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關羽出攻打樊城,在初期大獲全勝,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當時威震天下,曹操都有了遷都之意,我認為當時最害怕的是孫權。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時,諸葛亮向劉備提出隆中對戰略,即先取荊州為立業根本,然後在取西川,待天下有變,兩路夾擊曹魏,大業可成。隆中對戰略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回北方,而劉備得到了荊州並且稱勢拿下了長沙桂陽零陵等地,並且收降了魏延黃忠,這時劉備集權實力大增,並且開始實施隆中對戰略第二步,取西川,在劉備集權拿下西川后,這時隆中對戰略實施的條件完全俱備了,這時候劉備集權勢力達到了巔峰期。

    可這時候孫權做不住了,孫權知道如果劉備集團要二路出兵北伐曹魏,那首先要解決的是東吳,因為劉備在荊州後方不穩定時就出兵伐魏,所以東吳判斷劉備在伐魏前必先伐吳,這就意味著東吳就要在打一次赤壁之戰,擺在東吳面前就兩條路,要麼投降要麼和蜀軍決一死戰,而有軍師諸葛亮在,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犯的錯誤劉備就不會犯,這樣一來東吳就必敗無疑。

    在這樣的險惡形勢下,東吳為了自保就必須聯合曹魏,就在關羽率荊州軍攻打樊城曹仁時,孫權乘荊州空虛出兵在背後偷襲,結果關羽不敵曹魏兩路夾擊,荊州丟失關羽敗亡。

    要說劉備知不知道關羽出兵?我覺得這就是笑話,首先說關羽雖然說是蜀漢集權的二把手,但是也不能擅自出兵,出兵攻打樊城這麼大的軍事行動關羽怎麼可能不請示劉備。關羽出兵因為是劉備命令的,因為當時劉備諸葛亮剛打下漢中,雖然說大獲全勝,可劉備集團也是傷了元氣的,當時曹操把漢中百姓大部分都提前遷走了,所以說劉備漢中戰役是得其地不得其民,在當時曹魏的總體實力要強於蜀漢,如果曹操在整軍殺回,蜀漢很可能就擋不住了,為了減輕壓力,劉備就下令關羽出兵打樊城曹仁,目的是轉移曹操的注意力,這一策略其實也沒錯。但就是劉備諸葛亮都沒想到關羽守荊州十年會沒有訓練水軍來防禦東吳,也沒想到關羽的人際關係會那麼差,而且當時上庸劉封隨時可聽關羽命令支援,但是在戰況緊急時劉封會對二叔見死不救,劉備內弟糜芳會投降,這都是關羽的失敗原因,但這些遠在成都的劉備諸葛亮是想不到的。

    關羽在東吳偷襲荊州後敗得太快,全線瓦解,以至於劉備還來不及派軍接應關羽就敗亡了,這都是關羽責任,怨不得劉備諸葛亮,更沒有陰謀。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孫劉聯盟的目的在乎共抗曹魏,前提條件是曹魏強,孫劉弱。如此便達到一個微妙的均衡。

    關羽北伐,圍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導致孫權認為蜀漢強大了,打得曹魏節節敗退,平衡被打破,一旦蜀漢強勝打敗曹魏,那麼下一個被滅的就是東吳。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是個政治家,不會跟你講什麼感情,孫權的最高戰略就是保證東吳政權的長治久安。

    而關羽佔據荊州之地,荊州地處長江邊,是長江中上游重要的戰略城市,而孫權控制的東吳地區是長江下游,孫權賴以生存的戰略通道掌握在關羽手裡,等於在孫權頭上懸了一把利劍,關羽勢弱,孫權還不擔心,關羽一旦勢強,孫權就無法坐的住了,荊州之地對孫權來說,事關生死存亡。孫權不能坐視關羽強大,關羽一強,孫權勢必會背後動手,消除威脅,無所不用其極,哪怕聯盟分裂也會這麼做的。

    劉備是想不到、顧不了、來不及。

    劉備顯然是忽疏了孫權對荊州的志在必得。整個襄樊之戰未派出一兵一卒,對於戰略劉備顯然不如孫權,從劉備前期到處流亡可以看出,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達到目的?就連長坂之戰後,還想投奔蒼梧太守,真去了蒼梧三國就沒劉備什麼事,是戰略大師諸葛亮給劉備指明瞭道路,至於當時的諸葛亮是否有提醒,或者提醒了劉備不聽,史書沒有記載,不知得知。

    公元219年襄樊之戰爆發,當時的劉備平生第一次親自打敗曹操,這讓劉備內心膨脹,不可一世,認為關羽拿下樊城指日可待,所以劉備忙著稱王封將,完全想不到孫權會背盟偷襲,當時劉備很忙顧不了關羽,到關羽真的失敗時劉備想救再也來不及了。

  • 3 # 淡定哥13713627747

    在這個問題上是孫為目光短淺造成的,孫權不過背後捅刀子,搶地盤,劉備根本想不到,關羽也想不到,曹操勢大,地盤大,人口多,關羽根本滅不了,區域性失敗死點人無所謂,招點人馬補充一下就行了,而且北方馬多,騎兵戰力強,孫劉聯手都亡不曹操,所以是孫權腦子進水造成的

  • 4 # 麻辣歷史趣聞

    關羽北伐曹仁,水淹七軍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當時的三國戰略均衡被打破!已經讓孫權心生忌憚!我們看一下,襄陽之戰時(公元219年)的三國地圖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當時拿下西川,孫權當時就想像劉備討要荊州,劉備沒有同意。孫權便派遣呂蒙拿下了長沙、桂陽和零陵三郡,當時孫劉聯盟的關係已經很微妙了!

    孫劉同盟的原因,是為了抵抗曹操,以利同盟的!然而就在孫劉關係如此微妙的情況下,關羽仍然不思與孫吳處好關係,甚至孫權想要與關羽和親都被關羽拒絕!這是合盟大忌!果然,孫權大怒!

    公元219年,關羽在沒有與孫權通氣的情況下,獨自率大軍攻打襄陽,曹操大驚,令于禁和龐統派出了七路大軍支援襄陽,卻被關羽水淹全滅,攻佔襄陽!

    襄陽本是軍事要地,北臨長江天塹,過江就到河南南陽境內。離許昌和洛陽不過300餘里,不出5日就能到曹魏首都,幾乎已兵臨城下!曹魏大軍被滅,關羽聲勢彷彿拿下河南已經探囊取物。

    況且此重地被關羽拿下,孫權一點好處都沒有撈到,焉能不眼紅?“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孫權大概當時是這麼一個心理!拿下襄陽後,劉備北據長江天塹,西據川蜀地利,幾乎已佔不敗之地,北可伐曹,東可攻吳,孫權又焉能不懼?

    我們都知道合盟的目的,是為了分“利”。如果關羽與孫權合謀共同出兵,關羽攻荊州,孫權攻合肥,同時向豫州(河南)逼近,並承諾得利後共分曹魏,使孫權不疑,使曹魏疲於分兵,至少可保襄陽不失!

    諸葛亮隆重對策中,襄陽的戰略價值是極高的,而蜀漢兵分“荊州、益州”兩路,一路有難,另一路是很難救援的!所以孫吳聯盟的緊密性,直接影響蜀漢的戰略規劃!

    當時劉備剛攻佔漢中,漢中百姓都被曹操遷走,蜀漢根本無力支援關羽。而且古時交通和通訊是非常落後的,可能等劉備知道關羽拿下襄陽之時,關羽已經到了敗走麥城的日子了

    可惜關羽只知軍事,而不能縱觀大局,再加上他高傲的性格缺陷,後方遭到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最終敗走麥城,荊州也被孫權所得!

  • 5 # 簿君

    主體——就是因為老劉家壯大了,老孫家眼紅了,同時心也慌了,而老曹家呢,則是拼命的離間孫劉。

    次體——也可以說是導火索吧。關羽拒絕了孫權的和親,並且把孫權罵的一文不值。

    對於這樣的觀點思路,我認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個人認為,還是要將主體和次體,這兩個反一下。

    孫權有什麼好怕的,雖然當時關羽贏了這幾仗,但是真正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魏,蜀,吳這三國實力的差距,魏國實力遠遠強於其餘兩國的。

    而關羽只不過是打到了許昌的幾百裡外而已,曹操考慮遷都是必然的,但魏國真正的實力,依舊恐怖如斯。

  • 6 # 如切如磨

    感謝答友邀請。我是認為孫權就沒什麼好怕的,何來怕什麼的疑問?

    孫權本來就是個最善於權衡利害,把握形勢攫取利益的英明君主。只要能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不僅會放低姿態運用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更敢於果斷出擊採用直接的軍事攻擊手段。三個勢力中,曹劉有著不可調和的根本利益衝突,孫吳的騰挪餘地是最大的。所以孫權的基本國策就是聯合弱勢一方對抗強勢一方,又不會被兩家同時夾擊,有什麼可怕的。

    東吳上下急切要完成的戰略目標,就是取得荊州之地,完善整個長江防線,更加有力的保障東吳國土安全。在這個至關重要關乎國家戰略的利益驅使下,孫權還有什麼好怕的。

    此時孫劉聯盟實際已經破裂,荊州三郡之爭雙方是開火交戰了的,已經形成事實上的敵對。東吳君臣,從執掌軍權的都督呂蒙、陸遜到主公孫權都貫徹了要攻擊關羽,奪取荊州的決心,所以孫權根本不怕孫劉聯盟的破裂。

    而對於曹操一方,他們此時正遭到關羽強勢的攻擊,也正是他們吸引住了關羽的全部注意力,拖住了關羽的主力部隊。敵人的敵人就是天然的盟友,孫權放低姿態討好奉承曹操不過是為了更加迅速順利的擊敗關羽,奪取荊州。且意圖拖曹操下水分擔日後劉備的全力報復。此舉依然是孫權為達目的使用的政治伎倆,可不是怕曹操。事實上,此後東吳還是靠自己打敗了來報復的劉備,且一旦危險解除馬上又反了曹魏。

    至於關羽,孫權就更沒有怕他的理由了。關羽一連串的勝利只能招來曹魏更強烈的針對和攻擊。兩家的全力對抗消耗肯定是孫權最樂意看到的。而且造成了關羽後方的薄弱空虛,讓呂蒙得以乘虛而入,毫不費力的奪取了荊州。且在下手之前,東吳就完全吃透了關羽,針對他作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套路,早已是成竹在胸。所以孫權沒有半點必要害怕毫無防備的關羽。

    奪取荊州一役,是東吳蓄謀已久,做了充足準備才實施的。可以說考慮到了各個方面,所以對孫權而言,既然果斷決定實施計劃,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好怕的了。

  • 7 # 九州歷史

    關羽發動樊城之戰時,孫劉聯盟在表面上還是存在的,孫權也一直答應幫助關羽。關羽主力北上之後,呂蒙獻上“白衣渡江”計劃,孫權對此事拒絕的。孫權之所以決定偷襲關羽,跟關羽作死有很大關係。

    首先,關羽侮辱了孫權。孫權是江東之主,地位比關羽要高,他派諸葛瑾向關羽求親,遭到關羽言辭拒絕,還辱罵使者。關羽完全有更委婉的辦法,比如要請求主公(劉備)等,編個理由回絕就是。

    第二,孫權擔心遭到得勝的關羽攻擊。關羽在樊城前線,催促孫權的援軍。孫權已經答應幫忙,不知怎麼回事,反正部隊行動很慢。江東軍隊出發的時候,關羽打敗了于禁的七軍,不可一世的關羽放話說:“等我攻破樊城,一定滅了孫權這個龜兒子!”

    第三,關羽搶了孫權的糧食。關羽的軍糧一直很緊張,後方的糜芳、傅士仁供應不上,這時候,關羽俘虜了于禁的七軍大約三萬人。于禁向關羽求情,關羽沒辦法,就動用了孫權在湘關(湘水關隘)的糧食。

    孫權得知自己的糧草被搶,勃然大怒,立即批准了呂蒙的“白衣渡江”計劃。

  • 8 # 小弟木村

    孫權不是害怕,是不得不害怕!!!

    1。劉備勢力發展的太快了,快的超過了孫權的想象,從當時劉備佔據荊州大部分地區,到劉備進益州,北伐漢中,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前後只用了十一年的時間,這勢頭太猛咯。2。鎮守荊州的關羽,太過無禮,傲慢,對孫權,對江東一直採取輕視狀態,數次侮辱孫權,讓孫權大為惱火。3。此時關羽在樊城擊敗了曹操的援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孫權擔心曹操被打敗,元氣大傷,劉備就可以佔領荊州全境,進而進軍揚州。

    4。魯肅去世,現在江東的大都督呂蒙,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能力,不知道能否抵抗劉備和曹操,孫權心中不定。

    5。孫權不肯偏安江東,荊州是戰略要地,不奪取荊州,江東就會處於被動的局面,劉備和孫權平分長江,劉備的荊州水軍不是曹操的北方戰士,一旦劉備有心進軍江東,很有可能江東會失敗的。

  • 9 # 史苑空間站

    首先要明白孫劉為什麼要聯盟,是當時孫劉較弱,要結盟對抗強曹。赤壁之戰後曹操雖敗,但仍強大還是需要聯盟對抗。而關羽關羽北伐曹仁、擒于禁、斬龐德、勢震荊襄、威震華夏已經呈現出打破這種格局的勢頭,孫權不得不怕;

    借荊州給劉備只是權宜之計,是想打造一個可以聯盟的夥伴,並把他擺在前沿,讓他和曹操去鬥自己好坐收漁人之利,現在這個夥伴已經強大到可以獨立打敗曹操(漢中之戰、襄樊之戰),也直接威脅到自己的利益,孫權不得不怕;

    荊州自借出去就猶如肉包子打狗,幾番討要均無結果,劉備集團的逐步強大讓他頭疼,更加感覺收回荊州無望,而魯肅版的《隆中對》,闡明瞭荊州對孫權成就大業的重要性,直接關係江東的生死存亡,孫權不得不怕;

    荊州守將關羽看不起江東英豪,稱之為:“江東鼠輩”!也看不起孫權,孫權差人提親,關羽趕跑使者並大罵:“虎女豈可嫁犬子乎”!令江東文武恨得牙癢癢。也讓孫權顏面掃地,想聯盟都沒法向眾文武交代,而且關羽坐大隨時都會威脅到江東,孫權不得不怕。

  • 10 # 大飛熊騎士

    孫劉既然是聯盟關係,關羽北伐順利,對孫權來說,應該是好事才對呀。比如,孫權可以趁曹魏主力被關羽吸引之際,派兵攻略北江夏,淮南,甚至是徐州之地呀,為何孫權卻反而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呢?孫權到底在害怕什麼呢?其實,讓孫權害怕的因素還真不少。

    第一,孫權怕蜀漢坐大。三國互相制衡的根本是實力的制衡,甚至任何一種戰役都會改變實力的強弱,但是誰也滅不了誰。所以,即便蜀漢北伐的最終目標成功,關羽打通襄樊,進佔整個中原,劉備進佔關中,曹魏依然還有四州之地,還有徐州之地,實力依然不能小看。所以,蜀漢坐大了,孫權就是三國中“小弟”的身份,這還不要緊,東吳恐怕會成為最早滅亡的勢力。

    第二,除了綜合實力,孫權還怕一點,就是政治。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資本,劉備有“劉皇叔”這塊牌子,還有“恢復漢室”的政治目標,孫權說到底就是一介諸侯。所以,歷史上孫權是最後一個稱帝的,不是實力不行,關鍵政治上必須得成熟。所以,蜀漢實力坐大,孫權當了“小弟”不說,稱帝那是遙遙無期。

    第三,孫劉聯盟並不穩固,特別是“借荊州”一事的矛盾,就註定劉備和孫權早晚要鬧翻。拋開誰是誰非不說,首先是孫權趁著劉備,諸葛亮入蜀,讓呂蒙偷襲了三郡,關羽率軍和東吳對峙,直到劉備回荊州,才敲定了“湘水分界”。孫權能成功拿下荊南二郡,關鍵是用偷襲的手段,再加上曹操平定了張魯,張郃打進巴西郡,劉備只能草草的結束這場爭端,否則劉備是寸土不讓的。所以,孫劉的矛盾已經從隱形到公開化,孫權也怕有有一天,蜀漢會突然動手,佔領整個荊州。

    第四,孫權怕劉備,當年劉備在中原轉戰多年,屢敗屢戰,許多諸侯如袁術,呂布,袁紹等都滅亡了,只有劉備來到荊州還生龍活虎的,再加上關張,諸葛亮,以及支援荊州大部分士人,實力不容小覷。所以,劉備佔據了荊州五郡時,孫權不惜嫁妹來拉攏劉備,甚至一度要軟禁劉備,要注意的是,當時東吳四大都督之首,周瑜還在呢,可見對劉備忌憚之深,豈能容之。

    第五,孫權不但怕劉備,也怕關羽,這裡有兩個因素:第一,關羽鎮守的荊州,雖然只剩下三郡,卻依然佔據著長江上游,對孫權不利;第二,關羽被劉備倚重,曹操賞識,是“萬人敵”這種等級的大將,孫權如何不怕?而且,孫權和關羽也有恩怨,先是孫權要聯姻被關羽拒絕,北伐時孫權本來答應要出兵卻食言,水淹七軍後,關羽奪取了東吳的湘關糧倉,所以,關羽北伐,威震華夏,對孫權來說,有害無益。

    第六,孫權怕張遼,東吳沒有趁著關羽北伐的勢頭,在合肥,徐州一帶採取軍事行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被張遼打怕了。所以,東吳的戰略早在關羽北伐前就轉向了,呂蒙建議孫權建立起一條以長江天塹防務為主的戰略,而這條戰線的頂端,就是關羽控制的江陵。

    第七,東吳水戰最優,陸戰次之,攻城最差。淮南兩座重鎮,合肥和壽春都有曹魏重兵把守,想偷襲不可能,只能硬攻。徐州一帶是平原,孫權即便打得下來,如何應對曹魏騎兵反撲?如何守住?都是問題。所以,只有偷襲荊州有希望,前面偷襲三郡不就成功了?但是,江陵也不好打呀,比如,周瑜打江陵就費了大勁,還負了傷才拿下來的。好在蜀漢出了兩個叛徒,一個糜芳,一個士仁把江陵和屏障公安給賣了,這對孫權來說,才是大好的時機。所以,孫權也怕自己的戰鬥力不行呀。

    第八,孫權怕統治不穩固,東吳之所以戰略轉向,除了被張遼打怕了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北人南遷”的情況,正在減少。這源於曹魏的統治越來越來穩定,所以東吳啟用本土士人成了顯而易見的趨勢,這從陸遜等人的崛起便可以看出。所以,孫權偷襲荊州,建立長江天塹的防線,也有利於自己的統治,有利於了安定本土士人的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延禧攻略》中的純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