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熟知的甲骨文,最早是被誰發現呢?究竟是如何發現的?
6
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首先,問題描述都是錯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金文似乎是一種並行而沒有交集的文字,在甲骨上刻畫的甲骨文也沒有固定的書寫格式,那麼後人是怎麼識別出2000多個甲骨文,並確認它們是正確的呢?

    不知道題主同志是在哪裡看到這些的,還是想當然這麼認為?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情不是很瞭解,首先就不要預設很多結論,不然就會產生很多錯誤的先入之見,會無意識的抵制新的資訊。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記錄的上古漢語,它們是一種文字體系,為什麼說沒有交集呢?金文和甲骨文當然有固定的格式,金文就不談,你問的是甲骨文,就只談甲骨卜辭。甲骨文的格式大致是:

    第一,一條完整的甲骨文卜辭分為四項

    序辭,記載占卜的日期與貞人的名字。

    命辭:記載所卜問的事情。

    佔辭:記載視兆的人判斷吉凶的文字。

    驗辭:記載占卜是否應驗的文字。

    第二,大多數甲骨卜辭有「正反對佔」:也就是吉利和不吉利兩方面都問,但有的也沒有。

    甲骨文絕大部分是卜辭,只有很少一部分甲骨文是記事的:比如記載家譜的兒氏族譜:還有一些相當於殷商古人的「文字練習本」,郭沫若先生稱之為「甲骨習契」。合集27041就是典型的習契,兩個人的筆記,一個人模仿另一個人的重文。這塊甲骨上一個字寫多個,還有筆畫分解,明顯就是「小學生學寫字」:

    ----------------------------------------------------

    好,再來回答你的問題:甲骨文是怎麼被識別的呢?這個問題相當於:我們是怎麼釋讀甲骨文?甲骨文的識別就是古文字的識別,二者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甲骨學就是古文字學的分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古文字的釋讀,不是一晚上就冒出來的,是從漢代以來就積累了兩千多年的學問,有三個重要的時期:

    1、漢學——漢代(古文經學、小學和東漢的《說文解字》)

    2、金石學——宋代(印章、封泥、玉石、鐘鼎、錢幣的考證都算金石之學,跟古文字學、考古學和經學交叉,因為金石學主要目的還是證補經書的)

    3、乾嘉考據學——明清、民國(考據學、文獻學、音韻學、說文學)。

    特別是乾嘉考據學成就最大,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學術正規化轉移,「甲骨四堂:羅振宇、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為甲骨文的釋讀,商代歷史的研究,做出了非常大的創新性的貢獻。

    乾嘉考據學,也叫做樸學,說簡單一點:持之有據,言必有證,不輕信任何人的結論,不考證一番,絕不下斷言。用一種懷疑的、審辯的態度對待前人留下的典籍文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邏輯實證主義」,科學的基礎研究方法,所謂的「國學」只有考據學最符合「賽先生」。我們熟知的胡適、陳寅恪、李敖等等都自稱是承襲乾嘉考據學的衣缽,比如胡適經典的名言:拿證據來!胡適對《虛雲年譜》一書的考證,幾乎是扒了褲子:虛雲的年齡、出生、當慈禧太后的國師等等都是瞎編的,是誰編的?我個人覺得虛雲是沒必要的,可能是虛雲的弟子。綜上所述,古人的的累積,近人的創新,不斷完善理論,不斷拓展認知邊界,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創造了一個「智慧共同體」的「巨人」,我們今天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文字進行釋讀。其實釋讀古文字這件事,真的並沒有什麼固定程式,只能說歸納出了一些方法,細講的話非常複雜,我只能化繁為簡,簡單舉例子的講。第一步:甲骨文字形的隸定。

    先把甲骨文結構搞清楚:由哪些基本字元構成,這就需要你對古文字的符號有一定的認識,因為漢字隸變以後,古今漢字基礎字元變化很大,今文字的字理丟失很多。

    難點在哪裡呢?構成甲骨文的符號非常不標準,具體表現在:

    筆畫多一筆,少一筆皆可,簡繁不分

    說個最簡單的甲骨文「冊」,連董作賓先生開始都將那種豎劃長短不一的「冊」認成了「柵欄」的象形字。

    「中」的表示旗幟的筆劃多一筆,少一筆都可以,有時候完全省去:

    「祝」加「示」不加「示」都可以:

    祝右邊偏旁甚至不是兄弟的兄。

    筆畫和字元的位置不固定。

    甲骨文「旁」字上面的部件上下不分,偏旁「方」倒豎不分:

    還有如「侯」字也是倒豎不分:

    左右不分——甲骨文「祭」中的「手」左右皆可:

    甲骨文是一種俗體字,筆畫和字元簡省非常劇烈,與標準符號差別很大,而且減低了象形意味,而且越常用的字簡化力度越大,

    比如甲骨文中最常用的干支字,簡化力度超過我們今天用的楷書:

    甲骨文「甲」一般都簡寫成「十」:

    甲骨文的「庚」寫成這樣:

    如果你不懂,你能想到甲骨文簡化得比今天的字字形還簡單?

    意義相近的字元能夠通用。

    甲骨文的「農」字「艹」和「木」通用

    甲骨文是刀筆契刻文字,要化圓為方,而商周籀篆是曲線,所以,象形程度減低,導致難認。

    甲骨文和金文的「王」是「斧鉞」的象形,金文能看出「斧鉞」的彎曲弧形的「刃」部,甲骨文就看不出來了,是個人都會認為甲骨文字形像「一人張開手臂在在地上」。所以,連古文字學家唐蘭也認成了「立」

    還有很多奇形怪狀的寫法,還可舉出很多例子,我為了讓讀者好懂,說的都是最簡單的。

    總之,就是符號非常不標準,你如果不搞清楚各種符號不同的寫法,根本無從下手。

    ---------------------------------------------------

    第二步:甲骨文字形的演變分析

    假如將一個甲骨文的字形搞清楚了,象形什麼,由什麼字元構成,可能是什麼部首,這個時候就要搞清楚這個字傳承和演變,也即古、今字形的發展脈絡要搞清楚。

    首先,第一步就要查《說文》,這一點無比、非常重要,《說文》有了這個字,就釋讀出來99%了,而且各路專家都會認可。

    比如:王國維先生釋讀出來的甲骨文「宜」:

    就是因為《說文》古文中有非常相近的一個字,從雙「夕(肉)」的宜。

    這樣古今字形就串聯了起來,《說文》起到了一個橋樑和鑰匙的作用,也就還原了「宜」的古今字形演變過程。

    如果把《說文》的收錄古文字「宜」拿掉,可能想破腦袋可能都想不到,沒有《說文》戰國以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是很難釋讀的。

    其實,甲骨文大約4500多個單字,釋讀出來1000多,有900多個見於《說文》,可見沒有《說文》這本書,難度還要大。

    《說文》沒有收錄的字,也可以透過字形比較的方法,找出過渡態的字形,形成一條脈絡。

    比如:

    你能看出這是個什麼字,很難理解:

    《合集》822有這個字「王x曰」:用X代替這個字

    大盂鼎也有這個字相同的「王X曰」:

    在西周的麥方鼎找到這個字加了一個「口」:

    一下將整個脈絡連起來了,這是個「若」字,甲骨文像「跽坐在地的人在理順頭髮」,

    《說文》收錄的「若」有個訛變,頭髮訛變成了「艹」,「人身」筆畫省去了,隻立下一隻「又(手)」。

    「若」本義是「順」,引申表示:順從、答應、應諾、諾言,假借表示「如、像」,也就是「諾」的初文: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3397

    那麼,《說文》將「若」解釋成「擇菜」肯定不是本義。

    《說文》:若,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上面甲骨文和金文中「王若曰」,就是後世常見習語「王諾曰」嗎。

    第三步:辭例和文獻的推勘

    即便你沒有釋讀出字形,如果甲骨卜辭資訊冗餘度比較高,還是可以估出來的。

    比如:上面說的干支字都是估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甲、巳、庚」省得太厲害了,這種字形《說文》都沒有收錄,干支字都是有規律的,很容易估出來。

    比如甲骨文出土了一片完整的《干支表》:

    從干支表可以看出:

    甲的簡體是十。地支的「巳」竟然和天干「子」是一個字,只不過是映象,這是以前誰都不知道的。郭沫若據此體測跟西方雙子座有關係。而干支表中的「戊戌」也是一個字,只有根據位置分辨。第四步:歷史背景資訊的分析

    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這個「弔」字:

    字形我們知道他是個什麼字,經傳中也有「不弔昊天」,千字文有「弔民伐罪」。

    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釋為「弔:憑弔、撫卹」完全不通。

    近人吳大澂根據字形和歷史背景資訊認為這是個「叔叔」的「叔」。

    甲骨文和金文「弔」像人身上揹著用來射鳥、大雁用的「繳」,也叫弋射。

    這是貴族的遊戲,特別是貴族年輕男子最喜歡玩,殷周貴族男子從小就學射箭:

    《禮記·內則》: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遠大志向的意思。

    「弔、叔」古音也相近,所以,「身背繳箭」的「弔」,是年輕男子之美稱,《詩經》中經常把年輕美好的男子稱為「叔」,如:《鄭風·叔于田》。

    周代金文上「叔」都用「弔」字,大概有幾百例都是這樣:

    只有很少幾例用「叔」字,大概就6例左右,「叔」完全是假借,跟字形沒有關係。要知道,《詩經》等經傳文獻都是在漢代整理集結的,所以用的今文字「叔」。

    讓貴族痴迷的「弋射」是什麼鬼呢?

    先秦文物上經常描繪弋射的場景: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箱子上面就畫有古代的弋射圖:

    戰國宴樂銅壺

    拓片清楚一點:

    漢磚上的弋射圖:

    這就是用歷史背景資訊推敲,漢字的基礎符號都是來自「象形文字」,所以,一定與中國歷史相關。不過歷史背景資訊一般都是輔證。

    -----------------------------------

    最後一個問題是:識別出2000多個甲骨文,並確認它們是正確的呢?

    上面已經說了,要構建整個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脈絡,不但放在卜辭中能讀通,還要知道這個甲骨文到楷書在形體和字義、字音是怎樣演變的。

    即便是這樣也不能保證一定正確,不談漢代的許慎,王國維、郭沫若、唐蘭的釋讀,經常被人推翻,能保持五十年不被人推翻,那就可能沒什麼什麼問題。

    總之一句話:跟所有學科一樣,凡是叫做學問的東西,雖然都有判斷對錯的客觀標準,但還是「學術共同體」這個「巨人」的承認。

    因為個人的自利傾向,存在盲點,經常容易搞錯的,愛因斯坦寫的論文都搞錯了,但被同行發現了,並拒絕刊登。這個人還有點牛X,敢拒絕愛因斯坦的論文。

    ---------------------------------------------------

    綜上所述,甲骨文的釋讀大致是這麼一個過程,以上用的例子是最、最簡單的,實際釋讀非常困難,比如甲骨文字元奇形怪狀,一個字元十幾種變體,哪裡時時刻刻搞得清?所以,工具書不能少。

    就連董作賓這樣的專家,都說他經常拿著一片甲骨拓片看一天,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猜不出半個字。

    我首先對他們說,我說你不會有興趣的,拓片你看不懂,你首先要看理論書,再來看原始資料,理論書就有點枯燥,你能不能靜下心來。果然,很多人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再也不要書和資料了。

    李學勤先生寫過一般入門書叫做《古文字學初階》(P75),我覺得是不錯的,上面推薦了一些必須要讀的參考書目。可以去參考一下,

  • 2 # 公子想

    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是考古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之一。清代光緒年間,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田地的時候,經常挖到一些刻有奇怪文字的碎骨片,他們要不把碎骨片棄置一旁要不將碎骨片當做龍骨(一種中藥,古代動物的骨頭)賣給中藥鋪。

    1899年,還在國子監當祭酒的王懿榮身患瘧疾,當他審視從藥鋪裡買來的中藥時,意外的發現了這些刻有文字的龍骨。王懿榮是一位造詣很深的金石學家,憑藉著對古物特有的敏感,他意識到這種可在非篆非鎦的符號很可能是一種比金鼎文更早的一種文字。於是王懿榮就以每版二兩銀子將所有的龍骨買了下來。1900年,古董商人範維卿、趙執齋等人寫數百塊甲骨進京,又被王懿榮悉數買下,從此甲骨身價倍增。劉鶚、王襄、孟定生、羅振玉等人也紛紛出資購買。

    經過孫飴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鄧恩的努力,可便是的甲骨文越來越多。漸漸地,甲骨上的文字成為了可以通讀的語句了,從而證實了出土甲骨文的安陽安陽小屯村,就是文獻中記載的殷墟。

  • 3 # 細談砸評

    甲骨文發現於清末河南,一些當你農夫在田間挖土翻地偶然發現一些牛骨和龜甲。當地農夫就把它當藥材賣了,藥店老闆認為是“本草綱目”裡的“龍骨”就大肆收購,用作傷病藥。

    甲骨文發現

    清末一個叫王懿榮的人,他患病去鶴年堂抓藥,無意買到了“龍骨”這味藥材,他卻發現這些大小不一的“龍骨”上有許多的符號,很像古代文字。然後就透過古董商範維卿大量收購,他透過研究發現這些符號全是筆寫後雕刻上去,裂紋是火烤所致。為了進一步追根溯源,王懿榮去了河南章德府安陽縣小商屯,由此發現了“殷墟”遺址,並確定了這是商朝文字。

    甲骨文的用途

    距今為止發現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萬片以上,通過後來專家的研究和解讀發現這些甲骨基本上全是占卜用的,是殷商王室的存檔。

    商朝還屬於比較原始的神權社會,凡事都要透過占卜預測吉凶或問問鬼神旨意。一般是占卜一些祭祀日期、用什麼牲口和數目,征伐捕獵是否吉時,成員的生育疾病等等。偶爾記錄一些社會上發生的事,和打獵收穫等等。甲骨文算是中國最早的文獻記載。

    甲骨文的使用

    商朝歷代都有大祭司,一般商人要預測占卜時大祭司就會取一塊龜甲或牛胛骨在一面鑿個孔,但不打穿,然後把有孔的一面放火上烤,另一面出現裂紋就稱為“兆”。大祭司就根據“兆”來分析吉凶和鬼神的意思,如果日後應驗,就把這些事用刀刻在甲骨上,這就稱為“卜辭”。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研究的甲骨文了。

    甲骨文解析

    甲骨文單字有5000左右,能解析的大概一半,這些字雖然和現代文字完全不同,但根據可以辨別的字仍然可以翻譯成今天的漢字。這些可認的字和如今的漢字區別不大,可見中國文字的傳承文化。

    舉個例:漁——刻一魚,一網,一手。

    牧—— 刻從牛,從羊 放牧動物不同而字不同。

    甲骨文的歷史意義

    甲骨文的發現讓中華文明有了4000年的考證,是震驚世界學術屆的一次偉大發現,為研究殷商曆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並且甲骨上的文書讓人們推知了毛筆的存在,因為許多甲骨上是先寫再雕刻,開創了中國古歷史的許多未知。為中國漢字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道和茶藝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人說“閒”和“靜”才能品出茶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