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選用以下自己街拍的三張作品:第一張是位93歲的老人肖像,第二張是晚上的路邊行人,第三張是我自拍的一隻奔向鑰匙的手。你們喜歡哪個?
7
回覆列表
  • 1 # 金海岸53

    我覺得創作好作品和全民攝影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只是照片越來越多,你的作品沒有足夠的看點可能瞬間就會被湮滅,給人的直覺好像是好作品越來越難拍了。我認為好作品是形式和內容有機結合,許多人說形式不重要,其實在浩瀚的圖片中恰恰是形式會首先吸引了你,然後內容有深度給人有啟發才會是好片子。有些人拍的片子形式和內容都不錯但過於直白,或者說缺少作者要表達的情緒不夠,能觸動心靈,又看著舒服我認為就是好作品。

  • 2 # 射手座的老王

    數碼相機的出現,網路的飛速發展,手機攝影功能的升級,讓攝影在近十年發展成全民性活動。大家可以輕易的找到攝影教程後期教程,可以看到各種照片分享,可以肆意的表達觀點。

    誠然,我們對好照片都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可能純粹覺得好看,可能覺得技術含量高自己拍不出來,可能內容引起內心共鳴。全民攝影其實是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但對拍攝者來說,當資訊量過多的時候,形成個人獨特風格變得越來越難,要在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越來越難。

    我個人覺得,有時候也不要太糾結這個問題。照片其實應該是拍給自己的,不必太在意別人怎麼看。當你拍到自己喜歡,對自己有意義,飽含自己情感的照片,對你來說這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好照片。

  • 3 # 小智攝影文學

    關於好作品的定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副文藝作品,只能透過評判,來決定它的好壞。然而在文藝界很多作品是在作者去世之後才成名的。也就是說作者在當時是不被認可,或者創作理念較為新潮,不被主流社會所承認。

    全民攝影是指攝影熱情的提高及數碼攝影器材的普及,攝影門檻兒降低,使得民眾參與度增加。攝影人群基數的提升,使得拍出好作品的機率提高。雖然很多人拍照是很隨意,只是普通的記錄,並沒有專業的攝影學習。然而很多大師就是從平民中產生的。攝影的主要功能是記錄,現在很多全民攝影的作品,在幾十年後,都有可能成為記錄歷史時代的印證。

    對於題主的三張照片發表一下我個人的意見。

    1、老奶奶的照片。這張照片像是在麻將館中拍攝的。老奶奶的面部歲月痕跡刻畫的很明顯,然而背景人物的出現顯得整張照片不知所云。

    2、街邊行人。這張照片的亮點,在那個女人的表情上。女人背了一隻挎包,應該是在等人或者車。眼睛由於看向左側,對於觀者來說,顯得怪異。鏡頭前有物體經過,產生了模糊前影效果。

    3、伸向鑰匙的手。照片利用光影拍的有靈異效果,但鑰匙交待不清,如果沒有文字說明,看不出這是伸向鑰匙的手。

    三張照片都算是人文題材。二、三都有靈異效果。我個人認為這不算是好的人文照片。人文攝影是處於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居高臨下,故弄玄虛。可以戲劇化,超現實化,然而,必須要讓人看懂你所表達的內容,建議去學習吳家林的攝影理念。

    附上三張吳家林作品:

  • 4 # 高處宜賞景

    攝影發展到今兲一進入"全民攝影"時代,這也是一大逬步。如何在這攝影大潮中"脫穎而出",拍出"與眾不同"的照片,這需跟自身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有關聯。會拍照的人(或稱為"創作"),即使在按下快門時都會在思考這張照片能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傳遞出什麼樣的資訊…,能否給觀眾帶來"愉悅"或"思孝"。因而應說"真正"的攝影創作是很"難"的,要想成為一幅"作品"也是很難的。個認,謝邀。(圖,羅天乾攝)

  • 5 # Leo1980街頭攝影

    總體來說,我認為更簡單了。但不能簡單的下定論。

    1、攝影裝置的普及,可以讓更多的人記錄影像

    全民攝影時期,人人都在創作出大量的照片。

    2、手機攝影能力的提升,為創作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

    3、照片的整理和儲存,是很重要的問題

    好照片不能是看了一次,然後靠回憶說好,好照片應該一直儲存著。

    4、對好作品的識別

    既然問題說,是不是拍出好作品更容易了,那麼關鍵的點在於,什麼叫做“好作品”。每個人覺得好的定義不同,每個評委老師的口味也不盡相同。

    自己認為好的,不一定受到公眾的認可。拍了很多照片,可能裡面真正有價值的,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所以如何識別好作品,需要大量的培養。

    懂得識別好的作品,然後懂得釋出,懂得讓更多的受眾欣賞並且認同,這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5、中國式攝影

    華人口眾多,裝置的普及湧現出大量的愛好者和所謂攝影師,然而很多人都是一窩蜂一起組團出去拍攝,同一個場景,一群人對著拍,然後每個人都是咔咔咔的連拍,造成大量的同質化作品。如果全民攝影帶來大量重複影像,其實意義也不大。

    6、攝影師與愛好者

    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的區別,不僅僅是拍攝的那一瞬間。當然,拍攝的瞬間非常重要。

    攝影師更懂得識別好壞照片,更懂得如何釋出,更懂得如何使用照片來影響公眾,向公眾表達自己。

    舉個例子

    本人的一張手機作品《家園重建》

    重慶出差期間,因為有重要的會議,所以不方便帶相機,預計也沒有時間去拍照。

    但後來在會議結束後,訂好票等飛機的幾個小時時間,我趕緊帶上手機去街拍。沒有計劃,結果進入了十八梯,正在老城改造。於是手機幾乎一路小跑的街拍。

    最後這張記錄老街區改造的照片,入選《大眾攝影》雜誌雙週賽“變遷”。比賽是不限裝置的比賽,相機和手機同等競爭。

    如果不是手機拍攝能力提高、裝置普及,可能就沒法獲得這張照片。

  • 6 # 小k印像

    首先回答您的描述問題,我覺得三張片子拍的都比較有想法,拍之前應該經過了一些設計和思考,先贊一個。要說哪張更喜歡,我傾向於第一張,感覺還是更有感染力一些:

    回到主問題上,小k的觀點是:技術上更簡單了,但拍出好作品反而更難了,或者說拍出好作品的機率越來越小了。

    一、越來越普遍的“全民攝影”現象:

    全民攝影的出現,主要源於三個條件:一是生活水平高了;二是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高了;三是攝影的技術門檻相對降低了。但是技術門檻降低了,器材高端了,和能夠拍出好片子完全是兩個概念,個人感覺,現在玩器材的人越來越多,關注攝影本質、潛心研究攝影技藝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二、攝影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攝影的本質是什麼?職業攝影師也好,攝影發燒友也好,有多少人沉下心來考慮過這個問題呢?小k不才,個人認為:攝影的本質是一種傳遞美感和情感的工具,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拍攝技法和拍攝器材。

    不理解攝影的本質,盲目或單純追求器材的高大上、追求有面兒、有範兒,怎麼可能沉下心去感受生活、關注生活,拍出一副情感豐富的好作品?

    三、什麼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

    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不一定是全幅拍出來的,也不一定是大三元拍出來的,它與器材相對獨立,是美感和情感真正融合的作品。

    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首先是一副具有美感的作品,但又不僅僅限於技術層面的構圖、用光和色彩搭配,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共鳴、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讓畫面成為傳遞情感的使者,直達觀者內心深處:

    拍照和攝影,並不是一個概念,全民拍照不等於全民攝影。按下快門就能拍照,但是攝影不光是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更重要的是之前的思考、構思和自己投入的情感。數碼時代的來臨,讓攝影的門檻和成本越來越低,但如果輕易按下快門的人越來越多,而思考的人卻越來越少,那麼好作品的比例反而會越來越少。

  • 7 # 全利88

    三張都算過得去的片子。回正題。

    攝影由來就有一種說法“死亡的藝術”(如果還能列入藝術之列),另外,攝影也是追逐“稀奇古怪,標新立異”的,也算是早有定論。那麼,到現在(不贊同題主的說法,攝影50年前就進入全民拍片的年代,而不是現在!),難度既沒增加,也不見減少。

    100年前,假如只有千分之一存世,現在可能也差不多吧。這個世界早就進入了讀圖時代,題主有現在這樣的感慨,很簡單,中國與世界,就有50年的差距,起碼攝影類別如此!

    不管是技術手段,還是攝影理念,以及對攝影的深層次,達到哲學邊緣的思考,估計中國直到現在,也世界也有近50年的差距。

    這是文化本身的差異,與先進落後關係不大,屬於思維方式的區別。

    簡單的說,題主的困感,看看歐美50年甚至更早的,關於攝影的書,你就不會困感了。

  • 8 # 梓見拾影記

    要拍出好作品,不管是單反還是手機,我覺得不受全民攝影影響,全民攝影只是一種大眾熱潮,影響更多的人培養起這種興趣或者是樂趣。

    卡拉OK流行時,人人皆能唱上幾句,卻不一定能唱得好聽或成為歌星,更多的人是自娛自樂。

    我覺得全民攝影也是如此,單反個頭大和非簡易操作使它沒有手機拍攝那樣遍地都是,手機拍攝能流行,離不開商家的營銷宣傳,畢竟,不懂攝影的人也能隨時隨地拍攝,何樂不為。

    更多人的拍攝目的只是拍,記錄,而不是出好作品,不會更多的去考慮作品的主題、構圖、用光、色彩等方面標準,而這些,是一張好作品誕生的前提。

    全民攝影不影響個人創作,難的是自己如何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有獨特的視覺,就是在拍攝的人海中,也能拍出體現自己思想及角度的作品。好作品,無需隨波逐流。

    題主的三張作品,個人更喜歡第二張,相比其他兩張,讓我印象更深刻。

  • 9 # 南宮彩虹

    先說一個大道理,攝影做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它的一切活動是在嘗試中不斷進行,一切又都在進行中不斷嘗試。它沒有任何審美的法則,沒有終極目標,有的只是不斷的創新和實驗。所以,我們在總結西方現代藝術的總特徵時就是仨字-“實驗性”。說白了,意思就是:“藝術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你不能證明如此這般就會很精彩、很正確、很成功,也不能證明不如此這般就一定很糟糕、很失敗、很錯誤。這個還是以梵高為例,他是20世紀後期印象派畫家中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在當今的博物館收藏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家都知道他生前僅賣出一件作品《紅色葡萄園》(The Red Vineyard),賣了400法郎,但是他的作品現在幾乎每幅都是天價。下面這幅是《雛菊與罌粟花》,2014年11月5日在紐約蘇富比以5500萬美金落槌,6176.5萬美元摺合約377445915元人民幣成交,買家為來自中國的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生前幾乎沒人能看上梵高的畫,但是現在誰敢說他生前很失敗。梵高的作品就證明了藝術是一個嘗試的過程。

    再說攝影作品,下面是紐約佳士得拍賣的一張攝影作品以434萬美元(約合RMB 2752萬元)的天價成交,它的名字是“《萊茵河2》(Rhein II)”。這張攝影作品由德國著名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於1999年拍攝,描繪的是一條完全沒有輪廓的小路、草地、河流,以及灰色的天空。每次我拿這張作品舉例的時候,基本上在座的人都會說“這照片我也能拍出來”,賣這麼多錢,就是因為藝術沒有標準答案。

    說到這裡,回答題主的問題,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不存在“簡單”或者是“更難”,只存在不斷的實驗,不斷的嘗試。即使一群人去擺拍創作,當時的條件幾乎相同,但是我相信拍出的作品同樣有好有壞。好作品也是一個人一個標準,一個時代一個看法,從當前現實來看,能賣出錢是一個重要標準,這個就不多說了。

    至於題主列舉的三張照片,其實要拍好都不難,那個更好就不多說了。

  • 10 # 腦攝狼圖事界

    全民攝影時代,要創作出好作品,我認為更加難了。全民攝影的到來,讓全民的審美意識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相應的在欣賞水平上也有了提高。從而對創作者的創作要求也有了提高,比如在內容、色彩、構圖等方面都會有體現。攝影屬於藝術範疇,欣賞的主觀意識性比較強,作品的好與差,不同的人對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主觀判斷,學文科的人理解不一樣,學理科的人理解一不一樣。同一個人對風景作品的欣賞結果與對人文作品的欣賞結果又不一樣。從而也給創作者想創作一幅好作品增加了難度。問題描述中的三幅作品,我喜歡第一幅作品,用單色特寫的方式,著重表現老人面部,白髮、深而秘的皺紋,專注的眼神以及耳環等,深刻地表現出了老人和善、愛美、幸福、長壽、熱愛生活等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葉門前總統薩利赫為何被稱為“葉門之狐”、“九命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