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豬

    父母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交往互動,幫助孩子積累更多社會交往認知經驗。透過引導孩子去做她能做可做的事,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去發現自己的能力,讓孩子經常享有成功的自豪感,從而加強了自信。經常給孩子鼓勵表揚。

  • 2 # 育兒大仙

    首先找出內向孩子不喜歡社交的問題所在。

    一般來說內向的孩子話不多,沒有自信和安全感,這些都是不喜歡社交的影響因素,讓自己孩子和一個外向孩子在一起,家長多觀察兩個孩子在一起說話、學習和遊戲的區別,然後對於自己的孩子性格問題總結一下。

    現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家長要學會去和孩子溝通,甚至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在家長面前表現出內向和不喜歡交際。所以首先要讓自己和孩子去做朋友,不要給孩子壓力,特別孩子還內向,陪著孩子和差不多年紀的一起去玩或者旁邊看看別人玩也是可以的,慢慢去發現孩子的表情變化,去鼓勵孩子,讓他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讓孩子能感受到你的關愛和堅持,到後來孩子肯定是會有所變,還會主動讓你帶他出去,雖然內向孩子不能馬上改變,但是也能讓他慢慢喜歡交朋友和對外界不牴觸。

  • 3 # 鄂爾多斯全接觸

    孩子天生都是活潑可愛,上躥下跳不能安靜一會兒的,如果孩子太內向的話其實也算一種病,具體應該說成內向的孩子應該是心理出現了問題,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生活消費也高,一些普通家庭負擔日常的生活開支,再加上一個孩子的各方面花銷,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所以為了這些,做父母的肯定會拼命的奔波賺錢,於是就沒有時間陪孩子,也許孩子內向這個心結就是來自父母的忽視;另外還有一些父母是思想上的不進步,往往他們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生活上、物質上得到滿足就夠了,孩子內心孤獨或者不開心這些父母根本不理解,日復一日,這些一點點的不重視、不陪伴加起來就會造成孩子的內向;另外有的孩子天生就膽小、不自信、內向,往往這些孩子比普通孩子更敏感、更聰明,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以及老師更加呵護、重視、關愛,才能一點點的將他們的自信建立起來,他們才能主動進行社交。朋友們,你們都有什麼好方法幫助內向孩子主動社交呢?

  • 4 # 沈較瘦育兒經

    家長的親身示範是最好的方法。遇到熟人家長首先主動打招呼,並告訴孩子這是基本禮儀,每次去都給孩子講解強化他的意識。另外創造機會偶遇熟人或者帶領孩子接觸朋友,讓他有勇氣去社交。對於他的一點點進步給予鼓勵和讚賞,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正向的,從而繼續堅持。

  • 5 # 積木育兒

    如果想幫助內向性格的孩子主動社交,您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六個字:不驚擾,不強迫。

    內向的孩子不主動社交,是因為他們往往心思細膩,樂於觀察。尤其是面對陌生環境或陌生人的時候,他們的大腦中要處理很多資訊,比如是否安全,對方是什麼性格等等,當他們對對方或環境足夠了解後,才會放開自己去行動。比起外向的孩子,他們更傾向掌控全域性。

    因此可以看出,外向、內向沒有好壞之分。外向的孩子能更容易與他人交際,內向的孩子同樣有適合他的方式去社交,這離不開您的引導和幫助。

    您可以在行動前給他提供詳細的資料,或是和他一起了解。讓孩子提前掌握資訊,當他面對新環境和陌生人的時候,就會更加從容了。

    如果孩子面對環境或人的時候,表現出了退縮、拒絕、緊張。此時您一定要謹記我最開始說了“六字訣”,萬不可強迫孩子主動加入,更不要強迫孩子變成外向性格。您要知道,外向內向是孩子的先天氣質,強行改變只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使他變得自卑、膽小。

    您可以在一旁陪著他,接納他的情緒,如果孩子情緒好轉,可以鼓勵他和自己一起上前,並且您給他做一個榜樣,讓孩子內心感受到被關注和安全感,這樣他才會願意嘗試自己邁出那一步。

  • 6 # 陽光語言矯正師

    孩子社交障礙,不愛說話,不愛表達,真的是內向嗎?我不信,你給孩子一個智慧手機試試!

    科技高速進步的當下,網路改變了生活習慣,改變了社交方式,那麼這些對教育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為什麼不善於交流的孩子那麼多?

    在對很多擁有千人學生的校園調查中,有五分之四的小學高階教師都對小學生們糟糕的社交能力和語言障礙表示擔心。

    很多教育學家與語言學家這樣分析:十幾年前的育兒需要我們做好陪伴,做好撫養。但是現在,我們必須比我們父母那一輩更盡心竭力的教導孩子交流技能。

    “我們太沉迷於使用這些裝置了”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隔離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完全沒有自制力”, 不可否認,我們全部都天真的被吸入了“ 網路黑洞”裡,在2017年一個調查中,超過一半的父母承認電子裝置讓他們更難進行有意義的親子交流。,在幫助孩子輔導功課時,有三分之二的父母依賴電子裝置。

    我們用網際網路代替了孩子開口的機會

    我們透過網路檢視孩子的一舉一動,我們透過網路建立老師和家長、孩子的日常聯絡,我們和孩子有限的陪伴時間裡,可能是一起玩電子遊戲,刷動漫而已。即使在公園和孩子玩耍,抓拍了一張有趣的照片,也要迅速上傳網路,炫耀一下,很快這種自我娛樂方式就會被孩子熟練掌握,在這裡看到同學最新發布的東西,一個又一個。彷彿只花了幾分鐘,但這些時間累積起來,沒有交流,沒有你來我往,沒有分享話題,沒有家長的榜樣。

    這跟語言障礙、社交障礙什麼關係?是不是過於誇張了?其實,沒有人確定,有多少面對面的交流是“足夠”幫助孩子發展他們需要的社交技能,但有人確實研究過,缺少面對面的交流,確實會影響語言交流,有的時候面對陌生人不敢表達,不是過於膽小羞澀,而是因為語言匱乏。

    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出現這些社會交流障礙:

    幾乎沒有朋友或者外出玩耍的時間

    經常崩潰(通常表現為無法表達需求)

    語言受限(2歲應該可以把兩個詞連起來說)

    不說話(2到3歲的孩子應該能看著人說話,被提醒時能說出“你好”“再見”和“請”),不會表達(4歲後能夠用語言和非語言方式交流,表現出不喜歡或者開心的情緒,或者表達需要某樣東西。)

    善於交流的孩子一定口語能力超強:

    1、理解非語言的暗示,輪流說話,不跑題。

    2、 他們在學業上更專注。擁有基本的社交技能幫助孩子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能夠在老師指向黑板的時候集中精力,上課時不走神。 也許並不讓人意外。

    3、有項調研顯示,口語能力差的孩子在小學裡出現閱讀障礙的可能性比正常超出4到5倍。這些障礙的影響會直到成年。

    4、 他們能夠為自己站出來爭取發言權, 知道怎樣和他人對話。不僅僅能尋求幫助,還能避免朋友間的誤會,避免被欺凌。

    90%的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溝通能力欠佳所帶來的風險,所以在孩子面前需要改變自己使用電子裝置的習慣。

  • 7 # 嘿呦喂哦

    有時候想想,為人父母,真是要面臨太多焦慮:孩子太鬧騰了,又怕是多動症;孩子太安靜了,又擔心他自閉。

    從初心來講,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無病無憂,健康成長。無論他們有怎麼樣的焦慮,都是因為對於孩子傾注了太多的愛,所以這些焦慮本身都是無可厚非、值得理解的。

    不過,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卻不一定建立在對孩子的瞭解基礎之上。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瞭解容易停留在外顯行為上,而不瞭解孩子的真實內心;另一方面,父母即便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卻也未必能夠給予完全的接納。

    正如一個天生內向的孩子,特點就是不會主動與人交往、情緒比較內斂,對外界的刺激也不那麼敏感。但如果父母不願意接納孩子的氣質,而是按照自己的評判標準去看待孩子,就容易產生“孩子是不是自閉”的疑問。

    心理學上,將孩子的天生氣質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多血質:一般表現為活潑好動,對事情足夠敏感,反應快,對人熱情有朝氣。樂於主動社交和分享。但做事情的熱情來的快,去的也快,怕吃苦,比較浮躁,情緒相對來說也不夠穩定。

    粘液質:多為溫柔、被動型,性格一般比較安靜、乖巧,不會主動去辯解、講道理。情緒穩定,會剋制自己的情緒、情感,注意力相對集中;但這類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是不夠的,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缺乏主見。

    膽汁質:精力充沛,非常外向;重感情、為人熱情,目的性和獨立性都很強,甚至不太願意別人伸出援手。但性格相對來說比較衝動、粗心,不善於控制自己,不能踏實安靜下來,自控力比較差。

    抑鬱質:對事情和外界敏感度很高,富有同情心,情感體驗深刻。抑鬱質的孩子為人很謹慎,思考事情透徹;但性格比較優柔寡斷,會比較膽小,不愛講話,缺乏自信心。

    氣質型別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每一種型別的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缺點,在社交中也都會有不同的表現,並非外向型的孩子就沒有社交煩惱。

    他們並非對於社交的積極性低,相反對於社交的質量要求比很多外向型更高。無論是對於親情還是友情,他們往往更喜歡深刻交流的關係,多過流於表面的泛泛之交。

    內向的孩子專注於發展深厚的關係,可能導致他們較少地將精力投入到一般社交活動中。

    同時,很多內向的孩子都有些害羞、敏感。他們或許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去主動與感興趣的陌生小夥伴建立社交,又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交友願望。

    當父母發現孩子在集體社交中,表現得不活躍時,與其自行為孩子“下定義”、“貼標籤”,不妨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瞭解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舒適的,再來給予孩子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

    父母要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喜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處世方式和節奏,他們有獨立的自我,不喜歡被隨便干涉和改變。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社交模式。一些父母可能過於嚴肅甚至嚴厲,又或者常常帶有消極情緒管教孩子,讓孩子難以樹立關係中的自信心,進而影響孩子的主動社交。

    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用更加親近與溫和的態度與他們相處,給予孩子合理的共情,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孩子更能體會到積極關係的美妙之處。

    另外,父母還需要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多用語言表達,對於孩子的表達不當之處不要給予直接負面評價,而是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慢慢改進。孩子才會有主動表達自我的勇氣和自信。

    讓孩子尋找合適的玩伴,對於孩子而言也很重要。內向的孩子對關係的質量更加看重,又生性謹慎,在下決定之前總是表現出更多的觀察和判斷。因此他們可能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懂得如何“挑選朋友”。

    因此,父母若想提高孩子的社交主動性,其實不必強行讓孩子去和他人建立社交關係,而是多和孩子交流他們在與不同的人交往時的情緒和感受,創造環境讓孩子結識更多符合他“交友風格”的小夥伴。

    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社交,父母也需要教給孩子一些小技巧。比如教孩子禮貌打招呼、教孩子表達對他人的真誠讚美:“你的衣服真好看”“你玩得真棒”;分享和交換,也是一種主動社交的方式。

    如果孩子不敢踏出第一步,那麼家長也可以試著向孩子示範,在孩子觀察的過程中,引導孩子一起模仿。肯定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告訴他“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只有瞭解和接納孩子的特點,使用和孩子氣質匹配的教育方式,幫孩子提升社交技巧,才能讓孩子主動去享受社交的樂趣。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8 # IF枕邊育兒

    我家二寶曾經也是這樣,在家嘴巴沒停過,一會放音樂自個舞起來樂一番,一會邀請我觀看他的手指謠、唱歌、講故事等的“才藝”表演,在家是個樂觀、開朗、自信的聰明寶寶,但一到外面就變了樣,膽小、不敢說話、內向,為此我也曾一度苦惱。畢竟,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自信滿滿、落落大方的。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孩子一到“外面”就怕生的狀況呢?

    孩子“怕生”的原因

    首先,孩子怕生,可能是由於遺傳自父母的性格。

    科學研究表明:從父母一方獲得的遺傳物質DNA可能會影響他們性格的某些方面,比如:膽怯、害羞、外向等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他的脾氣像他爸爸一樣倔強,她的性格像她媽媽一樣樂觀。一般來說,孩子的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會相似於父母中的某一方,即遺傳因素。孩子的膽小除了天生遺傳使然,環境的影響也很重要,父母需有意識地引導幫助他們學習一些相關的技巧,讓他們在自己的個性範圍內輕鬆愉快地與他們進行交往。

    其次,如果在寶寶自己社交的時候,家長總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寶寶怕生,而過度保護。代替寶寶和別人交往,或者總是出面干涉他和小朋友的互動,那麼寶寶很可能會發展出過於依賴家人的性格。一旦自己面對,就會覺得緊張怕生。

    孩子在外面膽小在家裡卻很活躍,應該如何幫助她改變?

    如果孩子在家裡給人很積極的印象,那麼其實就可以說明,在放鬆狀態下,孩子是很活潑的,並不是性格內向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輕鬆的去社交呢?下面這三點可以寶爸寶媽可以嘗試。

    給孩子融入新環境的理由

    有時候我們帶寶寶到遊樂場或公園裡玩,看到旁邊小朋友玩得特別開心,自己的小寶就有一種想過去和小朋友玩的渴望,卻又不敢走過去,有些家長就順手推孩子一下說:“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吧,沒事的,小朋友都很友好,不怕的。”這樣看起來是幫助孩子融入新環境,鼓勵他認識新朋友,但孩子往往更不敢跨出第一步。

    遇到類似情景,家長應有耐心地陪伴孩子,讓他慢慢適應,再引導他融入其中去。比如:有一次我帶二寶去附近遊樂園玩,在積木區小朋友們在玩積木,玩得不亦樂乎,二寶很想進去一起玩,但又不敢,我陪著他看了一會,跟他說:“你看,那個小朋友一手固定積木,一手在忙著找積木搭進去,有些積木離得太遠,又夠不上,你去幫他拿過來好不好?”開始他不敢去,要拉著我陪他,我陪著他參與進去,等他逐漸和小朋友玩好了,就退到一邊。

    其實,有時候寶寶的膽小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跟新朋友打招呼、交流,需要大人稍稍幫一把,就有可能打開了孩子社交的大門。

    父母的示範作用

    平時我們帶著孩子外出,碰到熟人的時候,我們都聊上兩句,但很少顧及寶寶的心裡想法,從意識上也認為,孩子不懂,不需要作介紹。

    父母可能沒有意識的是,自己認為的熟人,在孩子的眼裡卻是陌生人,他會不由自主產生害怕心理,父母應主動與對方打招呼,先聊上幾句,讓孩子知道“原來是媽媽的熟人”,來緩解他見到陌生人的不安心理。再為他們做相互介紹,引導孩子與剛剛認識的“陌生人”打招呼,拉近距離,減少膽小情緒。日積月累後,寶寶到外面玩時將慢慢變得大方、自信、主動與人打招呼。

    適當貼上膽小標籤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膽小,就比較注意不給孩子表明,不在外人面前給他貼上膽小的標籤,以免孩子會強化這種慢熱心理。實際上,家長想一想,自己可以做到不給孩子貼上慢熱的標籤,但能阻止家人或其他人不給小寶貼慢熱的標籤嗎?那不如從心底坦然接納孩子的這種慢熱性格,把他的膽小隻當用一件普通的事情來陳述,而不作任何評判,同時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不僅轉移了其他人和寶寶的注意力,在另一方面來說也給予了孩子在陌生環境中的自信心。

    有一次 和朋友約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玩,我帶上了二寶,當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時,我說:“我小寶有點膽小,但他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並且對小朋友很友好。”這樣就淡化了他人和孩子本身對膽小的注意力,而是突出了孩子“友好”的優點,給其他小朋友和孩子能“友好”地玩,增強了信心。

    總之,面對陌生環境顯得膽小,並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爸爸媽媽儘量別反應過激,讓孩子覺得壓力山大,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其實我個人在面對陌生環境時,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膽小、怕生心理,只是在不斷的社交中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讓自己放鬆的平衡點,這種心理表現出來就不那麼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敦促美日貿易談判儘快完成,特朗普怎麼突然著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