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路帶一

    簡介、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三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對比、

    據史籍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沒有後勤基地,全憑藉艦隊自身的力量。可見,鄭和艦隊的厲害,不是後來的歐洲艦隊所能比肩的。根據史籍記載,鄭和每次下西洋帶領的人數都在兩萬七千人以上,船隻都有兩百多艘。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的艦隊開始只有四千人,後來才漸漸增加到一萬九千人,而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總共才一萬七千多人。和鄭和艦隊的兩萬七千人相比,差距很大。鄭和的艦隊,是當時海上最龐大的艦隊,直到明朝末年鄭成功才打破了這個數量。

    另外歷次下西洋中使用的寶船 “一千五百料海船”、“二千料海船”、“五千料巨舶”究竟有多大,雖然尚無定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是“五千料巨舶”的尺寸都遠遠不能達到《明史 鄭和傳》中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據估算,兩千料海船的排水量在千噸左右,而五千料巨船的排水量則高於兩千噸,在十五世紀初,如此龐大的體積量足矣笑傲全球。五千料海船幾乎與一百五十年後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漢薩同盟“呂貝克之鷹“一樣大”!

    放眼當時的世界,即使是如英格蘭於1420年建成的戰艦“主之恩典”號等少數鉅艦亦難望其項背,據對1930年發小“主之恩典”號殘骸的研究,它的排水量僅約一千四百噸,並非傳說中的二千七百五十噸,同時地中海國家崔仔部分一千餘噸的大型商船,與二千料海船略相當。然而,與亨利五世的艦隊中的戰艦“主之恩典”等不同。明之寶船並非為了作戰,而是為彰顯天朝上過威儀。宣德後下西洋把止,冊封唯一的海外屬國琉球成為這種鉅艦唯一的用武之地,她們的代號也由寶船變成了封舟。

  • 2 # 不要好意思

    關於鄭和下西洋,我們並不是要與其他比較,而是要知道了解它的歷史。鄭和下西洋時期的船隊規模,即使是四個世紀之後,也可以堪稱世界第一。

    世界海上帝國分別有日不落時期英國,大航海時期西班牙,與如今的美國及二戰時日本,七下西洋的明帝國。荷蘭與葡萄牙兩國海上力量盛極一時,但也只得到海上車伕的名號。

    在建成南京龍江天妃宮之後,在南京獅子山下興建了靜海寺。寺中刻有鄭和立的《南京靜海寺碑》。現有殘碑記載:“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現在學者估算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約為1500噸。(注:料為古代計量單位,或以一石糧食為一料,或以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

    南京洪保墓發掘出一段碑文“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這就代表著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有著超過3000噸位的大船。

    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其艦隊總噸位共將近20萬噸規模,在當時也是碾壓歐洲各國的存在。

    鄭和寶船與哥倫布旗艦聖馬利亞號的比較

    如果單純按20萬噸的噸位來算,即使是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法國海軍總噸位17.5萬噸,義大利海軍總噸位將近15萬噸。

    船隻種類齊全,戰力不俗,規模龐大,彰顯古代華人民的勞動與汗水的智慧的結晶。

    《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多種型別的船舶,除了寶船外還有幾種:一種叫馬船,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戰馬,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

    一種叫“糧船”, 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糧食,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

    另一種叫“坐船”, 是一種交通遠輸船,用來裝載人員、貨物,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

    對外進行貿易,擴大經濟增長率。擴大國家影響,確定對亞非各國宗主地位。打擊海盜,維持南海穩定。

    永樂四年(1406年),鄭和艦隊平定“舊港(今印尼巴鄰旁)”陳祖義,在其地設立舊港宣慰司,委任施進卿為宣慰使,是為明朝最南方疆土,以控制南洋核心要衝地帶,為以後下西洋做好準備。永樂八年(1410),平錫蘭(今斯里蘭卡),擒其王至京,改立新王;扶植原屬暹羅(泰國)的滿剌加(馬來半島)獨立,並平定蘇門答臘內亂。

  • 3 # 襄邑居士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社會經濟相當繁榮,國力非常強盛。為了“示富強於域外”,從而提高明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就派鄭和(小名馬三寶)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從而達到友好交往,互助互利,相互貿易的目的。

    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在這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劉家港集結,一路向南,經過臺灣海峽,占城,遠航至西太平洋,過馬六甲海峽至印度洋,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蘇門答臘,古裡,榜葛剌,阿丹,左法爾,滿剌加等,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木骨都束和紅海沿岸的天方。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的遠洋航行,船隻最少時也有六十多艘,一萬多人。規模最大時有船隻二百多艘,隨行人員共有27000多人。

    遠航船隻根據功能不同可分五種:寶船,商船,貨船,兵船和戰船。寶船效能最好,上面裝滿了金銀貨幣、上好的茶葉、精緻的絲綢和精美的瓷器。每到一個國家,就把這些禮品送給人家,以表達自己往來通好,懷遠以德的願望。航行中,寶船位於船隊的中間。寶船的外面是商船,上面裝載著大量的商品雜貨,每到一個國家和地區,就和當地人進行商品貿易,互通有無。商船的外面是貨船,上面裝載著隨行人員所必須的生活日用品及大量的淡水。貨船的外面是兵船,上面乘坐著大量計程車兵,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就可以馬上投入戰鬥。兵船的外面是戰船,上面裝載著先進的火炮,主要作用是防止海盜的偷襲,保護船隊的安全,為整個編隊保駕護航。

    每次遠航,整個船隊規模浩大,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綿延一百多里,充分展現了一個大國的氣度和威嚴。

  • 4 # 文史浩瀚

    值得注意的是,明鄭年間,在大西洋艦隊的指導下,勢力十分強大,但最為嚴重的是,後世的論戰。據史料記載,當不屬鄭時,後勤基地,憑藉其艦隊的全部力量。據史料記載,每次在鄭西的指導下,人數最多的船隻都是在20004199751艘,擁有200多艘船隻。

    但我是一袋土,海,那麼多人,那麼多船的後勤保障是必要的,你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次戰爭,當時英國艦隊剛開始只有四千人,才能夠逐步增加到五千人,而第二次戰爭,英國軍隊鄭和艦隊分別為就一個人而言,差距很大。鄭海艦隊是當時最大的艦隊,直到明朝末期才給出這個數字。

    而此時的鄭和船隊擁有世界上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船,這也是建立偉哥大船隊最快的速度。於是,一袋外國研究人員說,鄭徵的艦隊曾說過,這是艦隊的任務,是海軍或海軍的指揮官,是總司令。更重要的是,即使它是一個古老的戰爭地球,即使它不再只是一些朝代,它也可以做到不懼外華人,平息他們的革命,消滅他們的大部分軍隊,不懼外華人的暴動。

    鄭一直都是值得我們國家驕傲的一件事,但也有很多人不這麼認為”,說只有在鄭附近的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一般都比較弱,如果和同時,歐洲艦隊大概也和其他國家一樣。鄭和在十五世紀就已經結束了,當時的歐洲國家沒有“武力”,直到十六世紀,西班牙才開始對海洋行使統治權。

  • 5 # 新趣味手工

    鄭和船隊是十五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技術最先進的船隊。每次出海均有大小船隻二百多艘,其中巨型寶船是船隊中最大的海船,另外還有大小不等的各種護航作戰船、後勤補給船等。每次出海隨行者總在二萬七八千人之間,這些人員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船隊使用指南針和天文定位等當時最先進的導航技術,以及運用旗幟、燈籠、音響等有效的通訊聯絡方法。每次出海,船隊都認真地做航行記錄。

    此為北宋“水浮法指南針”的復原模型。這種指南針的操作原理相同於鄭和下西洋時所用的“水羅盤”。

    中國的造船業在宋、元時期十分發達,明初繼承並發展,其中建造巨型寶船,又將明初的造船技術推向更高水平。為使寶船具備足夠強度,明代工匠採用更堅實的木材來造船,同時又採用了牢固的隔艙壁設計,使船身能抵禦驚濤駭浪;為加強船體的穩定性,寶船加入各種減搖裝置,又採用擴大船寬的設計;為提高航行速度,寶船採用多桅多帆、高桅長帆的設計,以便於使風。同時為了保證遠洋海船的良好的適航性和操縱性,還不計工本地反覆試航,以便不斷改進。

    鄭和船隊在航行時的整體隊形像一隻飛燕,移動靈活,有利作戰。隊形的核心是四艘帥船(指揮船),既安全又便於指揮和排程整個船隊。船隊的前後左右都由戰船組成,有利於海上作戰和保衛整個船隊免受侵犯。非軍事性船隻都安排在周邊戰船之內,以便保護。為了保證船隊隊形的協調和一致,鄭和船隊白天以旗幟為指揮訊號,晚上則以燈籠代替,如果遇到有霧、雨、雪等天氣,便以鑼、鼓、喇叭等樂器指揮聯絡。運用這些聯絡訊號皆有嚴格規定。

    指南針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宋朝,華人已把指南針應用到航海方面。鄭和下西洋時,也用了指南針來辨別方向和確定行船路線。鄭和船隊所使用的指南針,其實是一種改良了的“水羅盤”。這種裝置把磁針貫穿燈芯草,令磁針能夠浮在水面,即使巨大的震動亦不會脫針。下面再配上一個刻有二十四個方位的羅盤,藉此準確地分辨方向。由於指南針只能指示方向,不能確定船舶的地理位置,於是鄭和船隊又發展了天文定位技術。鄭和船隊在橫渡大洋時,主要是利用觀測星辰的高度來確定船隻位置,並由此發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過洋牽星”航海技術。“過洋牽星術”是指利用一種名為“牽星板”的工具,來觀測星體的高度,藉此判定現時船隻所處的緯度。“牽星板”測量星體高度的量度標準稱為“指”,鄭和船隊測定地理位置時,便是以星體高度的“指”數來表示。在航行的船舶上測得本身船位的星體高度“指”數,再對照目的港的星體高度“指”數,就可以確定船的位置及與目的港的距離。把指南針和“過洋牽星術”結合起來使用,大大提高了導航的精確程度。

  • 6 # 折緣

    “寶船”是鄭和船隊的統稱,但同時又是鄭和座艦的特稱。

    古代中國的船舶大致可以歸為三大類:福船、廣船和沙船。遠洋水深浪大,按其適航性、浮性、抗沉性、快速性、耐波性的要求,長寬比小的尖底船優於平底船,船隊最多的是福船和廣船,而最主要的還是常見於閩、浙一帶的福船型別。而鄭和座艦應該是其中最大的、最雄偉、最華麗的一艘福船。

    福船的特點是“上頁如衡,下側如刀”,吃水深,抗禦風浪能力強,破浪而行。福船艏尖艉寬,船尾以馬蹄型結構封尾,兩舷四層,廊柱挺立,雕花隔扇,階梯起伏,佈局協調。船身側繪有半月水波紋,船尾有龍鳳呈祥飾物。華麗而壯觀,儼然如一座小型的帥府。

    鄭和的寶船到底有多大?

    鄭和寶船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44仗4尺那麼長的大寶船?

    從鄭和下西洋編隊人員總數分析,說明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主要船型為二千料海船(20仗長左右的福船),鄭和七下西洋船隊的艦船總數和人員總數有多重記載,雖不完全一致,但大體相當,即艦船總數在48-208艘之間,人員總數在27000-27800人之間。

    四川張箭先生認為:“從人數,船數,噸位之間的比例來看,鄭和遠航經常是2.7萬多人,兩百餘艘船隻,就按200艘算,每船才承載130餘人,可在208艘船中,排水量數萬噸的大寶船就有幾十艘,而這麼大的船每艘可乘載數千人,可見其人數、船數、噸位三者之間不太成比例。”

    而一艘超過30仗的大海船,據史料介紹,需要水手600人,一櫓15-30人操作。如果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是200艘,顯然2.7萬人的是無法操作幾十艘兩大號寶船,外加其他各種船隻。(按一艘2大號寶船600水手,400士兵計算)

    人數規模和船隻噸位之間不成比例,說明了下西洋的寶船可以沒有44仗那麼大,但是這並不代表當時的造船水平達不到。

    從古代造船史來分析,唐、宋、元以來造船業已經十分發達,經過唐代的十八仗海船,到宋代的三世來仗神舟,到元末時有12帆,水手600人記錄。那麼,明朝存在40多仗的巨船,以當時的明朝國力和技術水平來看,是可以實現的。

    技術上雖然能夠實現,但並不代表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就真的存在44仗長的大寶船。四十四仗長,闊一十八仗,合138米長,56米寬,大大超過奉天殿和稜思殿(明成祖陵墓)的體量,從封建宗法禮儀上講,如果鄭和的座艦有這麼多,已經是僭越之罪了。因為開頭我們說了,福船是一艘一體成型的建築,作為宦官的鄭和,如能享用,顯然有違法統。

    從明代史籍插圖分析,天妃經卷首插圖現實鄭和下西洋船隊雄姿,圖中的船型和《武備志》“鄭和航海圖”中記載船型,當是下西洋的主要船型,卻均不是九桅的大號寶船,而是六桅二千料海船型寶船或更小的海船,總之,這兩幅下西洋文獻插圖可以證明二千料海船型是當時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型。

    那麼大號寶船也就是長44仗4尺的那艘鉅艦存在麼?

    答案是,存在的,只是並不是鄭和下西洋中鄭和的座艦,而是停在南京江域供皇帝視察的御用寶船,並不隨鄭和下西洋。

  • 7 # 北洋海軍炮手

    一堆二百五在自嗨,很有意思,甚至連四十四丈大船這種假的不能再假的謠言放出來了,真是有意思。只不過這個資料抄的是神魔小說《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是真是假一目瞭然。也可能是小說作者都覺得這個資料實在是太假,所以編了個魯班下凡的段子。只不過偏偏現代人不加思考,把謊言當成真理,甚至給吹噓成航空母艦,也是令人貽笑大方。

    實際上,所謂的鄭和寶船沒神魔小說吹的這麼神。如果深挖明朝的相關歷史記錄、檔案,我們可以發現鄭和寶船的真面目。《天妃經》是參加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僧入勝慧在臨終時,命弟子用他所遺留的資財發願刻印的。其卷首繪有鄭和船隊影象,計五列,每列五艘。這應該是關於鄭和海船最真實的原始記錄,由此可以推測,鄭和船隊以三桅帆船為主。

    根據出土的南京靜海寺殘碑的碑文將領官軍駕乘兩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所以《天妃經》中的三桅寶船對應的是兩千料海船。兩千料海船多大?根據《漕船志》,兩千料是兩千石米的重量,根據《天工開物》,凡舟身將十丈者,立桅必兩的記錄,可以基本推測出兩千料海船的基本資料:

    長度約為二十丈,也就是60米左右,排水量約為500噸。

    而且,根據目前的資料來看,這種兩千料的三桅海船不是槳帆船,無風天只能趴窩。比如明朝的冊封舟,和寶船差不多,我們可以看一下封舟在歷史上的表現。明世宗嘉靖十一年,明使出使琉球,結果封舟因為無風趴窩了,琉球國王不得已派了幾十艘槳帆船把封舟拖進港。然而回航時候那更是打臉,因為遇到了大風,折了桅杆,壞了船舵,徹底趴窩。以至於有船工建議用小船來替代封舟,而且這種兩千料大船需要一百多名船工伺候。同時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鄭和船隊基本上都是貼著海岸線以及走阿拉伯海商的航線了,如果一旦無風斷水斷糧怎麼辦。而且,傳統中式海船都沒有龍骨,而且往往小船配大舵。上世紀80年代在山東曾經出土過一隻明朝時期的船舵,舵杆長達八米,這僅僅是一條四百料海船的船舵,這也說明了大船派的說法是多麼不靠譜了。

    所以我並不認為鄭和海船有多強,而且今天鄭和海船已經成了民族主義蛋白質吹噓的資本。因為中國因為明朝的海禁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所以只能吹噓鄭和船隊來找點面子。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湖人鵜鶘交易達成後,鵜鶘首發有可能是鮑爾+英格拉姆+哈特+蘭德爾,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