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威吶解析
-
2 # 軍武吐槽君
題主提到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多厚,一個是為什麼這麼厚?所謂知其然然後知其所以然,我們先來整第一個,如果讓我用食物來形容的話,二戰軍艦就是黑心包子,皮厚餡少,現代軍艦就是良心餃子,皮薄肉多。在二戰時期,那還是一個大炮鉅艦的時代,戰鬥大部分是視距內的打炮互轟,誰的炮打的準,誰能挨的炮彈多,誰就牛逼,因此二戰軍艦一般都是皮糙肉厚,裝甲可勁兒的堆,到了日本的大和級,其裝甲厚度達到了驚人的410毫米,這也導致其排水量超過了71000噸,成為了史上最厚重的戰列艦!不過就算裝甲再厚也已經不適應時代,在沖繩島戰役中,美軍出動幾百架飛機輪番轟炸,大和號帶著日本鬼子的最後一點餘暉沉沒在太平洋底!(二戰被擊穿戰列艦裝甲厚度,簡直令人髮指)
現代隨著導彈技術的飛速發展,超視距作戰已經成為了海戰的主要形式,片面堆積裝甲已經沒有什麼卵用,所以現代軍艦一般都皮薄,平均厚度一般都在20~30mm左右,跟普通商船幾乎無異。但是軍艦並不是所有區域厚度都一致,一般甲板和水線以上最薄,水線以下為了對付魚雷會加厚,但是也不會超過100mm,不過如果就這麼武斷的說現代軍艦都薄那也是不現實的,在動力系統、指揮中心、燃料彈藥庫等核心區域,現代軍艦依舊不敢掉以輕心,仍然設定了厚重的裝甲。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為例,核心裝甲帶厚達330mm,堪比二戰戰列艦外裝甲!(美軍現役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撞船,可以看出來這簡直就是雞蛋殼啊!恐怖!)
為什麼現在軍艦普遍都不重視裝甲防護呢?主要原因在於現代作戰方式已經改變,不管海陸空都朝著導彈化方向發展,在反艦導彈精準飽和打擊之下,不管你裝甲再厚,就算你是一塊鐵,也會被炸的稀巴爛,因此現代軍艦也是以導制導,主要加強雷達偵查以及抗飽和打擊能力,講究的禦敵於國門之外,在空中攔截導彈,如果真要等到導彈打到自己,再厚的裝甲又和皇帝的新裝有什麼區別呢?
次要原因就是軍艦所用特種鋼材價格貴,無限度堆積沒有幾個國家耗的起。另外減少厚度可以讓軍艦減重,充分發揮發動機效率,提高機動性,最後就是可以創造儘可能大的內部空間,在寸土寸金的軍艦內部容納更多的核心裝置!能想到的就這些了,不足之處還請補充!
-
3 # 大千城電影世界
現代的軍艦建造理念與早期不同,
現代導彈驅逐艦看著沒有二戰期間各型號戰艦皮實,但是主要部位,是加強防護的,如動力倉,彈藥室等等。材料相較於二戰水平也提升了許多。它用的都是特種鋼,不是一般的鋼材,有很強的硬度。現在的軍艦,不像二戰的戰列艦一樣,隨隨便便幾百毫米的裝甲厚度。對於現代的軍艦來說,進攻能力與防護能力更重要,再強的軍艦,一枚導彈也可以打穿,所以現代重點放到了火力與偵察能力上了。但是像當年的次現代軍艦謝菲爾德號,是鋁合金的,被一枚飛魚乾掉了。弄的後來的很多軍艦,都放棄了這種易燃材料,全都改用鋼材了。
個人觀點,現代軍艦噸位與武器系統設計思想較為均衡,技術兵器的應用佔到整個建造費用的很大部分。戰艦的防護與火力比較均衡。但是隨著空中海面水下威脅的日益嚴重,現代軍艦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遠洋軍艦,還是會往大型化,過載型發展(特別想看到中國海軍造出電磁軌道炮戰列武庫艦。。。)。戰艦的防護能力會有比較大的提升。畢竟海軍是技術兵種,軍艦造價高昂。損失一艘,無論對哪一個國家的海軍來說還是很肉疼的。
作為軍迷,最後來幾張055的大圖爽一下。
-
4 # 自然風57778401306
現代戰艦的設計製造改變了以前的厚重策略,基本上是輕裝上陣,加強水上的防護運動能力,這也是為了避重就輕。現在的一枚導彈相當過去的幾十發炮彈,有殺傷力又有它的重量,要多裝載幾枚導彈,也必須跟船體重量平衡協調。所以說現在的一艘驅逐艦比二戰時期要瘦身了許多,鋼板的厚度用在船體心臟和彈藥庫部位,不少於10釐米厚的優質鋼板,船身其它部位相對較薄,約3釐米左右,吃水線以下防魚雷攻擊和防腐作用,採用特種鋼材,倉體應該是航母的蜂窩狀倉體設計,有點像防透水泡沫增強艦體的浮力,魚雷炸不沉。一艘現代驅逐艦,幾乎是武裝到牙齒,充分利用了每一寸空間,外觀設計威嚴漂亮,動作反應快,起航速度也提升了,衛星導航反貞察能力強,科技合量高,大大提高了戰鬥力。
-
5 # 航空君
目前世界上很多軍事強國的海軍部隊都裝備有很多數量的大型導彈驅逐艦,特別是目前綜合國家軍事實力第一的美國,其海軍部隊就裝備了將近40多艘的各型導彈驅逐艦。
也可以肯定的來說,現代軍用船舶造船工業所建造的現有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其相關艦艇整體的厚度還是非常薄的,不過只有在作戰艦艇某些關鍵核心部位上,其相關的厚度還是比較厚的,大概也有4英寸左右。但這樣的艦體厚度,也要比二戰時期海軍部隊裝備的大型戰列艦或巡洋艦,要薄的多的多。
之所以,現代大噸位驅逐艦,其自身艦艇的厚度這麼薄。這其中肯定還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的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鋼材或者是鋁合金材料相關的效能,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了,已經不需要盲目堆積厚度來保證自身艦艇的強度和防護力了。在現有的鋼材或者是鋁合金材料的條件之下,只需要一定的厚度,就可以充分滿足軍用艦船需要的相關艦體強度和防護的效能要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也隨著現代軍用艦船發展迅速,特別是艦載武器裝備技術的高速發展。讓現有的導彈驅逐艦,不再只單一依靠艦載火炮作為主要海上作戰的武器裝備,射程遠且威力大等優點的各型艦載防空/反艦導彈(需要透過垂直導彈發射系統才能發射)反而成為了,現在大型導彈驅逐艦海上作戰的主要武器裝備。而現有的大型導彈驅逐艦,也為了能夠裝的下這麼大尺寸的艦載垂直導彈發射系統,也只有把艦艇厚度變薄,擴大艦船內部空間。
最後一個就是現代海軍艦船防護理唸的改變,以前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船依靠的是堅固的護甲,來提高自身在戰場的生存機率。而現在的導彈驅逐艦,更依賴的是艦船的高機動性,這也迫使為了能夠讓自身艦艇獲得更高的航行速度和水面機動性,只能讓現有艦艇進行減重工作,而艦艇減重最為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將軍用艦艇的艦艇厚度變薄。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相關資料顯示現代驅逐艦的建造的鋼板厚度為30毫米左右,不過這是無防護區的鋼板厚度,不過像燃料艙、動力艙、彈藥艙、指揮系統還是有一定厚度的防護裝甲鋼板的。也就是按照重點防護理念來佈置,而這重點防護也就是美華人對戰列艦發展的提出的概念,而現在3釐米的鋼板厚度也就是早期坦克正面裝甲的厚度,對於現在的武器來說這個厚度基本就是放棄治療。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現代的武器發展快速,像坦克的主炮穿深動不動就是600毫米以上,而坦克的防禦裝甲又不能無限的加厚,所以坦克的防禦就得另尋出路。所以軍艦的防禦也得另尋出路,不能再靠鋼裝甲來防禦,特別是在導彈年代,用導彈來剋制導彈,所以與其將噸位放在裝甲厚度上還不如多帶幾個導彈呢。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軍艦都帶防空導彈的原因。
-
7 # 皇家橡樹1972
現代戰艦的鋼板要是對比二戰期間幾乎相同排水量的戰艦來看,可以用“較薄”二字來形容。比如:圖片上的“伯克級”驅逐艦,最新的Ⅲ型排水量接近10000噸,以《華盛頓海軍限制條約》規定算是“重巡洋艦”了,當時的這個排水量噸位的戰艦鋼板厚度在70~110毫米之間,而“伯克級”驅逐艦或者日本的“愛宕”、南韓的“世宗大王”,平均艦艇鋼板厚度在16~30毫米。這顯然要“輕薄了很多”!前年末與貨輪相撞的美軍“伯克級”驅逐艦,艦橋部分的鋼板厚度也就在16毫米左右,相對於貨輪的鋼板,薄的與“易拉罐”相似。
那麼,現代戰艦的鋼板為何這樣薄?這是因為1960年代初海戰全面進入到“導彈化時代”之後,現代戰艦的鋼板再厚也沒有實質意義的防護效果了!早年間的蘇制SS-N-2“冥河”反艦導彈的戰鬥部重達500公斤,內裝填400公斤黑索金+鋁粉熱燃劑,這樣強大的殺傷力就連二戰期間的“大和號”和厚甲也難以抵擋!所以,在進入到“導彈化”時代,厚甲防護已經沒有意義了!並且,在現代鋼鐵工業的技術保障下,驅逐艦用鋼板和球扁鋼型材的各種力學強度也大幅度增加,是二戰期間艦船用鋼板強度的2.5倍左右,既然材料強度增加可以保證艦船的結構強度,就更沒有必要的去刻意的增加建造所用鋼板的厚度。蘇制“冥河”反艦導彈,全彈重2.5噸,半穿甲戰鬥部裝藥400公斤,亞音速飛行、改進型射程超過了80公里,它的出現改變了海戰的樣式,排水量幾百噸的小艇,也能幹翻1萬噸的重型巡洋艦。
另外一個導致艦艇鋼板變薄的原因是現代驅逐艦全面的進入到了“知感雷達化”,特別是各種大型遠端雷達、聲吶的出現,艦船的耗電量猛增!另外,現代戰艦都採用全封閉式設計,目的是“三防”,艦內的照明、空調、各種電器操縱檯、顯示器…需要全天24小時工作,這些都消耗了大量的電力,在這種電力消耗極大的情況下,需要增加發電機的數量和功率,其結果就是油耗量的大幅度增加。艦用“燃氣輪機”是戰艦的推進主機,但在全艦處於一級戰備的情況下,它也要帶動發電機發電。這就出現了在確保航速、航程的條件下主機要開到最大功率才行,如果艦艇自身太重就會形成“死重量”,將主機的功率沒有用在航速航程上,反而是白白的消耗掉在了“死重量”上了…所以,降低“死重量”最好的辦法就是減薄建造鋼板的厚度!
現代戰艦的戰鬥力已經不是1960年代前那些戰艦可以比擬的了,已經進入到超視距打擊的時代,幾百公里外就能消滅敵人,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各種雷達、聲吶、導彈…等現代化裝備的基礎之上!對於戰艦自身的防禦,也有了諸多的手段可以擊落敵方的各類反擊的武器…如果再增加艦體的厚度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
8 # 雛菊西瓜Peterpan
驅逐艦的艦體從來就沒厚過,不要被“大艦巨炮”所迷惑,這個所謂“大艦巨炮”從來都沒有指驅逐艦。驅逐艦無論是現代還是二戰時期的艦體厚度沒有太厚,現代驅逐艦艦體厚度也就是不超過30毫米,也就是3釐米,只有少數重點區域會敷設等效75毫米左右的裝甲。下圖為美國“科爾”號驅逐艦在2000年遭遇的自殺式爆炸,艦體左舷被炸開一個大洞,從這個角度應該可以反映出這些扭曲的鋼板厚度。
先說下“大艦巨炮”的誤區吧,這是一個網上“百說不厭”的話題。很多朋友喜歡拿二戰時期的戰艦與現在比,得出現代驅逐艦巡洋艦都是“脆皮”的結論。然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艦巨炮”從來都是重型巡洋艦起步,往上是戰列巡洋艦、戰列艦。他們的確擁有上百毫米厚的裝甲,甚至戰列艦部分割槽域裝甲超過500毫米,遠遠超過現代軍艦的防護。而然大家不要忘了,這些戰列巡洋艦、戰列艦可都是3萬噸起步,最大的“大和”達到7萬噸,根本不是幾千的噸的驅逐艦有能力去比的。下圖為日本“信濃”號戰列艦計劃使用的650毫米炮塔正面裝甲(改裝航母后沒有用上),然而“大和”的噸位是72000噸,是普通驅逐艦噸位的十幾倍。
二戰時期的驅逐艦其實跟現在一樣都是“脆皮”,因為沒有噸位去上那麼多裝甲,基本都是在靠結構硬抗而已。比如下圖為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他和“基林”級一樣都是3000噸級的驅逐艦,只有在重點區域帶0.5-2英寸裝甲(12.7-50毫米左右),其他的部位就是看天意了,結構給力還能抗住,不給力就完蛋,根本不會像戰列艦那樣靠上百甚至數百毫米厚的裝甲進行外部防禦。而且驅逐艦無論在二戰、冷戰還是現在走的路子基本一樣,只能在重點區域進行選擇性防護而已,所以我們單獨橫向比較驅逐艦這個艦種的防護水平其實根本沒有下降。很多網友總是認為二戰時期所有軍艦都是包裹著厚厚的裝甲,其實驅逐艦在哪個時候都是一個德行。
當然,可能有朋友會說現代驅逐艦的噸位也不是二戰時期能比的,多出來的噸位都哪去了?的確,二戰時期的驅逐艦噸位都在2000-3000噸左右,而現代驅逐艦普遍都在6000噸以上,甚至有超過1萬噸的。但是現代驅逐艦多出來的噸位並沒有分配給防護,而是在動力、武器、電子裝置、續航能力方面有極大的提高。就比如下圖的這個052D型驅逐艦,噸位7500噸左右。1.它帶有強大的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64單元垂直髮射裝置,艦尾還設有直升機飛行甲板和機庫,這些裝備是二戰時期根本沒有的,需要大量的空間並且佔用大量的噸位。2.這些裝備在耗電量上非常驚人,所以動力系統在保障全艦航速的基礎上必須為艦上裝置提供充足的電力,所以動力系統也遠遠比二戰時期要強大。3.還有現代驅逐艦作為主力使用要跟隨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遠洋作戰,續航力和自持力也必須夠大,這就要求艦上燃料和各種物資儲備要很充足,也會佔用噸位。所以現代驅逐艦的噸位增加的部分都是留給了武器、電子系統、動力、自持能力等方面,跟防護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為什麼不把現代驅逐艦做成二戰那樣“鋼鐵包裹”呢?其實現代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已經不是單純能靠裝甲就能防住的,蘇聯的P-700反艦導彈都有900毫米勻質裝甲的貫穿能力,即便是普通反艦導彈擊穿100毫米以上不是什麼問題。所以再妄圖使用厚重的裝甲反而成了“累贅”,倒不如從“被動防禦”變成“主動防禦”,把艦體被動防護解脫出來。下面主要有2個原因:
1.現代材料水平的提高:雖然二戰時期和現代驅逐艦的鋼板都是不到30毫米的水平,然而這個30毫米可不是一個性質。這麼說吧,現代艦用鋼材在同等厚度的情況的強度是二戰時期的2.5-3倍,所以表面上厚度沒變化其實防護水平還是有所上升的。反過來說想要達到相同的防護水平,現代驅逐艦使用的鋼板厚度可以比二戰時期更薄一些。下圖為美國“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事故照片,可以看到他的飛行甲板實際很薄,只有50毫米左右,然而這已經足夠抵禦30噸重的艦載機頻繁的衝擊。現代驅逐艦隻在重點區域選擇性加強防禦,比如彈藥庫、戰情中心、艦橋等部位,厚度在75毫米以下,設計要求就是可以抵禦類似於“飛魚”這類亞音速中型反艦導彈,能夠對重型反艦導彈有威力削弱作用。而且他們使用的也是類似於“凱夫拉”的新型複合裝甲,比以前那種純鋼板要好得多。
2.現代作戰思路的轉變:上面我們也提到了P-700重型反艦導彈的貫穿能力達到900毫米勻質裝甲,即便即便是普通反艦導彈擊穿再也100毫米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裝甲太多會拖累機動性和動力,裝甲太少起不到作用,所以單純的使用裝甲去防禦已經不適合現代武器發展。現代軍艦的防禦思路已經由“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防禦”,將防禦系統分成多個層次,在不同距離對來襲的威脅進行主動擊破,甚至現代主炮在高精度火控系統的支援下都可以進行防空作戰。
-
9 # 軍武資料庫
戰列艦的裝甲厚度甚至超過了500mm
一般的現代驅逐艦的外殼僅僅是3/8英寸厚的HY-80鋼材。
直觀一點地看就是下面這種鋼板:
3/8英寸有多厚呢?大約是9.525毫米。甚至沒有達到1釐米的厚度。
為什麼這樣做,主要還是由於一種武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來決定的。和二戰以火炮或者魚雷作為攻擊武器的早期戰艦不同,現代導彈驅逐艦主要是以導彈作為主要進攻手段的軍艦。由於很難進行接船炮戰,因此裝甲在驅逐艦上其實已經並不是一個必選項了。
標準的3/8英寸鋼板由於是遵從工業標準的一類“標準件”,因此在切割、彎曲、處理上都有很多專門的裝置,利用這些鋼板來做軍艦也就成了一個效費比相當高的選擇。
不過,這也得益於現代造船工業的發展,雖然軍艦的“蒙皮”是3/8英寸的鋼板,但是軍艦的框架還是採用了這樣的東西: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軍艦用框架鋼在邊緣的位置留出了相當厚的部分。這些部分從結構上依然是可以取代傳統龍骨骨架對艦船提供完美的支撐結構的。
通常在艦船上利用這種龍骨骨架勾勒出不同部件對框架,然後在上面覆蓋3/8英寸的鋼板。
這種結構,從施工到整體的成本以及船的乾重都有相當大的優勢。
大體上這就是設計的目的了。
當然了,這種設計的軍艦如果遇到二戰期間的16寸炮彈的轟擊基本上也就是一炮就廢掉的感覺。但實際情況下是現代海軍已經沒有這種大威力的16寸艦炮了。
而且即便是裝備了這種巨炮的戰列艦也很難將自己開到現代導彈驅逐艦的周圍。
而對於導彈對驅逐艦的攻擊,目前也是一發入魄。
所以在現代驅逐艦上主要的防備方式並不是裝甲有多厚,而是裝備的近防炮效率有多高。
相對於近防炮防禦導彈打擊的效率來說,軍艦省下來的裝甲重量換裝上幾門近防炮則是更划算的事情。
-
10 # 薩沙
現代導彈驅逐艦的船體並不厚,一般都是15毫米到30毫米。
即便萬噸驅逐艦,船體厚度也不過這麼多。
這個船體厚度顯然同二戰期間無法相比,差距巨大。
二戰大型戰艦,尤其是戰列艦,船體裝甲厚度驚人,一般都有150毫米以上,還是多層裝甲。一些主力戰列艦,裝甲平均厚度超過200毫米,比較容易中彈的舷側主裝甲甚至可以達到300多毫米,也就是0.3米厚度。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原因如下:
第一,武器不同了。
二戰的水平面攻擊主要是炮戰。
日軍常用的155毫米艦炮,採用55公斤的九一式穿甲彈,在15公里的距離上擁有108毫米穿深,在20公里的穿深資料為100毫米。
更強的203毫米艦炮,在18公里的距離上穿深為120毫米。
可見,這些主炮傳深在100毫米到120毫米,只要能夠保持120毫米以上的裝甲,就可以抵抗炮彈。
但現代化導彈則不同。
以美軍70年代的魚叉導彈為例,它的裝藥量高達227公斤,而155毫米炮彈只有20多公斤,威力差了10倍。
當年裝藥165公斤的飛魚導彈,把謝菲爾德號炸出了一個5米長的大洞,動力系統、照明系統、通訊系統瞬間癱瘓,導彈留下的燃料也在之後引發了大火。
有人說4000噸的謝菲爾德號沒有采用厚重灌甲,才會這樣。
其實,即便是二戰時候的厚重灌甲,也是對付不了現代化導彈。
第二,材料技術不同了。
以往厚重灌甲還有抵抗惡劣海況的作用,但現代鋼鐵技術有了很大提高。
全球最大的50萬噸巨輪,船殼鋼材厚度不過80毫米。
普通萬噸軍艦,其實使用15毫米鋼材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再多。
第三,抗沉技術不同了。
其實現代化軍艦,並沒有這麼容易被擊沉。
在美國模擬擊沉軍艦時,測試的報廢航母抵抗了20多天的飽和攻擊。
這是因為現代化抗沉技術有很多,比如製造大量的水密艙,採用各種管損措施。
以謝菲爾德號為例,其實它是被擊中6天后才沉沒的。
之所以沉沒,是因為導彈燃氣的大火導致謝菲爾德號的管損系統損毀,不能及時滅火和止損。
如果謝菲爾德號使用更先進的系統,它還是有可能不沉沒的。
第四,不能依靠船體來對抗攻擊。
最近幾次撞船事件可以看出,質量不錯的美國軍艦也不耐撞,甚至同民用船隻撞擊都會受重傷。
現代化武器比船隻撞擊要厲害,所以軍艦應該依靠一切遠端攔截手段,甚至先發制人來對付。
為什麼各國對於近距離防禦系統都很重視卻不抱什麼希望?
因為誰也不會指望速射炮來擊落導彈,畢竟不是火雲邪神,能夠用指頭夾住飛到太陽穴的子彈。
導彈真正飛到近距離,軍艦也就完蛋了,連速射炮都靠不住,更別說船體了。
-
11 # 科技之重
時間回到2000年10月12日,一艘停泊在葉門亞丁灣海域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科爾號”,遭到了一艘小艇的爆炸襲擊。這次爆炸,將科爾號驅逐艦的舷側炸開了一個大洞。
而到了2017年6月17日,隸屬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是一艘“菲茨傑拉德號”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在日本東京附近海域航行時,被一艘菲律賓貨櫃船撞到側面,導致該驅逐艦的右舷損毀比較嚴重。
透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現代的導彈驅逐艦根本就不抗撞,這也是其艦體所用鋼板比較薄的導致的結果。
所以說,與想象的大不相同,現在的驅逐艦也好,護衛艦也罷。就像我們經常吃的包子一樣,都是薄皮大餡的。也就是說,外層用於製造艦體的鋼板並不厚,一般也就在30毫米左右。
畢竟如今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並不像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那樣,依靠較為厚重的裝甲來增強防禦能力,而是依靠“防空雷達+防空導彈”的組合來提高防禦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對艦體的厚度要求過高,只要可以保證最初的設計要求即可。
二戰時期戰艦的艦體厚度
由於二戰時期的海戰,唯一的武器就是大口徑艦炮,也就是所謂的“大炮鉅艦”,為了在對戰中可以有較強的抗打擊能力,就在艦體的水線上下,炮塔,指揮塔,輪機艙,油料庫等位置加裝了比較厚重的裝甲,從而提高艦艇的抗打擊能力。
其中,就數炮塔,指揮塔,防雷帶的裝甲最厚,普遍都在300毫米以上。
就比如說,衣阿華級戰列艦炮塔的正面裝甲厚度為500毫米,炮塔基座裝甲厚度在295毫米~439毫米之間,指揮塔裝甲的厚度為440毫米。
大和級戰列艦的炮塔的正面裝甲厚度為650毫米,舷側主防雷帶則有以20°傾角安裝的410毫米厚的裝甲,即便是最薄弱甲板邊緣的裝甲厚度也超過了200毫米。
由此可見,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還是極為注重裝甲防護的。只不過,以上只是排水量高達六七萬噸的戰列艦。
而二戰期間驅逐艦的排水量遠沒有這麼大,那麼,其裝甲防禦能力如何呢?
二戰時期,比較有名的驅逐艦就是美國海軍的弗萊徹級,英國海軍的部族級,法國海軍的莫加多爾級,日本海軍的陽炎級。
以上驅逐艦的排水量都不大,普遍在2000噸~5000噸之間,也就相當於如今護衛艦的排水量。既然排水量上不去,那麼裝甲防禦能力自然也強不到哪去。
其實,二戰期間也就重型巡洋艦和戰列艦的鋼板厚度比較厚,至於其他的艦艇也就那樣了。
現代驅逐艦艦體所用鋼板較薄的原因。
上文也提到了,現代的驅護艦艦體所用鋼板的厚度普遍都在30毫米左右 。
之所以不用較厚的鋼板,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現役驅逐艦已經不再依靠加厚鋼板來提高防禦能力,而是依靠防空系統。
自從雷達和導彈出現之後,驅逐艦的防空體系,主要就由這兩者擔任。相對於二戰時期艦艇靠裝甲被動的硬抗炮彈的打擊,如今的驅逐艦依靠防空導彈,就可以實現主動的攔截。
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差別,背後更是科技和技術的天壤之別。
尤其是以宙斯盾系統,為代表的艦艇防空系統出現以後,驅逐艦的防空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在四面相控陣雷達的完全覆蓋下,完全可以發現從高,中,低空來襲的戰鬥機,轟炸機,反艦導彈等,從而引導防空導彈進行攔截。
而如今的艦艇防空系統,已經覆蓋了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遠端。
低空近程主要由近防速射炮+近程防空導彈組成;
中空中程主要由中程防空導彈組成;
高空遠端主要由遠端防空導彈組成。
可以說,四面雷達+防空導彈+近防速射炮,實現了無死角的全方位監控和攔截能力。有了這樣的防禦能力,現代的艦艇就可以完全捨棄,單靠增加艦體的厚度來提升被動防禦的效果。
第二:現在的冶金技術要比過去強太多了,不用那麼厚的艦體,也可以達到設計要求。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冶金技術要比過去強太多了。現如今,艦艇所用的鋼板的屈服強度普遍都在300兆帕以上。而航空母艦所用鋼板的屈服強度會更高,像飛行甲板都上到了800兆帕。
二戰時期,艦艇所用的鋼板的屈服強度也僅有250兆帕,即便是舊日本海軍的大和級戰列艦的結構用鋼的屈服強度也只有255兆帕。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艦體所用的鋼材中,屈服強度最大的在500兆帕~550兆帕之間。
由此可見,現代艦船所用鋼板的屈服強度要比二戰時期高多了。當鋼鐵材料的效能上去之後,只要用較薄的鋼板,就可以達到二戰時期的防禦水平。
所以說,現代的驅逐艦對艦體所用鋼板的厚度要求並不怎麼高,30毫米基本上已經夠用了。
第三:驅逐艦對航速有要求,如果說艦體鋼板太厚,在動力和尺寸不變的前提下,航速會下降。
要知道,驅逐艦的最大航速都要求在30節左右。而船舶的航速是有一個計算公式的,主要就是與排水量和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有關。
也就是說,當設計的航速一定時,船舶的排水量越大,發動機所提供的功率也就要越大。
就以如今的燃氣輪機的技術而言,功率最高的艦用燃氣輪機,也就是羅羅公司研發的MT-30。該燃氣輪機的輸出功率可達34兆瓦~40兆瓦,熱效率高達40%。
如此高的輸出功率在作為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的動力時,還要另外安裝2臺單機功率為11兆瓦的16V38B柴油機,以及2臺單機功率為9兆瓦的12V38B柴油機。才達到112兆瓦的輸出功率,使得最大航速僅為27節。
如果說,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的排水量下降到4萬噸時,動力就足夠用了。
所以說,當航速和輸出功率無法改變時,也只有盡力縮小艦艇的排水量了。那麼,就要少用鋼板,用效能更強,重量更輕的鋼板。
綜合以上三個原因,導致如今的驅逐艦的艦體所用的鋼板厚度並不大,也足夠滿足需求了。
-
12 # 冷泉26
現代驅逐艦的船體一定非常厚吧,打仗時,又是魚雷、又是炮彈,甚至還會捱上導彈,船體薄了怎麼行呢?
其實這種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像二戰時期的鉅艦,船體有些都達到了300--500毫米,比現在的航母都厚。因為那時候的軍艦,主要是靠厚重的裝甲來保護自己。
但是現代驅逐艦,由於戰爭理念的變化,驅逐艦的艦體一般只有2、3公分而已。因為在現代戰爭中,主要打擊火力就是導彈,再厚的艦體,在導彈面前也無濟於事。當然,特殊部位的裝甲還是需要厚實一些的。
航母是水上作戰最大的軍艦,但是吃水線下面的艦體厚度一般是10--20公分,飛行甲板也不過5公分厚,即便是核心部位的厚度,也不超過50公分。驅逐艦的艦體就更薄了,像中國的055萬噸大驅,最厚的部位裝甲也是採用3公分鋼板。
這樣的艦體厚度,如果要是被二戰時期的巨炮轟上一炮,直接就幹零碎了。不過,現代海戰,已經沒有二戰時期的那種400多毫米口徑的巨炮了,大可將心放到肚子裡。
我們經常能聽到美國的艦船相撞,有時候相互撞出一個大窟窿,顯然他們的艦體都不是很厚,被撞出大窟窿的位置,只有1、2公分厚。相反,民用的大型輪船的船體,有的比軍艦要厚很多,達到5公分的厚度。而吃喝玩樂的郵船,有些船體可達7公分的厚度。
現代戰備,導彈的攻擊力越來越強,有些重型導彈,一枚就可以將一艘驅逐艦攔腰炸斷,所以說,現代驅逐艦靠加厚鋼板來被動防禦,顯然已經不現實了。
現代驅逐艦的防禦,都是靠主動防禦系統,靠的是用先進的雷達提前探測導彈的來襲,將來襲導彈的方位、速度、距離等引數快速計算出來,然後用防空導彈將來襲導彈在幾十公里上百公里以外摧毀。這是一種遠距離防禦系統。
如果遠距離防禦不成功,就要使用近防導彈或者近防炮了。特別是近防炮,反應敏捷,火力密度大,命中率在90%以上,主要用在近距離防空。
中國的1130近防炮是11管30毫米速射炮,能夠一分鐘發射上萬發炮彈,比“密集陣”防空系統的攔截效率還要高,而且是完全透過雷達自動跟蹤瞄準,因此有強悍的攔截導彈的能力。
這就是驅逐艦上的反導彈系統主動攔截,把變被變動為主動,絕不能等著挨炸。這才是現代驅逐艦生存的主要依靠。
-
13 # 虹外線
據我所知,現代驅逐艦的側甲板厚度都不超過100毫米,多數只有七、八釐米厚。鋼板厚固然牢固並能防普通炮彈的打擊,但鋼板厚度也是與軍艦的作用,大小,種類,用途直接關聯。比如一般的通用驅逐艦裝甲鋼板用得過厚,軍艦就會過重和增大排水量,這樣的話,必然要增大發動機的動力,消耗過多的燃料,航行速度也會受到明顯影響,並明顯地增加建造軍艦難度和成本,這樣造軍艦效費比較低,執行成本高,一支海軍如此長久下去就難以為繼了。
回覆列表
現代驅逐艦的船體基本上都採用高強度特種鋼材,一般的船體鋼板厚度也就是在40-50mm左右,比一般普通商船鋼板厚度略大一些,但是在材料效能及船體結構強度上要遠高於同噸位級別的商船!美國DDG1000驅逐艦美國DDG1000驅逐艦首艦“朱姆沃爾特號”龍骨鋼板(上)及船體模組結構(下),可見其鋼板厚度與普通商船並無太大差異
現代水面戰艦的主要作戰手段是電子資訊戰和各種導彈攻擊,打擊範圍和攻擊精度要遠高於“一戰”及“二戰”早起的“大艦巨炮”對轟的精度,而導彈的攻擊方式靈活多樣,單純增強裝甲已無法抵禦導彈的精確攻擊。因此,現代軍艦的船體一般不會再附加裝甲,而只會在作戰中心、彈藥庫等核心區域另附裝甲,而且裝甲的厚度也遠不如戰列艦時代的裝甲厚。面對現代反艦導彈(上)和重型魚雷(下)的打擊,單純增加船體厚度已無必要
現代海上水面戰爭的核心是航空母艦,在制空權的保障下,可以實現對對方的海、空(天)、陸全面打擊,但是現代航母的船體厚度也不到100mm,但是其所有的鋼材效能要比其他軍艦更高,目前也就美、俄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美國海軍“福特號”核動力航母(上)切割首塊鋼板(下),可見其厚度也不超過100mm
隨著戰爭形態的變化以及材料科學的不斷髮展,包括水面艦艇在內的各類軍事裝備結構也在不斷演進,軍艦艦體也不在以鋼板厚度去獲得高防護,而是靠提高結構效能和軍艦自身防護能力來保障安全!真要硬抗的話,上面這樣的武器打擊得需要多厚的鋼板?!軍艦還能浮得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