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0086江耳
-
2 # 李論
其實二戰後戰勝國對德國是有相應制裁的。不僅是德國工業,就連德國都被閹割了。你想問的應該是為什麼德國的工業恢復的那麼快,甚至德國軍工至今在世界上都有一席之地,沒有被制裁過的痕跡。
首先說一下對德國的閹割,因為知道這些有助於大家理解為什麼德國工業以及軍工恢復的那麼快。
二戰後,反法西斯同盟國對德國國土進行了徹底的閹割。一開始,分為四大部分:美佔區、蘇佔區、英佔區和法佔區。二戰結束後,鐵幕落下,美蘇爭霸,開啟了冷戰時代。而這時,德國被分成了三個部分:民主德國(東德)、聯邦德國(西德)以及被閹割掉的東普魯士(劃給了蘇聯)。後來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兩德合併。東德和西德合併成現在的德國,東普魯士那部分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了現在的波蘭北部、立陶宛和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
而對德國經濟制裁不僅是二戰後的焦點,實際上也是一戰後的焦點。其中對德國工業進行限制或改造,是兩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進行經濟制裁的重要方式。然而兩次大戰以後對德國基礎工業的處理卻表現迥異,一戰後對德國基礎工業只是稍加限制,二戰後則是進行了徹底的改造。
早在1944年夏末,一向仇視納粹德國的美國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即制訂了一項改造德國工業的計劃,這就是著名的"摩根索計劃"。這一以嚴厲著稱的計劃意在使德國徹底非工業化和重新農業化。它要求摧毀或拆除德國所有可能用於戰爭的工廠和裝置--一切重工業,例如鋼鐵廠、汽車製造廠、機床廠等。德國只被允許生產消費品,如傢俱、邁森瓷器、德國啤酒等。它甚至計劃關閉德國的經濟命脈所在--魯爾的大型煤礦。總而言之,它就是要將德國變為一個虛弱不堪的、無法再興風作浪的農業國。這一極端的計劃儘管在國內遭到國務院和作戰部專家的強烈反對,但卻在1944年9月美英作戰委員會魁北克會議上被羅斯福和丘吉爾所接受,並對隨後召開的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議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其非工業化的建議在波茨坦會議上成為了處理德國的核心政策,其以拆卸工業設施作為抵押賠款的計劃也得到了盟國的一致確認。由此可見,戰後對德國基礎工業進行徹底改造的政策是起源於"摩根索計劃"的。
在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政府在討論德國賠償問題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對於未來德國工業改造的態度。在雅爾塔會議第二次會議上,蘇方代表馬伊斯基表示:"要沒收百分之八十的德國重工業裝置(冶金、機器製造、金屬加工、電機工業、化學工業等)。要百分之百地沒收飛機制造業和生產合成燃料的企業。對戰前已有或戰時新建的全部專門的軍工企業(槍炮工廠、彈藥廠等)也同樣應百分之百地予以沒收。蘇聯政府認為,德國剩下戰前重工業的百分之二十,就完全可以滿足國內的、確實是經濟上的需要。"他還表示,"德國完全有可能在擴大農業和輕工業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戰後經濟,為此所必需的一切條件都具備。"可以看出,蘇聯對於戰後德國工業的規劃同樣是十分嚴厲的,它與"摩根索計劃"如出一轍。蘇方的這一意見在大體上得到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的支援。
而冷戰的開始卻改變了原有的格局。由於德國被分裂為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分別屬於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後來又分別加入了北約和華約這兩大軍事集團,成為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陣地和橋頭碉堡。因此,美蘇兩大國都不遺餘力地支援、援助東德和西德。
先說說東德:當時的北約把東德看做僅次於蘇聯的第二大軍事強國,由此可見蘇聯對東德的援助以及東德自身的發展。從軍備上就能看到東德的軍工已經恢復元氣。陸軍:(1)主戰坦克2400輛,從T55到T72都有。(2)裝甲車輛7600輛,都是蘇系裝備。(3)火炮裝備5000門。空軍:(1)作戰飛機400多,米格-23:124架,米格-29:28架,su-22:56架其他都是蘇制落後機型。(2)武裝直升機100多,運輸直升機100多。海軍:大小艦艇190艘。我們看看軍工生產方面,東德軍工生產體系和蘇聯幾乎一樣,他在華約國家的地位,和波蘭捷克這樣工業化水平高的國家在一個等級。也因此會得到蘇聯最新的武器裝備支援。
這就意味著,蘇聯最新裝備的武器,在2到3年後就可以提供給東德。另外東德是華約國家中,除了蘇聯之外工業體系最全,自主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雖然領土人口很少,但是科技工業生產水平,和波蘭捷克相比,都不相伯仲。
我們再看看西德:為了擋住蘇聯的“鋼鐵洪流”,西德作為第一桶炮灰,美國也是竭盡全力的支援,畢竟西德能扛一秒是一秒。“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援助是全方位的,西德的恢復也是全方位的。我們也是從軍事上分析當時西德的工業。當時西德軍隊,規模可不小,整個國防軍人數在48萬人,接近50萬人水平,而且軍事裝備水平也很高,陸軍有美製的M48A5,M60主戰坦克,還有德國享譽盛名的豹2坦克,數目大約在5000輛。裝甲車也不少,有6400輛左右。陸軍分三個軍團,13個師,大部分武器都是美國貨,由此可見,西德軍隊在人數,主戰坦克,火炮等多方面其實是優於東德軍隊的。
所以西德和東德幾乎完全繼承了美蘇兩國的工業體系以及工業水平。可以說合並後的德國工業水平可以排到世界前五。(日本工業很發達,GDP常年世界第二,法國工業自成體系,工業門類齊全。而且二者也都得到了美國的真傳。)甚至兩德合併後,還用蘇制米格—29與美國的F—16進行狗鬥。
所以說二戰後德國工業是被閹割過的,只不過因為冷戰的原因,又被美蘇兩大國武裝起來了。
-
3 # 九小水人
一民族性格。地理決定大致的民族性格。人類祖先智人東非出發,上百萬年佔領世界,耐寒的耐熱的,喜山的喜水的各司其職,各居其地,中間為了適應環境,維持生存,又進行了漫長的基因變異,進化成各色人種。進入文明社會,又細化成各個文明體。日耳曼民族處於歐洲腹地,四戰要衝,近代才勉強完成統一。某些方面,他很像亞洲的日本。在四戰之地,要想生存,必須嚴謹,守序,創新!這樣才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極致,同時在戰火中儲存最大的力量。這樣的民族,即使被一時打倒,也不會從此沉淪。
二西方政策。戰後,德國的機械裝置,武器,人才被兩大陣營分割。但是西方很快發現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東西方兩大利益體,兩大意識形態的矛盾。西方人認為,貧窮是共產主義的溫床,閹割德國工業,讓德國文明倒退到農業社會,勢必引起德國的赤化。面對東方虎視眈眈的蘇俄,馬歇爾計劃應運而生。
天佑我中華!
-
4 # 五嶽掩赤城
閹割過,差點變成“馬鈴薯田”,是德國自身努力和英美蘇之間矛盾重新發展起來
二戰末期,德國就差點要被被完全剝奪工業能力,徹底的變成“馬鈴薯田”和“牧場”。這主要是由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提出的《推薦德國投降後計劃》,又稱《摩根索計劃》。在這份計劃裡德國的魯爾和薩爾工業區等都將被夷平,並且將被分割成幾個半獨立區域,只給德國保留中部和東部的森林和農業區,德國將徹底的去工業化。摩根索計劃裡對德國的處置,按照這份計劃德國真的不會剩下什麼。摩根索這份計劃如此苛刻,以至於丘吉爾和戴高樂都不認同,這主要是因為摩根索此時已經接近信仰崩塌。摩根索是猶太人,對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政策痛恨不已,而更讓他三觀盡毀的是發現他最信賴的領導人羅斯福居然在1938年就已經知曉納粹的集中營和猶太滅絕計劃,只是一直對他隱瞞甚至壓制美國國內救助猶太人運動。所以他才會提出如此苛刻的計劃,以至於英國的切爾威爾勳爵描述他為“對納粹德國幾乎是病態的仇恨,似乎中世紀的報復慾望是他性格的一部分。”摩根索和羅斯福,摩根索從1938年開始擔任羅斯福的財政部長,是羅斯福新政得以成功的關鍵人物。
雖然羅斯福同意《摩根索計劃》,但是丘吉爾卻出於一貫的大陸平衡策略反對這一計劃,並且斯大林堅持要求按照奧德河劃分領土,德國東部將被剝離。同時美國國內也強烈反對這一計劃,本身德裔美華人是美國第二大族群,雖然其與德國作戰,但是很多德裔美華人並不願意看到德國重新迴歸四分五裂狀態。最重要的是當時美國戰爭部長斯蒂森,他成功的說服了羅斯福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支援,“德國剩餘土地最多隻能養活60%的德華人,這份計劃意味著將要殺死德國40%的人口。”律師出身的斯蒂森主要用法律手段處理德國戰後問題,他是紐倫堡審判的主要推動者,他認為對德華人民苛刻的處罰會使其轉向對盟軍的憤怒,從而掩蓋納粹的罪惡暴行的反思。
於此同時這份計劃被有心人士洩露出去也引發軒然大波,德國以此反覆鼓勵國民為了不成為“馬鈴薯田”而奮鬥,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也抱怨,德軍抵抗決心得到明顯增強,“摩根索一個人等於幫希特勒組建了30個師”。最終羅斯福出來“闢謠”,聲稱自己從來沒有同意這一計劃。
儘管《摩根索計劃》沒有得到推行,但是波茲坦會議期間,盟軍還是決定廢除德國所有軍事工業,以及具有軍事潛力的民用工業,並對每一種行業進行審查,決定該行業在滿足和平時期需求下最多需要多少產能。剩餘德國工業配置政策
按照要求,德國被拆除1500家重工業廠,製造業整體產能降低到1938年的50%;德國每年最大允許鋼材產量為580萬噸,相當於戰前的25%;汽車產量被限制為戰前的10%。大部分工廠和機器轉交給蘇聯,作為滿足蘇聯賠償需求,截止1947年盟軍佔領區內一共向蘇聯轉移13萬噸的機器和裝置,這也是蘇聯二戰後得以快速恢復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於大量工廠被拆毀,大部分德華人失去工作,農業耕地又十分有限,根本無法養活人口。德國當時食物匱乏十分嚴重,美英最初計劃給予每個德華人人均1500千卡攝取量,但實際上1946年和1947年這兩年裡,德華人均攝入量只有1080千卡,饑荒正在逐漸蔓延。所以當時德國社會矛盾或者仇恨十分嚴重,可以說是處於革命的火山口,美國國務卿伯恩斯發表演說時提到:“除非我們消滅或者轉移2500萬人,否則根本無濟於事。”1947年3月飢餓的德國民眾在舉行遊行抗議糧食政策
在這個背景下,1947年7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以“國家安全為由”宣佈廢除懲罰德國的JCS 1067指令,指出“有序繁榮的歐洲需要穩定和富有成效的德國經濟貢獻”。放寬了對德國工業限制,包括鋼產量放寬到戰前的50%。
接著美蘇矛盾日漸顯現出來,1948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柏林危機”,蘇聯佔領區對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試圖完全控制柏林地區,美英用持續空運進行物資方式粉碎蘇聯圖謀。杜魯門下令徹底改變對德國政策,開始以改限制為實際上的扶持政策,“馬歇爾計劃”援助範圍擴大到德國,德國也因此開始重新發展起來。馬歇爾計劃裡面,德國是第三大受援國
-
5 # 勇侃德國
德國要感謝美蘇爭霸和冷戰,尤其是馬歇爾計劃。
二戰後,為了防止德國法西斯死灰復燃並削弱德國經濟實力,美、英、法等盟國本來打算大規模拆除德國的工業裝置。但是,隨著美蘇爭霸和冷戰拉開序幕,歐洲成為了美蘇爭霸的重點區域,美國迅即推出了歐洲復興計劃,即我們常說的馬歇爾計劃,而德國也成為扶持物件。
這樣,德國企業的工業裝置不僅沒有被大規模拆除,反而得到了美國在資金等方面的支援。盟國還從西方陣營的整體利益出發,減免了聯邦德國的戰爭賠償,從而大大減輕了聯邦德國政府的財政壓力。
最終,德國的工業基礎並未被顯著破壞,使得德國可以在戰後初期優先發展礦冶和鋼鐵,之後又將機械製造、化學和電子產業作為發展重心。另外,盟國限制德國發展軍工產業,二戰前實力強大的軍工企業如克虜伯等就專注於發展民用產品。
另外,從地緣政治的意義上看,聯邦德國東面就是蘇聯陣營的重要國家民主德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這意味著,德國位於美蘇對抗交界,所以美國要把德國培養成為經濟上和軍事上制衡蘇聯的橋頭堡和馬前卒。同時,美國也希望成為西歐霸主,讓西歐諸國小弟們聽命於美國。所以,美國才願意為德國提供軍事上的保護(駐軍)和經濟上的援助,在客觀上使聯邦德國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中專心發展經濟,重新成為經濟強國。
-
6 # 小油瓶侃歷史
有工業基礎,二戰德國雖然遭受盟軍轟炸,但是其工業生產能力得到很好的儲存,很容易恢復生產,這也是戰後德國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由於戰爭期間盟軍對德國的轟炸目標在交通運輸方面和軍事工業方面,因為希特勒已經將德國工業的生產能力進行了充分的疏散,最後只需要集中組裝就能使軍事裝置有效投入戰爭、盟軍發現分散轟炸成本過高,因此盟軍只要癱瘓德國的交通運輸系統就能阻止德國軍工的輸出能力。
此外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還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
▲盟軍轟炸德國
根據美軍轟炸司令部估計,轟炸使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就只67%,煤礦僅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了6.5%。可以說德國工業的75%仍然安然無恙,在任何情況下很容易恢復。
▲二戰二期的大眾汽車
以大眾汽車為例,盟軍的戰略轟炸對大眾巨型工廠的破話被大大高估,大眾汽車生產能力迅速得到恢復,在他1946年和1947年平均每天生產近30輛汽車,到1950年每天可生產300輛,1955年為1000多輛,1960年達到了整整8000多輛,可以說沒有這座戰前就修建好的廠房,德華人是不可能在戰後幾年內修建如此規模和裝備精良的工廠。
有高素質技工人才,雖然二戰後期德國尖端科技及大量頂尖科技人才遭到劫掠,但大量擁有高素質的技工人才得以挽留德國投降後,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盟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將德國進行了領土、工業分割。
英國和美國顯得稍微文明一點,他們大肆蒐羅德國科學家,V2導彈總設計師馮.布勞恩就被美華人率先發現並送回國。
蘇聯人在這方面就顯得非常野蠻了,他們把德國工廠裡的機器能拉走的直接全部拉走,蘇聯還網羅了大量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可以說美國和蘇聯對德國科技人才的掠奪可以說對德國尖端科技發展和現有科研成果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馮布勞恩,後來主持了土星五號的研發,成功使人類登陸了月球
但是德國還保留下來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人才沒有因戰爭而損失殆盡,這對德國來說是是寶貴的智力財富。
有西方資本輸血,冷戰大背景下的馬歇爾計劃輸血造就德國工業復興戰後的德國經濟復興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的缺乏。沒有錢來帶動生產,一切都是空談。這種情況下,恰逢冷戰的對立,美國需要歐洲來協助對抗蘇聯。
為了對抗蘇聯,一個復興的西德對西方國家更有利,二戰後馬歇爾提出了著名的歐洲復興計劃,西德就成為美國優先援助的物件,接受了美國大量金融、技術的援助。
▲馬歇爾計劃
在馬歇爾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和貸款直接以援助的形式流入西德,這些資金恢復了德國的生產,促進了工業生產裝置的更新。
▲德國汽車流水線作業
依靠德國積累多年的強大工業實力、德華人的勤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在加上美國的輸血,德國很快就在汽車、機械、材料、醫藥等擁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的產業基礎的傳統工業領域領先歐洲,甚至領跑了世界。
德國工業發展仍受限制但是由於歷史上德華人兩次挑戰世界秩序,兩次都讓全世界傷筋動骨,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可是嚴重限制了德國軍事工業的手腳,可德國還是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用僅僅不到20年的事件,就再此打的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帝國滿地找牙,想想美華人就害怕。
於是美華人就對德國的軍事工業做出了嚴重的限制,德國只能發展重型坦克等防禦型軍用裝備,在核武器、戰鬥機、轟炸機、航母等方面被嚴格限制,甚至是完全約束住不讓發展。
-
7 # 阿滿說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的技術人才和科研成果被美蘇搶走,工廠和基礎設施也被炸爛。但是這些並沒有使德國工業一蹶不振。個人覺得首先德國自統一以後第一個實行義務教育使得國民素質整體性提高。德國一向重視基礎科學研究,重視人才培養,而且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所以很快發展起來。在思想領域,文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人才輩出。如歌德、愛因斯坦、馬克思、貝多芬、高斯…數不勝數。雖然戰敗但是人才還有,技術人員基層科研人員還在。其次,戰後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更是針對了德國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限制不等於消滅,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是戰後德國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的勢力抗衡進而支援德國工業的恢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歇爾計劃"。在此期間,正好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為德國工業的崛起,帶來一陣強心劑。總之,在強大的內因支援下,依靠有條件的外部條件,是德國二戰之後工業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回覆列表
是有限制的吧!1945年波茨坦公告不是決定,對德國工業去軍事化嘛?其中明確規定:禁止生產戰爭武器。到1951年德國才開始試著生產中小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