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有一個最取巧最偷懶的辦法。

    第一步,把詩中要表達的真實情感至少要藏起來一半,偏偏露出一點線索讓讀者看到,或者聯想到。所以,路上偶然遇到陌生的你,你含情脈脈地看我一笑就會走進我的夢裡,但你簡單粗爆地壁咚我然後說我們搞物件吧,我肯定會跑掉。

    這就是含蓄的力量。

    第二步,把七絕分成兩個部落,前兩句和後兩句,一半寫景,一半寫事寫情寫人都可以。有一點要牢牢記住,寫景的時候絕對不能含情,甚至不能嵌入任何帶有情感字樣的文字,比如愁,淚,恨等。

    美文,向來以情感為主。意味著在這首七絕當中,你只有兩句的機會要表達不到一半的情感。

    以相思舉例說明,我們儘量採用同樣的詞彙來變化一下。臨屏而寫,不可能寫得好,只是做例子而已,莫笑。

    先景後人

    深深庭院小樓臺,鸞鏡珠簾寶鴨開。

    為問西風多少恨,蕭郎底事夢重來?

    先情後景

    底事珠簾恨西風,蕭郎徒遣夢魂空。

    斜開鸞鏡寶鴨淺,庭院深深小樓東。

    先景後情

    深深庭院小樓臺,鸞鏡珠簾寶鴨開。

    為問西風多少恨,兩重心字莫成灰。

    先人後景

    蕭郎底事夢成空,多少西風到朦朧。

    鸞鏡珠簾寶鴨淺,深深庭院小樓東。

    因此,根據“含情脈脈地看我一笑”和“簡單粗爆地向我求愛”裡的巨大區別,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

    美文之所以美,就是有溫暖的情感張力。張力恰恰是因為讓讀者產生聯想或者代入感。

    代入感很難,因為一個離十次婚的人不可能對愛情類美文有所感動,所以產生聯想比代入感更為重要。

    如果你說盡了,說滿了,說全了,就失去了聯想。

    只有含蓄才能做到,或者讀者所聯想到的和作者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但這不正是詩詞的魅力所在麼?

    因此得出一個結論,論美感,情色片要強於色情片,色情片要好於三J片,三J片要好A/片。

    道理都是相同的!

    因此,美文中的七絕最重要的就是剋制,剋制自己表達廉價情感的衝動!

    愛情什麼時候最美?

    就是求愛被答應之前的瞬間!

  • 2 # 皖人春秋

    美文中的七絕之我見

    要寫好絕句,先學寫律詩。絕句又分五絕和七絕。下面以七絕為例而論之。

    說起近體詩,我們最早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謂的七絕了。在我們半懂不懂的時候,往往就會寫一些七言四句的東西,我們會毫無猶豫地把它叫做七絕。當我們真正的入門了,我們就會知道,學習近體詩是要從七律入手的。因為不論從格律、平仄、對仗、押韻、謀篇等方面,七律都能比較系統的體現出來。學好七律,才能為學習近體詩的其他體裁,乃至為古典詩詞的所有體裁的認識和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所以,也正是在熟悉七律的基礎上,我們來研究七絕的寫法。

    對於七絕的概念,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絕句也就是截句,七絕是從七律那裡截來的。所以,我們對七絕的認識,常常認為它是掐頭去尾的七律。其實,針對七絕而言,這些說法都是不準確的。我們都知道,七絕寫作的特點,一般是以起句押韻為主的,看這起句的平收而押韻的特點,就打破了截句的平衡對稱的概念。七絕的文體特點,是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更適合表達一種“意”。表達情感的細膩和起伏感。可以肯定的說,七絕不是七律的“截”,而是自成一體。近體詩的幾個體裁中,七絕的特點是最鮮明的。

    美文(散文)中七絕的寫作方法,與單寫七絕沒有區別。但,穿插於美文中的七絕就有一些講究。一般來說,主要考慮以下兩種情況:

    一、關於七絕的位置

    根據作家的創作經驗來看,文中如果插入七絕,大多是放在文章開篇或結尾,如汪曾祺的散文,不少是在結尾有一首五絕或七絕。當然,也有置於文章中間的。

    二、關於七絕的內容

    文中插入詩歌,更能增添詩情畫意。但是,不是為詩而詩、畫蛇添足。一切形式都取決於思想內容的需要。應該說,文中詩是對整篇作品的延伸和提煉,並與前後文氣韻貫通。這樣嵌入的七絕,才恰到好處,錦上添花!

  • 3 # 胡放鬆原創詩詞

    絕句最初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記載“聯句共韻,則柏梁餘制”。絕句起源兩漢,成形魏晉南北朝,興於唐代,通常都是四句一首。唐宋兩代,絕句風靡於世,創作之繁榮,可謂空前絕後,名章佳句群芳爭豔,可以用美崙美煥來形容。

    絕句歷來有兩種不同說法:第一種,絕句又叫“絕詩”。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從律詩中擷取四句,或擷取首尾二聯,或擷取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擷取中間二聯。“兩句為聯,四句為絕”,

    第二種,“絕句”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形,就成了絕句。

    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七絕句式有下列四種句式,中可平可仄:

    1、甲起句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2、乙起句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3、丙起句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4、丁起句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如蘇軾《贈劉景文》屬於丁起句式,首句仄式不入韻。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詩詞壓韻參考選韻《詞林正韻》第一至十九部平仄聲韻,《中華新韻》不在此杜撰中,特此宣告。

  • 4 # 皓月Lh2088

    古詩是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豐富的情感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代華人。

    說起寫詩,人們最早習練的,就是所謂的七絕。在我們半懂不懂的時候,往往愛好寫一些七言四句的東西,還會毫無猶豫地把它稱之為七絕;只有真正會寫詩之後,方知不妥。學習近體詩,是要從五、七律入手的;因為不論從格律、平仄、對仗、押韻、謀篇等方面,七律都能系統的體現出來。寫好七律,才能寫好近體詩的其他體裁,乃至為古典詩詞的所有體裁的認識和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所以,也正是在熟悉七律的基礎上,我們來了解並研究七絕的寫法。同時交流本人的心得,以期各位指教。

    一、啥叫絕句。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與律詩,基本上是在唐朝時代逐漸產生並定型的詩體;先有律詩還是先有絕句,目前尚無查考和論據。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其格律關係,可視為分別擷取律詩的某兩聯而構成,有擷取律詩的前兩聯,也有擷取律詩的後兩聯,或擷取律詩的中間兩聯,還有擷取律詩的首尾兩聯。為了押韻的關係,擷取律詩首尾兩聯的居多。

    絕句屬於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互動安排。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絕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點:平仄、對仗、押韻;同時還包括“起、承、轉、合”的章法和句式結構等格律要素,這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律。每首絕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二、平仄格式。絕句的格律,有四種格式,分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舉例如下:

    1、 平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詠樹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邊風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碧葉千張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躍樹枝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本是同根同血脈, 仄仄平平仄, 放鴨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為何颯颯起風濤。 平平仄仄平。 清波盪小舟。

    2、 平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語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隨意弄迷離,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遠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費苦思。 仄仄仄平平。 蘭水一詩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風濤初識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帶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聲來枕邊。

    3、 仄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暴風 李頻·渡雙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陣狂飆如猛獸, FONT> 嶺外音書斷,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飛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經冬復歷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樹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鄉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間永珍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問來人。

    4、 仄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包德珍·詠李白 碧波·詠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難, 仄仄仄平平, 宇宙現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寬。 平平仄仄平。 金輪掛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風處, 平平平仄仄, 環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吳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萬物顯春榮。

    三、平仄聲調。平仄,是聲調的講究。平聲即陰平聲、陽平聲字,仄聲即上聲、去聲和入聲字。(用普通話新聲作詩, 可以不考慮入聲字。)詩歌本是一種吟唱文學,也就是歌唱吟詠以傳情寄意。詩,要適合於吟哦、朗誦。每句之中,聲調有起伏,節奏有波瀾,具有音樂美,加之詩的意境,方能增強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上節五言和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產生抑揚頓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每句中還可靈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須按格律不變;五言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四字不可變動,所謂“七言一三五字不論,二四六字分明;五言一三字不論,二四字分明”的口訣。必須提醒一點:雖然,七言一三五字不論、五言一三字不論聲調,但不可產生孤平現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間五個字必須要有兩個平聲字,否則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許的,因為詩就缺乏節奏感,也就是缺乏音樂美。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應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可以將第五字應用仄聲字而改用平聲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懼暴風呼嘯吹”,其格律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實際格律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兩字不參加論平仄,中間五字格律應為:仄平平仄仄,可是“懼暴風呼嘯”,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動拗救過來了,也就不算病句。三平調和三仄腳問題。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這是詩家大忌。在平仄拗救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可疏忽。

    四、絕句對仗。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中間兩聯,就可以全詩用對仗,例如:曾金美·贈友人:

    碧水粼粼含雅韻,波光閃閃奏清音。

    詩心美美如佳釀,詞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首尾兩聯,就可以全詩不用對仗,例如:碧波·桃花

    春風吹醒故林叢,蕊滿枝頭綻嫩紅。

    神韻猶如仙子美,惹來蜂蝶吻嬌容。

    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前兩聯,則前聯不對仗而後聯對仗,例如:

    司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反之,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後兩聯,則前聯對仗而後聯不對仗,例如:

    趙師秀·有約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五、關於押韻。所謂押韻,是把同一韻部,也就是同一韻母組成的字,放在詩的固定位置上,以構成和諧的音樂美。在絕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處,即押在句末一字上。因此,押韻的字又叫韻腳。如在“平仄格式”中列舉的詩:<<詠樹>>是押的豪韻,韻母是ao;<<小溪即景>>、<<暴風>>是押的侯韻,韻母是ou;《夜思》是押的支韻,韻母是i;<<渡雙江>>是押的痕韻,韻母是un、en;<<新春絮語>>、<<詠李白>>是押的寒韻,韻母是an、ian、uan;<<詠日>>是押的東韻,韻母是ong等。

    押韻是詩歌必不可少的要素。從上古的<詩經>>、<<楚辭>>,到定型的唐詩,一直到今天的詩歌,都是要講押韻的。沒有和諧的音韻,吟詠起來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舊時韻書“平水韻”,但該詩韻有107個韻部,使用不易,因為分韻太窄;也可用新韻,即以普通話語音來押韻,韻目只有18個韻。

    六、起承轉合。絕詩只有四句,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律。首句為“起”,即起始;第二句為“承”,即承接;第三句為“轉”,即轉折;末句為“合”,即收合。

    起承轉合的章法,它並不是由誰來規定的,而是詩人們在作詩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不約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這說明詩歌是不需要以形式來套詩人的;直到元朝時代,才有人對律絕詩歌的章法結構進行了總結。具體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掌握這四句話的要求,絕句就能寫好。“起、承、轉、合”有四種形式,舉例歸納如下:

    (一)並列式。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詩四句,每句單獨表意,各寫一景,如四幅圖畫並掛,又合為一體,分而不散,合而不雜,遠、近、高、低,任人所視,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劉禹錫·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此詩首二句各寫一景,上說山花,下說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紅花”生髮出來;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髮出來。四句詩兩兩並列,對應承接,結構嚴整,格調清新,頗具民歌特色。

    (三)轉折式。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首二句寫辭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轉寫猿聲,墊一步作轉折,然後收合。第三句轉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飛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此詩第一與第二句,第三與第四句,互為因果;首兩句與三四句,又為因果:即少婦因“不知愁”,故“上翠樓”;因“見柳色”,故“生後悔”(教夫婿覓封侯)。又因“上翠樓”而“見柳色”,因果關連,結構嚴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期怎麼吃,減肥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