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翼遠
-
2 # 伴虎吃豬
潘美是宋朝名將。出從後周世宗柴榮,累功升陝州都監,與趙匡胤素親善。趙匡胤篡奪帝位,潘美也是出力不少。
後來,潘美作為主將征討盤踞嶺南一帶的南漢,以火攻大破象兵,活捉南漢王,封拜山南東道節度。又作為副將隨曹彬功滅割據江南的南唐。趙光義時代,潘美從徵功滅北漢,留守北邊,以防契丹(楊業此後歸降宋朝,被封代州刺史)。雍熙北伐失利,大軍撤還,楊業獻策伏擊契丹,潘美遭遇陳家谷之敗,導致楊業戰死,受到責罰,也因此在後世小說中被演繹成了大奸臣。但是潘美不久復起,官至宰相而卒。
楊業在最後一戰手刃數十百人,力竭被擒,絕食而死。因其忠義,楊業與其子孫在後世的評書小說中被演繹成為忠肝義膽的楊家將而流芳百世。
-
3 # 正在學歷史
沒有查閱資料,如果記憶有偏差勿怪。楊業被俘的那次戰役是公元907年的“雍熙北伐”。這次北伐的準備本身就不很充分。宋朝是聽說遼國有了內亂,就想趁機佔個便宜。這個其實當時有很多的人都是反對的,認為趁人之危,這樣不是大國風度。我覺得這事也就宋太宗趙光義能幹出來,要換宋太祖趙匡胤,估計幹不出這樣的事。沒想到,人家遼國一有外敵,就一致對外了!
當時宋朝出動的三路大軍,楊業所在的是西路軍,由潘美為帥,楊業為副。楊業認為遼人既然已經有了準備,就不應該再打了,主張撤軍。主帥潘美倒是沒說什麼,監軍王侁就諷刺楊業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還怯陣呢!楊業很生氣,就說,我不是怯陣,是怕勞而無功,國家受損失!如果非要打的話,那就讓我第一個上吧!
楊業出兵時,是知道此次凶多吉少的,所以就握著潘美的手哭著說,這次出兵,勝利的機會很渺茫,您一定要在陳家口準備好援軍接應我啊!潘美同意了。楊業出兵後,潘美一直在陳家口等了三天,仍不見楊業回來,這時又是那個監軍王侁說,楊業一定得勝了,我們快去幫他追趕遼軍吧。於是潘美和這個監軍就率領大軍離開了陳家口。
其實這次楊業很悲催,他遇到的是遼國的名將耶律斜軫,而且人馬也比遼軍少,所以一出戰就敗了,且戰且退,一直把遼軍引到了陳家谷口,這時楊業手下就剩不足三百人馬了!但是無人接應,楊業只好和遼軍決一死戰,結果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宋太宗趙光義得知訊息後,剛開始給楊家的撫卹很微薄,後來聽說楊業不降,絕食而死的訊息後,才對楊家厚加封賞。潘美被降三級,王侁革職永不錄用!
所以,楊業之死,和潘美有點關係,但是關係不大,更不是像小說中的那樣尋私報復。責任主要在那個監軍身上!他才是“潘仁美”的原型!
-
4 # 大夢哆啦A夢
凡是華人,大概或多或少都知道北宋的楊業和楊家將。 然而,現在流傳甚廣的楊家將故事,包括楊業被潘美害死、楊家滿門戰死沙場、穆桂英掛帥等等,都是宋元以來戲曲小說的藝術誇張和演繹。
真正的楊業,本名楊重貴,出身麟州(今陝西神木)豪門,老爸是麟州刺史,他自小倜儻任俠,善騎射,好打獵,是典型的有錢有閒有本事的“高富帥”。 青年時代,楊業就跟隨北漢開國君主劉崇徵打拼殺,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官至建雄軍節度使、侍衛都虞侯。劉崇對他喜愛有加,賜他姓劉,名劉繼業。這又拜將又封候的,皇帝還賜本家姓,劉繼業真是直衝人生巔峰。
早年是豪門大公子,少年便得志成了將軍,造就了楊業自視甚高的性格。年輕打獵時,他就放出狂語: “他日我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 降宋後被太宗皇帝委以大將軍、刺吏的重任,楊業更加志得意滿。順風順水慣了,也就免不了生出一個傲字。看人不順眼、說話總帶刺,那是常有的事,導致了“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 《宋史·楊業傳》)。楊業的人際關係已經不妙了。 更糟糕透頂的是,宋太宗接到這些黑信後,“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等於皇帝把告黑狀的人給賣了!你可以想象,楊繼業拿到這些信後,會是怎樣一種結果。 總是在一種“憤青”狀態下生活和工作怎麼能行呢?尤其是帶兵打仗。孫子言,為將有"五危",其一便是“忿速,可侮也”。後來的事實證明,楊業的這個性格特點埋下了他悲慘結局的種子。
潘美確實和楊業的死有關。潘美是北宋著名人物,在宋朝的建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經常率領軍隊在宋朝建立時建立許多功勳,潘美和趙匡胤關係很好,他很誠實,基本上在他們的交往中聽趙匡胤的話。後來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潘美獨自回到首都後州去見範質宰相為他掃清道路。潘美的舉動看起來有勇無謀但事實上他非常聰明,因為如果他不確定,就不可能獨自去後州首都和他們談判,事實上他成功地完成了歡迎趙匡胤回京的任務。由於這次事件,趙匡胤既不信任他的兄弟也不懷疑他所以潘美的地位沒有受到削職的影響。潘美之所以能夠成為北宋的一名著名官員,不僅是因為他對建立朝代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因為宋朝建立後,為了鞏固宋朝的地位和穩定局勢,潘美經常率領軍隊參戰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平息了朝內叛亂而且擊敗了南漢的進攻這可以說是趙匡胤的援助。隨著這一系列戰功卓著的軍官,潘美最終獲得了南韓公的頭銜,享有與諸侯相同的權利。 他的女兒也嫁給了真宗皇帝所以他成了皇帝的岳父,因此他在朝廷中的地位相當高,基本上只有皇帝才不怕他。潘美畢竟是人也有缺點,他知道自己在宋朝的地位有多重要,他對宋朝做出了多大貢獻,所以他的想法慢慢改變了。後來趙光義登上皇位對潘美表示了極大的尊重,因為趙光義有其他的計劃,他試圖收復失去的燕雲地區。他登上皇位後不久就著手收復這些地方的原因是為了證明他在這個朝廷的實力,第二個原因是他覺得時機已到。那時候大遼的第一任皇帝剛剛去世。 新皇帝還是個孩子,他的戰鬥力大大降低,此外宋朝的開國將領年齡還不夠大,他覺得在軍隊交戰的時候,他們獲勝的機會最大。經過詳細的戰略部署,趙光義準備派兵,為了確保勝利的最佳機會,他派出的所有士兵都是精益求精選拔出來的。他準備以三種不同的方式進攻,然後形成包圍,潘美和楊業是這三支軍隊中掌管西路軍的主要將領。楊業是一個北宋人,漢朝投降後,他主動投靠了北宋也是一名將軍。趙光義認為他是一個有用的人,他對楊業很好,楊業沒有讓他失望。投降後,楊業首先考慮了北宋的利益非常忠誠,趙光義非常感激他。 然而趙光義對楊業的態度引起了其他建國英雄的不滿,潘美也有這樣的想法,他覺得楊業不能和他們有同樣的地位,但是趙光義不知道這些想法,如果他知道估計他不會讓這兩個人合作來接管西路軍。雖然這兩個人不合但他們合作時仍然重視大局,戰爭開始時,他們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加入他們的東路軍進展不太順利一直被打敗。當趙光義覺得形勢不對,他命令東線軍迅速撤退放棄加入西線軍。問題在於撤退的時間,楊業建議撤退應該低調,不要正面與遼的主要部隊會面,是他的副官不同意。他覺得楊業太謹慎了。 這兩個人找到潘美討論,說如果他們遇到對方的主力並獲勝,他們可以鼓舞士氣。儘管潘美知道這有點冒險但他不希望楊業掌權就同意了,果然他們與大遼的主力遇上了,戰鬥非常激烈。楊業被抓,他的兒子死了,楊業拒絕投降自殺了。事實上,這件事情的最終決定權在潘美這裡,潘美毀了他一生的名聲。小編覺得儘管潘美沒有提出這樣的策略但最終的命令是他下的,這意味著他殺死了楊業的父子。趙光義很生氣,降職潘美,流放了兩名副官。根據潘美的想法,在正常情況下他不應該同意這樣愚蠢的戰略部署,但他因為嫉妒楊業而衝昏了頭腦,最後導致了這個局面!
-
5 # BaBa歷史
真正害死楊業父子的是王侁,是曹彬,是趙光義,而絕非潘美所為。
為什麼這麼說,請聽我慢慢道來。楊業父子死的這場戰爭是趙光義發動的,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北伐遼國,目的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
當時潘美是西路軍主將,楊業是副將,王侁和劉文裕是護軍,大軍浩浩蕩蕩打了四個州,本來進展很順利,但是曹彬的東路軍因為孤軍奮進缺乏糧草大敗退回來了。這便導致整個北伐停滯不前,潘美一行人回到了代州這個地方。之前打的四個州趙光義說把百姓帶回來,命令潘美保護百姓。不幸的是遼國帶領十萬大軍反攻回來攻陷四州中一州,把百姓帶回國內這個任務越發艱鉅了,當時楊業對潘美、王侁、劉文裕等人說出自己計策,主要內容就是採用迂迴的辦法來保證三州百姓萬無一失。王侁說了句話:“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說咱們領著好幾萬的精兵強將,還這麼膽小怯懦,你不是一直號稱無敵的嗎,怎麼現在看到敵人,猶豫不決,會不會有什麼其他的企圖!楊業一聽,讓我死可以,你怎麼可以侮辱我的忠誠,隨即說道:“各路兵馬在此地佈置埋伏,我親自去引誘敵軍。”楊業出發,許久沒有回來,王侁一行人以為楊業得勝追遼兵去了,便撤兵了,誰知道楊業大軍孤立無援已被俘。楊業深感陛下厚恩,絕食三天而亡以示清白。
先說王侁,此人剛愎自用,語激楊業,又有都監之職,潘美著實惹不起。致使楊業被俘。再說曹彬,曹彬罰蜀維持軍紀不濫殺無辜,伐南唐還靠裝病勸說部下不要濫殺,管束不料部下,只是個儒將,歧溝關之戰曹彬大敗,敗在無糧草後勤,輕易被遼軍截斷糧草,準備撤退,趙光義命令前進,又前進,蕭太后大軍一到又撤退,此等將領怎麼可能贏得了強大的遼軍。東路軍一敗,潘美只得撤退,就發生之後的事情。最後是趙光義,政治出身,不善軍事,致使行軍部隊護軍權利大於主將,潘美乃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又怎麼會不知道楊業所言是是對是錯。如若潘美說話算數,定會按照楊業之法保護百姓,也不會導致楊業孤軍深入而被俘虜。所以,趙光義有用人之嫌。演義《楊家將》說潘美誣陷楊業實在是冤枉了潘美,護軍途中,潘美指揮失當被連貶三級,王侁被除名發配金州,曹彬亦被貶右驍衛上將軍。楊業父子身死,三人都有責任,而趙光義也心中有虧追贈楊業太尉,除老二楊延玉隨父戰死,其餘皆為供奉官或殿直。
-
6 # 四野後人論歷史
楊業之死罪在潘美那是演義小說的筆法。事實上,楊業做為北漢劉崇手下號稱“楊無敵”的名將,曾經在戰場上屢敗宋軍。但楊業非常有戰略眼光,他清楚的認識到宋王朝軍隊統一中國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北漢滅亡後,宋太宗趙光義素聞楊業之名,把他召為己用,封他為鄭州刺史、右領衛大將軍。楊業歸降後,曾經在雁門關一役和潘美大敗契丹軍隊,遼帝駙馬蕭咄李被斬,活捉了遼軍馬步軍都和大將李重海。此一戰後,楊業名聲大振,契丹軍隊望見楊業的旗號往往主動避讓。由於楊業的降將,他取得的戰功引起了和宋太祖、宋太宗一塊打江山的將領的忌恨。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出兵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大將,楊業為副,王侁為護軍,出兵攻遼。因為趙光義指揮失當,潘美、王侁消極配合楊業,致使楊業所部在陳家谷之戰全軍覆滅。楊業本人在殺死數百名遼軍將士後被遼軍所擒,最後英勇不屈的死在遼邦。從此以後,宋王朝徹底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事後,趙光義追究責任,將潘美連降三級留用,王侁流放外地,同時追贈楊業為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演義小說就是根據這段史實把潘美描述成為大奸大惡的賊臣。
-
7 # 傾一世榮耀
這是一個涉及到小說《楊家將》的問題,在《楊家將》中,許多人對害死楊業的大奸臣潘仁美十分痛恨,而潘仁美的原形潘美也落上千古罵名,那麼,拋開小說,歷史中的潘美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血戰陳家谷986年,趙光義下詔命潘美及曹彬、崔彥進等分三路進行北伐,西路軍由主將潘美與副將楊業領軍,起初進展順利,潘美率軍攻下燕雲十六州的寰州、朔州、雲州、應州,可惜東路曹彬出師不利,在岐溝關大敗,潘美,楊業奉命掩護班師,並將攻克四州的百姓遷向內地,遼軍在此時猛烈反擊,奪回寰州,交戰還是退避?潘美軍中有不同意見
副將楊業:“當前遼軍兵力佔優我軍又奉命遷移百姓,不宜與遼軍大規模作戰,應按照原定計劃戰略撤退”,護軍王侁反對,並且嘲諷楊業臨陣怯敵,貪生怕死,力張與遼軍大戰,潘美再三猶豫後聽從了王侁的意見,命楊業主戰,王侁等人在陳家谷率兵接應。
楊業與遼軍正面交鋒,卻應寡不敵眾,不敵遼軍,只得率軍至陳家谷與王侁匯合,誰知王侁見楊業久久不歸,竟自以為地位高上而不顧潘美反對率兵離開,導致楊業孤軍奮戰,最終不敵遼軍被俘虜,絕食三日而亡
透過此事可見,楊業之死儘管與潘美有不少關係,但主張迎戰遼軍主力的是王侁,擅自撤兵的也是王侁,在楊業死後,宋太宗在事後處理參戰人員時,僅將潘美貶官三級,而監軍王侁則“除名,隸金州”也體現了罪魁禍首就是王侁,潘美后來憑藉戰功官位用迅速升了起來,並且潘美的一生都為北宋立下了赫赫戰功,不但不是奸臣,還是一名忠臣良將,就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對他讚賞有加
-
8 # 盛世國學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府人 ,北宋開國名將之一。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素來深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李重進叛亂,太祖親征,潘美為行營都監從徵。
《宋史》:潘美素厚太祖,信任於得位之初,遂受征討之託。劉鋹遣使乞降,觀美所喻,辭義嚴正,得奉辭伐罪之體;則其威名之重,豈待平嶺表、定江南、徵太原、鎮北門而後見哉?二人皆諡武惠,皆與配饗,兩家子孫,皆能樹立,享富貴。而光獻、章懷皆稱賢后,非偶然也。君子謂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為宋良將第一,豈無意哉?若李浚者,亦以材幹自結主知,遂歷清顯。謂為陰德所致,理或然也。
《楊家將》相關的小說、戲曲將潘美的名字改為潘仁美(或虛構成潘洪,字仁美),進行了醜化,成為一代權奸,處處與楊家作對,並且勾結遼人,圖謀奪取宋朝江山。這是傳統文藝對潘美關於楊業之死的責任,無限的藝術誇張、擴大化的結果。
-
9 # 大白讀歷史
正史裡楊家將地位遠不如潘美。
楊業是北漢降將,潘美是宋太祖的肱股之臣。
抗遼之戰,楊業是主動斷後,捨生取義,為大部隊撤退爭取時間,而不是演義裡那樣潘美陷害的。
-
10 # 龍雲布雨
還真的和潘美有關,收楊業之前,潘美為救趙匡胤為楊業所傷,從而結仇,後楊業徵北被圍,潘美沒出手相救,為此還受到趙匡胤處分。當然,沒有戲裡唱得那麼嚴重。
回覆列表
公元986年,雁門關外,李陵碑前,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一代名將楊繼業被契丹人圍困,兵敗不降,頭撞李陵碑,壯烈殉國。
宋太宗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再次北伐,分三路攻契丹,楊業任西路軍副統帥,與主帥潘美、監軍王侁率軍出雁門關,連克寰(今朔州東)、朔、應、雲(今應縣、大同)等州。後因東路軍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潰敗,契丹軍乘勝西進復佔寰州。太宗命楊業與潘美掩護四州民眾南撤。楊業力主避敵鋒銳,分兵誘其向東,設伏阻扼契丹軍南下,保障民眾轉移。潘美、王侁不納其策,反逼楊業帶幾千人出戰,楊業知道遼兵都集中過來了,有十萬人,開闊平原作戰,知此戰必敗,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接應。遂揮軍奮進,在狼牙村陷入重圍,苦戰終日,退至陳家谷口,潘美王侁大軍已去,孤立無援下,楊業與所部全部戰死。作為主帥的潘美和監軍王侁都沒能去救援,於是,悲劇就這樣發生了。宋真宗時期,潘美的兒子繼續陷害楊六郎,楊六郎一生不得重用,楊文廣同樣受到潘家的打壓,只能跟著狄青做個小官,當然狄青雖然同情楊家,也不敢重用楊文廣!最後楊家乾脆棄武學文,因為北宋是保護文官的。 潘家數代人都以陷害楊家為己任,不是潘美所為,還會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