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累230052976
-
2 # 銳眼看視界
我們在看《西遊記》時,看到唐僧師徒到觀音院這一回時,觀音院的金池長老看到了唐僧的錦襴袈裟華貴,因此起了貪念,還想要放火燒死唐僧和孫悟空,只為了能永遠佔有唐僧的錦襴袈裟。卻被孫悟空識破,護住了唐僧,又吹了一股風,金池長老害人不成反倒燒了自己的禪院,自己還被掉下來的房梁給砸死了。那麼金池長老為什麼一定要得到唐僧的袈裟呢?
其一,唐僧的錦襴袈裟十分的華貴精美,從菩薩的口中可以知道,錦襴袈裟是神物,除了是冰蠶絲織造的,上面還有如意珠、摩尼珠、舍利子等寶石,“閒時摺疊千層包裹透霓虹”,可見是寶物無疑。而金池長老雖然在觀音院中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長老,但是他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卻是很高。
戴的帽子上面鑲著貓眼石,身上穿著孔雀毛織的衣服。給唐僧奉茶的茶盤是羊脂玉,茶杯是法藍鑲金的。可見金池的七情六慾並沒有去淨,見到這樣的寶物又怎麼會不動心呢?
其二,金池長老年紀有二百多歲了,他自己已經有幾百件的袈裟了,卻還惦記著唐僧的袈裟,照現代人看來,這個金池長老應該是有點收藏的癖好,對收藏袈裟或者是寶物有一種執著。
這就好比有人喜歡收藏郵票,有人喜歡收藏字畫一樣的道理,看到更好的總是想先收到自己的手中是一樣的道理。金池看到自己幾百件的袈裟都比不上唐僧的一件,就很想得到唐僧的袈裟也是很正常的。
其三,金池長老很喜歡炫耀,從他向唐僧炫耀自己的用具都是寶貝開始,到詢問唐僧有沒有什麼寶物,從頭到尾都透露出滿滿的炫耀之意,對孫悟空拿出來的袈裟一下子就把他的寶物給比下去了,金池肯定是有些惱怒的。不過卻比不上把這件寶物據為己有的熱切,畢竟如果錦襴袈裟最後能落到自己的手中,對於金池來講,他擁有的寶物就又多了一件,炫耀的底氣就又多了一份。
-
3 # 尷尬歲月
其實當時作者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小故事盡然反應了當代人的人性,打個比方,你現在住80平米的房子,看到親戚朋友住120平分房子你是不是想換大的?你現在開幾萬塊的中國產車,看到幾十幾百萬的車是不是也想換個更好點的?攀比心理罷了,一個貪官今天貪了10萬,明天不出事,後天他就敢貪100萬,這又是貪得無厭!
所有故事的結局就是,你愛攀比就會活的很累,你要是貪得無厭遲早會還,
天空這麼藍,為啥不好好享受生活呢?
-
4 # 老鼠愛上貓
我們在看《西遊記》時,看到唐僧師徒到觀音院這一回時,觀音院的金池長老看到了唐僧的錦襴袈裟華貴,因此起了貪念,還想要放火燒死唐僧和孫悟空,只為了能永遠佔有唐僧的錦襴袈裟。卻被孫悟空識破,護住了唐僧,又吹了一股風,金池長老害人不成反倒燒了自己的禪院,自己還被掉下來的房梁給砸死了。那麼金池長老為什麼一定要得到唐僧的袈裟呢?
其一,唐僧的錦襴袈裟十分的華貴精美,從菩薩的口中可以知道,錦襴袈裟是神物,除了是冰蠶絲織造的,上面還有如意珠、摩尼珠、舍利子等寶石,“閒時摺疊千層包裹透霓虹”,可見是寶物無疑。而金池長老雖然在觀音院中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長老,但是他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卻是很高。
戴的帽子上面鑲著貓眼石,身上穿著孔雀毛織的衣服。給唐僧奉茶的茶盤是羊脂玉,茶杯是法藍鑲金的。可見金池的七情六慾並沒有去淨,見到這樣的寶物又怎麼會不動心呢?
其二,金池長老年紀有二百多歲了,他自己已經有幾百件的袈裟了,卻還惦記著唐僧的袈裟,照現代人看來,這個金池長老應該是有點收藏的癖好,對收藏袈裟或者是寶物有一種執著。
這就好比有人喜歡收藏郵票,有人喜歡收藏字畫一樣的道理,看到更好的總是想先收到自己的手中是一樣的道理。金池看到自己幾百件的袈裟都比不上唐僧的一件,就很想得到唐僧的袈裟也是很正常的。
其三,金池長老很喜歡炫耀,從他向唐僧炫耀自己的用具都是寶貝開始,到詢問唐僧有沒有什麼寶物,從頭到尾都透露出滿滿的炫耀之意,對孫悟空拿出來的袈裟一下子就把他的寶物給比下去了,金池肯定是有些惱怒的。不過卻比不上把這件寶物據為己有的熱切,畢竟如果錦襴袈裟最後能落到自己的手中,對於金池來講,他擁有的寶物就又多了一件,炫耀的底氣就又多了一份。
-
5 # 晴左旋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一個“貪”字,金池長老素來有收集袈裟的習慣,炫耀的心理使他忍不住在唐僧師徒四人來到這裡時就讓對方大飽眼福。
孫悟空不以為然,只道這七八百件都不及他師父的一件錦襴袈裟,對於有收藏癖的金池長老說勢必是不會放過目睹這寶物的機會。在他的懇請之下,孫悟空便拿出來讓他瞧上一瞧,只見錦襴袈裟霞光陣陣,煥發出紅色的光彩,甚是搶眼萬分。老和尚正是應了那一句“一見傾心”,一個活了兩百多年的老道佛者絲毫不掩自己內心的貪慾,奸心盡顯兩眼。
於是他便以借回去好好觀賞為由,在自己房間內看的愛不釋手,甚至一度淚眼汪汪,在試穿一番後更是產生了將其據為己有的念頭。在廣智小和尚的攛掇下便開始了縱火燒死唐僧的計劃,人算不如天算,孫悟空何等精明,早已經用闢火罩將熟睡中的唐僧給保護了起來。而在金池長老試穿袈裟時,這一幕其實也被黑熊怪給看到,同樣起了歹心。
於是在一場大火蔓延觀音禪院的時候,錦襴袈裟自然也在局勢慌亂時被黑熊怪給搶奪了去,金池長老眼見袈裟沒了,心中最後的信念也死了,最後只得撞牆而死。至於這錦襴袈裟有什麼作用,其實在當初觀音贈予唐僧時就有表明,如來曾將這件寶物交給觀音時說過:“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迴”。
說白了,穿上這件袈裟是可以免遭輪迴的,不僅如此,觀音曾經也說過:“這袈裟,龍披一縷,免大鵬蠶噬之災;鶴掛一絲,得超凡入聖之妙。但坐處,有萬神朝禮;凡舉動,有七佛隨身。”有了它,等同於有佛的保護,這樣的寶物誰不想擁有呢?只不過就算它金池長老最後據為己有,也是沒有資格擁有它的,在原著中說“託化天仙親手製,不是真僧不敢穿”,想來也只有唐僧是最合適它的人選了。
-
6 # 光澤的美好時光
《西遊記》裡,金池長老是得道高僧,還是想要得到唐僧的袈裟是因為,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金池長老是已有270歲的得道高僧,他收藏的袈裟有七百多件,所以知道,唐僧的袈裟是觀世音菩薩送給唐僧的佛界至寶,此袈裟具有長生不老,更能保護唐僧免受妖魔鬼怪的迫害,金池長老看到這樣的袈裟豈能沒有想法?
-
7 # 無慾乾坤
許多讀者都有一個誤解,認為學佛修佛得道。就會長生不老。其實在佛祖一生的修道傳道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佛教追求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解脫生死輪迴之苦(涅槃)。因此在《西遊記》中,金池長老想得到袈裟,除了他本身個人愛好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想獲得學佛修佛所不能得到的更大的利益。
在《西遊記》中對金池長老的描寫尤其是從他的朋友圈我們不難看出金池長老追求的,是一種虛假的求佛之路。他所求的正是佛教教義所應該放下的,甚至就連我們普通訊眾都知道的不可求的,那些物質利益。他向黑熊怪要丹藥,和妖怪稱兄道弟,收集上百件的袈裟。很明顯,他被物質利益,和追求長生不老的慾念矇蔽了。這是與佛教最根本的教義相違背。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這就是現實社會,許多修佛求佛人的通病。什麼都放不下,還說在學佛。更是一些借佛教之名,求得現實利益人的真實寫照。有些時候我們讀名著。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情節。像《西遊記》這樣啊專寫神佛鬼怪的小說用這樣現實的筆法,寫出了現實社會當中的那些虛偽的道學先生,把他們揭露的體無完膚,不得不令人歎服作者的筆法。那個七寶袈裟,根據《西遊記》的來歷是觀世音菩薩賜予唐僧的穿上它就能眾佛護佑。孫悟空在不經意間炫耀了它的好處。在一個本身有收集袈裟癖好的老僧人面前,擺弄這領袈裟,真可以說是要了金池長老的命。結果也真要了他的命。世上無如人慾險。一個活了幾百歲人,在修行的道路上,還是被慾望打到了。可嘆!
-
8 # chen清英雅秀
我認為金池長老算不上得道高僧。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得道高僧”,一般是指參禪證悟,達到見道位的人稱為得道高僧。也稱為大善知識。但不包括錯悟,以及未悟言悟者。即使名氣再大仍是凡夫俗子。惠能六祖在《壇經·般若品》裡說:“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這話的意思是說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切行動正直無邪,就是切實的道行。
金池長老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行動也不正直無邪。
金池長老已經二百七十歲了,對於人類來說,是了不起的高壽。但是,他的高壽可不是他苦心參禪悟道而得,而是與妖怪做朋友,在妖怪的指點下延壽的。這個妖怪就是熊羆怪,他修煉能化成人形。唐僧問觀音院的院主金池長老是否是妖怪時,那院主慌忙跪下道:“老爺,我師父是人。只因那黑大王修成人道,常來寺裡與我師父講經,他傳了我師父些養神服氣之術,故以朋友相稱。”有了黑大王的養神服氣之術,金池長老才能活到二百七十歲。
金池長老一出場,文中這樣描寫:“頭上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上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亮。一對僧鞋攢八寶,一根拄杖嵌雲星”。再看吃茶用器:“有一個小幸童,拿出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的茶鍾。又一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真個是色欺榴蕊豔,味勝桂花香”。連唐僧都誇:“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吃穿用度都是珠光寶氣,非常豪華。
兩人一邊吃茶一邊聊天,金池長老就問唐僧有何寶貝,唐僧說沒有。嘴快的猴子就說有一件袈裟。金池長老覺得可笑,袈裟他有七八百件。於是開始炫富,把袈裟拿出來,掛在院中的繩索。“果然是滿堂綺繡,四壁綾羅!”孫猴子本性爭強好勝,不顧師傅勸阻,把錦襴袈裟展示了。你看,“紅光滿室,彩氣盈庭”。“那老和尚見了這般寶貝,果然動了奸心。”由上已知,金池長老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唐僧是唐皇御弟,只要他願意,唐皇隨時送他很多寶貝,比老和尚收藏的更多更好。唐僧一路西行,替人唸佛消災,做法事等,金銀珠寶,人家也送很多,只是他沒拿。對於真正的出家人,這些都是身外之物。
金池長老心術不正,貪婪成性,為了長壽,不惜與妖怪為伍。那麼,見到別人的好東西就要佔為己有,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如今他見了唐僧的錦襴袈裟,果然又動了奸心,接下來就是如何把袈裟弄到手了。
找了個藉口,天色晚了,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楚,拿到後堂,看一晚上,明早再還。金池長老在後堂看袈裟,哭了半夜。徒弟不落忍,只得獻計獻策,最後決定燒死唐僧師徒兩人,留下袈裟做傳家寶。這樣的事情,得道高僧幹得了嗎?
孫猴子將計就計,助他們燒光了觀音院,一早又去討要袈裟,不料袈裟不見了,金池長老無計可施,一頭撞死。
-
9 # 聲馨
出門人出家人珍奇財物不外露,露則輕者傷財,重者傷命。
唐僧四眾西行來到一座寺院往宿,住持老僧非常熱情,而且是個收藏迷,以收藏各種袈裟為主,現收藏的袈裟就有十二三櫃,並一件一件提起來請唐僧觀賞。在得知唐僧有一件珍奇袈裟後,請求借去觀賞一夜。結果在小僧廣智,廣謀的慫恿下,起了貪財的歹心,設計要將唐僧四人連同他們住的房子燒掉,以將袈裟佔為己有。然而強盜遇著賊,由於大火引來一個妖精,將袈裟盜走。妖精得到袈裟後,邀請白衣秀士和道士來慶賀,被孫悟空打死,原來一個是白花蛇精,一個是蒼狼。妖精原來是隻黑熊,被菩薩收服做了守山大神。
這個故事寓言著這樣一個哲理,出門人出家人不可暴露貴重財物,如果使貪婪奸佞之人看見,必動其心,即動真心,必生其計,計在必奪,輕則失物,重則傷身。
書中描寫的老僧是個二百七十歲的老人,是個走路還要小僧攙扶著,歷經風霜,經過許多磨難的人,看破紅塵進入佛門修行,是個悟透人生的隱者。這在他蟲堂掛的格言上就可以看出"靜隱深山無俗慮,幽居仙洞樂天真″。這是多麼純高的思想境界啊!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珍奇貴重的物品面前,沒有能守住邪惡的心猿意馬。結果害了自己,毀了自己清白的一生。
書中的老僧和黑熊怪其實就是一個人,廣謀就是白花蛇精,廣知就是道士。意思就是說,老僧有眼識不得好人,什麼廣智,其實就是個有著邪毒之心的白蛇精;什麼廣謀,就是個沒有道德,像狼一樣一肚子壞水,盡出餿主意的邪惡小人。黑熊其實就是指老僧的人心,說明人人心中都有個黑熊似的野心,如果守不住,就會跑出來坑害別人,也害了自己。為什麼用菩薩收伏他,就是寓意:一個人一定要時刻有慈善之心,至死不能放鬆,不讓自已心裡的黑熊走出來。黑熊成為守山大神實際就是這個道理。老僧的結局雖然使人可惜,可憐,但持寶人顯擺誇富你心理也是有責任的,於己於人也是時刻值得注意的。欲知詳情可讀《也說西遊》山西侯荃著有詳解!
-
10 # 花禪酒仙
一個原因是金池長老身為佛家弟子,長期受佛法薰陶,希望得到錦瀾袈裟,是受佛法影響,這種行為是在佛法允許範圍內的;
另一個原因是錦瀾袈裟對金池長老非常重要,因為金池長老很怕死,而這件錦瀾袈裟能夠讓金池長老免於一死。
金池長老受佛法影響金池長老是佛門高僧,對佛法的理解已經相當透徹了,而佛法從來就沒有說過,佛門弟子不允許謀求寶物和錢財,這一點是連如來佛祖都預設首肯了的。
唐僧師徒在到達靈山大雷音寺後,在珍樓寶閣取經時,曾被阿儺、迦葉兩位尊者討要人事,唐僧師徒沒有給兩位尊者,所以取到的是無字真經。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詠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從這裡就看出,佛門也不是無慾無求,連佛祖都對寶物和錢財這些身外之物很看重,金池長老作為佛門高僧,自然也不能免俗;
金池長老是觀音禪院的師祖,唐僧師徒幾人借宿觀音禪院,按照佛門規矩和佛法中的因果關係,應當要給觀音禪院借宿費;
但是金池長老看上了唐僧的錦瀾袈裟,而借宿的因果關係又不足以獲取這件寶物,所以觀音禪院眾僧就使用了卑劣的手段奪取袈裟。
金池長老深受佛法影響,佛法中的因果關係,是金池長老想要獲取錦瀾袈裟的重要原因之一,只不過金池長老心術不正,沒有正確的使用這層因果而已。
錦瀾袈裟的來歷和作用來歷
這件錦瀾袈裟原本是如來佛祖的寶物,如來為了將他擁有的三藏佛法傳到東土,降下佛旨讓觀音菩薩去尋找取經人,並賜下錦瀾袈裟和九環錫杖給取經人使用,當時把錦瀾袈裟交給觀音菩薩的時候,如來佛祖就親口說過,穿上這件錦瀾袈裟,可以免墮輪迴。
作用
菩薩來到大唐帝國後,在街頭假意售賣錦瀾袈裟和九環錫杖,當時宰相蕭瑀散朝回來,菩薩在街上拿著袈裟,也不避讓,故意吸引宰相蕭瑀的注意力;
果然,蕭瑀看著袈裟豔豔生光,就想要買下,菩薩張口就說要五千兩,蕭瑀很震驚,就問這個袈裟這麼貴,有什麼好處,菩薩在這裡再次講述了袈裟的作用:
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金池長老已經活了二百七十歲,在拿到錦瀾袈裟的時候,還對著袈裟號啕痛哭,徒孫過來問他為什麼痛哭,金池長老還說過,他已經不長氣了,不能夠獲得長遠,這裡的不長氣和獲得長遠,就說明了金池長老不甘心死去。
只要穿上這件錦瀾袈裟,就可以不入沉淪、不墮地獄,意思就是可以獲得長生,貪生怕死的金池長老,當然渴望獲得這件錦瀾袈裟。
唐僧的錦瀾袈裟是佛門寶物,任何一個佛門弟子都希望得到,已經遲暮之年的金池長老,作為佛門弟子,對這件錦瀾袈裟更加的看重,不僅可以滿足金池長老長生的願望,或許還能讓金池長老的佛法修為更上一層樓,所以金池長老才會不折手段,想要得到錦瀾袈裟。
-
11 # 我就是竹韻
性格決定命運,金池長老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池長老追求的也是花裡胡哨的東西和奢侈的生活:帽子上貓睛石光輝、褊衫翡翠毛金邊晃亮、僧鞋攢八寶、拄杖嵌雲星。
特別是他那個茶盤還是羊脂玉的,茶杯是藍鑲金的,茶壺是白銅的,很奢侈,簡直和紅樓夢中妙玉的茶具有一比。
金池長老最魔怔的地方,就是喜歡收藏袈裟,二百多年間收集了足有十二櫃七八百件,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所以他一見唐僧的錦斕袈裟比他的高階很多,就忍不住起了貪心。
作為一個高僧,本應該追求極簡的低調生活,和烏巢禪師一樣。但金池長老追求的生活方式和高僧一點不沾邊,更像是土財主,所以他出事在所難免。
再一個就是錦斕袈裟是佛祖賜予取經人的佛寶,乃佛家聖物,金光燦燦、華貴神聖,正是金池長老夢寐以求的寶物,所以他不惜鋌而走險。
再一個金池長老修煉的不是正道,他之所以能活到270歲,是他的好朋友黑熊精暗中傳給了他服氣的法門,他本身佛法功底一般般,算不上是高僧,所以抵抗不了佛衣的誘惑。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金池長老就是這麼一個俗人,枉修了270年的禪而不得其奧義,錦斕袈裟就成了他最後的劫難,而且還是個死劫!
-
12 # 職場滷煮
這個問題特別好。
金池長老是觀音禪院的住持,這就要先理解觀音菩薩究竟是因何得道。菩薩首先了悟了空之後,又明心見性,證得法也是空相,所以不執著任何空性的。應該觀音禪寺的主持就是去了悟性空才得道。金池長老偏偏還執著一件佛衣也就是佛的法相,也就是外在事物,不能參悟空性,所以不是真的得道。
-
13 # 無線釣魚
因為貪婪和愛慕虛榮!
金池不僅愛慕虛榮,而且十分貪婪。
原著描寫了金池的穿著:頭上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上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亮。一對僧鞋攢八寶,一根拄杖嵌雲星。滿面皺痕,好似驪山老母;一雙昏眼,卻如東海龍君。口不關風因齒落,腰駝背屈為筋攣。這樣的穿著似乎並不樸素,相反卻顯得十分高調,大概類似現在同學聚會之前要穿著非常奢侈以表現自己的生活還不錯。金池跟唐僧初次見面為什麼要穿成這個樣子?不用多想大家也應該能明白:攀比,“我穿著要比你這個大唐高僧要好,我比你還要高僧”。金池無非就想傳遞出這個資訊。
另,金池招待唐僧時,所用的器具,原著也進行了描寫:有一個小幸童,拿出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的茶鍾;又一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真個是色欺榴蕊豔,味勝桂花香。看得出,這茶具似乎也並不普通,連唐僧看了都忍不住讚歎好物件!唐僧的讚歎讓金池更加得瑟,虛榮心也得到了強烈滿足。
出家人,一直強調錢乃身外之物,可金池卻收藏了這些價值不菲的東西,而且還喜歡拿出來顯擺……
之後,金池的一句話更是暴露出其顯擺這些東西的目的——攀比。“那老僧道:‘汙眼汙眼!老爺乃天朝上國,廣覽奇珍,似這般器具,何足過獎?老爺自上邦來,可有甚麼寶貝,借與弟子一觀?’”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有這麼多的了寶貝,十分富裕的東土大唐的聖僧高僧你有嗎?表面上是說把玩一下寶貝,實則暗示自己寶貝眾多。
一個喜歡攀比,愛慕虛榮的和尚怎麼能稱之為得道高僧?
後來的故事發展想必大家也清楚。悟空也是有點想要攀比的意思,拿出了錦襴袈裟顯擺,後來因為丟失了袈裟,唐僧念起了緊箍咒。金池借了唐僧的錦襴袈裟一個晚上,實在不捨得第二天還回去,竟動起了殺心。挺有意思的是,給金池出殺掉唐僧等人的主意的兩小和尚的法號——廣智、廣謀,無非是點小聰明,也好意思叫“廣”?早就被猴哥看出了貓膩,最終偷雞不成反損失了把米。眾和尚想要放火燒唐僧與悟空,悟空從天庭借來了發闢火罩護了唐僧周全。有趣的是,起火的時候,悟空護住了唐僧,又看著金池(防止金池弄丟袈裟,雖然後來還是弄丟了),不管寺院以及其它僧人的死活,甚至動起了法術吹了陣風,加深火勢,縱火。本來火只燒唐僧所在的房屋,悟空這麼一整,整個寺院都不保了。悟空的行為顯然不得值提倡,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貪婪的形象可畏在金池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金池最終因為丟失了弄丟失了袈裟而內疚選擇了撞牆自殺。金池表面上是死於自殺,更深層次的則是死於其貪婪之心。可憐金池活了兩百七十多歲卻不能控制內心的慾望,仍不明白什麼是修行!他,真的出家了嗎?
可以說,金池算不上一個得道高僧,因為他根本沒有一個得道高僧該有的樣子!想要得到唐僧的錦襴袈裟也僅僅是因為其個人的私慾罷了。
《西遊記》的這個故事也在告誡我們,要控制住內心的慾望,不要攀比(儘管現在社會很難避免),更不要心生不良之心,到頭來吃虧吃苦的也許還是自己!
回覆列表
金池長老只是對佛經研究的透徹,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已經無慾無求了,動了貪念的和尚怎麼會是高僧呢?這本身就很矛盾。錦斕袈裟是觀音菩薩賜下的寶物,只要是有貪念的人就想得到她,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