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跳高的豬

    打仗打不過投降是很正常的。西方大多數國家打不過習慣投降,其實東方也有。

    東西兩週,春秋戰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相互攻伐,打仗投降是常有之事,文臣志士,強兵勇將遊歷各國也是司空見慣的,從未有任何不妥。

    但是,自獨尊孔家學說以來,各朝各代都講究忠,義,仁,孝,這種思想觀念深入人心,人們以投降為恥,特別是日本等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更是以忠義為人的最高品德。打仗失利,寧死不屈者青史留名,如文天祥,史可法。投降者,揹負惡名,萬人唾罵,如洪承疇。正是因為這種機制,才導致東方的戰役中,投降比西方要少很多。

    再看看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西方講究血統,東方更注重民族。

    有時候看西方的歷史,很多國家其實同根同源,比如義大利,法國,德國最早其實是一個國家,更不用說羅馬帝國了。而北歐很多國家某個時期甚至共尊同一個國王。因此,在西方,各國基本沾親帶故,投降也是投降給自家人。

    東方的民族觀就不一樣了。一旦投降就是民族罪人。

    總的來說,人苟活於世,投降與否,還得看具體的情況。說,決不投降的,想必還在讀書,未真正經歷過社會的洗禮,沒有任何壓力。說,輕易投降的,想必已經沒了節操,被社會同化。我想說的是,在中間可好,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實是最高明的。

  • 2 # 今古講堂

    這是由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的體系不同所決定的。

    在西方人看來,人的生命權是至高無上的,生命是一切價值的基礎。因此,事事只要盡力而為就行了,儲存生命是第一位的,戰爭也是一樣。如果士兵在戰場上盡了全力卻依然失敗,甚至在即使做出犧牲也無法挽回敗局的情況下,為了保全生命而向敵人繳械投降是可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對被敵人俘虜計程車兵,回到國內後照樣可以作為英雄看待。

    例如美國,傳統文化裡並沒有“與敵人同歸於盡”,“馬革裹屍戰死沙場”一說,對他們來說,首先要保全生命,美軍軍法中規定了在幾種情況下可以投降,如遇到孤立無援、彈盡糧絕、部隊傷亡巨大,可能全軍覆沒等情況,根據美國法律是允許投降的。此外, 美國民眾也不歧視戰俘,他們認為只要士兵沒有背叛國家的行為,都是英雄,他們不認為個人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投降是件丟人的事。美國政府也寧可士兵在絕境下投降,而不願意士兵戰死。因為一旦士兵戰死,政府要賠償鉅額的撫卹金。同時戰死還會讓家庭破碎,戰場上死亡的人數一多,美國政府將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所以美國政府寧可花點錢贖回戰俘,而不願意士兵在戰場上送命。

    在東方國家,包括大部分大陸法系國家,大多都鼓勵士兵為勝利獻身。二戰時日本明知要戰敗,還動輒揚言要“全體玉碎”。為了防禦美軍的登陸,揚言要“一億玉碎”。其實質是蠱惑民眾為法西斯軍國主義送命。

    中國古代從商鞅變法時,就開始實行連坐法。由此秦軍成了“虎狼之師”。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頒佈了《革命軍人連坐法》。規定了作戰時如軍長不退,師長退殺師長;師長不退,團長退殺團長,以此類推,直到班長不退,士兵退殺士兵。沒有軍令不準後退逃跑或者投降。正是在這種嚴厲的措施下,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在武器裝備明顯不如日寇的情況下,能夠與敵人血戰到底,堅持抗戰,最終取得抗戰的勝利。

    在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正是由於湧現了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等一大批寧死不降,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的戰鬥英雄。才能夠在戰場上戰勝了強大的美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從而揚中國威軍威。毛澤東曾經說:美國是鋼多氣少,而我們則是鋼少氣足。這些戰鬥英雄是值得我們尊重,也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

    中國現行刑法也對軍人在戰場上貪生怕死,甚至投降的行為做了規定。根據刑法第423條規定的投降罪:在戰場上貪生怕死,自動放下武器投降敵人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投降後為敵人效勞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 3 # 白河夜船

    打不贏可以投降,但是得看情況。東方和西方價值觀不一樣

    1.力竭而降,西方文明,任何一支西方軍隊在戰鬥中拼盡全力卻發現陷入絕境時,都會向敵軍投降,而且他們也仍然認為自己是光榮計程車兵,他們盡力為國家而戰了,繼續下去只是無謂的犧牲,根據國際協議他們的名字將會被通知全國,使其家屬知道他們還活著。無論他們是作為士兵還是普通公民,家庭成員都不會感到恥辱,因為在西方文化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權高於一切。

    2.而且在西方社會中,像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戰爭中。軍隊當中大量使用僱傭兵。而且數量十分巨大。有時打仗可能對面的敵人就是自己的親人,僱傭兵有時會倒戈,不會真的為了一些錢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不會拼死戰鬥。

    3.還有不得不提歐洲的騎士精神,騎士精神就是要尊重你的敵人。到了近代,西方人權至上的思想佔據主流,生命第一,盡力了後而投降,國家和上級都不會苛責。

    4.中世紀的戰爭,西方人是騎士對騎士,一方被俘投降是很司空見慣的事,不丟臉只丟金幣。對於戰勝方,優待俘虜是最基本的騎士精神,在這些有身份、爵位的貴族之間,能用贖金解決的絕不會用刀劍招呼。

    而在東方人們的價值觀就不一樣

    1.從古代開始,東方文化就將“犧牲精神”看的很重,不管是為國效力,還是戰死沙場,這些精神都是值得稱讚的。東方文化中存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榮譽至上的價值觀,所以在戰爭中,遇到彈盡糧絕的情況,戰士們都會拼盡最後的力氣殺敵,視死如歸。在東方文化的發展中,投降就意味著恥辱,而往往投降的敵軍會變成奴隸。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為國捐軀,所以東方人寧可戰死也不願意投降。國家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利益。

    2.而且將領如果投降,自己的親人也會受到牽連。李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只是一場誤會)而為國捐軀將會受到無上榮耀,光宗耀祖,記入史冊。鄧世昌黃海海戰為國捐軀,朝廷給他家送了塊金匾,還送幾十萬銀子。

    3.我們中國的古人都是奉行捨身成仁,或者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思想,而東方很多的國家都受到了這些思想的影響,因此打起仗來,就算是彈盡援絕也要誓死一搏。

  • 4 # 光的影子ty

    人家是內鬥,咱們是生死之戰,不一樣

    歐洲就那巴掌大的地方,各國皇室又聯姻,聯來聯去,其實都是一家人。

    所以歐洲國家的戰爭,也就是一家人內部的利益之爭,如,到底是伯伯當國王,還是叔叔當國王?這塊領地歸表哥,還是歸表妹?

    士兵也是,就相當於王室的職員——我付你錢,你幫我搶地盤。

    既然只是內部的利益之爭,沒必要下死手。贏的人皆大歡喜,輸的人也只是流放(流放的日子過得並不賴),甚至還保留著爵位和特權。

    士兵也一樣,打的贏就打,事後論功行賞;打不贏就投降算了,無非少拿點錢,犯不著把命搭上。

    甚至打仗還講究什麼騎士精神……純粹閒的蛋疼。

    但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不一樣。

    早在秦始皇,中國就完成了統一。中國發生的戰爭,往往是與異族之間的生死之戰,一旦戰敗,則亡國滅種,從高層到普通百姓,全都遭殃。

    例如,靖康恥,宋朝皇室被屠殺,連普通的女性也被當做“兩腳羊”——可以隨時宰殺當乾糧的牲口。蒙(和諧)古,更是有屠城的傳統,還準備把長江以北全變成草原牧馬。至於滿清,嘉定三屠、揚州十日。至於抗戰……

    所以,這決定了中國一旦發生外戰不能輕易投降,一旦投降,不僅自己,連整個國家、民族的生存權都將被剝奪。

  • 5 # 覺力510

    一民族價值觀是深植於其文化、歷史、宗教等土壤裡,對於同樣的事往往會有不同或相反的選擇,東西方的各種差異皆來自於此

  • 6 # 歷史流域

    在東方文化圈,投降是可恥的行為,華人講究殺身成仁,最看重氣節,自古以來都推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對投降的行為持反對態度。比如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征戰漠北時帶了5000人馬給李廣利的主力軍當疑兵,誘敵深入。結果匈奴的主力軍8萬將他們圍住,然而援軍遲遲不到,彈盡糧絕,李陵做了俘虜,漢武帝聽到這個訊息是勃然大怒,將李陵一家滿門抄斬,就連替李陵開脫的司馬遷都被判了宮刑。歷史上對寧可戰死沙場也不投降的將士們都給予了高度的褒獎,對烈士遺屬也優待有佳。

    不過也有被俘後,棄暗投明投靠新主的降將,比如三國時的張遼原本是呂布手下,曹操殺了呂布後,張遼歸順了曹操,表現也十分出色,成為曹操的中堅將軍。黃忠本是長沙太守韓玄的部將,後來跟了劉備,衝鋒陷陣,勇冠三軍,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了,這只是個例,更多的選擇了寧死不屈,比如蘇武、顏真卿、張巡、南霽雲、文天祥、楊靖宇、狼牙山五壯士等等不勝列舉。

    同樣是東方文化圈的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官方向他們傳輸天皇至上的精神,所有人都必須聽從天皇的命令,一旦違背,死後就會受到懲罰。因此他們不能後退,必須前進,被洗腦計程車兵,完全變成了殺人的機器一般,一旦投降,他們連個烈士的名分都沒有,還會給自己的家人蒙羞。所以二戰是鮮有被俘的日軍,更多的是選擇戰敗自殺。

    但是在西方,普遍認為投降是可以接受的。他們認為軍隊戰損比達到60%就認為失去戰鬥力,是可以投降的,而且投降後也會受到優待。美國之前的一位總統候選人甚至曾經做過越南戰場的俘虜,確得到了美華人的認可,在西方人眼裡,只要人不死就是英雄,這正與我們相反,我們是隻要死就是英雄。

    二戰時,美國從未禁止軍人投降。美國飛行員往往攜帶的白色布條,一旦被擊落時,便可及時投降,增加活命的希望。因為根據《日內瓦公約》規定,戰勝方不得殺害俘虜。二戰雖然殘酷,但也有不少有良知的軍官,善待俘虜。德國進攻蘇聯時,寒冬來臨,德國戰車被大雪封了路,蘇軍發起反攻,德軍30萬大軍被圍,德軍統帥保盧斯為了儲存這30萬德國年青人,放棄抵抗投降,成為德國史上第一位投降的陸軍元帥。但戰後,保盧斯卻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至於投降界的領軍人物,義大利軍隊就更不用說了。

    為了讓軍人在戰敗中保留活命的希望,美軍於1955年8月,特定頒佈了《軍人行為準則》,明確了對投降的規定:I will never surrender of my own free will. If in command, I will never surrender the members of my command while they still have the means to resist.我絕不出於個人意願主動投降。如果作為指揮官,我在所部還有抵抗能力之時絕不下令投降。一般而言對這條規定的解釋是,士兵只有在因為彈盡糧絕等等已經無法繼續對敵造成有意義的殺傷,而且又無法逃脫,不投降就是白白送死的時候,投降才被認為是“榮譽”的。

    對於投降的態度,東西方有很大的差異,事實上每個人對投降也有各自的看法,有願意為了榮譽戰死的,有認為生命誠可貴的,甚至是同一個人,處在不同的環境都會對生死有不同的看法。

  • 7 # 莊山3

    這個問題渉及東西方文化。在西方是被接受的,西方尊重生命,以人為中心。即在糧彈盡、援絕,戰損過半的條件下允許投降。在東方不接受。東方崇尚信仰,重名節。西方几乎所有的國家都有投降的歷史,法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挪威,義大利……,西方接受投降,光棍兒不吃眼前虧。而東方或多或少都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其次也受到了印度文化,兩河流域的波斯文化的影響,一直都在開疆擴土,很少有投降的先例和經歷。其中以日本接受的武士道精神;中國計程車可殺而不可辱的精神為主,出現了蘇武,文天祥,岳飛等有氣節的英雄。有了風瀟瀟兮易水寒的荊軻,有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慷慨悲歌!當然,中國文化深受中庸的影響。於是就有了關羽投降,降漢不降曹,屯土山約三事。馬占山降日又反。衡陽保衛戰方先覺彈盡援絕突圍無望萬般無奈等等不一而足!總之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成者可歌!敗者可泣!畢竟誰也不願投降而遭唾罵。我們作為旁觀者評論者要從客觀的角度分析。設身處地,當時要是換作是我?也許投降得更快!

  • 8 # 騎了個大怪呀

    這個要具體分析的,作為一個將領,是防是攻,是戰是降,是逃是守是要根據戰場形勢作出判斷的。但是,這個判斷不像我們平時做事有個判斷似的,錯了大不了再來過,他關乎全軍將士的前途甚至性命,我們有必要相信,一個優秀的將領,他所作出的作戰行動的判斷,是綜合了各個方面的考慮而決定的,所以投降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時勢之別。

    比如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志,他在起兵造反之前,不但廣積糧、緩稱王,還暗中與元朝私通,表示自己只想發發戰爭財,不想推反元朝的綜治。但實際上,他一家子大都在元朝的統治下死亡的(有的餓死,有的逃荒死),他的父親死後,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因為都是元朝地主家的土地,他去向他父親給打了一輩子工的地主家借錢、借墓地,得到的只有一句話:地主家也沒餘糧。可以說他對元朝的統治恨之入骨。但當他手裡有兵有刀,有人有糧的情況下,為什麼不拉開架勢跟元朝幹一仗,給家人報仇呢?原因就是當時的形勢對他來講還不允許他這麼做,所以他必須採用廣積糧、緩稱王,甚至向元朝低頭的策略。到後來,他實力具備 了,直接稱王向元政府開戰,直到把元順帝趕到沙漠吃沙子了。

    再比如說吳三桂(雖然他並算不得什麼優秀的將領),明末清初,雖然手握數萬雄兵,也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但面對氣勢正盛的清軍,他也投降歸順了。為什麼呢?最現實的原因就是幹不過,就像孫子兵法裡說的,知可戰不可戰者勝,對他而言,投降也是一種勝利。後來,康熙帝要削藩,這就動了他的核心利益了,對他而言,削藩成功了,他就失敗了,這個時候他就又變了,不再是之前投降的吳三桂了,旗子一摔:反他孃的。緊接著就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

    所以,投降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西方國家打仗愛投降的情況,因為不管東方西方都要遵循同一個戰爭規律,只是在具體戰爭行動中採取的策略不一樣罷了,畢竟有時候,投降也是一種策略。

  • 9 # 小青年娛樂文化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戰場之上很多時候都會出現十分悲壯的時刻,比如我軍抗日戰士,每每遇到彈盡糧絕的劣勢時,大多數都會選擇和敵人死戰到底,與敵人同歸於盡。即便是難以和敵人同歸於盡,也很少有人會選擇投降,往往都會飲彈自盡。

    不過不知道大家又沒過做過這方面的統計,其實戰場之上喜歡死戰的往往都是東方國家,而西方國家計程車兵,在戰場劣勢之時更喜歡的卻是投降,比如說三大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就是出了名喜歡投降。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就會提出疑問了,為何西方國家計程車兵喜歡投降,而東方國家士兵卻喜歡死戰到底呢?我們不妨從幾點例子中來找找原因。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之中,德國的第六集團司令官保盧斯,在面對聲勢浩大的蘇聯部隊時,看到了自己和蘇聯軍隊之間的差距,於是他在沒有放一槍一炮的情況之下,直接選擇帶領己方計程車兵投降。雖然這個訊息傳回希特勒的耳朵裡時,差點把他氣死,但是他還是派出了大量的部隊,對保盧斯展開了營救行動,不僅如此,保盧斯在死後,還享受了德軍授予的最高規格葬禮。

    其二,美軍在面對彈盡糧絕的情況之下,也出現過投降的情況。因為在美軍的部隊中,對於士兵來說,其實投降並不算是恥辱,相反,士兵在投降之後,國家還會不計代價的將其解救出來,這或許就是西方國家的一種戰爭法則吧。

    而東方國家就不是如此了,前面說到我們國家計程車兵總喜歡死戰到底。而日本人同樣也是如此,因為在他們心中,日本天皇就是他們的神,神下達的命令就必須要完成,如果完不成就只能選擇切腹,因此來表示自己對於天皇的衷心,而投降往往則被視為不忠的表現,因此日本人在戰場之上,往往投降的也很少。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東西方戰士在作戰的時候顯然有著比較顯著的差壓,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西方國家比東方國家更早的進行了工業的革命,因此他們打仗拼的是資源,而我們打仗拼的則是意志力。還有一種原因,則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因此士兵們受到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在西方士兵眼中,投降並不可恥。但是在我們東方的文化中,戰場投降卻是最最可恥的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偽裝者》中汪曼春明明很愛明樓,為什麼還對明臺動刑逼他承認明樓是其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