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合歡蠲忿
-
2 # 白衣小太爺
大明的太監又不是大唐的太監,天子一條狗罷了,你殺自家的狗很難嗎,魏忠賢不過是朱家皇帝的一條狗,天啟皇帝寵信他,他就成了九千歲;崇禎皇帝要他死,他就得死。 就這麼簡單。當然把魏忠賢當做傻子看的人一定也會傻,顯然崇禎皇帝不傻,他知道魏忠賢是個禍國殃民的玩意兒,就算重用魏忠賢,魏忠賢也不會翻天,國家更不會受他危害,因為他只是先帝留下來的狗而已。
人們巴結魏忠賢,僅僅是因為魏忠賢深愛皇帝寵信;絕不是因為魏忠賢擁有領袖的人格、威望;更不是因為魏忠賢代表著眾多的利益群體、集團利益。
魏忠賢、及其黨羽;哪個人被撤了職之後,還能算得上當時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一個也沒有。
從這層意義上,他們的權力,完全是依附於皇權之上的。所以皇帝信任他們、重用他們,他們馬上可以呼風喚雨,皇帝懷疑他們、打壓他們,他們馬上就什麼也不是了。
當然了,皇帝信任他們、重用他們,整個朝野都是玩命巴結他們的人;而當皇帝懷疑、打壓他們的時候,整個朝野就是一副牆倒眾人推、鼓破眾人棰的局面。
早在天啟皇帝病危之時,閹黨主要成員霍維華(時任兵部尚書)就已清晰的知道,魏忠賢倒臺的日子馬上就要來到了。於是在人們都對魏忠賢敢怒不敢言的年代裡,霍維華第一個跳出來公開頂撞魏忠賢。
此時的魏忠賢,除了對霍維華髮發脾氣,已不能把霍維華怎麼樣了。落葉知秋,它意味著魏忠賢被打倒的日子已進入倒計時了!
天啟皇帝剛死,就有人攻擊陸萬齡,曾經肉麻的吹捧魏忠賢,因為這個陸萬齡曾說,應該讓魏忠賢和孔子並列。此時,攻擊魏忠賢的風潮只是剛剛開始,所以人們只敢從陸萬齡這種小婁羅入手。問題是,一看攻擊這種小婁羅沒有事,攻擊自然開始升級了。
於是沒有多長時間,就有人開始大肆攻擊崔呈秀。
崔呈秀是魏忠賢的頭號親信,大家都知道。但崔呈秀卻開始受到人們毫不留情的攻擊,而攻擊崔呈秀的人,都是閹黨成員。在這個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風潮中,崔呈秀只能接受離職回家的命運了。
面對此情此景,即使再傻的人也知道,魏忠賢已成了喪家之犬。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直指魏忠賢;而且攻擊的內容越來越聳人聽聞、越來越肆無忌憚。
8月22日天啟皇帝死;
9月,就有人開始攻擊曾吹捧過魏魏賢的陸萬齡;再隨後人們開始攻擊魏忠賢的頭號親信崔呈秀;再隨後就有人開始攻擊閹黨眾多骨幹成員。再隨後,人們就開始把矛頭直指魏忠賢,而且攻擊的調門越來越高。
10月22日,陸澄源彈劾魏忠賢。
10月24日,錢元愨再次彈劾魏忠賢。
10月25日,史躬盛攻擊魏忠賢。
10月26日,錢嘉徵舉魏忠賢十大罪狀。
11月1日魏忠賢被清理出政治舞臺。
11月6日,魏忠賢被在一個破廟中上吊死亡。
一切就是這樣快,天啟皇帝死後兩個月,魏忠賢就完成了風光無限、垂頭喪氣、走投無路、絕望自殺、身敗名裂的全部歷程。
有人喜歡說,崇禎皇帝如何韜光養晦,所以才一舉擊垮了魏忠賢。其實呢,大家面對魏忠賢,都是這樣的。
開始對魏忠賢一臉恭敬,開口廠臣公、廠臣廉,廠臣一心為國為民。
後來,對魏忠賢不再恭敬了,總而言之,開始含砂射影、指桑罵槐的說魏忠賢。
再後來,就開始公然否定魏忠賢,總而言之,魏忠賢禍國殃民。
再後來呢?就開始高呼要嚴懲魏忠賢了,總而言之,不把魏忠賢碎屍萬段,不足以謝天下。
一個人這樣做事,與其說是出於什麼策略,還不如說是出於某種見風使舵的本能。
許多人基於自己的利益關係,喜歡肆意誇大魏忠賢的地位,以及罪惡,其實呢,魏忠賢只不過是有幸得到天啟皇帝的信任;如果拋開天啟皇帝的信任,他什麼東西也不是!隨著天啟皇帝的死亡,一切已是再明顯不過了!
但人們都在避諱這個事實;因為,他們根本不敢把罪過推給他們的主子,當然了,他們更不願意把罪過推給整個既得利益集團,所以只有讓魏忠賢來承擔所有罪過了。
皇權依然高高在上,所有的人都在皇權的陰影下生活著;崇禎皇帝輕輕一揮手,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魏忠賢,就轟然倒下了!
看到自己這樣神功無敵,崇禎皇帝難免相信,只要自己再揮揮手,就可以讓帝國中興了。但這只是他一種天真之極的幻想罷了;因為他面對的對手,是一個遠比魏忠賢、甚至所謂的閹黨龐大百倍、千倍的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肆無忌憚的擴張著自己的利益。
崇禎皇帝輕輕一揮手,就把魏忠賢打垮了。
在官僚政治高度成熟的明代,崇禎皇帝隨便一揮手,就可以決定任何一個人的命運。但是作為皇帝,崇禎面對的從來不是具體的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皇帝想清理任何一個貪官、奸臣,也非常容易。問題是,這有意義嗎?沒有!你可以打擊任何一個貪官,卻無法改變無官不貪的事實;你可以除掉任何一個奸臣,但是,你無法改變無貪不官的現狀。
在那個貪汙、受賄、黨爭無處不在的年代裡;官員們除了扯淡之外,就是想著如何升官;他們表面上都大義凜然,但實際上都是官場的老油條。皇帝以為清除了那些“閹黨”小人,帝國馬上就可以中興了,那無非是把政治當童話看罷了。
帝國官場並不是因為“閹黨”的出現,才變得貪汙、賄賂公行;帝國官場也不會因“閹黨”被清除,而變得廉潔、高效起來!
-
3 # 圕小李
如果崇禎能夠重用魏忠賢明朝將延續百年也不得而知。因為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內耗,天災,和外敵。如果重用魏忠賢,政令將可以得到實施從而大大緩解內耗的問題。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因為意識形態鬥爭整天鬥來鬥去,使得政務混亂無人幹活。這點從崇禎上吊前說的那句,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就能看的出來。一個忠於皇權,又有行政經驗的魏忠賢好過狗屁不懂只會意識形態鬥爭的一幫東林黨。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穩定是多麼的重要。然而崇禎殺掉魏忠賢一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所以不殺魏忠賢並且重用他真不好說歷史會如何發展~
-
4 # 閒人閒得慌
崇禎重用魏忠賢明朝會怎麼樣?
我們就要了解魏忠賢對當時的明朝而言所起到的作用。
魏忠賢,萬曆年間入宮,天啟年間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最為風光之時便是作為東廠提督九千歲。魏忠賢得勢於明熹宗時期,與客氏勾結,干預朝政,打壓異己,對於彈劾他的官員打擊報復,禍亂天下。當然魏忠賢的這一切均是在其得到明熹宗朱由校所器重後才得來的,可以說他的權力和地位只要皇帝想拿回來,頃刻間魏忠賢便可倒臺。從崇禎皇帝於天啟七年(1627年10月2號)即位,到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五(1627年12月22號)魏忠賢自縊。與短短的2個月內,魏忠賢以及其閹黨便倒臺。不費吹灰之力,剛剛即位的崇禎便將魏忠賢解決掉,可見當時魏忠賢是為皇家服務的,其一切權力便是由皇權所支撐,也就是由明熹宗所允許的。
說到明熹宗,首先想到的便是其作為一位天才"木匠",而不是其作為一位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算不上是一位明君,當然個人認為其也算不上是一位昏君。 明熹宗
明熹宗在其即位以來,魏忠賢和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結,包括後來害死當時宮內大太監王安,自己成為了宮中權力最大的太監,但是其還沒有做到九千歲那一地步。當時在朝中勢力最大還是"東林黨"。
當時的"東林黨"包括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高攀龍、袁可立、孫承宗等是由一些正直人士來擔任主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明熹宗也令當時的東林黨主掌內閣、都察院及六部,可以說當時的"東林黨"勢力龐大,眾正盈朝。在東林黨的輔佐下,明熹宗提拔能臣袁崇煥,大敗努爾哈赤,鎮守遼東。可以說當時的"東林黨"對於當時明朝來說還是起到了積極向上的作用,使當時的朝廷風氣稍顯清明。同時延緩了努爾哈赤所帶領的後金進攻大明的步伐,也延緩了明朝的滅亡。
"東林黨"的強勢也吸引了皇帝的目光。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執掌東廠,"閹黨"勢力開始遏制當時風頭正盛的"東林黨",隨著閹黨的掌權,在加上魏忠賢利用明熹宗喜好木工的愛好,並在其興致正高的時候屢次打擾,在加上明熹宗寵幸宦官,魏忠賢便得到了皇帝的放權。隨機九千歲便開始掌權。
我想當時的明熹宗,應該是希望如同其爺爺明神宗朱翊鈞一樣,執政48年,有近三十年不理朝政。可惜的是朱翊鈞時期沒有宦官之亂,沒有外戚干政,朝中黨派之爭也有所控制,對外也有所迴應。神宗用自己的方式控制著整個國家。可惜的是明熹宗沒有學全,導致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最後到了無法控制地步。為後來東林黨為禍朝廷埋下伏筆。
當然魏忠賢的存在不光是為了遏制東林黨,同時魏忠賢也為明熹宗收穫了大量的錢財。自古以來不管那個貪官都逃脫不來"錢權色"這三點,魏忠賢作為太監,無色。權力,被稱之為九千歲,可見權力之大。錢財方面,增收各種礦稅,工商稅,海稅。再加上當時"東林黨"的主張便是"言論自由、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而東林黨所代表的便是商人,地主階級的利益,並在自由言論中指責朝政觸犯了皇帝,反對宦官干政觸動了魏忠賢的利益,反對礦稅維護了富商的利益。隨著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人員,當然也對其身後所代表的資本也開始打壓,增收各種稅收。在當時極大的增加了明朝的國家收入。甚至為後來的崇禎留下了大量的財富。可以說魏忠賢所加的收入多是來自於地主、富商。並且在明熹宗在位期間,大規模的民變還沒又發生,關外戰爭不斷,士兵軍官的軍餉沒有斷過,只因是國家有錢。富人的稅收曾加,國家有錢,打仗花的就是富商的錢。平民也就有錢,社會也就就穩定,就算是發生天災,也有錢賑災,不是嗎?
隨著崇禎上位,剷除魏忠賢以及閹黨,導致東林黨趁機廢除當時的稅收制度,削減了當時江南富庶地區的稅收壓力,而明朝的收入大部分來源於稅收,而此時的邊關戰事不斷,需要錢來發軍餉,沒有錢怎麼辦,只有加稅,而富商的稅減少,只有加收平民的稅收。魏忠賢給富商加稅,東林黨給平民加稅,在加上當時的天災不斷。魏忠賢留下錢財花光,沒有錢發軍餉,沒有錢賑災。最終激起了人民的起義。加速明朝滅亡。
如果崇禎重用魏忠賢,明朝內部問題可以化解,老百姓有錢,天災或許可以扛過去,邊關或許可以守住。如果當時的明熹宗能留給崇禎一個完整的東林黨,再加上魏忠賢,或許明朝還可以繼續。可惜沒有如果,明熹宗沒有把握好閹黨與"東林黨"的平衡,導致東林黨大部分正直人士遭到迫害,留下一些奸臣之輩。崇禎沒有留下魏忠賢,導致自己需要面對此時的"東林黨"。到最後自縊之時只有一位太監陪著。嗯?魏忠賢也是自縊而死的。
-
5 # 順勢而為2020
個人以為明朝末期,魏忠賢如果能在崇禎手上得到重用的話,崇禎皇帝至少不會成為亡國之君!
明朝末年的內憂外患主要有兩方面:1、遼東戰場後金進攻 2、國內農民起義。
針對明朝末年的內憂外患我們看看魏忠賢是怎麼處理的?
一、魏忠賢主政時,不顧東林黨的強烈反對,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重新設立工商稅、海稅,從而保證了天啟年間的軍費支出,主要是對後金的軍費支出。因為魏忠賢出身底層,瞭解民間疾苦,魏忠賢收稅的一大特色就是,只對富人收稅,嚴厲打擊偷稅漏稅,但從不對農民加稅,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中國的農民階層歷來隱忍,只要有一丁點活路都不願去造反。
二、魏忠賢力排眾議,大膽啟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魏委以重任,組建起關寧防線,後金雖然打的兇猛,卻始終不能打入關內。
為維護統治,魏忠賢還拋來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在他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
針對明末初期的內憂外患,我們再看看除掉了魏忠賢的東林黨是怎麼處理的?
一、魏忠賢倒臺後,代表江南地主階級大財閥的東林黨就是廢除太監收稅制度,認為商稅、礦稅、海稅是與民爭利,大幅降低江南富庶地區的稅賦壓力,對西北貧苦地區加收農業稅,激化社會矛盾。
二、裁撤驛站,造成大批人員失業,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員,大量農民流離失所,活不下去的農民被迫造反。
崇禎皇帝有勵精圖治之心,怎奈卻缺少治國之才,如果他當初能重要魏忠賢也不至於成為亡國之君!
回覆列表
我覺得作為最後一個漢族主導的封建王朝,發光發熱了兩百餘年已經無力迴天
1、天災不斷
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於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 [13] 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2、階級壓迫和階級矛盾
明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現在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福王朱常洵在洛陽所修的王府,花費白銀二十八萬兩;朱常洵就藩時,還得到萬曆帝上等良田四萬頃。朱常洵還不滿足。他在洛陽,與民爭利,百姓有了災荒,捨不得拿出錢來賑濟。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階級壓榨下,全國各地反抗鬥爭層出不窮,例如;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爆發劉汝國領導的上萬農民起義;1589年,李園朗、王子龍在廣東始興、翁源一帶起義;1599年、1604年、1606年、1622年浙江、福建、南京、山東均有大規模的暴動。1627年,陝北澄縣饑民暴動,由此拉開了有李自成參加和領導的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陝西地區成為農民起義的中心地。
3、稅收嚴苛和土地兼併
明中期以後,國家財政的破產和賦稅的加派,不斷提取太倉銀兩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庫的藏銀輸入戶部,導致國家財政內外交困,面臨破產。 並且為了應付日益增多的軍費開支,朝廷不斷地加派賦稅,明朝統治階級在全國範圍內以徵礦稅為名,派遣了大量礦稅監,橫徵暴斂,魚肉人民。加重百姓負擔,加速了階級矛盾激化。 從皇室到官紳地主兼併土地愈來愈猖狂,他們依靠政治權勢大量地侵佔官地和私田。皇帝在畿輔地區設立了許多皇莊。宗室諸王、勳戚、太監也透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霸佔了越府跨縣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國最大的土地佔有者。
4、組織制度體系缺陷
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表面原因在於商品經濟的急劇發展和剝削程度的急劇加重,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社會各階層和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層次矛盾則在於明朝中後期的制度體系—宦官和賦稅制度。
5、軍制的敗壞
屯田制中的軍屯制度到後來弊端暴露無遺,首先是剋扣糧餉,明後期,將領剋扣士卒糧餉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他們用脧削所得,過著糜爛生活,且向兵部官員、監視太監和紀功御史等人行賄,營求升遷或開脫罪責;其次就是軍隊的屯田多被軍官、豪強和內監佔奪,使得軍隊失去了糧食的來源,這就決定了霸佔軍田的人同士卒的矛盾必然激化,平時摩擦甚多,戰時更不可能做到上下齊心; 第三就是軍紀敗壞‘,軍紀敗壞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殺良冒功”,於是官軍往往對手無寸鐵的平民濫施屠殺。 史籍中所說,“今官兵所至,動以打糧為名,劫商賈,搜居積,淫婦女,焚室廬。小民畏兵,甚於畏賊。” ;第四是明末的兵變是統治危機的一個重要表現。萬曆以來,軍隊由於缺餉而譁變的事件已時有所聞。天啟年間,福寧、杭州等地也先後發生兵變,還有援遼軍隊譁變於河北玉田縣的事。
6、改革失誤
明中後期,隨著吏治的全面敗壞,驛遞制也弊竇叢生。大小官吏往來於道路時,令驛站提供超過實際需要的供應,其超過的部分折成銀子納入私囊,如此便加重驛站人員的負擔。後“在劉懋的主持下,朝廷頒佈了新定的使用驛遞規章,同時宣佈裁減驛站經費。隨著驛站經費的裁減,驛夫枵腹、驛馬倒斃的現象愈來愈嚴重了。大批原來依靠驛遞勉強維持生計的壯丁被迫逃亡,其中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農民起義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