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香閣1819
-
2 # 善沐茗茶事
不這麼認為
茶本身很簡單
只是被賦予太多文化和所謂的藝術在她身上……
任何道和藝也都是在茶的基礎上,我相信也有很多在辦公室用著玻璃杯,也能品出茶的真味,也可感悟一番人生滋味!
-
3 # 張立攀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實際上,這是一個宏大命題,展開來說,可以寫好幾本書。
這裡簡單闡述一下核心要點。
簡單說,道是道,藝則是藝。
道之所以為道,在於“道可道,非常道”,在於探究妙生本化背後的至理,是形而上的理論認知;而藝則是形而下,代表特定時期的藝術或民俗的一種規範化“正規化”,是實踐認知。
在淵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上,中國茶道一直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茶道即是休生養性的生活方式,也是靜觀世界、出世與入世的人生觀。
泡茶時許多茶人習慣使用有托盤的蓋杯,杯子、托盤、杯蓋一起稱之為“三才杯”,意即“三才合一”,暗合了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中國茶道還體現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精神核心,重視禮節,以誠待客,發展到現代,就是“儉、清、和、靜”的茶道精神。
中國茶道還融入了佛家“苦、集、滅、道”的四諦觀,形成了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從茶的苦盡回來,苦中有甘,照見人生的苦與甘,崇尚靜悟,從而參破“苦諦”,是謂禪茶。
而茶藝則是茶道精神的具象化,從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乃至到明清時期濫觴的工夫茶泡法;從烏龍茶、紅茶、綠茶、黑茶等不同茶類的品飲上。人們在選茶、擇水、烹茶技藝、品茶技巧、環境塑造等方面入手,構造了一個純粹的茶藝空間。
因而,茶藝是茶道精神在現世的外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人生的感性認知,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美學的闡述。
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茶即可以是“坐而論道”的高雅之物,又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常事物而已。
這便是一片葉子“茶”的奇妙之處。
-
4 # 周洋美玉工坊
茶有千種,藝成百家,道只一行!
茶為裡,水為表,藝為形,道為骨!
以水煮茶,藝成百家,或濃或淡,或先或後,或沏或泡,或冷或熱,或純或雜,皆隨心就性,適宜皆好。
而道在修為,化繁就簡,化形入意,化意入神,化神歸真,一氣空明,物我忘矣!
非渴不能成飲,非藝不能承歡,非道不能坐禪!
禪茶一味,修在一生。禪修之道,唯靜唯性,唯悟惟寧!
-
5 # silinna愛生活
茶道是一種關於泡茶、品茶、悟茶的藝術,也是一種大隱於世,修身養性的一種生活方式。用周作人先生定義比較通俗易懂:“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這大概就是大多數人追求和迷戀的原因吧。
茶道與佛教、儒教、道教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茶即禪”,茶的清雅與禪的疏朗相近,品茶如參禪,飲茶能清心寡慾、養氣怡神、淨化心靈——即“茶中帶禪,茶禪一味”。
佛法修行“放下”,茶道認為只有做到真正的放下,壓力才能釋懷,才可以品出茶之真味。
茶道講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簡約之美、含蓄之美——與道教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相符。
茶道追求的核心是“和”,並貫穿在製茶、泡茶及品茶的過程中,表現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器具的和諧,又與儒家“儀、義、禮、智、信、恕、忠孝”的中庸思想相合,構成了茶道的歡快格調。
因此,茶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茶中無道就算不上茶道,只是懂得了品茶的技巧。
茶藝是一種生活方式、行為藝術、生活美學,是茶道帶來的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現,體現出來的是“和、靜、怡、真”。
-
6 # 陳昇普洱
茶道,是在喝茶品茗中體悟到的生存和生存智慧,其精神內涵無法用語言具體描述。
有位哲人說:“品著茶似乎品味著人生”。中國茶道,不只是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而是蘊含著人生哲理。朱熹在《朱子語堂•雜說》中說“物之甘者吃過而酸,苦者吃過而甜。茶本苦物,吃過卻甘。此理何在?曰:也是一個道理,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這是朱熹從喝茶中所悟到的人生智慧。
有人說“智者悟禪,清茶一杯;迷者悟禪,佛經萬卷。欲問禪,想想茶”。說明茶中有禪,茶有助於禪悟。
對於茶的基本精神所在,世間有多種論述。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首先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暢言飲茶七碗的不同感受,從“喉吻潤”、“破孤悶”、“肌骨清”到“通仙靈”,是從身體到精神而超然物外的不同境界。
“茶屬詩,茶道歸於哲學,歸於禪”。——那家倫
“茶道無言”——趙州柏林禪寺明海
茶除了飲用功能外還有審美功能,品茶人透過茶、水、具的選擇配置和沖泡技藝,展示茶的風采神韻,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身心與追求,這就是茶藝。
茶藝是對擇茶、選水、火候、配具等比較講究,追求茶的色、香、味、形的品鑑。
茶通六藝,茶藝是一門綜合藝術。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陶瓷工藝等,都與茶結緣。
以上是茶道與茶藝的論述。如果說茶藝是有形的,則茶道是無形的。
-
7 # 竹青格格茶時間
茶道向內,茶藝向外。
前者注重內修,後者注重外揚。
前者為了自身靜心悟道,後者為了別人賞心悅目。
-
8 # 小荼茶語
簡單說,道是道,藝則是藝。
道之所以為道,在於“道可道,非常道”,在於探究妙生本化背後的至理,是形而上的理論認知;而藝則是形而下,代表特定時期的藝術或民俗的一種規範化“正規化”,是實踐認知。
泡茶時許多茶人習慣使用有托盤的蓋杯,杯子、托盤、杯蓋一起稱之為“三才杯”,意即“三才合一”,暗合了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國茶道還體現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精神核心,重視禮節,以誠待客,發展到現代,就是“儉、清、和、靜”的茶道精神;還融入了佛家“苦、集、滅、道”的四諦觀,形成了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從茶的苦盡回來,苦中有甘,照見人生的苦與甘,崇尚靜悟,從而參破“苦諦”,是謂禪茶。
茶藝則是茶道精神的具象化,從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乃至到明清時期濫觴的工夫茶泡法;從烏龍茶、紅茶、綠茶、黑茶等不同茶類的品飲上。人們在選茶、擇水、烹茶技藝、品茶技巧、環境塑造等方面入手,構造了一個純粹的茶藝空間。
因而,茶藝是茶道精神在現世的外化,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人生的感性認知,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美學的闡述。
茶人心境貴在閒適與靜雅。品茶是品茶人心的迴歸,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時要有一個最佳的心理環境即心境,才會真正體味到品茶的真諦,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靜,是中國茶道的修習之要,只有心靜神清,才能做到心為“天地之鑑,萬物之鏡”,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滌洗人格,超越自我,而使精神受到澡雪和滋潤。
我們喝茶不僅僅是品茶,更在於泡茶之人、品茶之人的心境。
-
9 # 茶人萬里
#茶藝# #茶道# #茶空間# #呼倫貝爾#
茶的本性是收斂的,所以要求我們無論是泡茶還是喝茶都不要張揚,只要有一顆寧靜的心和一份閒雅的情,才能體會茶的本性,才能感知茶道與茶藝的精髓。那什麼是茶道呢?萬里的理解是這樣的,首先看“道”字。一個“辶”旁,加上“丷”陰爻和“一”陽爻,下面還有一個自己的“自”。也就是說透過自己走過的路,懂得了天地萬物的發展規律,這個過程叫做道。也就是說茶道是透過泡茶或飲茶這種方式,感悟了人生的某些道理或真諦,這叫茶道。那什麼又是茶藝呢?簡單的理解就是泡茶的行為藝術,延伸的理解就是透過泡茶去和周邊的藝術相融合,如古人的焚香、掛畫、插花及現代的茶空間美學等等。所以要想真正的享受茶藝、感悟茶道,我們真的要有一顆寧靜的心,一份閒雅的情。
-
10 # 許家那個人
我認為兩者的區別很明顯側重點不一樣,茶道側重“道”字,指的是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一種精神,而茶藝側重“藝”字,具體表現在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個方面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第二個方面是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雖然二者有區別,但是也有聯絡的存在。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則無精、無神。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品茶為什麼側重“靜和閒”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解釋:
第一,先說“靜”:而這種品茗藝術的性質自然是與茶葉的自然屬性一脈相通的,都具有清、靜的本質特徵。他們透過飲茶品茶創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內心的每一個角落時,心靈便在這種虛靜中顯得空明,精神便在虛靜中昇華淨化,人們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二,再說“閒”:品茶得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味道。人只有“閒”了,才會有時間去慢慢品茶,讓整個人開始放鬆,仔細體會茶水流經喉嚨的感覺以及它們流入你心的過程。
結論:只有在“閒和靜”的情況下,人的心境才會在虛靜中昇華淨化,心態才會得到真正的放鬆,進而真正品出茶的靈性。
回覆列表
大同小異,不過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為茶藝表現在外面,茶道表現在內,一種茶界裡的形式,茶道包括的東西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