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芭蕾005

      水調歌頭 端午  暮色掩行跡,懷石自沉江。大夫吟唱何處,殘月冷穹蒼。濁浪滔滔東去,雲夢沉浮輾轉,楚地亦神傷。羈客賦騷體,憂患著文章。  擊鼉鼓,投米粽,整行裝。飛舟遏浪,揮槳揎臂吼聲狂。顛沛流離往昔,日麗風和此際,三閭應安詳。歲月如梭逝,風義永流芳。  中秋思鄉  漂泊離鄉數十載  今夜輾轉最難眠  未知村旁青柳池  是否有月寄相思  除夕寄我思  古時花燈今已無  唯有元宵依舊甜  除去昨日相思淚  喜得灣兒夢裡回  子於何地開天問  斯世幾回離國門  雲夢如留馬行處  魚梁必賦玉招魂  聖朝無事多來往  佳旅相情少去存  漫道龍舟達故意  同聞山水悼王孫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清平調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民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  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詩詞--勵志  古風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金縷衣 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葉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圖傷悲!  雜詩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詩詞--離別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  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圓月被視為團圓的象徵,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繫。下面是從歷代詩詞中節選出的與明月、中秋有關的名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簷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詩詞--節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鳥 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生查子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詞--月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清平調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民歌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  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習俗跟隨時代潮流  習俗跟隨時代潮流  洋節已被模糊了原有的意義,傳統節日需要注入新鮮氣息,在對都市人的個性體貼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包裝”。  本報記者周潔/文唐軍/圖  關鍵詞名言  民族節日就是文化的生日  作家馮驥才:造成西方節日的“入侵”的原故,一方面與西方較強的經濟與文化大背景有關,這種甜頭在盛唐時代我們中國也嚐到過。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市場把這些外來的充滿新鮮感的節日,當做商機,大力炒作,捧為時尚。  歷史地看,還有一原因。是因為過去的幾十年過分地強調生活的政治內容,片面地強化政治性的節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節日。如今社會生活歸返正常,人們的口袋和時間都富裕起來,就需要一個個節日帶來生活的情趣與高潮,這才發現我們的節日早已變得貧乏,很有限,難以應付人們的需求,出現了空白。  我想,我們不應該拒絕情人節和母親節。那些外來的婦女節、兒童節和新年音樂會,不是大大充實了我們的生活文化嗎?然而,我們更不能丟棄自己的節日,因為一個民族的節日就是它自己文化的生日。  洋節是社會變遷的必然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中國的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以家庭為準形成閉合空間;西方節日就屬於大社會的東西,超出家庭範圍。兩種節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團聚所必需的,它適應中國社會,現在所保留的大規模節日(春節、中秋)都有家庭團聚的濃厚意義,而“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少有團圓氣氛的則逐漸淡化;後者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它更注重與非血緣者的接觸,華人日益喜歡洋節就是中國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然。  隨著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這種以“洋節”作為人際聚合方式的交際應越來越流行。  洋節被模糊了原有的意義  新浪觀察評論員堵力:“十一”“五一”春節假日漫長卻不像過節,聖誕節情人節不休息卻熱鬧非凡,每次聖誕節情人節酒吧迪廳西餐廳咖啡館爆滿,經常開著車繞著城轉半天找不到一張空位。為什麼呢?一琢磨,才發現,春節是大家習慣了重溫親情的時間,講的是團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時間,大家光想著舉家出遊,或乾脆休養生息睡懶覺養精神,所以七天也嫌不長。而那些洋節,早被中國的年輕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義,變成了聚會瘋狂開心狂歡的盛宴了。  關鍵詞影響  洋節影響力  聖誕節CHRISTMAS影響力:★★★★★  原是“基督彌撒Christmass”的縮寫。傳說記載,12月25日是耶穌的誕生日,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會都要舉行彌撒紀念耶穌的生日。時至今日,聖誕節已經從一個宗教節日變成一個世界性的大眾節日。人們在節日期間互相祝福,期盼歡樂的新年來臨。情人節——聖瓦倫丁節Valentine’sday  影響力:★★★★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聖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古羅馬時代的牧神節,就是一個情侶們的節日。到公元7世紀,基督教會領袖希望把這節日同基督教聯絡在一起,於是他們用基督教殉教者瓦倫丁的名字為這個節日重新命名,並把日期由原來的2月15日改為2月14日。愚人節AprilFools’day  影響力:★★★★  每年4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愚人節。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就在這一天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母親節MotheringSunday  影響力:★★★★  美國的母親節,始於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親節這一倡儀是費城安娜·賈維斯提出的。她曾親自在教室中安排儀式,組織活動,同時要求前來參加者胸前要佩戴白色的石竹花。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紛紛組織同樣的活動,大家一致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從此母親節便在美國成了一個公認的正式節日。以後,有許多國家效仿。萬聖節AllHallow’sDay  影響力:★★★★  10月31日,當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怪異服裝,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傑克燈”——南瓜燈……鬼節開始了。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聖徒之意。西方傳說中,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惟一希望,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到了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萬聖節在今天已經是一個快樂的節日,一個神秘的節日。  天天過節又何妨  王芳梅社會學碩士  朋友和我去逛街的時候曾很不屑地說:“別人的節日我們過得什麼勁啊?媚俗!”儘管如此,她還是決定平安夜和男朋友一起吃飯看電影,她的言行不一讓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像她那樣情不自禁地被捲入到節日潮流當中的人還有多少,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情不自禁的原因。就個人而言,我倒是樂意過各種節日,因為我喜歡那種熱鬧、團圓的氣氛和那種放鬆的感覺。現代的生活節奏這麼緊張,人們每天清晨醒來就要像上緊的發條一樣,絲毫不敢懈怠,節日卻給我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去享受生活,心裡也不必因浪費時間而愧疚。節日裡可以邀上幾個平日因工作而疏於聯絡的朋友去逛逛街、敘敘舊,也可以陪家人吃一頓溫馨的晚餐,更可以和情人靜靜地享受二人世界……  其實到現在,西方的洋節和我們的傳統節日具有了一種複合的功能,節日成了一種“混合體”,只是功能不同,春節是團聚的日子,聖誕是狂歡的日子,各種節日都是維繫情感的一個個重要環節。從這種意義上說,只要各種節日能使人們身心愉悅、精神舒暢,對生活充滿希望,那麼,天天過節又有何妨?  普及到“部分大眾”  蔡磊武漢大學法學院民族學系  過洋節的人是自得其樂,不以為然者則視之為“崇洋”,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膚淺簡單。年輕人喜過洋節既是時尚,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體現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選擇和價值追求。  洋節的流行還與中國傳統節日功能的衰退有關。春節的親人團聚和元宵、中秋的親情,尚為我們營造了一些傳統節日的氣氛,至於端午、七夕等,則至多有些傳說陪襯,與一般人生活幹系不大。近年來又有“年味淡了”的說法。生活在快節奏中的現代人,最需求的是節日的娛樂和休閒功能,而傳統節日往往不能滿足這一需要,於是洋節日“乘虛而入”,成為現代人尋求快樂愉悅身心的必要理由。流行的“洋節”暗和了現代人心目中節日的核心。  在這個重視宣傳和包裝的年代,洋節的流行還得益於商家的妙作。商家好節甚於好洋節,只要是節日,不管是“土節”還是“洋節”,都可化為商機,各種節日促銷活動繽紛登場,令顧客目不暇接。有關西洋節日的知識和資訊也正是藉此方式有意無意地普及到“部分大眾”。  洋節雖流行,但並未到全民普及的階段,也未形成完全壓倒土節之勢。聖誕要狂歡,年味淡了最後還是要過的,只是恐怕要改變些形式,多多吸取洋節中輕鬆時尚的元素。  要吸收“時尚”元素  黃傑民俗文化研究生  中國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節日與節氣有極其密切的聯絡,許多節日就是從節氣發展而來的。當然傳統節日中還有一類,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具有很濃的人文色彩,它們的起源或是對鬼神的祭祀,或是對英雄人物的懷念,或是對社交的需求等。然而,西方節日習俗卻與農事活動較少有關聯,更多的是對一些宗教人物的紀念。  西方節日進入中國,肯定會對中國傳統節日產生一定的“衝擊”,甚至有人說是一種“入侵”。但是,這種“侵入”能讓大家接受,華人過洋節,其實並不一定了解它所蘊涵的意義和文化,更多隻是想找個理由快樂一下。而且西方的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對我們的民族傳統還有益處,正好藉此機會表達一下對愛人、父母親的感情,這對一向羞於表達內心世界的華人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擔心,洋節會削弱傳統節日的重要性,其實大可不必。每一種節日習俗都有著它背後深深的文化積澱,除非一種文化消亡,它的一些習俗才可能消亡。當然,這當中,有些習俗的變化是肯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認識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