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城少年

    在古代沒有銀票的時候,只能使用銀子或者金子來交易。但有一點就是說關於攜帶的問題,比如攜帶幾兩或者十幾兩的白銀這基本上是富家子弟了,那些攜帶黃金和上百兩的白銀的人基本上是鉅富家庭或者當時的權貴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可想而知,隨身攜帶那麼多的銀子在身上對普通民眾是很不現實的,普通民眾大多攜帶的是銅幣。

    在古代為了等價的交換,政府都會制定相應的貨幣。中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三種基本單位比較常見,分別是,一文制錢,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方孔圓銅錢;一兩白銀和一兩黃金這些都是有官方印製的標制,註明貨幣的價值,就像現在的鈔票不同的貨幣有不同的貨幣價值,有一元,五元,十元等。當這些貨幣有些磨損之後,仍然是同等價值得到官方和普通民眾的認可。

    上面說的是整塊的銀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很多都會說,“碎銀子”之類的臺詞,這個就是沒有官方認定標誌的,銀子是規格不同的,當時的人怎麼來確定?簡單的方法就是有個小稱,另外,還有專門的切割銀子的工具,購得不同貨物,就會切割同等價值的碎銀子。

    在古代怎樣變別銀子的真假?這是很有趣的。電視上經常看到有人拿到銀子之後,就會咬一咬,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鑑定銀子的真假,有的銀錠是假的,也就是在鐵銅等金屬甚至石頭外面澆一層真銀子來騙人,真銀子很軟,咬下去可以知道里面是什麼成色。而摻有別的金屬的銀子是會有別的金屬的味道的,有經驗的人咬下去就可以知道銀子夠不夠純。 純銀很軟,咬下去會有牙印。這就是為什麼會咬一咬的原因。

  • 2 # 良人執戟2

    如果要隨身攜帶銀子的話,有二個地方可以。1.䄂中

    古代甚至到民國時期,市井之人都會在寬大的䄂內,暗置布袋,一旦事情談妥,一抬䄂籠,右手探入取出銀子,趁左右不備,遞與某人;連聲說,不成敬意,萬望笑納,事成之後,另有重謝!

    2.懷中

    古代甚至到民國時期,市井之人大多是長布袍(分單層和棉層),內衣上口袋可以裝下少量銀兩。一旦有事求人,遞上名片,門房自然有人向內奔去討回話,一旦獲許接客,當然有管家外出迎接,一番互揖,二句客套:我家老爺在大堂望穿秋水了!

    於是小丫頭上茶,主人端茶點頭示意請喝茶⋯

    一番虛情假意的客套和大義凜然告白後,進入實質性操作,最後,客人探手入懷取出一綻砣砣銀子道:芶老爺,我家老爺說了,事成之後,所有利潤三七分成,這銀子作為信物,具體契約等會由貴府師爺擬成,我家老爺畫押認可。

    銀子的市場流通(小額)

    以東漢為例,銀子為貨幣(稱量貨幣)。

    如朱提銀一流(8兩為一流,16兩為今500g)值銅錢1580枚。

    據此可以在專門機構兌換。

    如果來不及兌換銅錢,客官可用隨身腰刀砍去銀子一小塊,用戥子枰衡量後,折成銅錢找䃼。

    為此想起三國時期的一些事情:

    據巜三國志》先主傳,(劉備)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錦千匹。

    1千斤銀值多少錢呢?

    仍以東漢的兌換值為例:

    銀幣為例,朱提流(8兩一流)値銅錢1580枚。

    1千斤二31600000枚銅錢。(三千一百六十萬)

    賞賜的黃金500斤的價值,各位可以自己用手機算。

    我想說的是,在艱難的杭日戰爭期間,大後方的四川綿陽安縣不但出了震動全國"死字旗"的感人事蹟,安縣人民更是在烈日下河壩淘金砂,開拓礦床百多個,年產黃金5000兩,如果按16兩/斤,大約有313斤。不知三國的劉備作何感想?

    而每個人一天的採金量為16兩/斤制的一千分之一兩為一毛,僅有數毛,值二、三元錢,1948年1毛砂金可換大米5斤。

    著名己故作家沙汀的巜淘金記》真實的再現了這一現象。

    看來劉備是高薪養廉,也足見蜀漢政權百姓稅賦之重,諸葛亮有通天本事也無法統一大漢。扯遠了,殺角。

  • 3 # 來思酒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次我們在看那些古裝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古代用於買賣的貨幣與我們現在所用的貨幣大有不同,我們現在所用的大多是有數額的紙幣,而在那些古裝劇當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使用碎銀子,亦或是銅錢。銅錢我們都不用說了,它同樣有著固定的數額,但是那些碎銀子呢?我們每次看到古裝劇中,那些古人付款時用的碎銀子都是大小不一的,那麼這是不是也意味著這些大小不一的碎銀子所代表的價格也不盡相同,那麼他們又是怎麼來透過這些大小不一的碎銀子來定價的呢?其實,我們無需替他們擔心,古人對於錢財這方面總是格外的精明,因此不管是何種形態的銀子他們都能清楚地估摸出它們所代表的價格。碎銀的出現是貴金屬貨幣輕易攜帶、便捷交易的需要。在古代的市場交易中,一枚成綻的銀子所代表的面值往往遠甚於所購商品的價格,而銅錢的購買力又相對較低。明初白銀一兩值錢1000文,至明末時,銀價每兩上升至約2500文。清代前期大約在一兩兌800至1200枚銅錢,道光以後大約在1500至1800枚之間,而到了咸豐時期,大約白銀一兩可兌2000至3000枚銅錢。其實古代的這些碎銀子都是由元寶切割而得到的,當時剪碎銀子的日常用具,叫做“夾剪”,這種鐵製工具形狀和剪刀相似,但沒有剪刀的鋒刃,常用來在交易時剪銀子。放在《紅樓夢》等古典名著裡,也是“出鏡率”極高。另外還有錘子和鑿子,把整個的銀錠砸成幾塊,成了我們熟悉的“碎銀子”。古人們為了方便交易與攜帶,通常會將一些大腚的元寶透過鋒利的器具將其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而這就是我們在交易中看到的那些碎銀子了。儘管碎銀子的金額比起元寶減少了很多,但其實在古代,還有很多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甚至於都不曾見過碎銀子。而古代人其實比我們想象中還要重視金銀財寶的存在,甚至將其比作比生命還重要,因此,即使在普通家庭中能夠看到碎銀子,他們也不會將其拿出來花,而不是像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那樣,隨便就能拿出碎銀子進行交易。那麼既然碎銀子這麼值錢,那麼古人在用碎銀子進行交易的時候究竟是怎麼估價的呢?還是真如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那般,隨意用手掂一掂就估好價了呢?其實古代人在使用碎銀子的時候都會用到一種工具,即戥子,這是一種計量工具,古人便是用這種工具便是用來測量這些碎銀子的重量,以此來估算它們的價格,此外,如果涉及到交稅或者碎銀子的成色不足等原因也會影響碎銀子的估價,而這些銀子並不都是一樣的,在古代的銀子也有好壞之分,好的銀子被稱之為紋銀,而差的銀子則被稱為低銀,不同的銀子當然所代表的價格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古代用碎銀子交易其實也是一件較為麻煩的事情。不過,放在明清年間,白銀到底還是貴重物品,特別是到了清代中期時,白銀價格更是飆升。清初一兩白銀最低時,可以兌換七八百文銅錢,而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以《林則徐集》裡的估算,已經暴漲到一兩白銀兌換一千七百文銅錢。所以用“碎銀”時,也是越剪越細,甚至還出現了更小的“銀角”,袖珍的一小塊,也能換幾十枚銅錢。所以當時日常的交易,基本還是用銅錢。能出得起碎銀的,大多是有錢人。即便銀子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仍有諸多不便,但是在古代人的交易過程中仍舊少不了它,當然這些碎銀子也不是主要的交易貨幣,古人最為常用的還是銅錢。畢竟每一個銅錢都有固定的數額,在交易的時候直接數數就行了,不需稱量或者做其他什麼的。但是銅錢的數額比起碎銀子確實又是小很多,一兩碎銀子能夠換一千九百多個銅錢,這樣想來碎銀子的數額還是挺大的,而且這僅僅還只是在但是清朝的鼎盛時期,在後期的鴉片戰爭之時,由於白銀的大量外流,使得銅錢與銀子的比例交換更大,最高時達到一兩銀子可交換三千多的銅錢,因此,鴉片戰爭又被人稱為是白銀戰爭,正是因為有大量白銀流失。

  • 4 # 大汕十

    明清兩朝的銀本位制,“兩”是主單位。兩以下的錢、分、釐、毫還算常見。而絲、忽、微等在民間少見。古人在進行貿易交易時,需用銀子來交易,古人那時用什麼裝銀子呢?當時的實銀用起來很不方便,沒有固定面值,用時得用專門的的秤(戥子)來稱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鑄好的銀錠。如果大額貿易用銀子商家會用包袱或褡褳背到銀莊銀樓交易,並且會有專業的錢客點驗銀兩。如果只是購買一些小東西,可以將銀子放在腰帶上的錢袋裡。市面上的銀子的成色不同,最好的銀子稱紋銀,因為表面有皺紋的緣故,差的銀子叫“低銀”。碎銀子如果在錢莊外一般的點驗都是憑經驗和手感,用牙咬驗成色,用手掂驗分量。如果只是購買一些小東西,可以用掛在腰帶上錢袋裡的碎銀子支付。

    古人在平常普通交易中都用銅錢,小錢為半兩大錢為五株120個錢為一貫,一般情況下都夠用了,大額商業貿易才會用銀子。

  • 5 # 70後大叔講歷史

    在中國古代,人們出門買東西隨身都帶著荷包(小)或者是褡褳(大)裝錢財。也就是銅錢和銀子。

    古時官府會把銀子鑄成重量規格一致的銀錠,有1兩、五兩、十兩......等。

    因為銀子是比較值錢的貨幣,所以隨身攜帶的都不會太多,老百姓身上一般只帶碎銀(規格重量不等),大多數情況還是以銅錢交易。

    如果需要用銀子交易的情況,又不是官府鑄的完整銀錠,那就要拿銀枰稱量一下,多了就拿剪子剪掉一點,少了就在補上一部分銅錢了事。

  • 6 # 薩沙

    古代日常的消費全部使用銅錢,基本不用銀子。

    這主要是銀兩交易很困難。因為白銀的成色不同,重量不同,普通店家是無法識別的,一般只有專業錢莊才有這個能力。

    大家看看紅樓夢,晴雯病了,賈寶玉花1兩銀子請了一個醫生來看病。

    他們找到放銀子的抽屜,發現傍邊還有個小的秤,就是專門用來稱重的。

    賈寶玉他們不會用這個秤,就隨便挑了一塊,當做1兩銀子。

    傍邊認識錢的老年女僕說,這是3兩的銀子剪成了兩半,值1兩半。女僕讓賈寶玉再挑一塊。

    賈寶玉嫌麻煩,讓她自己拿去兌換,多的錢就當小費了。

    看看,使用銀子交易,是非常困難的。

    老百姓日常消費只用銅錢,因為銅錢交易不需要這麼麻煩。

    買很昂貴的東西,是大筆交易,比如買房子,古董之類,銅錢太重不能搬運,就只能使用白銀。

    這種情況下,一般買方、賣方會都去錢莊,將白銀經過專業人士鑑定,然後進行交易。

    鑑定銀子是很困難的,尤其那種散碎銀子,還要一塊塊的看,將不同成色的分類。

    另外,就是如果需要長距離旅行,無法攜帶太多銅錢,只能攜帶一些白銀。

    這些白銀如何攜帶,就各有各的辦法了。

    古人其實沒有洋鬼子那麼聰明。

    洋人來到中國以後,清末就帶來了鷹洋等銀元。

    銀元的白銀含量很純,而且重量是一定的,這就比銀兩方便的多了,很容易計算。

    但中國自行鑄造銀元,是清末最後幾十年的事情了。

  • 7 # 優己

    古代基本上不用白銀計價結算,主要是不划算,對於收付款方都很吃虧,因為銀錢的計價量不足,除非是大額交易才會使用銀子或者是故意顯擺白賞人銀兩。

    在古代,鑄銀是官方的特權,官方為了“賺”這麼一筆錢,只要是碎銀一律折價80%(火耗),也就是說十兩官銀(古代銀子最小的票面)本來可以從銀號裡換10000個銅子,但是如果把這塊大銀子給砸開成10塊的小碎銀子,那麼就只能到銀號裡換8000個銅子。這樣一來一往的差價就是20%,按著古代做生意的利潤,除了販賣私鹽,沒有哪行可以有這種利潤收穫。所以呢,在當時的市場上貨幣流通主要是用銅錢,這樣誰也不吃誰的虧。

    銀錢則主要是用來做大票額生意的,比如一整車一整船的貨物拿銅錢來結算那得點鈔到什麼時候,所以拿銀子去結算就是比較合理的,也可以拿銀票或者金子。但是這也是為了方便交易,銀錢交易後也是各自拿到銀號裡去兌換,所以當時的城裡到處都設有銀號,只要願意跑腿,去銀號換銀子完全沒問題。

  • 8 # 跳蚤騎士

    開什麼玩笑,中國一直都是銀缺乏的國家,所以用銀作為計量單位而已,中國一直使用的是銅錢,甚至有些地方使用鐵錢!而到了物質文明的宋朝,華人開始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以後美洲大陸發現了才有了大量的銀子流入中國,導致白銀貶值!明清兩朝百姓基本也不用白銀,而是小宗日常交易用銅錢,大宗交易使用銀票!而銀子主要作為儲備使用!

  • 9 # 人皆可為舜禹

    大家好,我i是司徒,聽我聊歷史,關注我不迷路。

    我們大家會經常看一些古裝的電視劇上,看到他們當時所用的交換的貨幣就是銀子,電視劇裡的古人都是從自己的袖口中拿出來的,,可是不知道大家就有沒有一種疑惑,拿銀子怎麼放在又寬又大的袖口中卻不掉出來呢?

    銀子是放在袖口裡嗎?

    一般如果是遠行呢?那麼一般王公貴族或者的有錢人家會差使下人跟隨特地的行李來裝一些銀子,或者如果大家看過看是的人也都知道,他們會有一個包裹這就是用來裝衣服和盤纏的。可是他們平時如果只是出門的話不用帶太多的銀子,所以自然是不用揹著包裹。所以他們的銀子是放在袖口或者腰間的。

    如何不掉?

    古人會在腰間秀一個口袋,當然因為是在腰間並且也不會放很大的東西,就是存放一些碎銀子的地方,所以這個口袋是有點小的。但是袖口間的口袋就會稍微的大一點,袖口也是同樣的縫上一個口袋,這個口袋便和袖口是相反的,所以這樣放在袖子裡的東西便不會掉下來的。

    銀子較小怎麼辨別價值?

    其實銀子在古代的價值是很高的,他並不會像電視劇裡的那樣那麼頻繁,大多數下的商品還是會使用銅錢的,而且那種小的銀子也是無法稱量其重量的,畢竟如果每個交易的人都是這樣一次一次的稱那說實話有點太麻煩了,而且古代能用到一整個銀兩的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幾乎都是用的碎銀子,但是碎銀子普通的老百姓是不容易分辨銀子的價值的,但是他們會要求每次的客人所付的銀子是不會少於商品的價值的。

    不知道大家對古代銀子怎麼看呢?
  • 10 # 不沉的經遠

    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是使用銅錢,而金銀只是作為貴金屬使用,不過因為其價值貴重,因此在出外做生意時,也有攜帶金銀的,這樣重量輕,比帶銅錢方便。即使在白銀作為貨幣流通以後,因為其價值高,一般人不會隨身帶太多。

    因此可以放的地方不少:

    一是袖子的口袋裡。古代服裝的袖子很寬大,在袖子裡面有一個和袖子開口相反的口袋,口袋開口很小,因此放了東西以後走路的時候也不會掉出來。而且這裡放東西的好處是比較隱蔽,不容易被人發現。

    二是腰帶上掛著。古人的腰帶上也可以掛不少東西,比如我們常可以從古代人物畫上看到他們的腰帶上配著玉佩、香囊或者其他東西,有些人也會把錢袋掛在腰間,當然,這麼放的缺點是容易被人看到起歹心。

    三是胸口的袋裡。我們常在電視劇或者古書裡看到古人從懷裡掏東西,這種一是衣服內側有口袋,二是古代腰帶扎外面,這麼一來上身的衣服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可以放東西的狀態。不過銀子體積小,一般要放懷裡也是放口袋裡面。

    至於分辨銀子價值就比較麻煩了。

    中國古代白銀以重量計價,並無固定的貨幣形態,而且因為以重量計價,所以一個銀錠可以切割使用,用夾剪剪下所需的分量付賬。

    古代的銀錠大小、形狀各不相同

    像《紅樓夢》裡賈寶玉房裡的錢在襲人那管著,平時放在一個小笸籮裡,還有一個稱重用的戥子。有一次請醫生給晴雯看病,需要診金一兩,麝月隨手拿了一個,婆子還說這是五兩的銀錠剪下來的半個,有二兩多重。

    這裡的戥子又叫戥秤,是一種小型的精密衡器,古代用來稱量金銀、香料、藥材等貴重物品。不過因為銀錠隨便哪家銀鋪就可以鑄造銀錠,因此成色不均,所以實際使用的時候不僅要稱分量,還要驗成色,很麻煩的一件事。

    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季扦插第一個芽點很快就發芽,剪了!現在第二個芽點出芽了,還是個花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