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

    親,只是封號而已,親王是爵位,恭字是封號。至於能管理什麼要看當時的皇帝分配給他什麼事情。如果不受寵的很有可能什麼都不管或者掛閒職。

    大清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

    和碩親王(和碩:滿語意為一方、一隅)

    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多羅郡王

    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多羅貝勒

    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固山貝子(固山;滿語意為一角)

    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以上四種為高階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個別皇子只封得鎮國將軍。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奉恩鎮國公

    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奉恩輔國公

    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不入八分鎮國公

    同奉恩鎮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

    同奉恩輔國公

    公爵以上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所謂"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分。如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護眼指雙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裡住。

    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

    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襲,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

    降等世襲,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世襲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襲。例如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別是:

    1、固倫公主:居京師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銀1000兩、俸緞30匹

    2、和碩公主:居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銀400兩、俸緞15匹

    3、郡主:居京師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銀160兩、俸緞12匹

    4、縣主:居京師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銀110兩、俸緞10匹

    5、郡君:居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俸銀60兩、俸緞8匹

    6、縣君:居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下嫁外藩俸銀50兩、俸緞6匹

    7、鄉君:居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俸銀40兩、俸緞5匹

    8、六品格格:居京師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俸銀30兩、俸緞3匹

    宗室女子額駙待遇:

    1、固倫公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300兩、祿米300斛,外藩俸銀300兩、俸緞10匹

    2、和碩公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250兩、祿米250斛,外藩俸銀255兩、俸緞9匹

    3、郡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100兩、祿米100斛,外藩俸銀100兩、俸緞8匹

    4、縣主額駙:居住京師俸銀60兩、祿米60斛,外藩俸銀60兩、俸緞6匹

    5、郡君額駙:居住京師俸銀50兩、祿米50斛,外藩俸銀50兩、俸緞5匹

    6、縣君額駙:居住京師俸銀40兩、祿米40斛,外藩俸銀40兩、俸緞4匹

    大清爵位世爵

    世爵即異姓功臣爵位,或稱功臣世爵、民世爵,掌於吏部驗封司,授予漢員和西南民族等滿蒙外其他民族人士。

    摺疊等級

    1、公爵

    2、侯爵

    3、伯爵(上三者超品)

    4、子爵(正一品)

    5、男爵(正二品)

    6、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

    7、騎都尉(正四品)

    8、雲騎尉(正五品)

    9、恩騎尉(正七品)

  • 2 # 秋草獨尋

    這個問題有意思

    第一點:清朝年間的恭親王府是之前清朝重臣和珅的府邸,後被賜予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之後一直稱之為恭親王府。

    清朝首任恭親王是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由道光帝生前冊封。愛新覺羅·奕訢,是道光帝第四子,是咸豐帝的弟弟。

    後加恩和碩恭親王,世襲罔替。有清以來恭親王有兩人,愛新覺羅·奕訢和其孫傅偉(奕訴其子患天花而死)。

    第二點:恭親王管理事務需要兼職其他差使,才能行使管理權,所很難說恭親王的爵位能管理什麼事情。

    1、恭親王本身是沒有管理權利的,

    更多隻體現皇家地位身份的一種爵位,他僅僅只是一個親王封號,尤其在清朝,親王只是有爵位,有厚䘵的身份象徵,如象皇五子 愛新覺羅·奕誴(1831—1889年),為惇勤親王就是一個閒散親王,沒有管理事務的權利。

    2、恭親王如果他要管理事情就必須兼任其他職位。他兼任了什麼職位就可以管理相應的事情。

    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能管理什麼事務

    那就從他被皇帝任命職務開始計。

    第一次從政:1853年奉咸豐旨意,恭親王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在軍機處行走,從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

    那此時恭親王的權利是來自於授權管理內廷及皇帝安全事務,同時因任命軍機處行走職務,協助軍機大臣處理事務。

    然而1855年,因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罷免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仍令內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處事務。

    此時恭親王只能管理內廷事務。

    第二次從政:

    1858-1861奉咸豐旨管理雍和宮事務,又奉旨補授閱兵大臣。補授為內大臣(侍衛處次長官)。管宴大臣。 咸豐十年(1860年),再擔任議和大臣,負責與英法聯軍議和。1861年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擔任總理衙門大臣,總理衙門取代理藩院,成為專門的外事機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

    第三次從政

    1861-1865年,權力最高峰時期,奕訢被授予議政王大臣、軍機處領班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

    此一時期,奕訢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所有事務,權勢最高時期。他促成了同治中興,奕訢獲得“賢王”美稱。

    其間有三次被罷

    1865年第一次被罷

    1865同治四年,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奕訢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因王公大臣求情,一個月後恢復職位,但議政王大臣職位沒有恢復。此時的奕訢主要是對所有內政外交,負有軍機大臣的建議權,已無決策權

    1874年第二次被罷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訢等十重臣當面勸諫同治帝不要修治圓明園,,同治帝大怒,斥奕訢:“此位讓爾,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諫同治帝,同治帝發硃諭革其親王世襲罔替,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次日釋出,奕訢的權利日漸衰微。

    光緒十年(1884年)第三次被罷

    1884年慈禧太后藉口奕訢“委靡因循”,被開去一切職務。成為閒散親王,無任何權利

    第四次,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新啟用

    奕訢又被起用為領班軍機大臣,領班總理衙門大臣,

    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但重大事務仍聽慈禧意見。

    奕訢晚年像第二任恭親王,其孫溥偉襲爵恭親王,就沒有職位,成為閒散親王
  • 3 # 中孚鑑

    恭親王是封號爵位,所謂親王就是爵位中王爵的第一等,是古代皇室中的高階爵位。皇帝立的是太子,而親王立的則是世子。皇位可傳,同樣親王的爵位也是可以世襲的。

    至於恭親王府裡的什麼人可以稱為恭親王。恭親王的爵位同一時期內只有一個,所以能稱為恭親王的就是指定世襲之人。就如皇帝制定皇位繼承人一樣。至於他又能管理什麼事情,那就要看他有多大權利了。畢竟古代有的雖然爵位很高,但實際權利卻不大,所以管理的事情也就不同。

    在清朝除鐵帽子王外,其他的王爵都要世代遞降的,意思就是說,鐵帽子王不僅可以世襲,而且爵位不會下降,而其他的王爵則會一代一代的降低爵位。

    清朝有十二個世襲爵位不用降爵的親王爵位,也就是鐵帽子王,在這十二個之中,有八個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大功的清朝宗室,其他四個則是恩封,其中就有恭親王爵位。

    這十二個諸王世系分別是禮親王世系、鄭親王世系、睿親王世系、豫親王世系、肅親王世系、莊親王世系、克勤郡王世系、順承郡王世系、怡親王世系、恭親王世系、醇親王世系和慶親王世系。恭親王是在大清十二鐵帽子王之列的。

    同時清朝還有六大親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亦在此列,可見他在清朝的影響。

    這裡別的就不多敘,就簡單的說下恭親王。

    清朝的恭親王一共傳了三位。分別是恭忠親王奕訢、恭賢親王溥偉、恭親王毓嶦。恭忠親王奕訢後面的兩位恭親王是承襲恭親王的爵位,這裡就不多說。只說下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皇帝的異母弟弟。道光皇帝臨終前遺詔立他的四子為太子,為就是咸豐皇帝。同時又遺詔封他的六子奕訢為親王,也就是恭親王。

    後來咸豐皇帝就把原慶郡王府給了奕訢為府邸。而這個府邸又原為和珅的府邸。

    作為有親王爵位得到恭親王奕訢,他在當時清朝是起到很大影響的。他後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為三朝的著名親王重臣。

    奕訢在職時,在軍事上,曾先後參與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回部叛亂。在外交上,他主張保持和西方大國的平和,同時他還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科技來加強清庭的實力。奕訢亦支援開辦早期的近代軍事工業。清朝在奕訢和一些名臣的努力下,從而迎來了一個同治中興的局面。在這一段時期中,奕訢的功勞和貢獻是很高的。

    故而奕訢在當時清朝的洋務運動中,奕訢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不僅對近代的工業發展和教育的進步做出貢獻,而且對於清朝而言,也讓清朝的外交漸漸的打開了新的局面。然而清朝晚年,時局變幻莫測,故而奕訢後期宦海沉浮不定,以至於他後期意志不復從前,從而後期的政績不高。但雖然如此,他早期的功勞和影響卻是得到清朝肯定的。

    在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奕訢因病去世。光緒皇帝在奕訢去世後,親臨祭奠。併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還賜奕訢諡號為忠。同時加恩進賢良祠、配享太廟。其恭親王的爵位則是其孫承襲。

  • 4 # 古河洋橋

    恭親王,這個名號雖然響亮,但是,卻不是什麼好稱號。當年,道光皇帝期間,六子奕忻聰明睿智,是幾個皇子當中,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親王;造化弄人,道光皇帝偏偏選擇了毫無作用的奕寧做了咸豐皇帝。咸豐皇帝知道自己不如奕忻,也知道道光皇帝選自己做皇帝的意思,也知道讓奕忻做親王的意思。咸豐皇帝為了壓制和拉弄奕忻,在奕忻的親王前面加了一個“恭”子,儒家中有“兄恭弟敬”思想,意思是兄弟之間要客客氣氣,互相幫助,目的就是讓奕忻安分守己,不要有冒犯的念頭,就是給奕忻戴個緊箍咒。我感覺,奕忻這個恭親王,就相當於多爾袞的攝政王,奕忻輔佐了咸豐,同治,光緒早期,奕忻就是給清朝續命的,奕忻不可能給中國帶來變化的。

  • 5 # 火木清華

    清朝年間的和碩恭親王是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為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恭賢親王溥偉是奕孫子,載瀅長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襲恭親王。恭親王毓嶦是溥偉七子,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襲恭親王。溥偉和毓嶦雖為恭新王奕之孫子,但他們卻處於晚清沒落的年代,姑且不談他們有何作為。本文只談恭親王奕對晚清的貢獻。

    親王奕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開啟新局面。咸豐年間,奕於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

    從1861年到1884年,奕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以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這期間讓奕投閒置散了整整十年。從1894年到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

    然而他命運坎坷,他支援慈禧太后北京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隨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後期他在統治集團內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無所建樹。因為此時他已垂垂老矣,能力和聲望遠不如前,已經無法力挽狂瀾。

    1898年,奕病逝,諡號“恭忠親王”,配享太廟。奕是一位非常複雜的人物,在他一生中,並未顯露出篡位野心,但因為年輕時能力太強,一直被上位者所提防。所以這個“忠”字,代表了慈禧最後對這位小叔子的認可。奕儘管一生中宦海浮沉,大起大落,但他臨終前心心念唸的,無非還是忠於愛新覺羅氏的大清江山。所謂謀國盡忠,死而後已,放在恭親王奕身上,也可謂是非常恰當的評價了。

    倘若道光帝死前下詔讓兒子奕做皇帝而不是咸豐,想必清朝歷史必將改寫。奕做了皇帝就不會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了。或者從一開始奕若不幫兩宮皇太后奪取政權,直接輔佐擁戴光緒帝,那麼清朝歷史必將改寫慢慢走向富強。然而歷史卻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朝是毀在慈禧太后這個禍國殃民的女人手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熊貓倉鼠吃什麼,習性是什麼,我的熊貓倉好安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