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自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以來,歷朝歷代基本沿用了這一制度。儘管在一些朝代在區域性實行分封制,但總體上還是以郡縣制為主。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實行區域性分封的王朝裡,大多是分封給自己兒子,只有漢朝分封了不少異姓王。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歷史現象呢?

    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劉邦得以稱帝的背景。秦末天下大亂,英雄豪傑並起,他們不斷地爭奪土地,建立屬於自己的諸侯國。在眾多諸侯裡,以項羽的實力最強。項羽在奪得起義軍的領導權後,自立西楚霸王,大肆分封諸侯王。然而因為受封者之間利害衝突巨大,很快就釀成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在楚漢之爭中,實力較弱的劉邦憑藉謀臣良將的幫助,戰勝了項羽。問題在於劉邦的這些功臣透過楚漢戰爭已經手握重兵,佔據要地,擁有了自立為王的資本。如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還在楚漢較量中就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儘管極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只能封他為王。

    所以說,劉邦分封異姓王並非他的本意,而是受制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他只能透過分封的手段來換取臣下的效忠。因此,西漢初期並不是劉邦一人的天下,而是劉邦與異姓王共天下。

  • 2 # 國史記聞

    可以說,從分封制建立以來,絕大部分王朝在立國之初都會出現異姓諸侯王。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曾經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以及韓王信。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秦始皇廢除了周朝施行八百年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秦滅亡之後,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又廢除了郡縣制。劉邦稱帝之後,施行的則是分封和郡縣並行的制度——皇帝直轄的地方施行郡縣制,郡縣之外的“國”則是分封給諸侯王的諸侯國。之所以採取這種制度,是因為當時的局勢非常不明朗——很多人難免把秦朝廢除“天經地義”的分封制歸結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在秦朝受起義軍攻擊的時候,沒有諸侯王出面拱衛京師啊!

    劉邦恢復分封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劉氏子孫,共同保衛劉氏江山,因為“天下本是一家”。

    但是他又不得不分封很多異姓諸侯王。首先,在形成垓下之圍之前,他就已經答應了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以換取這兩位戰神的支援。其次,他的很多部下都是人中龍鳳,他們跟隨劉邦常年刀頭舔血,為的是什麼啊?漢朝開國之後要論功行賞,很多人都等著看劉邦怎麼處理呢。如果不給這些人封王,政治局勢就很難控制了。

    所以,在當時來說,只有分封異姓諸侯王,劉氏江山才能坐穩。局勢穩定之後,只有除掉異姓諸侯王,劉氏江山才能坐穩。

  • 3 # 社會生活博覽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以劉邦為首的英雄人物與諸侯們,經過幾年的四處廝殺,浴血奮戰,終於收復殘局,天下統一,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將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眾哥們中的有功之臣進行論功行賞,一口氣封了七個異性諸侯王。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一下子放這麼多的異姓諸侯王呢?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朝中形勢所迫

    國家建立之初,擺在劉邦面前有兩個重要的選擇,一是分封制,二是中央集權制。

    按照國家統一的正常思路,劉邦是應該實行中央集權制的,這一點他並不是沒想過,誰不想把權力牢牢的拽在自己手上呢?但劉邦迫於形勢不得不選擇分封制。原來她當初和項羽相爭時,項羽當年就一口氣封了十八路諸侯,而這些諸侯王大部分都歸向了自己。他的都習慣了被分封稱王的滋味,而自己當初也曾許諾他們打了天下,大家共同享用,尤其是對於韓信和彭越等人,更是許下過重諾。如今大家都把他劉邦捧上了帝位,當了皇帝自己當然要兌行諾言。如果將他們的權力一股腦收回,肯定會造成大家心裡不平衡,而再起事端。

    二,手下能人濟濟,不好駕馭

    劉邦是一個從草根走向權力巔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封建的古代帝位都是世襲的,農民出生的劉邦竟然當上了皇帝可是罕見的奇蹟,一個一無所有的人突然擁有了世間最高的權力後,也往往是難以駕馭的。所以坐上了皇帝后劉邦也是思索了很久,該實行什麼樣的制度好。劉邦自己知道手下的能人比比皆是,比如,大謀士張良,他就是貴族後裔,而且才華橫溢;比如韓信手握重兵,還是領兵打仗的奇才等等,這些人,在眼下時際,只能籠絡,而不能硬管。所以,劉邦為了籠絡這些人就選擇了分封制,這樣大家被封了諸侯有自己的領地,相當於小皇帝一樣,只有這樣才能穩住他們。

    三,為了國家的治理和發展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劉邦分封這些諸侯王,對當時幾乎是亂成一團糟的國家形式來說,在治理上是有好處的。想想:民間的百姓不但經過了秦朝多年的徭役之苦,接著又是飽受幾年戰爭之苦,可謂民不聊生,很多人家都已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如今,既然天下太平了,那麼第一要務就是應該讓百姓們安居樂業。可是國家這麼大,受苦的百姓這麼多,讓劉邦一個人去操心這些事,怕是很難忙過來的,還不如讓這些諸侯王去做,他們領了封地就成了本地的小皇帝,自然會專心的治理自己的管轄區,這樣一來對於劉邦豈不是一件好事了?

    那麼後來為什麼又發生了“狡兔死走狗亨”,幾乎誅殺了所有的異姓諸侯?

    使人不由想到:當初封這些功臣當諸侯,如今又去殺他們,那還不如當初就不分封他們。

    其實,從分封諸侯到捨棄不用,既有不得已,也有順勢而為。

    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異性諸侯王各自日益壯大。並且在年齡上,他們比劉邦都要年輕一些。恐怕劉邦去世後,他們會為爭奪利益或王位,而再次相互廝殺不休,是國家再度陷入戰火混亂,民不聊生之處,那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漢朝武就完蛋了嗎?

    叢然不是這樣,但自己去世後,他們也有可能聯起手來,共同向漢朝的首都發起進攻,到時候他的皇室之孫,焉還有生存之地?

    可見,當初劉邦分封個異姓王是正確的,以後的棄之不用也是歷史必然吧

  • 4 # 蘇沉船

    劉邦時期的古代就只有周朝和商朝,夏朝的歷史已經不可考證。說自古帝王是不成立了,劉邦之前真正執行帝制的就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

    中國歷史上的分封制都有分封給功臣,所以說一般分封給兒子的說法根本不能成立。周武王的三大封國燕國、魯國、齊國,燕國的召公只是姬氏同族,周公旦是周武王弟弟,姜子牙是周武王岳父。

    那時的政治都是依靠血統來維持,是真正意義上的貴族社會,不僅連分封都以血緣為主,就連官員任命也都是宗族子弟。隨著春秋戰國以來混戰不斷,以血緣來維持權力的社會已經崩潰,才形成透過才能獲取官位計程車大夫階層。

    戰國七雄為某圖強,鞏固中央集權力量,於是發展出有益壟斷權力的官僚制度,此事官位和爵位才慢慢分開,使國家制度不再完全依賴宗族運營。

    其中魯國作為周朝三大封國之一,並沒有跟燕國、齊國一樣演變為稱霸的七雄之一,正是因為沒有進行內部變法,國家還仍舊依靠血統跟國君相近的官員執政,血族之間內鬥不休,君主的權力難以維持。

    在維持君主權力的官僚制度的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取代分封制的郡縣制,土地不再以封賜的形式派給宗族子弟,而是由朝廷任命官員去管理,郡守、縣令並不能夠世襲,由此逐漸取代了分封制的作用,促使中央集權制的誕生。但宗族的力量依舊不可忽視,自古以來具有影響力的貴族都仍左右著政治局勢。

    劉邦建國之初就很想構建一箇中央集權帝國,只是他依仗韓信、韓王信、張耳、彭越、英布、吳芮、臧霸等諸侯的協助才獲取了天下之主的地位,即便想要過河拆橋也需要時間,以免跟項羽一樣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使用了折中的辦法,採取郡國並行制度,漢國統治秦國故土,領有當時中國一半領土來實施郡縣制。

    當時全國實施郡縣制還不是很久,百姓大多還是把地方官理解為本地的國王、公爵,這種現象在西漢都還存在,百姓普遍對郡守有很高的崇拜,足見八百年分封制思想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消除,八百年的影響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回到了宋朝一樣久遠。

    各地殘留的分封制思想,讓劉邦只能把六國故土分封出去,劉邦卻又耍了點小心眼把劉氏諸侯安插到異姓諸侯之間,以方便控制。所以儘管劉邦分封了異姓諸侯,但已不像項羽分封時期那麼混亂,彭越、韓信、英布的國土旁都有劉姓諸侯為牽制。

    劉邦很快用陳平之計罷免韓信的兵權,把他降為淮陰侯,將楚國分封給弟弟劉交,也就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祖先。最大的隱患韓信被解決以後,劉邦對付其餘諸侯王已經沒太多阻礙,只是臨時又遇上匈奴入侵拖延了劉邦誅滅異姓諸侯的時間。

    劉邦最後留下一句話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公擊之。從這句話就能知道劉邦根本就不想分封異姓諸侯。但同姓諸侯一樣給西漢中央集權帶來威脅,所以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都著力於消滅同姓諸侯國的牽制,使用西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那時分封制雖然還存在,已如同實亡。

  • 5 # 歷史吐槽

    當一個人弱於自己的對手,而且還想打敗自己對手的時候,他首先要活下來。

    第一節、終結

    瑟瑟寒風吹起了烏江江面上的波紋,世界好像在這一刻陷入沉寂,劉邦騎在戰馬上,遠遠望著項羽割下自己的頭顱,之後項羽的屍首被搶奪一空。劉邦聽不到士兵的吶喊聲、聽不到戰馬的嘶叫聲,只聽到那沉悶的一聲,人頭落地的聲音。在這一刻劉邦似乎並沒有太多遲疑,示意戰馬往大營方向走去。

    回去的路上,寒風越吹越大,劉邦覺的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並沒有打敗項羽而覺得自己很開心。夏侯嬰牽著馬走在前面,轉身遞給劉邦手帕,示意擦下眼角的淚水,劉邦苦笑了一下,並不知道自己竟然留下了淚水,伸手去接手帕的時候,突然自己捂住胸口,像是舊傷復發,夏侯嬰上前扶住劉邦,卻已來不及,劉邦墜落馬下。戰馬受驚,噢的一聲跑向兵營。夏侯嬰二話沒說,背起劉邦往兵營跑去,也沒有理會身後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這幾個人也並不理會前面墜馬的劉邦,反而有說有笑,慢悠悠的走著。

    到了晚上,傳出漢王並無大礙,只是胳膊抽筋造成的失落墜馬,要休息靜養幾日。劉邦傳令,命蕭何代替自己主持晚宴,慶祝作戰以來最大的勝利,而劉邦自己躺在營帳裡由夏侯嬰侍奉。酒宴正酣,夏侯嬰突然出現,私下叫張良和陳平離開宴席,不巧,被蕭何看到,可蕭何只是陪各位將軍喝酒,並沒有表現出什麼。

    二人出了酒宴外,夏侯嬰看周圍無外人,低聲對他倆說道:二位先停下酒宴,大王正在營帳中,和二位有要事商議,二位隨我來吧。

    夏侯嬰先進入營帳,張良、陳平剛好整理下衣冠,接著聽到有人傳喚,便進入營帳,劉邦坐在營帳中間,施禮完畢,劉邦讓人看座。良久,劉邦並未說話,只是喝藥、喝水,又喝藥、又喝水。

    他們說我歲數大了讓我保重身體喝的這都是清火的良藥,不說這個了今天的酒可好喝,菜可好吃?劉邦突然開口問道

    陳平張良二人都是劉邦手下的得力謀士,自然聽出劉邦話裡話。陳平開口說道:只是江南的龍蝦裡面有些沙土,不太乾淨。

    吃龍蝦肯定是要清理乾淨的。那一盤龍蝦。你們是要先吃大的,還是先吃小的?劉邦接著問到。

    這時候張良說話了,肯定是先吃大的。吃完大的,小的可以慢慢的嚼咽。

    劉邦會心一笑。這2個人也都開口笑了。那邊宴會結束的時候。蕭何遠遠看著劉邦營帳還在亮著了。蕭何心想:看來漢王還是要有所行動了。

    第二節、宴會

    第二天晚上。劉邦令人宴請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隨行的還有蕭何、張良、陳平,而命樊噲、盧綰等人駐守自己軍營,除了劉邦政令,任何人不得隨意調動軍隊。

    佈置完畢。劉邦命人去請這幾個人赴宴。進的大帳,劉邦留下的座位只有西面,還有劉邦正面。張良,陳平兩人坐在東面,其他人依次入席,韓信坐在劉邦對面。類似現代社會的圓桌會議。劉邦舉起酒杯說:自暴秦滅六國,生靈塗炭。天下義兵蜂擁而起。共誅暴秦。吾乃一介布衣。幸得義帝賞識。得領天下義兵。與暴秦決一死戰。後暴秦被滅。而項羽奸賊慘無人道,陷害忠良。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致天下百姓於不顧,此行徑。天人共憤,與暴秦無異。吾幸得天下豪傑,鼎力相助。與項賊,四年苦戰,終德剿滅項賊。還天下太平,實乃大快人心之事。今天下豪傑共聚於此,共安天下,當開懷暢飲。來,讓我們舉杯痛飲,說吧,劉邦。飲下自己的酒,座上其他人也都開懷大笑,飲下自己杯中的酒。

    酒宴過半。劉邦接著說:誅滅項賊之時。我與諸位豪傑,相約共分天下。今項賊已滅,分封諸侯,諸位可暢言。幾人還是並不言語。反而是陳平說:漢王如今已滅項賊,天下太平,各位可分封為王。陳平拿出一份竹簡和錦布。對漢王說道:主公這是我,草擬的關於分封諸王的建議。可在此宴會與諸王商議。漢王說,準。接著另外三人依次觀看了此份竹簡。三人並無異議。劉邦說:既然,大家都沒有意見。那就按照這個建議辦。整個宴席中,韓信和蕭何一語未發,不同的是韓信如坐針氈。心裡想的就是。當初與項羽爭霸期間,自己向漢王要求立齊王的事情。

    說完劉邦舉起酒杯說:今日一聚,當屬曠古無後。往日種種。當隨此酒而過,休要再提。說完,劉邦拂袖而去。

    第三節、剪除

    第二天,劉邦下令解除韓信的兵權。封韓信為楚王。速速前往管轄自己的封地。之後,劉邦帶領浩浩蕩蕩的大軍,返回長安。這一路上,每逢晚上被頂,要和張良,陳平二人,帳中敘話,其餘人等不得靠近,也沒有人知道三個人在商議著什麼。

    回到長安之後將韓信貶為淮陰侯。進一步限制韓信的活動範圍。這樣一來引起了朝中的懷疑,給初建的大漢王朝蒙上了一股的陰影。這天劉邦剛好撞見大臣們都在聚在一起竊竊私語。

    劉邦找張良,商議對策,張亮說道:大王可知最近丞相都在議論什麼嗎?

    劉邦說我不知。

    戰爭結束了,大王自從回到長安之後,只顧自己享樂,並沒有理會以前的功臣,他們紛紛想要造反。

    劉邦嚇了一身冷汗,造反。劉邦心想。難道最近我們的商議,暴露了嗎?

    張良說,並不是。而劉邦去問張良解決的辦法。張良道,雖然最近已剪除韓信兵權,大家各有非議,但我有一計可解大王現在的困境。請問大王平時最討厭超重的誰呢?劉邦講到雍齒。這傢伙一直跟我劉邦作對,一直也不服從於我,我好幾次都想把他殺掉。

    張良講到那大王就先封雍齒的爵位,果然劉邦,第二天就封了雍齒的官職,而其他人都覺得雍齒都能當上這個官,那我們就更不用提了。

    可是,真正令漢王憂心的並不是這些事情,而一直以來和陳平張良商議的事情,也不是這些。他所憂心的事情,不在朝中,而在朝外。現如今異姓諸侯中,韓信已經有被我們所控制,另外的該怎麼辦呢?其實劉邦從項羽被殺的那一刻,就一直在考慮這個事情,中間的墜馬、宴會也不過是麻痺他們,讓他們安心的回到封地。因為剛剛剿滅項羽,並不適合和這三個人撕破臉。在垓下之圍中,雖然這三個人都有現場助戰。可真正作為部隊主力,與項羽決戰的卻是漢軍,劉邦的手下兵力。在這次垓下之圍中已經元氣大傷。並沒有太大的實力,在同時三線作戰,他需要的是時間。劉邦心中,早已定下了一條路線,就在項羽人頭落地,自己墜馬的那一刻。已經確定要除掉異姓諸侯。之後之所以多次商議,就是要落實這個目標的一些細節。陳平和張良的計謀是穩住這些人,封他們土地和爵位,之後才有時間發展實力。

    果然沒過多久,在韓信被貶為韓淮陰侯之後。劉邦便開始動手了。先是剪除一些弱小的,這些都不費吹灰之力。後來密令呂雉剪除彭越,自己出兵征討英布。而當年在劉邦帳外徘徊的蕭何。早已看出這其中的端倪。看劉邦開始行動,便命令自己的兒子在長安之中犯事情,自己也指使別人誣告告自己貪汙受賄,一直在拼命的抹黑自己,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陳平貪財好色,在剛開始跟隨劉邦之時,劉邦就知道此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危險。而張良在獻計之後,早已託病不出,遠離朝廷內部的權爭,一心修道,尋求自我的超脫。

    這樣劉邦透過一系列的手段,終於將天下改姓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到秋天,面板就開始乾燥掉皮屑,手上還容易起靜電,有什麼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