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988電影院
-
2 # 老張說電影
再次證明英華人敢拍、沒底線。
說到英國的電影、電視劇,敢拍、沒底線是兩個關鍵詞,許多人還記得電視劇《黑鏡第一季》裡“首相與豬”的情節。
枯燥的政治,僵化的官僚體系,總能在英華人的鏡頭下散發出邪惡的魅力,這一次,英華人把鏡頭對準了“脫歐公投”。
說起英華人對歐盟的感情,可謂是相當複雜。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的最終結果,是脫歐派勝出,英國確定脫離歐盟。可到了三年後,2019年1月15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又否決了英國政府此前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
這一連串如同兒戲般的騷操作讓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看得也是大呼不可思議,劇情反轉的比電影還精彩。而且“脫歐”還真的被拍成電影。今年的1月7日,英國電視臺Channel 4放出了一集時長93分鐘的電視電影《脫歐:無理之戰》。
由大名鼎鼎的“奇異博士”卷福飾演男主多米尼克·卡明斯,“脫歐”公投運動的首席總監,幕後黑手。
影片是倒敘,一開始用很花哨的剪輯手法,透過交叉剪輯主角卡明斯的自說自話,以及他在“脫歐”公投成功後因資訊洩露而被調查的場景,成功塑造出一個傲慢,自我,又有些偏執與神經質的天才形象。懂得很多,滿嘴高深莫測的名詞與個人思想,而且還能用嘴炮懟得調查員說不出話來。
然後電影的敘事時間倒回至“脫歐”公投前,一群脫歐派人士為了贏得公投勝利,想要找個“軍犬”一樣的人,來領導他們。於是,他們找到了在家無所事事的天才卡明斯。
這種展開有點像中國古代那些有野心的人去尋求賢才,然後賢才以各種理由推脫,最後又果斷同意去輔佐主公共謀大業。卡明斯也是這樣,說著“永不再參與政治”,到後來卻比誰都要積極,當場解鎖了一番“真香”操作。不過他不是去當謀臣,而是去當領導者。
【圖為多米尼克.卡明斯本人與他的飾演者】
他看不起那些已經白髮蒼蒼的“老人”,認為他們所做的那些有關脫歐的措施是愚蠢的。對那個大投資商也不認可,認為在這個網路時代,最重要的是資料。他去酒吧找普通人聊天,找網路公司尋求利用網際網路操控輿論、爭取選民的方法,在媒體上對首相大肆批判,可就是不鳥那些有權有財的“大人物”。
於是,脫歐派的元老們被他得罪了一遍之後,他們開會決定剝奪這個低情商“混蛋”的權利。但在會議上,卡明斯又解鎖了一個新的騷操作,當場要求換一個新主席,由他本人全權領導。而且這操作居然成功了!
看完這個神奇的奪權戲碼,再想想英國“脫歐”戲劇般的發展過程,讓人不得不感慨英華人是真的能玩。當然,舊主席也沒有就此沉寂,他和大投資商又聯合組建了另一個脫歐派,並繼續在各種媒體上為脫歐發聲。
不過這個天才也會有苦惱。回家後,他很疲憊地癱倒在床上,在懷孕的妻子面前,他說出了自己的困惑與苦惱“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果然,家庭的溫情永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和劑”。這個自我的天才,在妻子面前露出了自己脆弱柔軟的一面。
接下來,就到了公投十週前最後的奮戰。卡明斯把一些脫歐派人士和高科技人才召集到一起,研究脫歐的戰略。而另一方,“留在歐盟英國更強”派也開始緊急會議,指定應對策略。
為了成功脫歐,卡明斯從《準爸爸手冊》上獲得靈感,提出了很經典的宣傳標語“拿回控制權”。即讓英國的控制權重新回到英華人民的手裡。他甚至還包下了一輛大公交車,車廂上貼滿宣傳標語,繞城遊行。
他們還研發了一款軟體,就是類似於大資料分析那種軟體,向選民們投放了十億條定向廣告。同時,找到了處於社會邊緣地位的貧困階層,三百萬人,煽動他們不滿的情緒,把他們貧窮的罪過推到歐盟身上,使這些人也進入了脫歐陣營。
事態逐漸失控,留歐派也發現了他們主導政權時犯下的錯誤,把太多罪過扔給歐盟,導致很多民眾對歐盟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而這種不滿帶來了憤怒,帶來了民粹主義盛行。直到,極端人士出現,刺殺了留歐派的議員喬.考克斯。
可悲劇之後,兩方的戰爭還在繼續。卡明斯與留歐派領袖在地鐵站偶然相遇,他們一塊去了酒吧。在酒吧裡,這個人譴責卡明斯在助長一種毒文化,潘多拉的魔盒已經被開啟,誕生的,是誰也控制不了的新政治。
公投結果出現,脫歐派以更多的得票數贏得勝利,他們開始狂歡。而卡明斯,卻一個人落寞地,抱著自己的行李離開了狂歡的會場。
然後,回到了影片開始的那一幕,因為脫歐的拉票活動違反了選舉法,卡明斯不得不去接受調查。人們譴責他對脫歐前景的樂觀估計是有缺陷的,可是他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他的構想沒有缺陷,有缺陷的是人,是那些政客,是出現系統故障的整個西方世界,是短期政治,是自私狹隘,是陷入僵化而不能改變的一切。
這部電影算不上一部經典之作,整體敘事缺乏動力而顯得有些蒼白,而且編劇把各種人物、各種資訊一股腦的塞進去,導致對於每一個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些平面化,讓多數觀眾,尤其非英國觀眾會看得有些吃力。
但影片的剪輯風格,和充滿古典氣息的配樂,又比較成功的營造出“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緊張感,使影片不至於徹底淪為平庸之作。而且英華人的“政治自黑”,以及片中對特朗普違法拉票當選美國總統的暗諷,也可以滿足我們吃瓜群眾的看戲需求。豆瓣7.7的評分算是比較中肯的評價。
當然,這部影片最大的看點還是正逐漸禿頂的卷福,包括脫歐陣營的大多數男人,都在禿頂的邊緣徘徊,讓人不得不對這些英倫紳士的髮量感到擔心。以至於很多人都戲稱這部電影不應該叫《脫歐:無理之戰》,而應該改成《脫髮:禿頂之戰》。
畢竟脫髮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切膚之痛啊。
-
3 # 職業影迷牛哄哄
《脫歐》這部電影的視聽水準、劇作水準都比較一般,但不妨礙從內容上的意義,具有時效性的思考價值,並且很有可能在許多年後依舊值得一看。
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脫歐成功背後的秘聞,某位智商卓越的領袖藉助資料打贏了這場仗,但新的秩序並未建立。和另一部英國探討政治的電影《斯大林之死》一樣,《脫歐》對政治人物的塑造同樣是滑稽、愚蠢的,西裝革履、一本正經卻從很多細節上透露出市井小民的特徵,配合上莊重恢弘的音樂,與模仿《紙牌屋》的一些場面,著實諷刺。
電影之所以表現一般,是由於資訊給的太直接,所謂的衝突接連不斷,而忽略了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畫。尤其是主人公,作為曾多次被政治利用拋棄的人,對他過去背景的塑造是完全符合電影的表達的。而現在所呈現出的效果,電影結尾對政客換湯不換藥的聲討顯得很突兀,因為之前的塑造更像是給出一個瘋狂的人挑戰政府而已,並未細緻的鋪墊出這一層關係。
電影所呈現的英國脫歐公投,在觀看過程中就難免讓人想到美國大選。其共同點都是令人意外的一方贏得勝利,而那些勝利背後的選民也都是生活不如意的底層人民,並且這場勝利背後都存在認為操縱選票的質疑。影片的最後也給出一些資訊,有可能參與到英國脫歐公投的兩家資料分析公司,其背後的股東是特朗普競選的主要贊助者,實在巧合。無論是西方語境的所謂民主,還是科技不可避免地控制人類的生活,都令人深思。
-
4 # 迷影生活
就在今年5月24日,被認為是英國脫歐核心人士的特雷莎·梅辭去了首相職務,數次被英國議會否決“脫歐”協議的她,在6月7日辭去了保守黨主席一職。隨著歐洲理事會同意進一步延長英國脫歐的日期,英國與歐盟之間的“脫歐迷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今天本不想談國際關係,不過一部特別應景的電影正適合在這個處於“膠著狀態”的檔口看:《脫歐:無理之戰》。這部影片的看點在於,以非傳統政治片的角度解釋英國脫歐的根源——民心。卷福變禿福的自毀形象式突破,也為本片增色不少。
這是一部典型的英國電影。全片看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緊張明快的節奏,真實中透著荒誕的劇情,驚人的語速和紳士的派頭。習慣了現代英劇獨特味道的觀眾,應該會喜歡上這部《脫歐:無理之戰》。
英國執意脫歐這個話題,三天三夜也講不清。就像片頭的隻言片語中,各色英國政治人物,給出一系列自相矛盾的說辭。內容並不重要,態度是明確的:我們想分這塊經濟大蛋糕,但事情要我們說了算。佔盡所有的便宜,世上哪有這等好事。
這就是為何無論脫歐還是留歐,在英國國內都存在巨大爭議的根本原因。
作為全球公認的“攪屎棍”,英國的脫歐公投,也碰上了一個堪稱攪屎棍式的神角色——“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演的本片男主角多米尼克·卡明斯。奇怪的是,這個絕頂聰明的男人,在引領一場轟動全球的運動後,卻並不為人們所熟知。
男主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每日所思所想的是“改變”——讓死氣沉沉的英國政壇煥然一新,當年的全民公投給了他一個施展政治理想的舞臺。公投的結果如何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只要能帶來所謂的“變革”,甚至可以不擇手段。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片中,男主選擇了避其鋒芒、另開戰場的策略,透過技術手段和輿論控制,將民眾的失望悲觀情緒都引向歐盟,從而成功的爭取到300多萬張脫歐選票。
科幻片中常見的AI與人類之爭看起來言過其實、危言聳聽,但在《脫歐:無理之戰》中,大資料、智慧化的實際應用,以更加真實,更觸目驚心的方式改變了歷史。
本片給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一個網站廣告就可能會左右一次全民公投?一人一票的所謂自由公投是否真的足以代表民意?更可怕的是,已經離不開電子裝置的現代人,究竟還剩下多少自由意志?
片尾,面對著勝利的結果,男主面色凝重,毫無成功者的喜悅。表面上,脫歐對英國的利弊至今眾說紛紜,實際上,英國各階級的決裂,被一場公投公開化了。
本片最後一個鏡頭,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接受完採訪後,無意中哼著小曲,說了句“right”之後,如釋重負的走入唐寧街十號。面對近在眼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沒人能全身而退,包括賭上政治命運的老派政客們,包括對未來渾然不知的英國民眾,也包括像男主這樣純粹“為了變革而變革”的理想主義者。
片中,卷福變禿福的形象突破,並不能掩蓋本尼迪克特毫無顛覆性的演技。本來,複雜又單純的男主很適合本尼發揮,但是看慣了卷福的觀眾眼裡,他演什麼都是卷福,這次也不例外。
-
5 # 舌尖上的蓋世英雄
這部電影在製作之初劇組就明確的表示好了劇情,就是要讓政治較量完全的表現出來,所以他們不止放棄了說明國家為什麼要在脫與留之間定奪,為什麼能讓他們吵個熱火朝天,投入大堆人力物力宣傳自己政治觀點,甚至鬧出人命。所以電影雖然拍的不錯,只是有點沒頭沒尾的感覺,沒有說明各色人物的“動機”劇組就懶得費這個時間再做說明。
電影像紀錄片一樣以幾乎不帶任何立場來還原公投前的這段日子各色勢力之間的角力,這場政治遊戲沒有正派和反派,鏡頭下只有勝利者和失敗者。
公投的結果全世界都知道,兩年過去還是爭論不休,留歐派列舉了種種資料,而民眾根本不關心這些。就像留歐派領袖跟選民開會時,留歐派的一大通理論沒人聽得進去,那個情緒失控的婦女只是咆哮的“我沒什麼可以失去的了”、“我受夠了自己的一無是處”,既然現實太過操蛋,那就鬧吧,鬧個天翻地覆,反正我受夠了。他們甚至用不存在的事實刺激、引導搖擺不定的選民相信日子過得差,都是歐盟的鍋,那些土耳其人、希臘人和難民搶了我們的工作,侵佔我們社會資源,我們納的稅全用在海峽對面的懶漢身上。
他們不在乎脫歐後有什麼災難,反正自己活得憋屈,大不了大家一起憋屈罷。他們存粹是抱著“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心態投脫歐的一票,大概只有留歐派會關心,反正連議員都給暗殺了,一切都亂套了,後面的爛攤子誰愛收拾誰去,反正我等群眾只管用腳投票。
全民公投已經過了兩年了,當年政治狂歡留下的一地雞毛還沒收拾妥當,所謂的“take back control”還是一句空話,電影以紀實的方法重現了兩年前的那場鬧劇,提醒大家現在這副爛攤子正是他們用選票齊心合力弄出來的。
-
6 # 笑笑影視剪輯
影片講述了英國脫歐公投前不到一年內發生的故事,可以說是跌昂起伏,本尼和劇中其他演員的演技是無可挑剔的,而且選角方面一點毛病沒有,尤其是倫敦市市長,差點以為是本人了,可見劇組的用心。
下面我來說說這部劇處理方式的精妙之處:
第一脫歐派和留歐派的兩大陣營的基地隔河相對,從開始老多向窗外河對面看的那一眼開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已經開始,雙方在第一次公投之前甚至沒有見過面,僅僅有一次,那也只是老多和他在酒吧喝著酒平靜地說著話。所以雙方的緊張感怎麼體現出來?從每個人的神情,每個人說的話,每個人的身份,以及每一次的派內爭吵可以看出。
第二,可能剛開始沒有感覺到雙方對於主題顏色選擇的深意,直到最後一刻公投結果出爐,我才真正感受到這部劇的用心,脫歐派熱烈的紅色與留歐派深沉的藍色對比,其中的一些深意,矛盾不言而喻,可能現在大家看到我的這些話並不是很懂,但是你們認真的把劇看完,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了。總的來說,雖然沒有雙方面對面的爭吵辯論,但是矛盾鬥爭和強烈的對比無處不在,我想這就是美劇英劇與中國產電視劇的鮮明對比。
《脫歐:無理之戰》圍繞著多米尼克·卡明斯這一關鍵人物展開故事,從各色“脫歐派”如何組織人馬到他所領導的“投票離開”正式成為“脫歐”方最終方案,更為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用影像的方式直觀展現了卡明斯是如何依靠一家名叫“聚合智囊”的資料公司,利用所謂的資料與演算法調動了那些不被政府所瞭解的投票者,並最終打了以政府主導的“留歐派”一個措手不及。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回覆列表
脫歐公投僅僅是這場暴風雨的開端。整個不列顛群島在隨後兩年開啟了過山車式的莎士比亞恐怕都難以寫出的大戲。2016年公投之後,英國首相卡梅倫隨即宣佈辭職,保守黨黨魁選舉拉開帷幕。其黨內的脫歐派志在必得,但沒想到公投中脫歐派建制勢力的政治明星黨魁熱門人選前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卻在關鍵時刻和邁克爾·戈武突然發生內訌,黯然退出選舉(這兩人的關係和戲劇化的內訌過程完全可以拍成另一部電影),而戈武也在隨後的選舉中慘敗給了支援留歐的特蕾莎·梅。脫歐大爭論引發的領導人地震,最終卻以留歐派的上臺告終,這是怎樣的一種嘲諷?2016年的全民公投不僅僅留下的是傷痕和對立,更為關鍵的是愛爾蘭邊境問題,以及全部選區都支援留歐的蘇格蘭。為了儘可能的保全英國經濟,同時為了照顧黨內的強硬脫歐派,留歐派特蕾莎·梅騎虎難下,艱難推進她所主張的溫和退歐,正是兩面不討好的典範。這對於議會反對黨原本是天賜良機,可脫歐也讓反對黨工黨也發生了內亂,兩次黨魁選舉,傑瑞米·科爾賓這個曾經的極端左派在黨內幾乎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依靠青年工黨支持者兩次擊敗眾多對手,保住了黨魁寶座。趁工黨大亂之際,特蕾莎·梅趁機提前發動大選,想要擴大在議會的多數議席,這樣就能在日後退歐談判中有更大的議價能力。可沒想到的是英國選民給梅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提前大選的結果是執政黨保守黨失去了議會多數席位,形成了懸浮議會。特蕾莎·梅最後勉強依靠一個北愛爾蘭地區的一個10人的小黨北愛統一黨勉強組閣執政。這對特蕾莎·梅的脫歐大業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因為這不僅僅意味著她的任何脫歐協議將很難取得議會的有力支援,並且由於被北愛統一黨抓住把柄,北愛邊境問題將成為最棘手的難題。
行文至此,這場脫歐大戲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特蕾莎·梅千辛萬苦的追著歐盟各國達成了協議草案,卻接連遭受黨內強硬脫歐派和北愛統一黨的雙重反對,眼看著就無法透過。同時議會兩黨的留歐派又接連挫敗政府,在議會連續通過了防止英國硬脫歐(即無任何協議脫歐,與歐盟貿易關係降為世貿組織關係,將對英國經濟幾年之內造成重大傷害)。特蕾莎·梅的脫歐計劃到底如何玩下去,她自己還能坐首相的位置幾天依然撲朔迷離。
而這部電視電影,就將我們拉回了問題的關鍵時刻,2016年脫歐公投。電影就講述了一件事。一個特立獨行的反建制派狂人,是如何帶領脫歐派完成英國近40年裡的最大的驚天變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