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書法大課堂

    學習書法要“取法乎上”

    孔子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取上等的較高的目標去學習,才會得到自己較為滿意的中等結

    果;取中等的目標去學習,得到的是下等的結果;要是取下等的目標去學習,就

    會一無所得。這就是為什麼要取法乎上的原因。

      那麼,怎樣選帖才能取法乎上呢?首先,要梳理出歷代書法名家的師承脈絡,

    然後追本溯源,就可以找出“取法乎上”的字帖了。譬如:拿東晉王獻之明代董

    其昌和清代乾隆皇帝來說,王獻之、董其昌和乾隆皇帝都是學王羲之的字,後來

    乾隆又學董其昌,他們是一脈相承,同屬一種風格流派。如果你選擇王羲之的

    字帖來臨習,就是取法乎上;若是學習王獻之或董其昌的字,就是取法乎中;如果

    學習乾隆的字,那就是取法乎下了。所以,建議學書者,最好不要臨習當代人的書

    法作品,要從古代法帖入手為上。

      學習中國書法,必須從臨摹古代法帖開始,沒有其他捷徑可走,否則,將會

    誤入歧途。一般多從正書(篆、隸、楷)入手,然後再工行、草書。當然,也可

    根據個人喜好從其他書體入手專工一體。不管是專工一體,還是諸體兼工,都要

    用心去揣摩、鑽研古人書法的法度與內涵,才能達到書法的藝術境界。學習書法,

    要準備足夠的各種書體的字帖,以便了解中國書法的全貌。然後,再從諸多法帖

    中選出一本,用心臨摹,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現將各種書體及歷代名家法帖推薦如下:

      1.篆書類

      大篆 《商甲骨文選》、《商周金文選》、《石鼓文》、《散氏盤》、《毛公鼎》、

    《大盂鼎》、《頌鼎》、《牆盤》、《衛盉(hé)》、《虢 (guó) 季子白盤》、《大

    克鼎》、《小克鼎》等。

      小篆 《李斯·泰山刻石》、《李斯·嶧山刻石》、《李斯·琅琊刻石》、

    《李斯·會稽刻石》、《李陽冰·三墳記》、《鄧石如·篆書千字文》、《鄧

    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等。

    圖 1 甲骨文·《商甲骨文選》區域性

    圖 2 金文·《散氏盤》區域性  

    圖 3金文·《大盂鼎》區域性

    圖 4 小篆·李斯《 嶧山刻石》區域性

    圖 5 小篆·鄧石如《白氏草堂記》區域性

     2.隸書類

      秦隸:《裡耶秦簡》。

      漢隸:《曹全碑》、《禮器碑》、《史晨碑》、《張遷碑》、《石門頌》、

    《乙瑛碑》等。

    圖 6 秦隸·《裡耶秦簡》區域性 圖 8 漢隸·《曹全碑》區域性

    圖 7 漢隸·《曹全碑》區域性

    3.草書類

      章草 《歷代章草精選》、《居延漢簡》、《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師頌》、

    《索靖·月儀章》、《陸機·平復帖》等。

    圖 8 章草·《居延漢簡》區域性

    圖 9章草·《陸機·平復帖》區域性

      今草 《張芝·冠軍帖》、《張芝·終年帖》、《張芝·欲歸帖》、《張芝·二

    月帖》《張芝·八月帖》、《懷素·自敘帖》、《懷素·草書千字文》、《張旭·心

    經》、《張旭·晚復帖》、《張旭·十五日帖》、《王羲之·七月帖》、《王羲之·十七

    帖》、《王獻之·中秋帖》、《孫過庭·書譜》等。

    圖 10 今草·《張芝·欲歸帖》

    4.楷書類

      魏碑 《嵩山高靈廟碑》、《姚伯多造像》、《張黑女墓誌》、《張猛龍碑》、

    《石門銘》、《刁遵墓誌》、《鄭文公碑》、《爨龍顏碑》、《孫秋生造像》、

    《楊大眼造像》等。

      唐楷及其他楷體 《鍾繇·宣示表》、《鍾繇·薦季直表》、《鍾繇·白騎

    帖》、《谷朗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褚遂良·陰符經》、《褚遂良·雁

    塔聖教序》、《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顏真卿·顏勤禮碑》、《柳公權·玄

    秘塔碑》、《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趙孟頫·膽巴碑》等。

    圖 11 魏碑·《鄭文公碑》區域性

    圖 12 唐楷·《褚遂良·陰符經》區域性

    5.行書類

      《鍾繇·長風帖》、《王羲之·蘭亭集序》、《王獻之·二十九日帖》、《王

    珣·伯遠帖》、《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黃州寒食帖》、《米芾·苕溪帖》、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等。

    圖 13 行書·《黃庭堅·松風閣詩帖》區域性

      歷代法帖有上千種之多,這裡推薦的,只是各種書體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

    分,僅供參考。

  • 2 # 布穀公社

    學習書法都喜歡號稱“宗法二王”,主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歷代名家中有不少號稱“宗法二王”,並取得極高成就的範例。

    自晉唐開始,就有不少學習二王風格取得極高成就的書法名家。

    唐朝的孫過庭應該是被公認學習二王風格最好的書法大家,一部《書譜》震古爍今;元朝的趙孟頫,其行書基本脫胎於二王;明末清初的王鐸則直接宣稱自己學書法幾十年,就是學習的二王,自己不敢亂來。

    再次,現在的書法家,也有不少人號稱自己宗法二王。不過這裡面真正宗法的也不多,更多的是借古人的行為方式來抬高自己。

    還有,就是與近年來書壇崇尚二王書法風格有關。

    最近幾年,中國書壇從個人喜好到各類大獎獲獎作品,審美取向有追溯魏晉之風的趨勢,這裡面有賽事的引導,也有時代審美的變化。

    那麼,這裡所說到的習書者號稱的“宗法二王”,而實際學習王獻之的不多,這又是什麼情況呢?

    實際上這個也很好理解,其原因在於,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其作品無法超越其父親已是歷代書家的共識,而且王獻之為了否定自己的書法成就得益於其父王羲之,竟然跟人扯淡說自己的書法是做夢跟神仙學的。

    所以,王獻之的人品也是遭人質疑的。

    再加上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基本遺失殆盡,世間已無真跡,現存作品多系後人臨摹作品,而王獻之的作品連臨摹的也沒有幾幅,所以就造成了“宗法二王”說法的存在,而真正去學習王獻之的人卻並不多。

  • 3 # 臨池管窺

    千百年來,縱觀歷代書家成功經驗,實際情況卻是:取法王獻之(小王)書法的比其父王羲之(大王)的還多。

    且不說齊梁間便有:“比世皆尚子敬(獻之)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鍾繇),於逸少(羲之)亦然。”(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文啟》之評價。梁代袁昂《古今書評》則更作了比較:“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顯然鼎能者並不超過冠世者。除此,還有史料記載,謝靈運、羊欣、王僧虔、歐陽詢、虞世南、孫過庭、蘇軾、米芾等等都在王獻之書法上下了很大工夫。

    王羲之七子都善書,但王獻之卻是其中最稟天賦、最具反叛精神、最有創新意識的一位。早在十五六歲時他便建議乃父:“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大人宜改體”(張懷瓘《書議》。他的建議,也是他的創新實踐之路。他把行草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王羲之創造的新體,又經過他的發展變成為筆跡流澤、婉轉妍媚的新體載。這種行草書體,流便簡便,可草可行,隨意而書,並能表情傳神,正是東晉以來書家所追求的一種新的書體風格。

    王獻之是在古質向今妍的轉變中,走在最前列的人。後來自晉末六朝至唐宋,書家們都崇尚這種新書風,使王獻之更加名聲顯赫,成為書史上唯一能與父子並稱“二王”的第一人。

    王獻之書法墨寶,經歷了桓玄失敗與蕭梁亡國兩次災難,損失非嚴重。到了唐期初年,雖經唐太宗盡力收藏。但因他褒羲貶獻,致使王獻之書法有的被隱去名字,有的被改作他人作品,遭受不應有的損失。

    造成認為學習王獻之書法少的認識,是今人限於見識、眼力、修為,或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等因素所形成的誤區。其實古人宗習“小王”者,並不比“大王”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究其今人絕少習“小王”書法的原因,最主要是資料太少,又為其父名所掩,且“二王”書跡莫辯,不如習“大王”省事。現存王獻之作品,大多為摹本和刻帖本,墨跡有草書《鴨頭丸帖》、行書有《地黃湯帖》、《廿九日帖》等;刻本有楷書《洛神賦十三行》;刻帖有《淳化閣帖》九、十兩卷,《寶晉齋法帖》七、八兩卷等。

    王獻之書法中古質而今妍的書風,創新、叛逆、開拓之精神,莫不與當代暗合?忽視王獻之書法,不能不說是當今書壇的巨大缺憾!

  • 4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學習書法都喜歡號稱“宗法二王”,但實際上學習王獻之的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在書法史上被稱為“二王”,因王羲之為“書聖”,子因父貴,所以,“二王”一詞,便被沿襲下來。現今所說的“宗法二王”,往大了說,是指以“二王”為首的“晉代書風”這個時期,也是從篆隸演變到行書的成熟期。而且,以王羲之作為代表,並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與王獻之雖然同為父子,但卻筆法迥異,王羲之史稱為“內擫法”,以轉帶折,即轉即折,筆意內斂,字型勁健。而王獻之為“外拓法”,筆路旋轉直下,行雲流水。實事求是的說,王獻之書法確實比其父略遜一籌,而且,沒有王羲之書法那種“驚蛇入草、飛鳥出林”,給人以變化莫測的感覺。“古質而今妍”,為什麼“宗法二王”,就是為了返璞歸真,而不至流於妍美。可是,王獻之的書法確實有些婉轉流美了,太美則易俗。所以,唐代書家孫過庭,就有“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勸告。變成了如今王羲之的“趨之若鶩”,王獻之的“冷落門庭”,這也許是這個問題的原因吧。

  • 5 # 讀書耕田人王七

    謝謝邀請,大小王實際上是一個體系,小王雖學書於其父,但功力遠未超越,現在人所說宗法二王,實際上是單指王羲之,獻之只是附帶,史書雖記載米芾學獻之,但觀其高峰之作品,實際功力己超越小王,情致己接近於大王,差別僅是性情,一個飄逸一個奇崛罷了。

    說宗法二王的人,除了一些學院派的人,

    得其精髓者鳳毛粼角,我未曾見。

  • 6 # 子衿書法

    首先要知道,”宗法二王”,這在古代書法論述中是很常見的一句話。不是現代才有的。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絕對的是一脈相承。不會有絲毫疑問。在南朝宋、齊時期,王獻之書法“比世皆尚”。人們便把他們父子合稱”二王”。王獻之的書法源頭,起源於他父親王羲之。學習王獻之的人,溯源上去學習王羲之。學習王羲之的人,因承下來學習王獻之。從而拓展學習的範圍。“宗法二王”,就成為了學習二王書風的學習者共同的追求。

    現在學習書法的人,對學習王羲之或者是學習王獻之,沿襲了古人“宗法二王”的這句話。而實際上可能只學其中的一人。現在學習王獻之的人少,是受到學習資料少的因素,限制了學習王獻之書法的人。雖然《淳化閣帖》有九、十兩冊王獻之書法。但早已面目全失。唐宋摹拓的墨跡,也只有寥寥數紙。可供學習的東西太少。王羲之至少還有《蘭亭序》和二三十篇墨跡,以及五六篇小楷刻本。而王獻之連一篇完整的書稿都沒有。隻言片語的幾張,還是米芾乾的事。

    即便是現在,學習王羲之書法的人也不多。很多“宗法二王”的人,可能也就是臨習過其中的一兩樣。如”著名書法家”張旭光同志。據他說是出於《聖教序》。“宗法二王”,是學習書法的正脈。為什麼有人分明沒有學,卻要說自己“宗法二王”呢?因為大家的書法知識薄弱,二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一個書聖,一個亞聖。把二王抬出來鎮住大家。表示自己是正道上學來的。讓沒有學習過書法的人不敢胡亂評論。

  • 7 # 千年蘭亭

    二王書風,一般指行書。就行書而言,書法僅有兩條線索,一是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二王書風,一是以顏真卿為代表的雄強書風。

    而二王書風的書家代表眾多,趙孟頫、董其昌等都是傑出的二王一路的書家,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寫雄強一路的書家,都可以說是“宗法二王”。

    二王只是個概念,是種風格,學趙孟頫的,可以說宗法二王;學董其昌的,也可以說宗法二王。

    當然,在二王這個體系中,王羲之在行書上成就高於獻之,其影響更大,故學王羲之者更多。

    獻之的貢獻更大體現在草書上,就行書而言,二王體系確實以王羲之為主。

  • 8 # 快樂書法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理由是:

    一,王羲之,王獻之分別是行草書‘’內擫‘’和‘’外拓‘’兩種不同風格的創立者。簡單的說,王羲之的字強調方和折,王獻之的字強調圓和轉,王羲之的字以閉合為主,王獻之的字以開放為主基調。這就是歷史上有兩個王並立的原因,誰也不能代替誰,也不是誰超過誰的問題。但問題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很明顯的分辯二者的異同,只有歷史上的那些書法家的選擇,才能說明二者誰的影響力更大。

    二,歷史上真正繼承了王羲之的表現形式和風格的人不多,可以說門庭冷落。唐歐陽詢算一個,宋李建中算一個,元楊維楨算一個,到明張瑞圖把強調方折的‘’內擫‘’風格發揮到了極致。這條線上的人,後世再沒有發現。

    除了這幾個人,凡是行草書,所有的名家大家都是‘’外拓‘’的表現形式和風格。清傅山把這一路風格發揮到極致。也就是說,幾乎歷史上所有的大家名家都是王獻之風格的繼承者,還不算多嗎。

    大概是人們不大喜歡那種端嚴方正,內斂含蓄的風格,而更喜歡開放張揚,圓通融和的風格吧。

  • 9 # 同蒲鐵路連平遙

    之所以後人學王獻之的較少,其實是一種誤解,歷史上王獻之被唐太宗貶抑,影響初唐書法界對獻之書的態度,一直到盛中唐,狂草的出現走向更自由揮灑、更恣肆狂放的書風,王獻之的風格被長期忽略之後,在北宋得到米芾這一真正的知音的追慕,其書法貢獻實質上和王羲之一脈相承,開創書法史上的“一筆書”而有所發揚。上述原因王獻之流傳下來可供學習的材料較少,而後世以王羲之包含王獻之為基礎學習書法籠統地稱之為學“二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七子中王獻之傳承了王羲之的書法精髓,在中國的書法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並影響深遠。書法史上都認可王羲之“內擫”,王獻之“外拓”,即王羲之向內收斂,以含蓄為美;王獻之以奔放為美,兩種風格,並無優劣,有所不同卻一脈相承。

    在王獻之的傳世行書作品中,以《鴨頭丸帖》最為出名,還有《地黃湯帖》,他流傳的筆跡並不多,乾隆“三希堂”中的《中秋貼》有說法是王獻之所書,但根據學者的考證認為,《中秋貼》應該是宋代的書法家米芾的臨本。楷書留下可資研習的也僅有《洛神賦》刻本。

    學習王獻之的行書,除要熟練把握用筆和結體外,還必須追求灑脫清雅的神韻。王獻之的行書用筆瘦挺,體勢喜瘦長和外展,更多地運用了連筆和牽絲,所謂“一筆書”,變方為圓,化繁為簡,隨意而書,非草非行,對其父書藝是一個補充,合二為一。他的書法更能表情傳神,書風婉麗妍媚,正是東晉書家追求的新書體風格,使“二王”的概念更加豐滿,是對書法意韻的一大貢獻,對後世影響甚大。

    本人習作,請教正。

  • 10 # 一笑貫長天

    王獻之最精彩的書法是什麼?

    王獻之最精彩的書法是草書,如果說王獻之有強於他父親的書法,那就是草書!

    可是,為什麼學王獻之的草書人不是很多呢?因為王獻之草書承上啟下的地位所造成的!你想前面有張芝那個大神存在,誰願意學張芝?或許說不是不願意學,是太難學了!後面呢?張懷被後人捧到什麼地位了?草聖!可是世人忽略了兩位草聖都是王獻之的學生,他們兩位繼承王獻之的書法遠比王羲之的多,而且,草聖是後人加給他們的,如果讓他們自己說他們的草書強於王獻之,我想他們絕對不敢說!

    至於後面黃山谷的草書,可以說只是王獻之的皮毛而已!為什麼學黃山谷的多呢?因為黃山谷的草書比以上大神的草書容易的太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仗打不過投降有錯嗎?為什麼西方有些國家打仗喜歡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