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硝煙
-
2 # 藏劍山莊902
兵仙韓信的啟蒙老師是尉繚子。韓信一直想學尉繚子的軍政兩用之術,但是韓信他的做人原則太強硬了,所以尉繚子並沒有教過韓信政治就只是教了兵法給韓信。可是韓信這人很有原則,既然想學的學不了那我就離開你於是離開了。離開尉繚子後韓信跟許多人都學過但始終由於做人原則太強硬都學不久,所以一直在漂泊。但正是由於此,所以韓信的兵法兼具各家特色用兵飄逸而不拘一格,最後獲得兵仙之稱。 而謀聖張良的師傅是黃石公,專門研究兵法的大學士,曾用名“方衍”。
其實黃石公就是商山四皓裡的夏黃公,他們是同一個人。當時秦漢五大隱士除了商山四皓,另一位是五大隱士裡排名第一併教授過韓信的尉繚子。尉繚子原名魏繚,號稱尉聖,據說是鬼谷子一脈傳人,在擔任秦國國尉時以官為姓,在秦國的十五年中受重用了十年,這十年剛好就是魏繚擔任國尉的十年,同時也是秦國統一關東六國的關鍵十年。魏繚祖上幾代都曾擔任過魏國國尉,到了他這一代撰著了兵書《尉繚子》。 尉繚子曾被秦始皇下《逐客書》驅逐過,但尉繚利用李斯得到恢復並向李斯推薦韓非,同時誘使韓非子入秦。尉繚子精通兵道三亂(謀詭詐),在主持情報工作時揭破了鄭國渠的間諜案並支援鄭國繼續修建挽救了秦國這一工程。尉繚子當時收買了關東六國上千人,還經常用利用俘虜威脅對方投降,據說尉繚最成功的計策是派弟子離間趙王策殺了趙國武安君李牧。尉繚子的記名弟子有王翦,他的徒弟有王敖、蒙毅蒙恬兄弟,韓信是在他退隱後的晚年收的弟子。尉繚子在秦國統一六國後隱居了,後世兵家把他與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並稱“孫吳臏繚”,號尉聖,是為兵家四聖之一。
韓信,被後世稱為兵仙,講其用兵如神,講軍事戰爭變成了軍事藝術,幫助劉邦奪得天下。史書記載,劉邦曾經讓韓信寫下兵法,但讀後恐怕被他人得到,影響江山社稷,又讓人燒了。但據地方縣誌記載,韓信有三篇兵法傳世,但可惜的是,全部失傳了。
《咸豐·清河縣誌》第十三卷“藝文”中記載:“韓信三篇”其小注雲:“漢成帝令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其權謀中有韓信三篇。前後漢書藝文志皆載之。且雲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蓋淮陰人著書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韓信曾有三篇軍事著作,但皆流失在歷史的洪流裡。韓信的兵法老師是誰?為什麼他20多歲就能用用兵如神,他的兵法奧義到底是什麼,如今,我們從韓信的戰爭故事裡找尋,韓信戰爭的藝術。
韓信的奇正之道
姜太公說:“作戰不能分別調動使用軍隊,不能與之言奇。”孫子說:“太凡作戰,以主力部隊和敵人交戰,以奇兵包抄、偷襲,這就叫出奇制勝。”
奇正之術,是中華古典智慧,如姜子牙,孫武,鬼谷子,孫臏等人都系統的研究過奇正之術的原理,當談理論是不行的,今天我們透過縱橫家典籍《反經·奇正篇》的故事,看看奇正道理說得通,但是古人又是如何應用的?
魏王豹反叛漢軍,劉邦讓韓信做左丞相去攻擊魏王豹。魏王在黃河東岸的蒲坂陳兵,堵塞了通往臨晉的道路,韓信於是佈置疑兵,假裝要乘船偷渡到臨晉,與此同時,讓伏兵藉助能漂浮的木桶為工具,從夏陽渡河,偷襲魏王的後方重鎮安邑[孫子說:“本來要近攻,卻要顯出遠攻的樣子。”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魏王非常驚恐,於是率軍出來迎戰韓信,韓信大勝,俘虜了魏王豹,把他所佔據的土地定為河東郡。
由此可知,“奇”、“正”是用兵打仗的要旨。《經》說:“用兵打仗,不過"奇’、"正’兩種,然而"奇’、"正’的變化,卻是不可窮盡的。
奇正的變化,就象圓環一樣無頭無尾,沒有終結,誰又能窮盡它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韓信,漢初三傑,而立之年,即成就不世之功。奧秘在哪裡?實則上天下奇謀,無非奇正而已。懂得奇正,即可成大事,況且對於韓信這種被稱為國士無雙的牛人。
-
3 # 南宮外史
韓信的軍事才能除在項羽那裡學的,還應該來自多個方面。
韓信出身布衣百姓,自幼家境貧寒,至母死沒錢安葬;不懂生業,常寄食人家;曾受胯下之辱。然而知書,帶劍,有大志。
在韓信投靠劉邦後,拜為大將軍,立即顯示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從各方面分析,韓信的軍事才能應該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家教、天賦和勤奮。
韓信的家族、父親,史書無記載,但從知書、帶劍、漂母稱其為“王孫”來推測,韓信可能出身於南韓貴族的庶支遠房。秦末大亂,其父避禍於淮陰,故沒有親屬;可能是服徭役等,離家出走,下落不明,故沒有墳墓。韓信的佩劍,可能就是他父親留給他的。韓信小時可能受父親或母親指教,讀書識字、學習兵法,在幼小的心靈就立志要成就一番事業,恢復家族榮耀。
韓信也應該很聰明,一學就會,一看就會,一點就透,渾身透著聰明精神勁,再加腰佩寶劍,所以,從外表上給人的印象像箇舊王孫。也就是說有自學軍事知識的天賦。
韓信可能對兵法戰策很著迷,所以,無心從事生產,寧肯寄人籬下,討飯吃。在別人看來,他沒有好品行,懶惰,散漫、孤僻。實際上,他是在利用一切時間讀書學習和揣摩兵書戰策。就如同現代的數學家陳景潤一樣,滿腦子都是數學,除了數學不懂其他。韓信也只懂軍事兵法,不知其他,如政治、外交、與人相處,與上下級相處、明哲保身等,他也是一竅不通。最後形成人生悲劇。
二、向項梁、項羽實戰學習。
項梁渡淮攻秦時,韓信投奔了項梁起義軍,幾場戰爭下來,韓信依然默默無聞。這說明韓信沒有上陣勇猛拼殺,故沒有立戰功。他大概是在項梁手下作侍從、參謀一類的小文吏。這應該是他最重要的學習階段。
上圖:項梁圖片
項梁對兵法有深刻研究,曾親自教項羽兵法,可惜項羽半途而廢。項梁在用兵、遣將、調撥、籌劃等方面,有板有眼,是軍事達人。從項梁在江東為鄉里主辦喪事時,喜歡按軍法辦事的風格來推斷,項梁在日常軍事工作中和閒暇之餘,都會注重教導部下提高軍事素質,韓信應該在項梁這裡學習到很多用兵、遣將、調撥、籌劃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知識。
項梁陣亡後,韓信跟從項羽,做項羽的郎中,也就是侍從、隨從之類的官職。項羽的軍事指揮、戰場爭戰,戰前準備,戰後休整,軍事機構,士兵管理,輜重管理等等軍事事項,應該給韓信留下深刻印象。
上圖:項羽圖片
日後韓信曾在劉邦面前說,劉邦只能將十萬兵,他自己則多多益善。這應該就是在項羽軍中學習、實踐的結果。他看不起劉邦的軍事才能,是因為他把劉邦跟昔日的主子項羽自然而然地作了一番比較,而得來的結論。
這時期的韓信,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和實踐經驗。
所以,到了應該輸出知識的時期了。他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可惜,項羽一貫剛愎自用,沒有采納韓信的意見,更沒有注意到韓信的軍事才能,這讓韓信很失望。於是,在劉邦入蜀時,韓信脫離項羽,投奔了劉邦。
三、靈活運用軍事知識,越用越熟練。
韓信來到劉邦陣營,只做了個迎賓小官。後得滕公賞識,向劉邦推薦,升任為治粟都尉,就是籌集糧草的官員。韓信用非所學,非常失望,抽空逃跑了。後被蕭何追回向劉邦推薦,被劉邦封為大將軍。
上圖:韓信背水一戰圖片
韓信隨即向劉邦獻出第一計,與項羽東向爭奪天下,拉開了楚漢戰爭序幕。由此可見,韓信學的不是儒家經典,而是兵書戰策。否則,在天下已定的情況下,為了天下蒼生,為了仁道,儒家是不會教導軍事同盟中發動內訌、戰亂的。
韓信第二計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
韓信第三計,疑兵之計,偷襲安陽,俘虜魏王豹。
第四計,破代兵,禽夏說。
第五計,易幟誑趙,斬陳餘,擒趙王歇。
等等,不再一一列敘。總之,韓信的軍事才能步步提高,真是天下無敵。
-
4 # 謝金澎
韓信的軍事才能當然不是從項羽那裡學的,雖然韓信確實在項羽的帳下做過執戟郎中,也就是軍帳前站崗的哨兵。試想這樣的職位,根本就不能涉及到項羽的軍事作戰部署與指揮等核心機密,又如何學到軍事才能?
事實上韓信雖然出身寒門,但是一直孜孜不倦的鑽研軍事學問。並且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將軍,這才有了雖然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卻隨時背一把劍在背上,被屠夫戲耍侮辱的故事。
我們也知道漢初三傑的蕭何最大的才能就是能夠識人用人和治國,正是在蕭何的幫助下,劉邦才能做到後勤無憂,安心在前線作戰。韓信投奔劉邦之後,也一度被劉邦看不起。但是最後在韓信心生退意之際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韓信才得到了劉邦的重用。
從此韓信就開了掛,以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著名戰例一戰成名。由此可見,韓信的軍事才能是從小苦讀兵書、不斷沉澱獲得的,而不是從給項羽當了幾個月門官能夠學到的。
而且至此之後,韓信可謂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直到烏江畔一曲吹散項羽8000子弟兵,逼得項羽拔劍自刎,幫助劉邦奪得了天下。
韓信在歷史上之所以被叫做兵仙,就是他的每一次戰役的用兵方式都不一樣,可謂是智計百出、別出心裁。這樣的才能是需要很久的沉澱和很深的造詣才能發揮的如此流暢的,不是透過一兩次的戰例能夠學到的。
-
5 # 畫詩人生
韓信是兵家四聖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人稱兵仙神帥,漢初三傑之一。
項羽是中國軍事思想的"兵形勢"的代表人物,人稱"羽之勇,千古無二。"
韓信和項羽用兵根本就不是一個套路,何談韓信在項羽帳下學習兵法。
項羽用兵帶有冒險的成份在內,以強勢的勇猛之勢展壓敵人。用雷霆一擊,驚破敵人的膽,迫使敵人害怕而失敗。劉邦每次在與項羽的對陣中,都是被項羽勇猛不可敵而打敗。
韓信用兵謀而後動,謀敵之先機,算無遺策,在時機與空間配合下殲敵。所以劉邦有了韓信作為大將,才能有機會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項羽的"兵形勢"遇見韓信的"兵權謀"才以失敗結束焚漢爭霸的局面。項羽在韓信的天羅地網,十面埋伏的四面楚歌中自殺身亡。
-
6 # 浮沉的歷史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位軍事家,素有“兵仙”的美稱,是兵家的中以“權謀”著稱的代表人物。韓信一生戰功赫赫,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其中破趙的背水一戰,不僅使其巔峰之戰,韓信的軍事謀略展露無疑,更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說了這麼多韓信的過人之處,重新回到題主所說的問題,韓信帶兵的才能到底是哪裡學來的,是如題主所猜測的那樣是從項羽那裡學的,或著是從別的地方學習來的呢?接下來我就來分析一下韓信的軍事才能是從哪裡學習來的。
有關韓信學習兵法的過程和途徑在史書中均沒有什麼記載,而且還不僅如此,韓信在史書中的軍事才能似乎是突然間就擁有的,一點預兆也沒有。韓信在投入劉邦帳下後立刻就被登臺拜將,出人意料成為了劉邦手下的大將,並且獻給劉邦還定三秦之計。
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不可能平白無故獲得一個才能的,韓信一定是從某個地方學習過兵法謀略。
還好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依稀有些韓信早年經歷的記載,憑藉這些我可以稍微的推測一下。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這一段記載可以明確說明韓信當時是一介布衣,家裡是比較貧困的。但是從一些細節中,我們會發現韓信此人並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先秦時期的普通民眾一般都是沒有自己姓氏。而韓信則是姓韓,一看到“韓”姓必然就聯想到南韓,因此我大膽推測韓信極有可能是南韓王室後裔。另外,韓信此人平時有多帶著寶劍行走,更加證明了韓信此人身份不一般。因此作為一個貴族後裔的韓信,在少年時期極可能接觸和學習過兵法。
除了年少學習的兵法,在秦末反秦的大浪潮中,韓信加入了項梁的義軍之中,韓信在項梁軍中擔任一個普通的職務,但是應該和項梁有一定的接觸。因為在項梁戰死後,韓信又轉屬於項羽帳下擔任了執戟郎中(侍衛隊長),這再次說明韓信地位不一般的。所以韓信的軍事才能,可能也會收到一點項梁喝項羽的影響。
在反秦戰爭和楚漢之爭中,韓信有機回見識和參與到了真實的戰爭,韓信也在一次次的戰爭中提升自己的軍事能力,最終成為了一代名將。
-
7 # AIA-熊磊
不是問題的問題,韓信從軍之前就是滿腹經綸,兵家思想已經完善,只差實踐,雖曾在項羽帳下做執戟郎,以項羽的個性根本不可能給韓信發揮的空間,也就不存在軍事理論實踐的機會。況且韓信用兵善謀,項羽善勇,套路完全不同,絕不存在問題所闡述的說法
-
8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韓信是兵權謀家,項羽是兵流勢家,兵佈陣,用兵風格截然相反,只能說韓信或許參考過項羽,但兩人的用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項羽善於打閃擊戰,善於快速抓住對手的漏洞,腦子快反應快,打仗是疾風驟雨。韓信打仗謀定而後動,總是在調動對手後,以出人意料地作戰方式取勝。一個善於先發制人,一個是謀定而後動,一個是詹姆斯,一個是科比,完全是兩種風格。
-
9 # 帝國烽火
秦末漢初一共有兩位軍事天才,一位是項羽,一位是韓信。但是兩人的打法和戰法全不相同,項羽打戰以勇猛著稱,重在用士氣,韓信打仗以謀略著稱,重在用計謀。但是兩人打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會出其不意,都有以少勝多的情況,甚至有一種說法,韓信是從項羽那裡學來的軍事才能,那麼這種說法正確嗎?
首先韓信是一位軍事集大成者,會總結前人的軍事策略,然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運用,其中就包括項羽的經典戰役——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項羽帶領三萬楚軍,攻打秦軍20萬人,項羽採用破釜沉舟,告訴所有士兵,只有打敗了秦軍才能生還,不然就是死路一條,採用的是兵書上所講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項羽打贏了鉅鹿之戰,此戰也奠定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名聲。
幾年之後韓信進攻趙國,當時韓信只有2萬人不到,而趙軍有20萬人,從人數上韓信處於完全的弱勢,但是韓信反其道而行之,背水佈陣,與趙軍開戰決戰。戰鬥一經打起來,韓信就佯裝撤退,到達河邊時,韓信高呼“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只有反身殺敵,不然就是死路一條”,在韓信的號召之下,漢軍士氣大漲,反殺趙軍,趙軍失敗。
從戰爭的過程中看,井陘之戰韓信也是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法,這場仗也有項羽鉅鹿之戰的背影,但是不能說以此就說韓信是像項羽學習的兵法。因為韓信本身就是一位軍事總結大師,他結合鉅鹿之戰的情況,指揮和謀劃井陘之戰也是理所當然。
韓信在項羽手下擔任的是執戟郎中,也就是警衛員吧,接觸項羽的機會本身不多,而根據韓信的說法,他向項羽提建議,項羽是“計不聽,言不從”。從這也可以看到韓信其實很早在軍事方面就有思考,有很多戰鬥與項羽的打法不同,並向項羽提出建議,但是項羽不接受,所以韓信最終逃亡漢軍。
韓信像項羽學習兵法的可能性不大,還體現在兩人的打法完全不同。韓信是謀戰派代表,每一戰必定謀劃到位,不用計謀都不是韓信打的仗,無論是以多勝少還是出其不意,都可以明顯感覺到謀劃的影子。而項羽打戰更多的是在軍事概念上的超前,大量使用輕騎兵,利用戰鬥力優勢取得勝利,雖然也有一些謀劃,但是都是建立在戰鬥力強大的基礎之上。所以兩者的打法各有千秋。
韓信的師父有人說是尉繚子,但是正史中沒有記載,我認為韓信就是一位天才,而且是能總結前人經驗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能力主要來自與他自己的學習和領悟。
回覆列表
韓信的父親是戰國時期南韓的貴族,因立太子之爭逃到楚國。韓信從小就在父親督促下學習劍術,研習兵法。所用教材主要是《孫子兵法》,後來韓信的父親服徭役離開,韓信生活無著落,便淪落為街頭混混。但是,他的軍事理論基礎已經奠定。
有理論沒實踐,就會像馬謖那樣不實用。那麼韓信的實踐經驗哪兒來的?韓信在跟隨劉邦之前,在項羽手下幹過。項羽是傑出的軍事人才,韓信從項羽那兒沒少學本事。同時,韓信在項羽營中,透過戰爭學習戰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再加上他本身就是軍事天才,軍事能力一路飛昇。期間他給項羽提過不少建議,項羽不採納,他才改投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