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杯酒臨風

    狼圖騰。

    從遊牧民族的視角出發,鼓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其中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遊牧民族的進取精神,還有對農耕文明弱點的反思。這本書讓我以前的漢族文化至上的觀念有了新的思考與認識。

  • 2 # 蒲公英的讀書小站

    如果你得到一張檢測為陽性的罕見病檢測單時,不要驚慌,因為即使你的檢查單為陽性,你患這種病的機率也可能只有7.5%。

    驚訝吧?這本名為《簡單統計學》的書裡就講到了這個假陽性問題:有女性乳房發現腫塊,如果按一般經驗,100箇中只有1個是惡性的,請她接受X檢查,腫塊是惡性的,檢查診斷為惡性的80%,腫塊是良性的,檢查診斷機率是90%。如果檢查結果是惡性,問這個腫塊是惡性的機率是多少?他們拿這個問題去問醫生,100位醫生中95位認為是75%,但實際上正確的機率是7.5%。有時大數中的小比例大於小數中的大比例。醫生誤以為病人得到陽性檢查情況下患癌機率與癌症患者得到陽性檢查的機率大致相等,後種機率是臨床研究計劃中測量到的機率,醫生熟悉的,前一種機率是制定臨床決策時需要使用的機率。很多醫生沒分清,有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書中還提到了“均值迴歸”現象:某人上次考試分數很高或者說表現很出色,這次就差了多,有可能並非是他沒努力,而是一種正常的”均值迴歸“現象,分數最高或者表現最出色的人與分數最低或表現最差的人之間的實際差距,也許並沒有我們看到和想像得那麼大。當然,《簡單統計學》這本書重點並不是講這個,它的核心內容是告訴我們資料得出的結論並不一定可靠,甚至有可能是錯誤的,本書列舉了大量“資料說謊”的事例,當然資料本身並不會說謊,只是我們會錯了資料的意。

    導致錯誤的原因有外在的因素。嚴格的實驗是隻改變一個因素,其他保持不變,但現實生活往往不可能做到這樣,而是會有許多混雜因素,如成功預測2010年8次世界盃比賽的章魚保羅,並非它智商有多高,實際只是它更喜歡那三個獲勝球隊國家的國旗而已。伯克利研究生計劃錄取女性申請者少,並非歧視,而是因為女生申請了難度大的計劃,瑞典女生死亡率高於哥斯大黎加,因為瑞典的老年女性較多等等。

    但更根本的原因卻是人們內心深處對模式的尋求甚至是渴望。雖然在遠古時代這種特性幫助人類生存,但這種適用於遠古祖先的模式識別技能並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資料龐大,不易解釋。然而這種意願仍頑強地存在於人內心,於是導致人們急於在資料中尋找模式 ,也容易被這種模式所吸引,然後只關注支援模式的資料,忽視不支援的資料。在資料中尋找模式稱為資料搜刮,作者在書中說這在大資料時代變得很容易,他們會進行數百次的檢驗,總會發現某種模式,然後公佈其中有統計顯著性的報告。要知道,即使對毫無價值的理論進行檢驗,也會有二十分之一的檢驗表現出統計顯著性。它和選擇性報告一同成為人們尋找模式,尋找統計顯著性的主要方式,人們對多種理論進行檢驗,公佈有統計顯著性的報告,這裡面就有可能產生許多胡說八道的理論。當然,書中也指出,許多重要的科學理論確實也是是人們為了解釋他們所發現的模式而提出來的,如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發現,但資料探勘還是導致了數千種胡謅理論。比如賭博時贏了後認為會繼續保持連勝,因為你希望如此,運動員穿了新襪子表現出色,那這襪子就應該不洗、股票市場在球隊贏得超級碗以後表現出色,應該首先觀看比賽再去投資,還有所謂的超感知覺也就是特異功能也因此被人們相信,作者認為也許這是因為“我們渴望使不確定的世界變得更加確定,渴望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渴望預測那些無法預測的現象。”前些天網上就有人議論1993年出生的女生,都嫁給了娛樂圈或者商圈的大咖,比如奶茶妹妹,昆凌,吳千語,最近的孫怡,這是一個典型的對模式的尋找,在資料中找共同點,然後進行選擇性報告,有人居然對此進行所謂的命理分析,更是可笑!書中還指出:隨機資料也會出現令人震驚的資料甚至資料聚焦區,連續出現某個數字,如彈硬幣,出現背面連續朝上的情況也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就像德克薩斯神槍手隨機開槍,並在打中最多區域繪製靶心,用某種資料編造理論,很容易就能發現這種理論與資料相符。不只是我們普通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乃至科學家也易受模式的誘惑,這裡有無意中或者說至少不是故意犯的錯,如《魔鬼經濟學》作者芝加哥經濟學家萊維特與人合寫的論文中得出墮胎減少犯罪的可笑結論,經檢驗,他在其中犯了多個錯誤,他本人也承認了。因為基數太小,一個被錯誤統計的謀殺案,導致以藝術家和寧靜著稱的馬薩諸塞州韋爾弗裡特小鎮,居然成了謀殺之都,謀殺率是波士頓的兩倍多。也有些錯誤則是故意的,如英國醫生安德魯.韋克菲爾德製造的疫苗恐慌,稱兒童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後患上自閉症,並呼籲停止接種,後發現他的研究背後有利益訴求,而且不只樣本很小,且資料造假。芬蘭社會心理學家,迪德里克.斯塔佩爾在一篇論文中聲稱凌亂的房間會加劇人們的種族主義傾向,另篇論文認為吃肉會使人變得更加自私,後來承認,對許多資料進行了篡改,有的則完全是編造的,被停職和解僱,放棄了博士學位,撤銷了50多篇有虛假資料的論文。還有超感知覺測試的研究也涉及偽造資料。書中指出這和大學裡研究和出論文壓力有關。那麼如何應該如何識別這其中的真假,也就是說何是該相信何是該懷疑?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如何輕鬆識破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作者談到兩種有效方法:一是用常識和直覺檢驗,某種聽起來可笑的理論,在看到壓倒性證據之前 ,不要輕信,即使看到了也要保持懷疑態度,要有不同尋常的證據才行,二是要用沒被資料汙染的新資料來對新理論進行檢驗。

    一句話就是

    “沒有理論的資料僅僅是資料而已”,

    也就是說在資料找出的模式應該有一個言之有理的理論的解釋,並需要得到新資料的檢驗。

    當然 ,《簡單統計學》這本書同時還指出了

    “沒有資料的理論僅僅是理論而已”,

    也就是說一個理論在必須經過可靠資料的檢驗,在這之前也只能是一種猜測,書中指出馬爾薩斯、福雷斯特等的世界末日式的人口預測被證明是錯誤的,他們的推論中有一些合理,但缺乏足夠的資料檢驗。

    《簡單統計學》這本書的作者加里.史密斯是耶魯大學博士,曾在耶魯大學任教7年,他的課程因結合日常生活例項,深入淺出分析資料而廣受歡迎,火爆異常。史密斯在《簡單統計學》這本書中顛覆了我們對模式的迷戀,對數字的迷信,但他同時強調了常識,他指出現在有些專家完全無視常識,過分追求模式,追求統計顯著性,從所謂的資料中得出許多違背常識的可笑模式“理論”,常識在如今成為稀缺物,常識正是識別這些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有力武器,從這點來說,這也是一本對違背常識觀點反顛覆。

  • 3 # 媽媽充電屋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吃土:強健腸道、提升免疫的整體健康革命》,的確是顛覆了我的觀念。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時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每每看到這首遊子吟,浮現在我眼前的都是20年前,18歲的姐姐即將離家那一天場景。

    姐姐的行李箱被塞得滿滿的,衣服、生活用品、家鄉的小吃,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媽媽給姐姐裝了一瓶土。用媽媽的話說,“用家鄉的土泡水喝,可以百病全消。”不知道是否得益於那瓶神奇的土,姐姐的確沒有因為離開家鄉而生病。

    但在年少的我眼裡,那瓶土卻略顯荒謬,更像一個密不外傳不能見光的偏方,是媽媽病急亂投醫,無處安放的關心。

    直到我最近讀到了《吃土》這本書,對那瓶神奇的土多了一份理解。也許真的不僅僅是媽媽病急亂投醫。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到一個新的環境很容易水土不服,拉肚子、長溼疹什麼的,多與腸道功能紊亂有關。俗語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可以理解成水土中含的微生物不同,導致人體內的微生物菌群的種類和數量不同。熟悉的菌群,可以幫助腸道恢復健康。

    《吃土》是美國自然醫學專家喬西·阿克斯博士的著作,原名為Eat Dirt。 喬西·阿克斯博士,是美國脊椎按摩療法的博士,註冊營養專家,擁有美國自然醫學執業認證。他還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美國隊的隨行醫生和保健醫生,為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瑞安·羅切特等運動員制定健康食譜。

    自然醫學是利用自然環境、自然中的物質來治病,或動員自身能力恢復健康的醫學,主張歸真返璞,順其自然,是現代醫學的補充,屬於替代和補充醫學。喬西·阿克斯博士主張用食物替代藥物,透過修復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治療某些慢性疾病。

    在《吃土》這本書中,阿克斯博士運用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和現代醫學的實驗結論來證明,很多慢性病的根源都是“腸漏症”,即“腸道滲透性增加”。而導致“腸漏症”的罪魁禍首,竟然是我們自己。透過“讓生活迴歸本源”,“吃土”的方式,就可以修復腸道功能,修復自身免疫系統,實現用食物替代藥物,治療慢性疾病的目的。

    腸漏症到底是什麼?

    在《吃土》這本書中,喬西·阿克斯博士介紹了腸漏症產生的原因。腸漏症,並不是腸子真的漏了,醫學名稱為“腸道滲透性增加”。

    現代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所有疾病都源於腸道。

    眾所周知,腸道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但腸道的重要性遠不止於此,腸道還是人體的重要屏障,將身體內部與外部環境隔離開來。腸漏症,就是由於腸道作為屏障出現了漏洞,導致自身免疫系統異常,進而引發出一系列慢性疾病。

    腸道是如何作為屏障執行的呢?腸道中有幾萬億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細胞數是人體總細胞數的10倍。這些微生物中,有85%的有益和中性微生物,有15%的有害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營造出一種動態平衡,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執行。

    食物消化到腸道之後,免疫系統就像火眼金睛,把好的營養素、微生物和益生菌留下,把不好的細菌、毒素趕走。這是正常執行的腸道。

    但如果同時有大量的毒素和細菌輪番攻擊,免疫系統就會不堪重負,無法正常運轉,好的壞的都會進入人體。壞菌群的大量進入,會改變腸道內的環境,鳩佔鵲巢,好的益生菌被壞的細菌毒素取代。腸道的屏障作用被削弱,壞的毒素病菌直接透過腸道慎入血液,進入全身的迴圈系統。

    偶爾發生這樣的事情,可以透過自身的免疫系統修復,恢復正常。但如果經常食用“有毒”的物質,腸道經常受到惡性攻擊,就會出現“腸漏症”。越來越多的有害物質進入人體肆虐,導致人體的組織和細胞受到損傷,引起疾病的爆發。

    這些疾病並不僅僅是腸道類的疾病,比如便秘腹瀉等,還可能會引發抑鬱、焦慮、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食物過敏,類風溼性關節炎、痤瘡溼疹等全身性的問題。

    腸漏症的罪魁禍首,竟然是我們自己

    腸漏症是如何引發的呢?那些“有毒”的物質是如何進入人體的呢?

    喬西·阿克斯博士在《吃土》這本書中指出,腸漏症的高發,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1 現代化的飲食和日用品

    現代食物複雜的加工程式,大量的化學品新增劑、甜味劑等,都會破壞腸道內的微生物平衡。《吃土》中,喬西·阿克斯博士記錄了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蒂姆·斯佩克特和兒子湯姆的一次實驗。湯姆連續10天吃麥當勞快餐,10天后,湯姆變得面色蒼白,身體虛弱。斯佩克特研究湯姆的微生物種群發現,湯姆失去了1400種微生物,佔總量的40%。他的腸道菌群已經被摧毀了。

    垃圾食品對腸道有破壞性,我們日常攝入的食物,如沙拉醬、菜籽油等也會導致腸漏症。現在的快餐式農業生產方式,大量的化肥、農藥的使用,也會讓相關的毒素進入農作物,進而進入人體,破壞腸道功能。

    不只是食物,化學日用品也會導致腸道功能失衡。比如,沐浴液洗髮水潤唇膏身體乳等日用品中,均含有大量的化學品,還有廚房清潔劑、洗衣液等,接觸每種化學品都有讓體內微生物和腸道黏膜遭受攻擊的風險。

    2 太講衛生,過度清潔

    以前只能在醫院裡聞到的消毒液的味道,現在隨處可見,商場裡、幼兒園、家裡,到處都是消毒液的味道。殺菌的洗手液,殺菌的沐浴液,但把細菌都殺死,對身體真的好嗎?

    人的免疫系統是有記憶的,遇到微量的有害菌,免疫系統會記住它,迅速識別出來並進行相應的處理。正因為免疫系統的記憶性,才有了疫苗的用武之地。但過度清潔,人接觸的菌群數量大幅減少,免疫系統的記憶庫越來越不足,面對突發反應的時候,免疫系統反而無所適從。

    3 壓力山大

    面對壓力時,身體是如何反應的呢? 壓力出現時,人體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會釋放應激激素,做好戰鬥準備。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會充滿人體,導致血壓上升,呼吸和心跳加速,身體向血液釋放葡萄糖補充能量。消化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處於待命狀態,全身心的處理即將面臨的問題。待到威脅平息時,身體會釋放多巴胺,作為平息威脅的獎勵。

    偶爾的壓力,身體會用自身的執行機制克服它,不會產生不良影響。但如果壓力成為了常態,身體隨時處於緊繃狀態,長期的“應戰準備”會導致免疫系統的失衡。

    4 藥物的濫用

    抗生素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萬能的“消炎藥”,發燒了,咳嗽了,嗓子發炎了,來點抗生素,似乎就藥到病除。但事實上呢,很多疾病都是自愈性的,根本不需要吃抗生素,依靠自身免疫系統就能恢復健康。抗生素的濫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也錯殺了大量有益菌。本來不該發的“炎”,因為抗生素,反而導致發炎了。抗生素的濫用還用引發人體產生耐藥性,未來感染更加難以治療。

    喬西·阿克斯博士認為,即使是對症的處方藥,在藥物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會消耗掉人體特定的營養物質,破壞腸道黏膜。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阿克斯博士引用註冊藥師蘇西·科恩的觀點證明了這一點。

    註冊藥師蘇西·科恩,著有《藥物盜賊》一書,他認為,美國批准的一半以上處方藥都會剝奪人體某些特別的營養物質。比如,處方藥會改變胃內的酸度,給肝臟增加負擔,破壞腸道黏膜,抑制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更可用物質的酶。

    迴歸自然,找回腸道健康

    瞭解了腸漏症和腸漏症的誘發因素,如何才能修復腸漏症呢?阿克斯博士給出了“吃土”方案。

    丟掉有害食物:食物迴歸簡單的本質,少加工,少新增劑,少糖。

    補充益生菌:微量接觸“土”,能夠刺激免疫系統的記憶系統,增加免疫系統的戰鬥力。這大概也是姐姐那一瓶神奇的故鄉的土的功效。

    恢復腸道健康:食用健康的食物,有機水果蔬菜和肉類,發酵的乳製品,發酵的蔬菜和飲料,都能夠幫助腸道恢復健康。

    學會釋放壓力:適當的運動、按摩、聽音樂放鬆身心。

    重新封閉腸道:書中阿克斯博士提出有針對性的食用一些增補劑,可以更好的幫助腸道重新封閉。透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讓腸道功能保持正常。

    自然醫學和現代醫學的爭議是一直存在的。我是現代醫學的堅定擁護者,對一些自然醫學的手法,如推拿按摩、芳香療法等,因為不瞭解其運作機制,都是持保留態度。《吃土》這本書裡,作者提出的精油的療效、增補劑的效用,我也是持保留態度,但這並不妨礙我認同這本書的主要觀點。讓生活迴歸本源,用接觸自然“吃土”的方式增加體內菌群的多樣性,適當的運動放鬆身心等,都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壓力,讓身體變得更健康,讓生活變得更輕鬆。

  • 4 # 陳曉2012

    當我看到了關於宇宙探奧的有關資料時,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黑洞,蟲洞、多維空間等等的新概念時,都顛覆了我的認知,宇宙奧秘可以開闊眼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尤文沒有C羅,巴薩沒有梅西,你說哪個俱樂部還能拿聯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