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就是那個1113
-
2 # 清水空流
在晚清時期地方疆臣中最重要的是兩大封疆大吏,分別是北洋通商事務大臣(一般由直隸總督兼任),另外一個南洋通商事務大臣(一般由兩江總督兼任)。晚清末年清朝最大的特點是地方疆臣處理外交事務和對外經濟關係。實際上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絕對是不遜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重臣,可以說是“宰相”級別。
南洋通商事務大臣關鍵在於通商二字,在鴉片戰爭以後,晚清各個港口紛對外“開放”和外華人交往日益頻繁,所以在公元1861年,設立五口通商大臣,專門處理長江以南與外華人交涉事務低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滿清外交部)。衙門駐地是上海,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的外商事務,最初由江蘇巡撫兼任。後改稱南洋通商大臣。提升為兩江總督兼任為定製。歷任南洋通商事務大臣薛煥(五口通商大臣),李鴻章,沈葆楨,左宗棠,劉坤一,端方,張之洞,周馥。
薛煥(1815年-1880年)是第一任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當時是五口通商大臣),36歲以江寧布政使(副省長),署理欽差大臣辦理五口通商事宜。37歲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以一品頂戴調任為通商事務大臣。52歲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65歲去世。至於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大家都比較瞭解,就不多做解釋了。這裡值得一提是沈葆楨,劉坤一。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字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林則徐女婿,晚清重臣,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沈葆楨的發達應該是曾國藩慧眼識人,因為辦團練鎮壓太平軍有功,頗得曾國藩賞識。在41歲推薦其為江西巡撫。後擒殺幼天王。47歲經左宗棠推薦主持福州船政局。建立起近代第一所現在化造船廠。沈葆楨最大功績就是扼殺了日本企圖侵佔臺灣的企圖,55歲的沈葆楨提升為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五年之後病逝於任上。
劉坤一(1830年-1902年),晚清重臣,湘軍宿將出身。字峴莊,湖南人 。因參與與太平軍作戰而成名。得以加封直隸州知州,32歲升廣西布政使。34歲為江西巡撫。44歲調任兩江總督。在1875年,45歲的劉坤一任兼任南洋通商大臣。61年受命“幫辦海軍事務”,並任兩江總督。最大功績在於,在八國聯軍入京以後,聯絡居中東南互保。再就是肯定光緒在位。反對慈禧廢光緒。
-
3 # 圖文繪歷史
咸豐年間,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著天津、遼寧牛莊、山東登州等地的通商、洋務、海防、外交等事宜,五口通商大臣駐上海,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地的通商、洋務、海防、外交等事宜。
薛煥,晚年回鄉創辦尊經書院,也就是四川大學的前身,圖為薛煥故里。最初設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位列於六部之上,長官由一品大學士、王爵、軍機大臣等充任,其下設的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品級自然不低,早期的三口通商大臣有崇厚,他由吏部左侍郎遷任的,沒幹多久就升為直隸總督,而五口通商大臣也一樣,早期由江寧布政使薛煥遷任,沒幹多久升為兩江總督,所以那時的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品級為二品。
劉坤一,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同治時期,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改稱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裁撤五口通商大臣,改稱為南洋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前期的五口通商大臣地位要高於三口通商大臣,一是管的地方多,二是也曾由兩廣總督兼任,特殊時期還加欽差銜,改名後,北洋通商大臣由李鴻章兼任,幹了近30年,所以改名後的北洋通商大臣地位遠高於南洋通商大臣。
最後一任南洋通商大臣,周馥。歷任南洋通商大臣的功績,講幾位,薛煥,拒不與葡萄牙籤訂澳門《和好貿易條約》,雖然最後弄得降五級留用,但霸王條約被廢棄,免除了澳門迴歸的隱患;沈葆楨,功績是主辦福州船政局,成立南洋水師;劉坤一,他本是守舊派,就是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後觀念轉變,期間大力發展洋務,後來參與東南互保;周馥,他是李鴻章的嫡系,晚清後期洋務的掌舵人。
-
4 # 歷史戰爭
北洋大臣是清朝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歷任北洋大臣也都是當時滿清的名人,其中就有世人熟知的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不過,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清朝其實還有一個與北洋大臣相對應的官職,在名義上,它是與北洋大臣平起平坐的,而這個官職,就是南洋大臣。
南洋大臣全名南洋通商大臣,它原名是五口通商大臣,設立於咸豐十年十二月(1861.1)。五口通商大臣列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下,負責管理上海、廣州、福州等地的通商事務及各項“洋務”。後來,清政府將五口通商大臣改為“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大臣”,簡稱南洋大臣。
隨著清政府國門的開放和商業、外交活動的日益頻繁,南洋大臣管轄的領域也越來越多,到最後,長江及江蘇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全部都由南洋大臣負責管理。在晚清時期,能夠負責管理通商口岸以及和外華人打交道的官員,都不是簡單的人物,更何況管理整個南方“洋務”的南洋大臣。所以,清朝的南洋大臣,也是名人輩出。
薛煥
薛煥在歷任清朝五口通商大臣中知名度不算太高,但他的功績卻不少。薛煥是科舉出身的文人,但他思想開放,眼光長遠,很早就認識到了洋務的重要性。
薛煥被調任為通商事務大臣時,可謂是“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只有虛名,朝廷沒有給他多少實際支援。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薛煥竟創建出一支使用先進武器的軍隊——洋槍隊。薛煥創立洋槍隊時,不僅受制於糧餉不足的限制,還受到朝廷中保守派的攻擊,連皇帝都下令訓斥他。英華人擔心中國軍隊強大起來,也從中不斷阻撓。可是,經歷過鴉片戰爭慘敗以後的薛煥深刻的認識到了現代化軍隊的重要性,所以他力排眾議,多方籌資,在朝廷和英國兩方之間遊說,最終艱難創立出一支三千多人的洋槍隊。
在晚清大部分軍隊裝備還是落後的刀、戟、劍、矛以及少數落後的火繩槍時,薛煥卻已經在上海創立了一支使用先進武器的軍隊,而且卓有成效。上海戰役結束以後,朝廷認識到先進武器的重要性,遂選派軍官到上海學習西洋兵法,製作西洋槍炮。自此,清軍結束冷兵器時代,步入了熱兵器時代。只是頗為可惜的是,這支洋槍隊建立的軍功大多都是在太平軍身上得到的,這也使得薛煥揹負上“封建統治的幫兇”和“民族罪人”等罵名。但是,客觀上,薛煥在任期間,還是很有政績的。
李鴻章
李鴻章是北洋大臣中極為著名的一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擔任過南洋大臣。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時,還兼理南洋通商大臣一職。李鴻章是堅定的洋務派,他認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
所以,李鴻章大力辦廠,發展民族經濟,在他的主導下,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等紛紛創立,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李鴻章在南方開展洋務,也使得這片洋商遍地的土地上,終於有了可以與他們競爭的民族經濟。
沈葆楨
沈葆楨是晚清洋務名臣,他還是另一位清朝名臣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林則徐十分看重沈葆楨,他常常將沈葆楨帶進書房,讓他看書。在舅舅的教導和耳濡目染下,沈葆楨年輕時就有了很高的眼界。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任期間,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他推行洋務,擴充南洋水師。沈葆楨很重視人才培養,他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派船政學堂學生赴英法留學,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船政人才回到國內,報效祖國,極大地促進晚清南洋船政的發展。
晚清籌劃北洋海軍時期,朝廷劃撥的經費大多用在了北洋海軍上,連南洋的經費也被划走。沈葆楨在即將卸任時,向朝廷上折,將原本屬於南洋的部分經費要回,這才有了南洋海軍。
左宗棠
左宗棠收復新疆以後,本是風頭無兩,但終因朝廷腐敗,加上左宗棠不適應在中樞任職,與多位軍機處大臣不和,故而被外放到兩江,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當然,雖說是外放,但兩江總督和南洋大臣依舊是一個重要的職位,左宗棠在任期間也是盡心竭力,勤於政務。在任上,左宗棠支援洋務,他很重視海防,一直在發展海軍,籌辦船政局。與此同時,左宗棠還著力於經濟發展,他興辦水利,剿滅盜匪,改良鹽務,促進了南洋的經濟發展。
劉坤一
劉坤一是南洋大臣中很特殊的一位,在擔任南洋大臣以前,他是一位保守派,比較反對洋務運動。可是,當劉坤一擔任南洋通商大臣,接觸西方事務以後,他開始轉變態度,有限度的支援洋務,比如發展海運、支援江南製造局造艦及提議各兵工廠生產專門化等。除此以外,劉坤一還大力整頓社會治安,清剿海盜,禁止賭博;整頓財政政策,精簡軍隊,裁剪軍費。
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劉坤一復任南洋大臣,這時他對於洋務的態度更加積極,他開始全方面的推行洋務運動,只可惜在改革開始以後不久,劉坤一就突然去世。
託忒克·端方
端方是南洋大臣中少有的滿族人,他出身滿洲正白旗,是桂清的養子。端方擔任南洋大臣期間,很重視教育,他上任以後,便立刻革除了當地各州縣例送紅包給新任巡撫大人的陋習,並將已經收到的紅包拿出來,用來資助學生出國留學。除此以外,端方還是一位君主立憲制的堅定擁護者,他曾多次在慈禧面前鼓吹君主立憲制的好處。
不過,端方最終的結局很悽慘。在保路運動期間,端方入川鎮壓起義軍,最終被起義軍所殺,首級還被遊街示眾。
張之洞
張之洞應當是南洋大臣中最有名氣的一位,他兼任南洋大臣一職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修建鐵路、建立鋼鐵廠、成立學堂、發展民族工業。張之洞在江南等地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劉坤一接手的自強軍,也是張之洞創立的。
綜合來看,可以發現,晚清歷任的南洋大臣都不是易與之輩,他們大多都是當時的名臣,能力出眾,眼光長遠,且手握重權。可是,即使是他們前仆後繼的在南洋推行洋務運動,晚清依舊積貧積弱,淪為列強的魚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可能也是晚清南洋大臣們最悲哀的地方。
參考資料:
《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
-
5 # 巴州刺史
南洋大臣,是南洋通商大臣的簡稱,其職責是負責長江及以南地區各通商口岸相關事宜,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工等事宜。根據《清史稿》記載,正式擔任和署理南洋大臣的,清末共計13人,包括薛煥、李鴻章、沈葆楨、劉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張之洞、魏光燾、李興銳、周馥、端方、張人駿等。
一、南洋大臣的設立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按照各國要求開放了諸多通商口岸,為應對日益增加的對外事務,先是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統領外交事宜。
咸豐十年,設立了三口通商大臣,作為總理衙門的下屬,處理北方各通商口岸事務,後來演變為北洋大臣。同時,令薛煥以江寧布政使職務,以署欽差大臣的身份,“兼辦上海等處通商事務”,也就是辦理五口通商事宜。這相當於是設立南洋大臣的前身。
同治元年三月,此前兼職辦理五口通商的薛煥,被擢升為五口通商大臣,“命薛煥以頭品頂戴充通商大臣”。長江及南方通商口岸,自此單獨設立一個職位進行管理。
同治二年,正式設立“南洋通商大臣”一職,此後由兩江總督兼任,與北洋大臣南北並立。所管轄的通商口岸包括鎮江、江海、蕪湖、浙海、甌海、江漢、宜昌、重慶等。
二、歷任南洋大臣13任南洋大臣中,彭玉麟、張之洞、李興銳、周馥等都是短時間代理,沒有太多作為。
首任南洋大臣薛煥,從咸豐十年(1860)開始兼職辦理南洋事務,到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為止,前後共計3年時間。組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薛煥曾派人幫助曾國藩建設安慶軍械廠。
李鴻章,在南洋大臣任上前後7年,任內開始了他辦洋務的生涯,奏設外國語言文學學館於上海,建立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等。
沈葆楨,在南洋大臣任上前後5年,任內交涉辦理日本從臺灣撤兵事宜,督辦南洋海防,擴充南洋水師,並參與經營輪船招商局,派船政學堂學生赴英法留學等。
劉坤一,兩次擔任南洋大臣,任內發展海運、支援江南製造局造艦及提議各兵工廠生產專門化,推動江南製造局自行練鋼、提議在湖南開採煤礦及自行興辦鐵路等。
左宗棠,在南洋大臣任上3年左右,任內支援和發展金陵製造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支援由商人集資興辦近代工礦企業如徐州利國驛煤鐵礦、安徽池州煤鐵局等,架設沿長江的陸路電報線,對西方商人在上海開設紡織廠以及購買土地等行為加以抵制。
曾國荃,在南洋大臣任上6年,任內修江海防務、並透過關係諸國商務等,阻止法軍侵入,派海軍援救臺灣等。
魏光燾,任內籌建三江師範學堂,為開啟近代博達書院,南京大學的重要人物。
端方,任內建立暨南大學,方鼓勵學子出洋留學。
在歷任南洋大臣中,最有作為的當屬李鴻章、沈葆楨、劉坤一、左宗棠、曾國荃等,在國勢日益江河日下的情況下,既要辦理洋務以求強兵強國,又要督辦南楊海軍抵禦外侮,雖然困難重重,但還是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一些貢獻!
回覆列表
1866年,清政府將原來的五口通商大臣改為“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大臣”,設在上海,後移南京,後來演變稱為南洋通商大臣。
歷任南洋通商大臣的有薛煥(五口通商大臣),李鴻章,沈葆楨,左宗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
沈葆楨有著特殊的身份,他是林則徐的侄子以及女婿。林則徐在晚清影響很大,他的理論和思想促進了後來的洋務發展。此外,林則徐判斷人非常準確。他曾要求左宗棠注意西北的形勢。
薛煥,成功地制止了葡萄牙讓澳門“合法”淪為其殖民地的陰謀。
李鴻章,41歲 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設外國語言文學學館於上海,是其創辦洋務之始。
42年 率領淮軍各部攻入常州,大肆殺戮太平軍。清廷賞騎都尉世職 。
45歲 授李鴻章為湖廣總督,仍在軍營督辦剿捻事宜 。
47歲 二月兼署湖北巡撫,12月被任命赴貴州督辦苗亂軍務。 1870年(同治9年) 48歲 七月開始辦理天津教案,八月調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力主新疆置省,這一舉措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實現了新疆與全國其他各省行政制度的統一;它大大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對於恢復和發展遭到破壞的經濟、對於保衛祖國西北邊防,都起到了重大作用。1908年清王朝全圖。此外,左宗棠還最終促成了臺灣建省
劉坤一,1901年與張之洞連上三疏,請求變法,提出興學育才、整頓朝政、兼採西法等主張,稱“江楚三折”,多為清廷採納。1902年提出興學“應從師範學堂入手”的主張。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