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老百姓姓李
-
2 # 泉陽子
提起這個問題,真不好說,這是南越國的事情。
南越國第一代君主叫趙佗,本是秦朝大將,被秦始皇派往嶺南去開疆拓土,沒有想到這一去就是肉包子打狗再也不回來了。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在漢使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趙佗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長壽,整整活了一百多歲(據說是121歲),在位71年。兒子沒有等到繼位都相繼掛去,他只能傳位給他的孫子趙眜(史料多稱為趙胡),是為“南越文王”。
正因為趙佗的長壽,不小心就到了漢武帝。公元前135年,閩越國國王鄒郢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當時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固,只好派人給漢武帝上書說:“南越和閩越都是漢朝藩臣,不得擅自興兵互相攻打。現在閩越擅自發兵進犯臣國,臣不敢擅自發兵抵抗,請天子下詔指示。”漢武帝讚許南越有忠義行為,遵守職責與盟約,於是出兵援救南越。漢武帝派大行王恢領兵從豫章出發、大司農韓安國領兵從會稽出發,合力討伐閩越。當時漢朝的軍隊還未翻越過五嶺,閩越王鄒郢的弟弟餘善就發動叛變,殺死鄒郢而投降漢朝。於是王、韓兩位將軍停止討伐行動,罷兵而回。
漢武帝隨後將餘善立為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有的寫作莊助)前往南越國,向趙眜曉諭朝廷的意思。趙眜叩頭說:“天子竟能為臣興兵討伐閩越,臣雖死也無法報答天子的恩德!”趙眜為了表示對漢武帝的忠心不二,把兒子趙嬰齊送到了朝廷充當侍衛。而趙眜怕入朝拜見漢武帝而不能復歸,只能聲稱有病最終沒有去拜見。
趙嬰齊沒有到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國娶當地女子橙氏為妻,生下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正好漢武帝也想在趙嬰齊身上做點文章,最起碼不能讓臣服的南越再次飛走,所以找到了邯鄲樛家美女樛氏,把他介紹給了趙嬰齊,也可以說樛氏就是漢武帝的間諜。關於樛氏,長得肯定很漂亮,《史記》說她在沒有嫁給趙嬰齊的時候,曾經與安國少季私通。所以樛氏在漢朝的名聲肯定好不到哪兒去。趙嬰齊愛上了樛氏,很快就生了兒子趙興。
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漢武帝批准同意。並送給了他三把青銅劍,這三把劍劍身上,分別刻著鼉(讀駝)龍、漦(讀詞)龍、蜚(讀飛)龍,它們又被合稱為三龍劍,珍貴無比。趙眜很快就嗚呼哀哉了,趙嬰齊繼位,是為“南越明王”。
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所以名聲不是很好,可以說南越華人人自危,人心渙散。那絕對是權勢通天。趙嬰齊當時南越王后,怎麼看大兒子趙建德都不順眼,怎麼看小兒子怎麼喜愛。於是他向漢武帝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此舉舍長立幼,為將來南越國之亂種下了禍根。當時南越的丞相叫呂嘉,說起這個呂嘉,絕對也是牛人,他也有個最大的優點,那也是長壽,輔佐過趙佗、趙眜、趙嬰齊還有趙嬰齊的兒子趙興。他知道其中的道道,肯定不止一次的勸說,勸說不能廢長立幼,勸說趙嬰齊不能恣意殺人什麼的,甚至有過激烈的爭吵。
公元前113年趙嬰齊去世,被秘葬在南越國的城外,樛氏的兒子趙興就成了南越國第四代皇帝,這就是南越哀王。這時候,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安國少季和樛氏舊情復燃,樛氏開始行使西漢間諜的身份,她竟勸說朝中的大臣們歸順西漢。南越人對樛氏也是指指點點,就這點品行還母儀天下呢。
樛太后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並透過使者上書給漢武帝,請求比照大陸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和漢朝交界的邊境要塞。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高階官員進行任免。
丞相呂嘉不依,多次反對,但趙興不依。別看他呂嘉這時候已經很老了,但是身體確實倍棒,吃嘛嘛香,天天參政議政一點都不累。而且呂嘉在朝中那是位高權重,他的宗族在朝廷當官的就有70多位。趙興與樛太后一次宴請漢朝來使安國少季時,想借漢使之力除去呂嘉,在宴席中,太后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使出手殺死呂嘉。可此時身為將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沒敢動手。
呂嘉回去後,把他弟弟的兵分出了一部分加強了自己的守衛,並與大臣暗中密謀發動叛亂。呂嘉首先製造輿論,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姦情,一心想歸屬漢朝,沒有顧及南越國的社稷,只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隨後呂嘉乘機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害了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
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並派人告知了蒼梧秦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官員。漢武帝大怒,調遣大軍10萬兵分五路攻打南越,當然過程也很艱難,最後直接滅了南越國,把南越分為九郡,直接劃到大漢的版圖中。
-
3 # 專心一事
正史關於南越國的記載很少!整個南越國的歷史也是讓人知之甚少。第三代南越王跟其重臣呂嘉的矛盾,史書描述的也不多!想要了解這段歷史也比較困難。
關於呂嘉古史記載得很少,很多現代歷史研究者都認為他是南越的一個猷長。這是一個很存疑的地方。他名字叫呂嘉,有名有性。而關於呂氏來源是中原。都知道,在秦和先秦,南越地區與中原來往甚少。怎麼會有一箇中原姓氏的越人猷長呢?很有可能他就是任囂口中的“華人”。這個“中國”指的是中原,並不是現在意義的中國,不要偷換概念。
《史記》對於這些“華人”可是這樣寫的“發諸償逋亡人,贅婿,賈人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這些謫遷的“華人”,對中原皇朝難會有怨恨和抗拒,而呂嘉可能就是這些“華人”的一份子。當然這只是惴惻,但不管怎麼說呂嘉是對中原皇朝是非常抗拒的。這就和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產生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點。
呂嘉在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時就是丞相了,位極人臣了。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時那地位就更加不得了了。 “ 其相呂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仕為長吏者七十餘人,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其居國中甚重,越人信之,多為耳目者,得眾心愈於王。”這是《史記》的描述。可以說呂嘉在這時已經是南越國的無冕之王了!這就嚴重威脅到趙嬰齊南越王的王權了,利益的衝突,產生矛盾就自然而然的事了。
再來看看趙嬰齊。前兩代南越王趙佗和趙胡對漢庭是陽奉陰違,這從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璽”中就能看得出來。一個臣子怎麼會有皇帝行璽呢?但這個趙嬰齊就不一樣了,他是真心實意的要臣服於漢庭。“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這一上位就把帝璽藏起來,說明他對漢皇朝的臣服是發自內心的,這內心無論是懼怕還是景仰。這個不得不說漢武帝的政治手段高明,讓趙嬰齊這個南越太子質於漢,讓其逐步同化,發自內的對漢文化的認同。但他這樣的政治觀念就與丞相呂嘉產生了嚴重分歧。矛盾的就更是不可調和了!
除了政治和王權利益間的衝突,趙嬰齊的漢人妃子也是兩人矛盾激化的一個點。他的這個妃子很有可能就是漢武帝安插在他身邊的。因為她無論是對趙嬰齊還是第四代南越王趙興都極力慫恿向漢朝“內附”,還有的她的一系列生活作風問題也使得呂嘉和趙嬰矛盾愈加嚴重。
呂嘉和趙嬰齊之間的矛盾可以說從趙嬰齊質於漢時就開始,他們兩人間的矛盾乜預示南越國走向衰亡的開始。
回覆列表
呂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任命任囂為主將和趙佗進攻廣西地區的百越各部落,同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整個嶺南由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秦始皇將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趙佗本來是南海郡的一個縣令。任囂死後、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自稱“南越武王”。劉邦打敗項羽做了皇帝后發現,遠在嶺南海邊,居然有人自立為王。但是王朝初立、百廢待興,故派陸賈招降。陸賈嘴上功夫了得,加上趙佗本就是趁亂打劫,立足未穩,於是答應對漢稱臣。劉邦死後,呂后容不下這個有名無實的所謂的“臣”,於是兩國交惡,趙佗自行稱帝。呂后死後,漢文帝再次派遣陸賈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趙佗再次接受了陸賈的勸說,帝號復歸漢朝,但在南越國內,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趙佗在位67年,兒子們都沒有活過老爸,佗孫文帝趙胡繼位。趙胡駕崩後,其子嬰齊繼位。南越明王趙嬰齊早年曾到漢武帝身邊做宿衛長達十二年之久,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便在南越娶當地的南越女子為妻,生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邯鄲樛氏做妻子,生下次子趙興。趙嬰齊繼位後,廢長立幼,將次子趙興立為太子,樛氏立為王后。趙興繼位後,與其母樛氏是親漢派,但是輔助三代南越國王的呂嘉並不願歸附漢朝。樛氏與呂嘉不合,最終演變成衝突。呂嘉殺掉主張歸漢的南越王趙興與太后及漢使者,立趙嬰齊長子趙建德為南越王。呂嘉是南越國的一個重要人物,在南越國的歷史上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開國之君趙佗更為重要。呂嘉三朝為相,位高權重,對趙氏王室和南越國也可謂忠心耿耿,勞心勞力,呂氏宗族聲名顯赫,權傾一時。但關於呂嘉的史料並不多,如果不是因為“呂嘉之亂”,估計史書也只會一筆帶過。根據現有的史料,我們有理由相信,呂嘉是南越國的大當家,趙佗治理南越國的大部分政策措施,如發展農耕、推行漢化、漢越通婚等,極有可能制定者和實施者都是呂嘉,但最終因為反叛抗漢,為漢武帝所誅,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並直接導致了南越國的滅亡。對於呂嘉這樣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史學界除了關注對其評價、呂嘉之亂的性質外,關於呂嘉的爭論,主要還集中在二個問題上,一是呂嘉的越漢之辯,二是其遺族的去向問題。一、呂嘉是越人還是漢人清代梁廷枏《南越五主傳第四卷·四主傳》引用已佚的《粵記》說:“嘉本越人之雄,佗因越之所服而相之,而南越以治。”這說明呂嘉是越人首領,趙佗因為他的威望,任命他為丞相,南越國得以治理,可見呂嘉是越人,對南越國的治理很有貢獻。而史學界也一般傾向於認同呂嘉是越人(筆者亦傾向於這個觀點),如楊盛讓《從民族關係看南越相呂嘉的抗漢行動》就引用了《粵記》“嘉本越人之雄”的說法[1] ,但也有不同聲音,筆者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周永衛的《南越相呂嘉非越人辨》,文中就認為呂嘉是漢人,而非越人[2] ,但縱觀其全文,筆者認為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文中說:“太史公(司馬遷)沒有說呂嘉是越人,就等於告訴我們呂嘉不是越人。”這種說法略顯絕對。文中還從呂嘉的姓名、呂嘉遺族入滇與不韋縣的設定進行了論述,但文中所引的相關史料證據卻值得探討,而且史學界對“呂嘉遺族入滇”本身就分歧很大。文中還提及元代嶺南學者黎崱《安南志略》卷十五的說法:“呂嘉,越人也,為趙佗相,輔政三世。”以及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呂相祠》中的說法:“嘉本越人之雄。尉佗得之,因越人之所服而相之,而南越以治。”這些史料雖有重複之嫌,但都提及呂嘉是越人,似乎和作者要論述的觀點有點自相矛盾。筆者認為,《粵記》、《安南志略》、《廣東新語》、《南越五主傳》關於呂嘉是越人的說法疑似重複,難免有孤證之嫌,值得一提的是,屈大均認為呂相祠的主人是呂嘉,經後人考證是錯誤的,所以在沒有更充分有力的證據或考古發現出來之前,呂嘉是越人還是漢人這個爭論似乎意義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呂嘉起事時說:“太后,中國(中原)人也” [3] ,他殺了南越王趙興和樛太后之後,“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 [3] ,即南越末主趙建德,為明王趙嬰齊與南越當地的越族妻子所生,這些都表明了呂嘉對中原漢族人有一定的排斥,具有一定的、樸素的越族民族意識。當然,這是一種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而起事的做法,但也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呂嘉很可能是越人。綜合相關資料,筆者認為呂嘉應該是越人較為準確,應該說是一個受漢化並不徹底的越人,從他晚年起事的行為來看,筆者認為他受儒家的薰陶有限,越人作風較為明顯。二、呂嘉遺族是否入滇呂嘉在叛亂後被漢軍誅殺,但呂嘉子孫宗族的結局,因為《史記》、《漢書》均無明確記載而成為懸案。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說到:“孝武時,通博南山,度蘭滄水、渚溪,置嶲唐、不韋二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實之,因名不韋,以彰其先人之惡。”東晉孫盛《蜀世譜》則提到:“初,秦徙呂不韋子弟宗族於蜀,漢武帝開西南夷,置郡縣,徙呂氏以充之,因置不韋縣。”而學者也就這兩種說法,有不同的看法,爭議性很大。王世麗《從呂凱族屬看漢武帝斥地拓疆》認為:三國時期被諸葛亮封為“雲南郡太守”、“陽遷亭侯”的呂凱是南越國宰相呂嘉之後裔[4] 。葉永新《南越國丞相呂嘉子孫宗族結局疑案探究》則認為:南越國滅亡後,呂嘉子孫宗族已被誅滅殆盡,所謂呂嘉子孫宗族被遷到不韋縣(今雲南保山市境內)的說法根據不足,難以成立[5] 。楊兆榮《西漢南越王相呂嘉遺族入滇及其歷史影響試探》認為呂嘉遺族入滇說法正確,呂不韋遺族入滇缺乏根據,文章透過對西漢“不韋縣”地名由來的探討,證明常璩的“呂嘉說”為對,孫盛的“呂不韋說”有誤,認為以呂嘉遺族為代表的大批南越人被遷徙入滇,引起了當地的民族變動和戶口猛增,有利於封建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漢武帝遷徙大量南越人入滇的目的是掃除從西南方向通往大夏道路上的障礙,但在客觀上開闢了從東南沿海通往西南腹地的交通,加速了西南夷中農耕民族的封建化程序,增強了他們的向心力,有利於古代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 。葉永新另一篇《“呂嘉遺族入滇”說獻疑——與楊兆榮先生商榷》的觀點與楊兆榮不同,認為西漢不韋縣的設立和命名,確係起因於呂不韋子弟宗族的遷徙,而與呂嘉遺族無任何關係;呂嘉遺族被遷徙到不韋縣的說法值得商榷,從南越國等有關史實和《史記》的有關記載來看,呂嘉子孫宗族已被誅滅,不可能被遷到不韋縣,“呂嘉遺族入滇”並非史實,呂凱並非呂嘉的後人,而應為呂不韋的後人[7] 。吳小平也專門寫了《關於不韋縣設定的兩個問題》一文,對楊兆榮的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其缺乏根據,他透過對《漢書·地理志》和《續漢書·郡國志》關於戶籍人口的記載分析,認為楊兆榮關於以呂嘉為代表的大量南越人西遷入滇導致“該地區人口在短時期內驟然增加”的論斷站不住腳,僅從文獻絲毫看不出呂凱與呂嘉存在什麼關係,漢武帝將呂嘉遺族遷 · 52 ·《長江叢刊·理論研究》2016.8徙入滇的推測並不符合秦漢政府流放罪人和移民的通常慣例,漢武帝也不可能將一個強大的呂嘉宗族,遷徙到難以控制、渺無人煙的滇西地區,從而認為呂嘉後族被徙入滇之說毫無依據,看不出不韋縣的設定與呂嘉存在關係[8] 。在一些專著方面也對此有所論述。劉琳的《華陽國志校注》贊同常璩的徙呂嘉宗族說[9] ;尤中《雲南民族史》則贊同孫盛徙呂不韋宗族說[10]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在第 199 頁說:“武帝開西南夷後,雖增設郡縣,但未發現自巴蜀以外移民”,然而在 201 頁卻據《華陽國志》認為:“武帝平南越後,……有罪的丞相呂嘉的家屬則被遷於益州的不韋縣(今雲南保山東北)” [11] ,該書這兩處論述顯然是自相矛盾的。《古南越國史》引《續漢書·郡國志》注引《華陽國志》說:“武帝還把呂嘉子孫宗族徙遷四川,‘置不韋縣,以彰其先人之惡。’” [12]三、結語綜上所述,對於呂嘉是越人還是漢人的問題,本文更傾向於前者,而呂嘉遺族是否入滇的問題,綜合來看,入滇之說證據不足。筆者認為,呂嘉作為一個貫穿整個南越國曆史的重要人物,可以說是研究南越國曆史的一條重要線索。但相關史料不多,既造成對其研究的一些不便,又難以對呂嘉有一個全面和統一的認識,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新的史料和考古發現作為有力的補充。參考文獻:[1] 楊盛讓 . 從民族關係看南越相呂嘉的抗漢行動 [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1984(4).[2]周永衛 . 南越相呂嘉非越人辨 [J]. 史學月刊 ,2010(8).[3] 司馬遷 . 史記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