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文岄命理風水

    要過年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訊號。漢族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

    祭灶,就是送灶君上天,向玉皇稟告世人的善惡曲直。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掃墓。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要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

    貼上春貼、年畫、桃符、窗花等新年裝飾,有些地區流行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麼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還有些會掛葦索、插松枝。

    守歲:傳說如果兒女守歲的話,其父母會長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麵糰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徵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發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年初三不拜年,廣東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正月不應購買鞋子(因為廣東話「鞋」與「骸」及嘆氣的聲音同音)。但其他地區沒有此禁忌,甚至認為「鞋」、「諧」同音,買鞋具有吉祥意義。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忌說不吉利的話,遇到壞事也要說吉祥話化解。

    不動刀。中國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玄壇真君會在這一天下凡,降福世人,故商家多在此日祭拜財神、開始營業。這一活動在華南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

    中國北方地區

    傳統上,除夕晚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準備,因為初一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隨著中國經濟條件改善和觀眾對春晚節目的認同度下降,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或進行其他活動。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孃家拜年團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孃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裡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關於過春節,在中國北方有這樣的民俗: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說法。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中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春節期間還有一些禁忌,不過還在嚴格遵守的人不多了!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吉辟邪祈福。·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初四:豬日——祭財神。·初五:“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五路財神生日,接財神。·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店鋪開始復業。·初七:人日——人的生日,聚餐吃喝,放花炮,也是“火的生日”。·初八:穀日——諸星下界,要祭星,寺廟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佈施。·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

    古老的春節還有許多古老的傳說,例數一下(沒時間,就不要看了)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中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 2 # A君玉茶鋪

    我們是客家人,關於春節拜年活動方面有分好幾個方面.我總結一下我們身邊的一些關於拜年的習俗.

    首先,活動時間,大年三十,一餐是家庭過年餐,一餐是鄰里之間走動拜年開始,不是正式的那種。大年初一,不能去給人拜年,去給神拜年,去廟裡燒香,去田間山頭拜菩薩。大年初二開始,這才是正式開始拜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間,走訪親戚朋友,老師同窗等。

    接下來就是禮品,三十就沒帶什麼大禮,小小伴手禮帶著就可,二兩三兩茶葉,甚至包裝都不需要帶。大年初一,帶上香,燭,紙,點心水果去拜拜。正式拜年就得看去哪,帶上年貨,茶葉居多,菸酒海鮮乾貨茶點都有。

    最後就是吃的啦,我們特色小吃很多,過年才做的菜也是絕佳美味。客家菜系裡,正宗很重要,材料要求很嚴格,所以很多菜沒辦法模仿,比如客秋包,目魚筍,薯子羹,紅姑土雞...

    飯後,就是喝茶啦,福建茶葉世界出名,家家戶戶都以茶待客,春節就是客人最多的時間。

    每年春節拜年活動都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

  • 3 # 風之印66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年,谷屬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十二個月,沒月以不了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的日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年,慶歲年,過年,華人過春節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春節才算真正的結束。

  • 4 # 墨君坊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記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曆年的歲首,即農曆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4、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初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 5 # 隨緣隨拾

    我是青海人,這裡的年味我覺得太濃了,即使上大學四年了,但是不回家過年,總感覺不舒服。

    青海的冬天比較漫長,進入臘月等於開始過年了,二月二才算把年過完了。而其中臘八之後,各家殺豬宰羊,每家殺豬宰羊後,會將腸子用面、土豆以及其他的原料灌好,然後再請好朋友、家族的人、親戚來一起吃。如果一個家族大了,一家一天,沒幾天也就過年了。

    好像殺豬宰羊是男子們的主陣地,而女子們除了在廚房忙著煮肉燉排骨,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炸饃饃。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會炸一些油餅子,饊子,麻花,花花,油香等各種不同樣式的麵食來豐富家裡的餐桌。

    正月裡拜年,初一早上趕早給家族的老人拜年,初二女婿帶著媳婦回孃家,初三之後走各路親戚朋友,大包小包,一家一天。這時候小孩子最討喜的紅包……

    大概從正月初八到二月二,還有社火表演隊。社,祀也;社火,顧名思義便是祭祀火神。自從有了火,人類吃熟食、防野獸,進化有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人們對火(對自然)非常敬畏。

    現在社火逐漸演化為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民間文藝活動。各類舞蹈,各民族舞蹈,還有一些傳統的高蹺、高抬、舞龍、舞獅、威風鑼鼓以及社火上歷代流傳下來的一些小傳統。

    每個村的演出時間不一樣,相隔遠一點也會有同一天的。每個村的表演隊全體成員都會繞著莊戶走一圈,邊走邊演,以祈福國盛年豐。

  • 6 # 晶晶69925609

    謝謝邀請大年三十開始祭拜祖宗後晚上吃團圓飯,然後長輩給小孩包紅包,初一是新一年的開始就煮一鍋乾飯祭拜祖宗,初二是女兒和女婿去孃家的日子,帶著禮物和包個大紅包是孝順丈母孃的,初一和初二這兩天不可以掃地和倒垃圾,還得說家有女兒的人少去別人家,初三就鑽被去拜佛祖求一整年的運氣,初四晚上十點多拜財神。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春節的風俗,不知道別的地方的春節是怎麼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外電影中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時空穿越題材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