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哥哥江西

    唐朝中央的政策。唐朝中央對歸義軍的態度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從歡迎,轉變為防範和壓制。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唐朝廷對張議潮歸義軍總體是支援的。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派其兄張議潭奉河西隴右十一州地圖入朝,上報唐廷,被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

    其實,此時這十一州中歸義軍直接控制的只有沙州、瓜州、肅州、甘州和伊州這五個州,其餘六州都控制在歸附唐朝的吐蕃勢力手中。唐朝封張議潮為十一州觀察使,宣示了唐朝此時的政治態度,是將六州吐蕃都劃歸為歸義軍的下屬,允許歸義軍擴大勢力。無疑,唐中央的政治支援,能夠大大提高歸義軍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使得吐蕃等勢力不敢妄動,老老實實的依附於歸義軍。這是張議潮能率領歸義軍在861年攻克涼州,徹底摧毀吐蕃政權在河西的最後據點的背景。

    但是,在唐懿宗即位之後,唐朝對歸義軍的政策逐漸發生了轉變。在歸義軍攻取涼州以後,唐朝拒絕將涼州劃歸歸義軍管轄,下令歸義軍退出涼州。又從山東天平軍調兵鎮守涼州,設立涼州節度使,涼州節度使的主要作用實際上是防範歸義軍。唐朝又下令擴大涼州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的轄區,把歸義軍的法定轄區從十一州縮小為五個州,其餘六州都劃分給涼州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為了進一步削弱歸義軍,唐朝還把張議潮召入朝廷,同時扣發給張議潮的繼承人張淮深歸義軍節度使印信達十幾年之久。

    歸義軍政治地位的削弱使得河西異族勢力蠢蠢欲動。在吐蕃統治河西的時期,向河西遷入了大量的異族,漢族人口已經不佔明顯優勢。這些異族除吐蕃人外,主要包括從漠北遷來的回鶻人,從青藏高原來的吐谷渾人,從西域來的“龍家人”,還有原本是漢人,但是被吐蕃化的“嗢末人”部族。

    在張議潮任十一州觀察使時期,河西各族看到歸義軍受到唐中央支援,不敢妄動。到了張淮深時期,河西各族便紛紛反叛。868年,歸義軍被迫放棄涼州。之後,肅州、甘州、伊州先後落入龍家、回鶻之手。到了890年,歸義軍發生內亂,張淮深一家被殺,歸義軍手中只剩下了沙州、瓜州兩州。

    雖然後來歸義軍曾一度收復過肅州、甘州,但是已經無法恢復到從前的實力。後期的歸義軍,被甘州回鶻汗國所壓制,地盤僅限於沙州和瓜州,最終被西夏李元昊所滅亡。

  • 2 # 南飛雁1988

    敦煌壁畫中定格了一幅這樣的畫卷:在高約108釐米,長達855釐米的畫面上,繪製人物百餘,其中部核心位置則突出表現了節度使之“旌節”,而有一人為白馬紅袍,置於橋上,他就是“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一個被歷史黃沙淹沒,卻依舊熠熠生輝的人物!

    安史之亂,玄宗倉皇出逃,隨調河西、隴右、“安西四鎮”駐防軍隊入長安平叛,然而卻令河西空虛,尋到機會的吐蕃趁勢攻佔河西隴右,於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正式將整個河西地區收入囊中。

    吐蕃統治下的河西諸州彷彿一片遺棄之地,高壓的民族壓迫政策之下,老人幾乎被屠戮殆盡,青壯動輒剜目剁手,人人被髮左衽、唐語不復得聞,而遠在長安的皇帝與朝臣,似乎也忘了這片土地曾經烙印著“大唐”的名號,他的子民在哀號。

    張議潮對於沙洲再熟悉不過了,生於斯長於斯的他,似乎只在爺爺輩口中聽過一個陌生而美麗的名字“長安”,在描述中那是一個“萬國來朝 恢弘大氣”的時代!何時能去一趟長安呢?他幼小的心裡自此賣下一粒種子,直待來日生根發芽!

    “奴隸、賤民”在這樣的怒斥中,張議潮漸漸長大,英武之氣日顯,在夢中對故國無數次的心馳神往之後,他開始默默地積蓄力量,彷彿一隻幼獸在打磨自己的爪牙:“論兵講劍,蘊習武經”,不僅如此他更是深入吐蕃首府拉薩城,探查實情、結交英豪,只待那一聲驚雷,便可聞風而動攪弄沙洲這一方風雲!

    夢中長安

    機會來了,強敵的藩籬總是從內部被攻破,尤其是其吐蕃贊普朗達瑪滅佛遇弒身亡,最容易引發局勢動盪。宣宗大中二年(842)的一天,沙州城內四方雲動,張議潮的一切暗中佈置也在這一刻發動!

    守城蕃將沒有發覺眼前迎面走來的一群賤民有什麼不同,依舊紅著眼睛喝著酒,但一支利箭卻在他睜大眼睛想高聲呼喊的時候,終結了他的性命!張議潮被堅執銳登高一呼。沙州之地,一夜之間,復歸大唐!

    然而,奇襲易,守城難,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令張議潮疲憊且有些麻木,勢單力孤的他明白,起義軍畢竟名不正言不順,無法更好的地聚攏人心,他必須去尋求遠在千里之外大唐的支援:因為他的城頭,獵獵作響的是大唐的旗幟、他的部隊名為“歸義軍”、他守護的是大唐的榮光!

    城門一開,十路人馬在遠方的沙漠中漸漸模糊,奔向遙遠的長安方向,只為向那素未謀面的皇帝帶來一個訊息:“我們,依舊是大唐的子民”但卻只有一個和尚,終於到了長安,他的名字叫做悟真!

    聽到這個訊息的是唐宣宗,大喜過望的他敕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而此時距離沙洲起義已經過去兩年了!張議潮每日都徘徊在城頭望著長安的方向,但是形勢已經大為好轉,沙州的成功,彷彿一點火星,燎原之勢漸成,河西隴右之民望風而投,終於在大中五年,進入了戰略大反攻的階段!

    歸義軍在此時勢如破竹,連下甘涼十一州,丟失百年之久的大唐之地,全部光復之!

    勢如破竹

    此時的張議潮重兵在手,自此完全可以雄踞河西,成為名副其實的“河西之王”,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都詫異的決定:他將自己的哥哥張議潮出使長安,“大將在外 以親為質”,唐廷在感念其忠心之餘,特封張議潮為金吾衛大將軍!

    在大中十年,吐蕃不甘失敗,盤踞在沙洲附近的吐渾王趁九月麥熟前來劫糧。議潮率精騎手持白刃,於陣中待步兵分道後爭先突進,直踏敵陣。一時黃沙漫起,狼煙衝突,唐軍再顯天兵風采,而處於歸義軍包圍的蕃軍早已勢窮、一擊即破,“蕃戎膽怯奔南北,漢將雄豪百當千處”。

    獲勝後的張議潮抓住吐渾宰相三人,於眾軍前梟首,隨後全軍齊奏《大陣樂》,慷慨而歸。

    《大陣樂》是大漢軍歌,悲壯雄渾,其中激盪的亦是漢代肇始以來中華民族的血性與忠誠之聲!

    而公元867年的張議潮,此時已然蒼顏白髮,在68歲的高齡他又做了一個驚人決定:去長安

    離開沙洲、沿著河西走廊、他蹣跚的步履之下,是曾經淪陷而復歸大唐的土地,一路上他偶爾沉思,也會放聲大笑,他應該自豪,這一切的一切都因他少年時代的一個“長安夢”!抵達長安後,張議潮的到來引發滿朝文武讚歎,其赤子之心可昭明日月,唐廷授以右神武統軍,欲以優厚待遇,於74歲壽終正寢,終於葉落歸根,魂歸大唐!

    他,是應該被歷史銘記的忠魂,但不論《新、舊唐書》均未單獨為其列傳,而近代學者羅振玉則撰寫《補唐書張議潮傳》為他留下一筆濃重色彩。可是千百年來,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不計其數,駐足在這幅畫前的人不計其數,有誰能讀懂定格在畫中那白馬紅袍凱旋而歸的張議潮?

  • 3 # 半子夢

    1.張議潮出生地沙洲本就是大唐的疆土,他父親是工部尚書張謙逸,當地的貴族,後來吐蕃進犯,他出生時沙洲早已淪陷幾年了。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迴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他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2.公元848年,張議潮率眾組成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瓜州,沙洲等地,公元867年,張議潮入朝,敕封河西十一州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西萬戶侯。

    3.歸義軍骨幹力量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敦煌的名門望族。如索氏、張氏、李氏等,都是沙州一帶舉足輕重的家族,這些家族在沙洲陷落之後得以留存下來,並暗中積蓄力量。唐朝民風尚武,講究文武合一,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平時騎馬射獵,習武刺擊都是非常普遍,這習武之風在世家大族中更是被看重,這些家族人丁眾多,實力雄厚,他們在張議潮起義和收復河西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二,佛門的僧徒。第三,豪傑義士。如後來張議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閻英達等等,都是當地著名的豪傑。

  • 4 # 霜葉紅於二月花

    張議潮是唐後期人,世居西北,自幼習武。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後,原來駐守隴西、河西的唐軍回援,吐蕃乘機佔據隴西、河西地區,並實行民族壓迫政策,致使當地經濟社會遭受嚴重破壞。後來,吐蕃內訌,河西、隴西民眾乘勢發動起義。隴西漢人張議潮義軍得到了河西各族的響應,收復河西、隴西十一州,結束了吐蕃對當地長達百年的統治。唐朝在沙州設立設歸義軍,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史、節度使,負責十一州軍政、民政事務。張議潮依靠各族軍民,堅守當地。

    因此,張議潮與唐朝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張議潮世代是唐朝的臣子,吐蕃佔據隴西河西后,心懷大唐,乘吐蕃內訌發動起義,接受唐朝的任命,歸順大唐,成為唐朝的命官,替唐朝堅守隴西河西,對當地多民族的融合發展做出了貢獻。

  • 5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張議潮趁吐蕃王朝崩潰,河隴軍閥內鬥的機會,聯合安景旻(沙州副都督)、閻英達(沙州副千戶長)共同發動起義。

    僅一日,便驅逐吐蕃守將,成功佔領沙州。

    隨後,張議潮又在宗教領袖洪辯法師的配合下,擊潰了吐蕃軍隊的圍剿,趁勢奪了瓜州城(酒泉瓜州縣)。

    公元851年(大中五年)二月,沙州使臣歷經千辛萬苦,取北方的回鶻道穿越大漠來到長安請求歸唐。

    隨後,張義潮的哥哥張議潭,手捧河西十一州的圖籍入唐,並留京為質,正式宣告河隴失落八十餘年後重歸唐屬。

    對於唐朝來說,沙州歸復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喜事。自從河隴失陷後,歷代唐皇無不心中念念不忘收復河隴。

    沙州使臣所說的每一個字,在宣宗聽來都彷彿是怒放的天音。現在他心中只想著一件事,那就是狂奔到太廟去祭拜祖宗,將這個喜訊告訴列祖列宗。

    狂喜之餘的唐宣宗,興奮地對身邊人說:“憲宗常有志收復河、迫地區,然忙於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

    唐憲宗李純可是安史亂後,唐朝最有作為的皇帝。其在位十五年間,唐朝國力大幅恢復,史稱“元和中興”。

    唐憲宗沒做成的事情,讓宣宗李忱給趕上了,這怎能不讓他歡喜的晚上睡不著覺?!

    宣宗高興之餘,也沒忘了給予收復河隴將士們的獎勵,雖然唐朝這時也是千瘡百孔,既給不了錢,也給不了兵,但暖心的話還是要說上幾句的。

    他在召諭中表揚張議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

    除了下詔褒獎張議潮外,宣宗還令於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以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

    同時,拜曹義金為歸義軍長史,拜明達為河西節度衙推兼監察御史,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吳安正等亦授官武衛有差。

    從此,張義潮及部屬成為西北地區半獨立的政權之一。

    此時,沙州歸義軍與唐朝之間的關係,完全處在蜜月期,而且是“距離產生美”的蜜月期。

    因為,此時僅僅佔據瓜、沙二州的歸義軍,與唐朝疆域之間還隔吐蕃軍隊控制的涼州(武威)。

    也就是說,沙州歸義軍是死是活,發展的好壞,唐朝有心無力,辦不上忙,還得張議潮自己掄。

    此後十餘年間,歸義軍的情況在中原史籍中沒有任何記載,也沒有唐朝在河西任命官吏的任何記錄,彷彿河隴之地憑空消失了一樣。

    這種訊息斷絕,恰恰說明了河西走廊正在上演血腥的拉鋸戰。

    所幸,張議潮領導的歸義軍在

    安史之亂後,靈州陷於吐蕃,生活在安樂州的吐谷渾部落,再次東遷河東鹽(治今陝西定邊縣)、慶(治今甘肅慶陽縣)、夏州(治今陝西靖邊縣東)等地。

    所以,張議潮時期的吐谷渾王,極有可能是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吐谷渾部族的酋長。

    不管這個吐谷渾王是誰,這次他顯然是打錯了算盤。張議潮得到情報後,親帥大軍主動出擊。

    歸義軍動作很快,在行軍到西同附近時,與吐谷渾軍隊遭遇。

    歸義軍二話不說直接猛撲上去,吐谷渾王見狀竟然不敢交戰,轉身就跑。

    張議潮見狀,決定給這個吐谷渾王點教訓,以便震懾周邊宵小。

    他率兵銜尾急追,突入吐谷渾境內一千多里,直接襲擊了吐谷渾王的王帳。吐谷渾士兵四散奔逃,歸義軍俘虜其宰相三人,當場斬首傳閱三軍。

    此戰歸義軍大獲全勝,俘虜三百多人,收奪駝馬牛羊二千頭。而後,歸義軍軍容嚴正的撤軍回到沙州。

    在歸途中,張議潮命歸義軍將士,擦亮盔甲,列隊齊聲高唱《大陣樂》鼓譟而還。

    這種安排,明顯就是在向周圍部落示威。

    敦煌壁畫裡軍容壯盛的歸義軍

    第二戰則是迎戰回鶻和吐蕃殘部。

    在沙州千里之遙的的伊州城西,有一個叫納職縣(今新疆哈密西北)的地方,周邊有大量的回鶻和吐蕃殘部聚集。

    這些部落頻頻劫掠伊州,俘虜人民,搶奪牲畜,鬧得民無寧日。

    張議潮決定徹底解決這一隱患,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六月,在事先派出細作摸清了回鶻和吐蕃部落的情後況,張議潮親帥歸義軍千里奔襲納職縣。

    出發前,他命人為歸義軍將士全部備雙馬,千里之途所用不過旬日。逼近納職縣的時候,回鶻部落做夢也沒想到,歸義軍會來的如此迅疾。倉促之下,被歸義軍分割包圍,陷入苦戰。

    張議潮指揮大軍四面圍攻,奮勇衝殺,“不過五十里之間,煞(殺)戮橫屍遍野”,“各自蒼黃拋棄鞍馬,走投入納職城,把勞(牢)而守”。

    這次戰役,張議潮大勝,收奪駝馬之類一萬頭,凱旋而歸。

    第三戰的史料見於《敦煌書錄》之中,“公元858年(大中十二年)八月二日,尚書(張議潮)大軍發,討番開路,四日上磧(以下缺)。”

    這次討伐吐蕃部落的戰爭,史料殘缺只知道時間,不清楚戰爭規模、地點和結果。

    不過能夠記錄在敦煌文書中,應該是規模比較大的戰役。

    從上述戰例可以看出,張議潮在河隴之地,除了唐人天然的支援外,應該還獲得了很多其他種族的擁戴,否則他也不能每次都是謀而後動,給予對手迎頭痛擊。畢竟情報工作的開展和廣泛的民眾支援是分不開的。

    在張議潮的領導下,沙州地區的歸義軍保持著強勢地位,雖然各個州郡周邊屢有部落襲擾,但百姓尚能保持穩定的生活。

    這和吐蕃時期在賦稅盤剝重壓下的日子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張議潮在河隴地區百姓心中的地位日益崇高。

    另外直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發現歸義軍有給予唐庭上繳賦稅的史料依據。

    因此,基本可以認定至少在歸義軍前期,也就是涼州尚未攻克之前,歸義軍是處於自給自足的半獨立狀態。

    河隴十一州基本上是由歸義軍任命官員,制定施政政策,並獨立向百姓徵稅。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看,張議潮及其河隴集團已經形成了藩鎮割據的態勢,歸義軍的這種半獨立狀態,一直保持到唐朝滅亡。

    二、河隴地區的溫末勢力

    但張議潮心裡十分清楚,河隴的和平之下,其實一直暗流湧動,任何麻痺大意都會導致無可挽回的損失。

    即便是形勢一片大好,他仍然“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兇頑,不曾暫暇”。

    由於他所採取的積極防禦政策,整頓軍備、秣兵歷馬,加之每每謀而後動,屢次擊敗對手,穩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勢。

    對於他的功績,河隴士紳自然不吝溢美之詞,“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犴,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駃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通俗點說,就是周圍的部落勢力都服了,紛紛來到歸義軍帳前,要求和歸義軍保持友好關係,並且向張議潮獻上了各自的土特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發展到全民攝影的現在,要創作拍攝出好作品,你認為更簡單了還是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