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似若水無形
-
2 # 瘋癲小情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被現在的高科技所取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手機或平板來閱讀,究其原因,方便、時尚、經濟、攜帶方便。隨著網路的逐漸發達,只要是出版的或已經出版的,都可以在閱讀軟體上下載。
我這個人還是喜歡紙質圖書的,感覺用手機看書很累人,而且很費眼,時間長了眼睛就會流淚,伴隨著刺痛感。紙質書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倒上一杯茗茶,坐在一個自己認為舒服的任何地方,手捧名卷,是很愜意的事情。永遠不會擔心電池沒電的問題,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隨手標記,順便寫上自己的感受,這是電子產品永遠無法替代的。
優秀的民族都是很喜歡讀書的,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夠擁有5000年的歷史,如果濃厚的讀書氛圍,是不可能傳承至今的。我們國家現在發展很快,但是我感覺基礎建設還很不完善,就像和讀書息息相關的圖書館。我生活的算是三線城市,圖書館就少得可憐,我想這也是大眾對紙質書不感冒的原因之一。
要想激發大家對圖書的興趣,我想可以在學校多舉行圖書會,瞭解學生的興趣點,大家多交流;家庭方面需要家長自覺在孩子面前放棄手機,一家人抽出時間看書聊天,即娛樂又能貼近全家的感情;社會上就需要國家的扶持了,圖書館的建設是圖書愛好者的充電室,大家在裡面取長補短,各需所求,經濟環保。
無論圖書的硬體設施多麼完善,還要我們大家真的喜歡讀書。無論多麼優秀的導演和演員,也不可能還原原著裡面的情節,這是毋庸置疑的。希望大家多看看書,少玩玩手機,圖書的樂趣無法用文字形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3 # 辰龍80428631
最重要還是從小抓起,讓孩子身邊隨時都有自己喜歡的書看,養成看書的好習慣。從上到下,不管是大城市還是農村都建上圖書館,圖書內容要分年齡段,涉及領域也要廣,讓每個人都能隨時找到自已所需要的內容,這樣的話估計能提高人們對紙質閱讀的興趣。
-
4 #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古人有言,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以,真正的閱讀,要做點評、讀書筆記,要畫重點等等,各種讀書方法,電子閱讀都不適合,還是紙質閱讀有讀書的感覺。這得從小培養,讓孩子從翻閱,從跟爸爸媽媽一塊閱讀開始。並且給與一定的獎勵。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就好了!
-
5 # 大銘小亮
可以透過增加儀式感,來提高人們對紙質閱讀的興趣。
以前做地鐵、動車、飛機時很少可以看見有人拿著一本書在仔細閱讀,但凡看見也是外華人居多,於是有的媒體就推論:華人不愛讀書,外華人愛讀書。然而自從電子閱讀出現以後,在這些公共場合也可以看見大家拿著KINDLE或者乾脆就是手機孜孜不倦的瀏覽。其實阻擋我們隨時看書的,不一定是習慣,也可能是紙質書不方便攜帶!電子書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電子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動了人們的閱讀興趣。
電子書雖然便捷,但是仍然取代不了紙質書。
通常我們讀書要麼是功利性的閱讀,要麼是精神上的需要。電子書功能的日漸強大,未來可以取代功利性閱讀的部分,但是精神上的需要是電子書達不到的高度。
可以說,電子書的出現是讓紙質書變得更為純粹和藝術化了。
那麼怎樣維持閱讀的藝術性呢?最好的辦法以及最普遍的辦法就是增加儀式感。
1.個人儀式感的營造比如在家裡打造一個充滿個人風格的閱讀空間,一杯茶、一縷香、一個軟枕、一點音樂,在這樣的環境中,最適合捧著一本書細細的看。此時閱讀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和資訊,而是陶冶情操,沉澱心靈。
2.極具藝術風格的圖書館電子書的入侵讓很多書店、書局、書社都紛紛倒閉,然而經過歲月淘沙後留下的都是真正的精品。而且圖書館的建造不再只是為了屯書、賣書,更兼具了形象和品牌特色,將讀書的情懷和情境都考慮在了經營的範圍內,因此全國各地紛紛出現了頗具特色的圖書館,它們透過營造閱讀的儀式感,吸引大家重新捧起紙質書,感受書香文化。
例如高曉松在杭州開的公益圖書館:
無錫惠山古鎮內的先鋒書店:
杭州吾南書舍:
其實在當今快節奏生活、知識碎片化的時代下,這樣頗具儀式感的閱讀體驗就是我們慢下來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只要我們對生活還有熱愛,那我們就不會忘記紙質書閱讀給我們帶來的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
-
6 # 馥兔
提高紙質閱讀的興趣我認為不管是出版社還是讀者,都有自己可以提升的部分。
出版社的角度出版社可以利用更精緻的設計提升紙質書的可讀性。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小說,還是一本帶領讀者參與其中的“書外書”。書籍本身以圖書館藏書形式展現,除了故事主題《忒修斯之船》以外,書中還出現了兩個學生珍妮和艾瑞克的手寫批註。
他們倆的批註對話形成一條支線,在我們窺見他們的生活一隅以外,還發現他們發現本書作者竟然在透過劇情向外求救。
另一條支線,你作為另一位讀者,在閱讀這一切的時候,你還發現了書中出現了一個署名為S的人的字跡。你也成為了這個懸疑事件的一份子參與到故事當中。
這樣的設計電子書恐怕永遠無法呈現吧?紙質書在童書領域也有不一樣的玩法。比如北京聯合出版社引進的推拉滑板書《早安》《晚安》。
小朋友動手推動書中的機關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影象。一方面生動展示了繪本內容,另一方面也能鍛鍊小朋友的精細動作。
還有許多年前風靡一時的《冒險小虎隊》系列故事,看過的小夥伴們,你們還記得那張神奇的解密卡嗎?
這些精美的設計都是前人的成功經驗,是紙質書無可比擬的優勢所在,電子書絕對無法複製。
讀者角度對讀者來說,其實無需刻意提高對紙質書的興趣。電子書和紙質書各有各的優缺點,你覺得哪種更適合自己就可以閱讀哪種。
但如果要大幅度提高閱讀效率,我認為紙質書還是更有優勢:能夠快速定位、快速瀏覽、有利於全感官記憶。
快速定位、快速瀏覽就不用說了,全感官記憶說的是我們親自經手過的東西對記憶刺激較大,能夠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紙筆畫思維導圖、寫筆記,印象比做電子文件深就是這個道理。
對我個人而言,無緣由地我更偏愛紙質書的書香氣,只此一點我就對紙質閱讀更有興趣。
午後Sunny、一杯熱咖啡、一本好書,喜歡上紙質閱讀可能這樣就夠了。
我是傅小白有點黑。
愛書,看書,分享書。終身小白,終身成長。
-
7 # 付萌薇
2017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紙質書圖書閱讀率為59.1%,比2016年的58.8%上升了0.3個百分點;電子書人均閱讀量是3.12本,略低於2016年的3.21本。
並且美國英國也都出現了紙質閱讀逐漸上升的態勢。
其次,究竟是選擇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應該因內容而定,而不是非黑即白。比如一些雞湯文整合在一起的書,看看電子版的就可以了。但是像一些世界名著或者是某些領域裡的權威之作,那最好還是看紙質書,這樣便於你隨時翻閱,做筆記,進行深度閱讀。
最後,分享一些紙質書逆襲的方式。
1.有趣的書我是一個設計師,以前也做過書籍裝幀設計,書籍是一種文化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須要考慮到銷量。所以,能讓讀者掏錢買單的好書,一定是內容與形式、藝術與功能相融合的產物。
給大家看看《梅蘭芳全傳》,這是我最喜歡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呂敬人設計的,向左翻是穿戲服的舞臺形象,右翻是穿便裝的生活形象。像這樣的書籍單從藝術價值來說,都非常值得購買,試問哪一個電子閱讀裝置可以達到這種閱讀體驗。
除此之外,書籍設計可以滿足人的聽覺、視覺、甚至是嗅覺。形態、材質、結構都可以進行創新。
2.政府的基礎設施既然鼓勵全民閱讀,那麼我覺得相關的基礎設施也應該完善。
比如,我們小區有一個公共圖書館,裡面有做作業的孩子,也有看書的大人。其實像這樣的地方應該多一些。如果是街道、社群也有這樣的圖書館,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促進人們深度閱讀紙質書的方式。
3.參加線下讀書會讀書會一般都是現場分享,或者是現場拆書,氛圍特別好。甚至用輸出倒逼輸入,這個時候紙質書的優勢就特別明顯,你會覺得電子書反而很麻煩。
萌薇:愛閱讀 | 愛手帳 | 愛寫作 | 愛畫畫,來自江南名城無錫,藝術設計碩士,辣媽一枚。
-
8 # 青島新華書店
首先,電紙書和紙質書並不是矛盾的存在,
電紙書和紙質書都是閱讀的載體,但他們適用於不同的場景,
當你坐高鐵、搭飛機,出差在外,或是坐地鐵、搭公交的上班途中,無疑,一部電紙書更能滿足你此時的需求;
但當你真正靜下來,享受閱讀時光的時候,一本紙質書能夠更好的帶給你閱讀的體驗。
怎麼能夠提高人們對紙質閱讀的興趣?
這真的不是個問題,
不論你從國營書店、民營書店的人流量上,還是從網上書店的交易量上,都可以得出結論,對紙質書有興趣的讀者從未減少。
如果真的是要為提高人們對紙質書的興趣做點什麼的話,
首先,出版社要提高紙質書的品質,不可否認,在內容相同的情況下,包裝精美、紙質優良的書賣得會好一些,其實任何商品也都是這樣。
再者,改善閱讀環境,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書店都已經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全國的新華書店都準備走上或已經走在轉型的路上,我們不但致力於圖書的銷售,還要致力於改善閱讀環境、增強閱讀體驗中,我們希望在推進全民閱讀的過程中,能有越來越多的讀書人能夠走進一個優雅的圖書館、精美的書店或是一家散發著香氣的咖啡館裡,享受屬於自己的閱讀時光。
讀書不論載體,
書香氣指的也不僅是紙的味道,
而是你飽讀詩書後,
由內而發的氣質,
腹有詩書氣自華。
-
9 # 姜哥成長說
上學的時候,我們大多人語文都很差,我們最討厭的語文作業,就是作文、讀後感、觀後感,下筆太難,最可怕就是日記,甚至是非常討厭。每天該寫什麼?完全無從下筆。為了寫作,我們被迫去閱讀,看了很多毫無興趣的書,看著看著就想睡覺,看了兩頁就看不下去,等再次閱讀時,發現還要重頭看。一本書的前10頁很破舊,10頁後都嶄新如初。我們彷彿陷入了一種迷局,從頭開始→強迫自己閱讀→失去興趣→索然無味→暫時擱置,迴圈多次後最終放棄。
不善讀書的人,往往會被“必須從頭讀到尾”的強迫觀念所束縛。
必須通讀的觀念,會使得讀書變得痛苦,變得麻煩,最後甚至變得討厭閱讀。
《高效能閱讀》這是一本關於閱讀方法的書,橫向介紹了提高閱讀能力的技巧、方法、環境;縱向的主線是提升閱讀興趣、構建閱讀能力、立體化閱讀知識、結構化閱讀產出。作業整體架構了閱讀的知識體系,看書的時候,不禁會回想起自己閱讀時候的種種陋習,看完本書後會讓讀者提高閱讀信心,找回我們的閱讀初心。
我們討論閱讀的重要性,恐怕沒有哪個時代能與當今相比。現今社會的資訊量之龐雜,除開書本、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外,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及自媒體的興起使得我們所置身環境的資訊量,可以用洪水來形容。微博、微信來勢之洶洶,更猶如洪水決堤,傾瀉而來,這洪水般的資訊撲面而來,我們在資訊洪水中苦苦掙扎。
所以,我們必須牢牢地掌握“閱讀技術”,否則一定會淹沒在資訊之中,被時代大潮遠遠拋在後面。
《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是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作者閱讀了百餘冊關於閱讀方法的書籍,結合了自身閱讀體驗,貼合生活,從提升閱讀興趣觸發,改善閱讀環境,到閱讀輔助工具的選擇,最後至閱讀資料庫的建立、閱讀產出,面面俱到,可以幫助讀者從整體上提升閱讀質量。其中諸多技巧都體現著作者的閱讀智慧和生活哲學,任何人都能根據自己的基礎,從需要的地方開始閱讀。
作為一本閱讀方面的書,本書的主線從技巧、環境、方法三方面來構架閱讀效能。
1) 閱讀技巧,關鍵在於提高閱讀的內在動力,透過真實的現場學習、聽現場演講、追溯作者人脈、參加各類讀書活動、從較薄的書本入手等方法,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讀者自身的閱讀動力。
2) 閱讀環境,核心點事對環境的改善、實體書店與圖書館的刺激,進一步改善讀書興趣。讀者可以打造出家庭的讀書氛圍,利用一些合適的桌椅、小物件、書架等改善閱讀環境,也可以透過實體店面的刺激、讀書社群等方式提升讀者的求知興奮。
3) 閱讀方法,讀書的興趣有了,再一步就是讀書的方法,作者透過對速度的技巧、類比讀書的技巧、解剖閱讀的技巧三大方面詳細介紹了閱讀方法,系統化的提升讀者的閱讀能力。
在閱讀本書時,我對書中講到的如何提升閱讀興趣的內容感受頗深,眾所周知,除開娛樂、小說等,一本知識傳遞類書籍,很難能讓讀者提起較高興趣,那麼如何讓讀者對這種書籍感興趣就很關鍵。
大多數閱讀方面的書籍,都是從閱讀本身(讀書方法,讀書技巧)出發,來提高讀者的閱讀能力,而本書從讀者的閱讀興趣出發,怎麼透過提高閱讀興趣,讓讀者沉迷閱讀,提升讀者的內在原動力來改善閱讀。作者原尻淳一提出了兩個概念:“解放通讀思想”與“繞道讀書”。
1) 解放通讀思想,通讀這個概念,在我們學習生涯中是一個長久以來被灌輸的概念,“我們必須從頭讀到尾,才能完成閱讀”。作者提出,不善讀書的人,往往就被“必須從頭讀到尾”的強迫觀念束縛,以至於一本好書可能被第一章某些難以理解的詞語這顆“耗子屎”給打壞了一鍋好湯。我們通讀的感念,會使得閱讀變得痛苦,變得麻煩,最後變得討厭,甚至形成了閱讀的惡性迴圈。改變我們的“通讀症”,不被書本所束縛,大膽地採用自己的讀法,光是做到這一點,就能將閱讀瞬間輕鬆化。
2) 繞道讀書,乍一看,這個不像是什麼好辦法。但作者提出的“繞道讀書”這個概念,意思是讓讀者將感興趣的物件從書本原文先轉換為作者、內容主題、周邊文化,哪怕是作者的逸聞趣事、讀書履歷、人際關係等,來激發讀者對書本的興趣,這種閱讀目的的逆轉,能夠大大加深讀者對書本的興趣。這道理好比是對歌曲及歌手的喜愛,我們喜歡一首歌,但可能不喜歡歌手,一旦喜歡某個歌手,可能這個歌手在一般人看來不是很好聽的歌曲,在對於喜歡歌手的人來說,只要是這個歌手的歌,什麼都好。
除了介紹技巧環境方法,《高效能閱讀》還從另外一個角度介紹了閱讀的成長模式,一個讀者從不善閱讀→喜歡讀書→閱讀中構思→知識立體化→產出結構化。不同的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水平,從不同的地方開始閱讀,不必“通讀”。
作為一個文案寫作者,持續的輸入才是有所輸出的保證,在這個自媒體異常發達的時代,高效能的閱讀變得非常必要,這個“為寫而讀”“為產出而投入”正是時代環境的要求。
讀完這本書後,對閱讀的理解猶如靈光一現,持續的輸入並不是填鴨式的硬塞,而是需要從興趣點出發,透過閱讀技巧的改變來保證。高效能的閱讀,不僅承載的是對知識對資訊的需求,更多的是讓閱讀成為一種內在的動力,使求知變成一種興奮,將行動與讀書聯絡起來,使資訊形成迴圈,鞏固知識的同時,實現優質的產出。
回覆列表
先去挑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然後制定一個每天讀2一5頁的計劃(劃出30分左右的時間),在讀到一定的篇幅時寫一個讀後感,還可到網上找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背景資料(如當時的社會情況,關注的問題等),還可以找一些書評,瞭解一下別人的觀點,如果能找到這本書的討論群那就更好了,可以和別人直接交流互動。讀書不要僅限於一個人讀一本書,可以有更多的延伸,去主動發掘書本後面的更多的內容,以書為載體去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圈,會給你帶來很多閱讀的樂趣,同時還會給你帶來閱讀以外的更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