《少女與戰車劇場版》的知波單學園眾
就這樣,日本的戰車們便淪為二戰的“陪襯”,基本上除了深度坦克愛好者或者日本軍宅,也就《坦克世界》、《戰爭雷霆》的愛好者們能門兒清了。
戰後日本坦克迎來了一波新的發展期,不過濃縮起來基本也是一部山寨史,日本人先是透過給美軍維修M46、48坦克學習了一部分現代坦克設計經驗,繼而透過美軍援助的“破爛”開發了自己的“中特車”,這種山寨中坦從北韓戰爭以後開發到1961年才成型,命名為“61式中戰車”。
上圖.61式坦克
61式其實就是縮水的M47,根本拿不出手的貨色,1975年最高峰時自衛隊也就裝備了500多輛,數量可以說極小。而1974年時日本開始裝備“74式主戰坦克”,該型坦克總結了61式“出產即淘汰”的教訓,山寨了不少德國“豹1”的經驗,還將當時先進的技術一股腦的往上堆疊,創立了日本坦克“系統一般化,裝置高階化”的風格。
上圖.74式給您跪安
在當時,74式坦克的“液氣懸掛裝置”被認為是相當超前的技術,這也為其帶來了不小的榮譽。
正因為74式“山寨”的成功,日本人之後變本加厲的搞出了著名的90式坦克,這種坦克德系的味道更加濃厚,與“豹2”高度相似,連炮都是直接朝萊茵金屬進口的120mm滑膛,再加上一堆高階的日本儀器,便鑄就出日本第三代主戰坦克。
上圖.90式給您跪安
花費了300億日元的90式坦克在1994年成軍,80年代的同學想必對此記憶猶新,在那個年代,日本90就是大明星,許多坦克排名中都處在豹2老大,M1老二,它老三的位置上,霸版很多年才被勒克萊爾和挑戰者2擠掉,但長期都位於一眾蘇系坦克之上,相當有名氣。
上圖.90式靠德國炮加了不少分
不過日本有個毛病,他們在武器設計的時候很善於堆疊先進裝備,但為此留下的升級餘裕也較少,系統工程上日本人也不太善於在不推翻源設計的情況下煉化出新產品,因此90式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任何大的改進,漸漸的地位越來越低,時至今日,許多新同學已經不太熟悉它曾經的光芒了。
上圖.90式坦克瘋狂漏液的場景
上圖.10式掉鏈子
至於10式坦克,這是日本又一代的輪迴設計。不過,我們必須承認其先程序度。雖然軍迷很快就扒到了掉鏈子等醜態,但不可否認,10式某些方面仍然處於我們所暫時達不到的技術高點,日本人透過堆疊高新技術成功的完成了又一次冒險。
上圖.10式也給您跪安了
如果單看效能的話,10式足以堪稱亞洲坦克的佼佼者,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明星坦克,我們戰略上藐視敵人沒錯,但這不是我們戰略上亦要輕視敵人的理由。
-
4 # 薩沙
這主要是3個方面原因,
第一是工業力量不夠。
第二是資源不夠。
第三就是缺乏足夠的動力。
我們一個個來說。
第一,工業力量不夠。
坦克工業,要建立在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上。
在二戰期間,日本的工業水平比較低。
反應在同坦克有直接聯絡的汽車工業上,就是日本遠遠落後於列強。
從1930年至1945年的16年間,日本汽車總產量是39萬8947 輛,最高年份在1940年,達5萬7330輛。同樣是1940年,蘇聯生產了14.54萬輛汽車,德國約30萬輛,英國也有40萬輛,而美國竟達 447.1萬輛,超過日本16年總產量的10倍。
可見,日本的汽車工業相當落後,想要發展出強大的坦克體系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資源不夠。
日本的資源很有限。
以戰爭最重要的鋼鐵產業來說,1939至1945年間,日本的鋼產總量為4800萬噸,蘇聯是 它的1.9倍,英國是2.1倍,德國是3.9倍,美國甚至達到了10.6倍。
1931年至1934年間,日本輸入鋼製品共達22.75萬噸。
鋼鐵本來就不足,卻還必須優先用於造艦。
當時海軍和陸軍的爭奪中,大部分鋼鐵全部被海軍用於造艦了。
在這種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日本的坦克工業無法全力開動。
他們在1943年達到1165輛的數量,在全世界範圍看來不值得一提,已經是日本最高的產量了。
第三,缺乏足夠的動力,
日本坦克設計師,不是設計不出比較好的坦克。
比如日本三式坦克、四式坦克,效能都是比較優秀。
一般認為四式坦克的綜合性能,可以達到美軍謝爾曼坦克的標準。
關鍵是,日軍在很長時間缺乏製造先進坦克的動力。
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坦克和蘇軍坦克旗鼓相當,並沒有落後。
就坦克戰來說,日軍甚至來佔了一些上風。
但這是1939年的事情,隨後蘇軍不斷大力發展裝甲部隊,日本則相反。
陸軍北上進攻蘇聯計劃已經被否定,那麼現有的95式輕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就足夠了。
日軍下一階段作戰是東南亞和太平洋,這裡無法大規模使用坦克,尤其很難使用中型坦克。
東南亞的叢林,太平洋的山地島嶼,連輕型坦克都很難行動。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1939年以後,日軍坦克幾乎發展停滯了。
話又說回來,日本不要說坦克,就算只有機槍的裝甲車對付中國軍隊也是足夠了,後者基本沒有反坦克武器。
-
5 # 漩渦鳴人yy
有人說到了工業資源,國家綜合實力,當然這都是原因,可是說實話,一個國家如果買了件鐵了心要跟你比某些東西的話,你還真的沒有辦法比的過他,講得具體一點,那就是大和級戰列艦,還有日本的各型航空母艦,雖然數量上來講比不過美國,但是人家至少拿得出手啊,不像人家陸軍那樣窮酸的,沒人記得住他!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去回答日本的綜合國力如何,不如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是答案,日本能夠發動太平洋戰爭,能夠在前期讓美華人如此吃癟,這不是說綜合國力比不上人家所能夠體現出來的問題,日本人的發展他是有自己的一條思路的,不能夠講究全面的超過對手,只能夠把自己的重點放在某些地方,比如說航空母艦,戰列艦,如果說他真的把某些重點放在了坦克或者是武器裝備的研製上面,尤其是衝鋒槍,這還真說不準,日本人會不會研製出來一款讓人刮目相看的武器。
其實日本人坦克之所以拿不出手,更多的是日本人沒有趕上一個好的時代。
但是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世界坦克技術迎來了一次突飛猛進的發展,你比如說前蘇聯不僅快速的更換了t34坦克,而且隨著kv系列,斯大林系列坦克的不斷出爐,前蘇聯的坦克部隊,那也算得上是世界一絕,更何況發展更加發達的納粹德國坦克呢,虎式,豹式還有鼠式坦克,跟早期納粹德國軍隊一系列輕型蘿莉坦克相比,那簡直就是沒法想象。
就算是我們一直嘲笑的美國謝爾曼,謝饅頭坦克,那人家開發出來,日本坦克也對付不了啊!
所以說戰爭才是開發武器裝備,快速孵化新式武器的一個重要動力,納粹德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黑科技,不是說他自己本身就有,而是因為戰爭不斷的催促之下,納粹德國才把這些武器從設計方案變成了真正用於實戰的武器,也讓全世界知道了新式武器的威力,從而開啟了武器的新紀元。
日本人一直在亞洲地區作戰,面對的對手確實略顯寒磣,所以武器開發,武器研究方面就落後於西方。
當然對於日本人來說,他們所要面臨的另外一項問題,也是最奇葩的一個問題,就是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日本不知道該把資源投放給誰,當然最後投放給了海軍,這一點大家都清楚。
海軍要鋼鐵,陸軍每次在面對海軍的要求的時候,總是落於下風,所以為了能夠保證如果日本的制海權,也為了接下來會爆發的太平洋戰役,所以日本人加緊將自己所有的鋼鐵資源投入到海軍的建設裡面。
有這麼一個笑話,日本陸軍造坦克,海軍眼紅,也想要一份坦克資源,結果日本陸軍不願意把自己的坦克給日本海軍,日本海軍一怒之下自己造坦克造出來,坦克質量比日本陸軍都好!
由此可見,日本海軍在鋼鐵資源的使用上佔據著絕對的支配權,日本陸軍只能在一旁乾巴巴的望眼欲穿了,再加上日本陸軍本身武器裝備的建設也需要鋼鐵,所以投入到坦克方面的資源也就少得更加離譜。
但是對於日本陸軍來講,戰場上面的需求遠遠沒有設計圖紙上面那麼夢幻,有一輛日本坦克在命中了1400發子彈以後,駕駛者才被斃命,這就是當時抗日戰場上面最真實的寫照,我們說日本的坦克是薄皮坦克,是豆丁坦克,但是相比較而言,這些東西在我們這裡也算得上是一種奢侈!而且我們缺少反坦克的裝置,沒有重型武器,在面對這些坦克的橫衝直撞的時候,中國的抗日士兵大多數是靠自己的生命在填補這方面的缺口。
回覆列表
日本從有坦克開始,發展的道路就是崎嶇坎坷的,從早期比較有名的八九式和九七式,包括後來被稱為豆戰車的九四式,再到後來的九零式和一零式,一步一個坎,即便是一直在努力研發新坦克,出現比較優秀的坦克機率還是很低。
日本這個國家人多資源少,早期研製的坦克不僅個頭小,而且數量還不是很多,二戰用的九七式坦克,日本叫中型坦克,但是也就是十四五噸的重量。日本不會像德國一樣成批裝備坦克,也就不會打很多坦克戰,就算很厲害也沒機會展示。我們都知道日本坦克小,而且坦克炮短粗,不僅不扛揍還沒有穿甲能力,典型地步兵支援車輛,就和蘇聯在諾門坎打過一場像樣的坦克戰還被碾壓了。在中國和東南亞,那時候這些國家沒坦克,所以你無論打出多好的戰績都沒什麼可吹的啊。
冷戰的時候蘇聯威脅到了北海道,日本才下定決心研製五十多噸九零式坦克,可以說這是史上最大的了,北海道地方不大,不需要考慮跑多快跑多遠,只要炮夠大,體格夠大,能和蘇聯坦克比劃幾下就成。孤懸海外的島國就裝甲兵難搞,沒有陸地接壤,一般用上裝甲兵的時候基本就是開打的時候了,它不可能像飛機軍艦那樣用來局勢緊張時候的對峙。只要打起來要不就是你打別人了,或者別人跨海來打了,海島很窄,而且不會有大片的沙漠或者平原,氣候和大陸都不一樣。
冷戰結束,九零式坦克直接就失去作用了,五十多噸的重量,國內公路和橋樑受不了。然後一個縮小版本一零式坦克就出來了,重量減了近十噸,各方面效能還可以,在國內能承受的公路和橋樑就更多了,可以說這款坦克算是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來說最適合的坦克了,唯一的缺陷就是價格太高了,因為日本自衛隊規模本來就不大,坦克用不了那麼多,美國也限制日本武器出口,生產的少,成本攤不下來,就成了物美價不廉。
我們都知道,一般一種武器揚名,要麼是本國使用得多,在戰爭中打出名氣,要麼就是別人買得多,別人拿去用也會揚名。限於種種條件和坦克自身的缺陷,要麼就是日本造的坦克本來就不出色,要不就是沒機會顯示它的出色,所以日本有點名氣的坦克都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