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A煩躁得很

     黑衣宰相:“黑衣”在這裡指的是僧侶的一種黑色僧衣,“宰相”則是封建時代輔佐皇帝管理國家的高階官職。所謂“黑衣宰相”,指的是參與政治並對政治影響很大的僧侶。

    明朝也許是因為朱元璋曾經當過和尚的原因,對於僧侶還挺尊重的。明朝初年,許多僧侶甚至專門應召,進入政治。而在這些進入官場的僧侶之中,最著名的當屬姚廣孝。   姚廣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暗,號獨庵老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精通儒學的僧侶入京參加禮部考試,姚廣孝應召,後來被朱元璋分給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   姚廣孝精通謀略,朱棣對他十分的欣賞,每次姚廣孝進入燕王府都與朱棣相談甚歡。姚廣孝對明朝政治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赫赫有名的靖難之役。

  • 2 # 小作手的十倍之路

    明朝唯一的一位黑衣宰相就是姚廣孝,他的一生也因明成祖朱棣而大放異彩。

    姚廣孝是寺廟裡的一名僧人,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早年也曾當過僧人,所以明朝對僧人還是比較尊重的。外加當時的僧人多穿一襲黑衣,故多年後姚廣孝功成名就後習慣稱之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雖然早年隱居在山中寺廟內,但常常讀兵書習兵法,所以有著和鬼谷子、諸葛亮一般的計謀。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姚廣孝擔當了重要角色。鼓動朱棣發動政變的也是姚廣孝,但是朱棣畢竟只是一個燕國藩王,以一個藩王之力撼動整個明朝帝國這條路並不好走。朱允炆已經即位,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勢力,所以在朱棣發動政變時朱允炆也調集了大批軍馬抗敵,這讓朱棣的進攻之路走的尤為艱難,到了後面甚至開始節節敗退,攻濟南戰敗、攻聊城戰敗,朱棣已經開始洩了氣打算撤退。

    這時候姚廣孝站出來,力薦朱棣不要氣餒更不要後退,而是應該迅速集結兵力攻打都城南京,因為當時朱允炆的兵力分散在周圍各省,而南京的守衛較為薄弱。這個策略讓朱棣一舉攻破南京,朱允炆失蹤,朱棣稱帝,可以說姚廣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為朱棣對姚廣孝“欲罷不能”的最大原因,輔助建朝稱帝之功,何其大也!

    姚廣孝不僅熟讀兵法、用兵如神,而且還通曉風水堪輿之學,朱棣晚年為自己選陵寢的時候也是讓姚廣孝給把的關,最終選定了北京附近的昌平作為了明王陵。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朱棣對姚廣孝欲罷不能了,畢竟姚廣孝不光讓朱棣當了皇帝,還掌握著朱棣死後墳墓的風水呢!

  • 3 # 惜緣小歷史

    成功背後的落寞

    公元14世紀的一日,江蘇長州是張燈結綵、鑼鼓喧天。百姓們都在交頭接耳,有的說是欽差大臣視察,也有的說是朝中大官省親,總之是議論紛紛不斷,就是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大約過了一炷香的功夫,就有人在四處奔告說是姚廣孝回來了,前面是儀表堂堂的儀仗隊,中間是一個大紅嬌子,後面是威風凜凜的侍衛,眾人跟隨姚廣孝一路走到其姐姐家門口,但是出乎意料的一幕出現了!

    只見兩扇黑漆漆的大門緊閉,任憑門外的姚廣孝撕破喉嚨呼喊,可惜的是猶如泥牛入海毫無動靜。旁觀的百姓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勸道:“你們姐弟倆已有好幾年不見了,就算心中有天大的隔閡,先見見面好吧!”話音落了將近半盞茶的時光,大門才緩緩的開啟了。看到姐姐出來後,激動萬分的往地上一跪說道:“姐姐你還好吧,弟弟在外面的這幾年,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對姐姐的思念就會氾濫起來!”令眾人更驚詫的一幕出現了,其姐姐嘲笑道:“你不是說出家為和尚,怎麼穿起官服來了?”姚廣孝脫掉官服後,其姐姐又問:“朱允炆是太祖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你為什麼要助逆賊禍亂天下?”平時能言善辯的姚廣孝此時卻沉默不語了,更要命的是其姐姐徑直回家關門了,對於跪在地上的姚廣孝是不理不睬!

    都羨慕成功的光鮮,但是阻礙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是最讓人難以取捨的,那就是親人的不理解與不支援!所以書上有那麼一句話,通往成功的路上,有一段是黑漆無人相助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朱棣才敬重姚廣孝!

    深知帝王心自汙

    靠陰謀成功奪位的朱棣,是一個猜忌心極強的人。而姚廣孝是朱棣的功臣,自然難以擺脫卸磨殺驢的命運。但是檢視史書後,卻得知姚廣孝不僅活了84歲,還獲封榮國公的爵位,並以僧禮入土為安,今天本段就來揭秘其中的故事!

    有一日,朱棣上朝後發現有點不對勁,仔細瞧了一下群臣,原因竟然是姚廣孝竟然還是光頭,但於理不合便要姚廣孝蓄髮還俗,但是被一口回絕了。不僅如此,姚廣孝下朝後就會穿上僧服,並且推辭朱棣送的房子,住在寺廟裡面……

    為什麼歷史總有那麼一撮人,立功之後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險地。透過分析他們的平生事蹟,就會發現他們從始至終,都沒有擺對自己的位置。而姚廣孝就十分明白,自己的作用就是幫助朱棣獲得大寶,所以功成之後就退出了權力中樞!

    END

  • 4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寫過一篇《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廣孝小記》,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姚廣孝,相城(今蘇州有相城區)人。他原本是醫家子弟,十四歲時,剃度為僧人,法名道衍,字斯道。

    道衍還曾經敬事道士席應真,得席應真陰陽術數之學。

    席應真,即席應珍(公元1301年~公元1381年),字心齋,道號子陽子,常熟人。少辭家學道,真籙丹法,無不洞曉。兼涉儒典,尤精於《易》。釋典方術,皆能旁通。奉母至孝,至葬祭,痛哭如初。

    曾經有一次,道衍遊至嵩山寺,精通相熟的袁珙見到道衍之後,大為驚異。

    袁珙(公元1335年~公元1410年),元末明初人,字廷玉,號柳莊居士,鄞(今浙江寧波)人,相術奇人。元末,舉家十七人皆死於兵禍,遊海外洛伽山時,遇異僧別古崖,授以相人術。其法以夜中燃兩炬視人形狀氣色,而參以所生年月,百無一謬。著有《柳莊相法》,為今相術之重要工具書。

    當時,袁珙曾說道:

    “這是一位怎樣奇異的僧人啊!眼呈三角,形如病虎,他的性情,必然嗜好殺伐,這是和劉秉忠一樣的人物啊!”

    劉秉忠(公元1216年~公元1274年),字仲晦,順德邢臺人。少時,隱居武安山,遂出家為僧。後居雲中,跟從海雲師應召北上,留侍潛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凡征伐謀議,均有參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共31年),翰林王鶚請改正其衣冠,詔從。遂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至元十一年薨,年五十九。

    道衍聽袁珙這麼說,大喜。

    道衍常從高啟等人遊,他工詩,善書法。

    高啟(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屬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於詩。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傑”,時論比之為“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明太祖洪武初,因薦舉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力辭不受。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因曾為魏觀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共31年)時期,朱元璋將十位高僧分別賜給諸王。

    道衍在十高僧之列,被朱元璋賜予燕王朱棣。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親政後,為強化權力,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朱元璋有26子,幾乎全都封王。這些叔王,對建文帝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削藩是必行之舉)措施。針對燕王朱棣,建文帝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燕王朱棣在道衍等人的支援與協助下,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發動“靖難之役”。

    雙方交鋒的結果: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生死未知、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成為大明王朝的君主。

    朱棣執政後,論定靖難功勞,道衍因為功績卓著,被封為太子少師(明、清兩代為正二品)。

    雖貴為少師,但是,自始至終,道衍都不肯蓄髮。

    據說,朱棣曾賜予道衍兩名宮人。道衍不能推辭,只能接收。一月多之後,道衍仍沒有近宮人之身。後來,朱棣又把兩位宮人召回皇宮。此後,朱棣也就不再強求道衍收納女眷了。

    道衍養了一隻雞,每天早上,只要雞一叫,他就馬上起身,朗朗然誦唸經文。

    因為治水的事情,道衍曾經回到故土吳地。

    吳地有一高士,名叫王賓【初名國賓,字仲光,號光庵,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醫術受學於戴思恭。】,他是道衍的故交。

    回鄉後,道衍前去拜訪王賓。王賓知道道衍前來,關起門來,不予接納。

    道衍第二次又去見王賓,王賓和第一次一樣,還是閉門不納。

    道衍終不死心,第三次去見王賓。王賓才開門相見,他對著道衍說道:

    “他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呢?”(當是指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這種行為,一般情況下,是不被接收的。)

    王賓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出仕。

    在吳地時,有一天,道衍乘坐肩輿,經過閶門(蘇州古城之西門,通往虎丘方向。),他看見酒旗上的字跡非常工整,就問:這是誰寫的?

    有人回答,在酒旗上寫字的人,乃是一位少年。

    道衍就將那少年召來相見。

    看過那位少年之後,道衍對他說道:

    “我觀察你的相貌,以後應該可以顯貴,你願意做我的兒子嗎?你家裡還有什麼人呢?”

    那少年回答道:

    “我家裡還有老母親和小妹妹,少師憐愛我,我願意侍奉您!”

    於是,那少年回家辭別了老母,來到了道衍身邊。

    道衍迎接那少年時,說道:

    “可惜的是,你的年壽不會很大,將來官可以做到四品。”

    回到京師之後,道衍帶著那少年去見朱棣,說道:

    “我這次出去,收了一個兒子。”

    朱棣為那少年賜名,叫繼。這就是道衍的養子姚繼。之後,姚繼就在文華殿陪侍東宮(太子)讀書。

    後來,道衍又因為朝廷的差使外出,因為歸途之中染疾,抵達城門之後,道衍因病沒有入城。

    病中,道衍命令侍從做好帷幄,並說道:

    “皇上將要來探視我!”

    很快,御駕就到了。

    朱棣見到道衍之後,對他慰勞備至,還賜予他一個金唾盂。朱棣問道衍:

    “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道衍把手放在額頭上,說道:

    “季潭在獄中已經很久了,但願皇上能赦免他,放他出來。”

    關於季潭,明人都穆《都公譚纂》有載:

    “國初,宋學士景濂,精於釋,釋宗泐季潭精於儒,太祖每稱之曰:‘泐秀才,宋和尚。’”

    可知,泐季潭當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僧人。

    宗泐(公元1318年~公元1391年),明代僧人,字季潭,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寓意詞章,尤精隸古,虞文靖、黃文獻、張潞公皆推重為方外之交。明太祖洪武初,詔舉高行沙門,高居其首。卒年74。

    道衍說完之後,朱棣當即派人將季潭釋放。

    僧人季潭出獄的時候,頭髮已經長到覆蓋住了額頭。

    隨後,道衍又以手加額,向朱棣謝恩。

    幾天之後,御駕又欽至存問。

    隨後,道衍就去世了。

    姚繼將道衍去世的訊息稟告皇上之後,朱棣問他:

    “你父親死前,留什麼話了沒?”

    姚繼回答道:

    “父親希望陛下優厚撫卹臣家!”

    朱棣聽姚繼這麼一說,勃然大怒:

    “你父親生平和我言談,哪裡會提及私家?”

    於是,他就把姚繼驅逐了出去。

    朱棣又派人到吳地,接道衍的弟弟、侄子來到京師,賜予他們宅第、金銀、錦緞。這二位都是農夫,非常老實,不是官場上的材料。

    朱棣又想起道衍的話來,說是:成了僧人,就與家人斷絕關係了。

    之後,朱棣也就不怎麼照顧道衍的家人了。最終,朱棣還是命令,將道衍的弟弟、侄子送回了老家。

    明仁宗(朱高熾)初年,姚繼被召為太常少卿(正四品)。他告假回來,在張家灣(當屬今北京)去世,時年四十二。

    道衍的祖先,是宋朝時從汴梁(今河南開封)扈從宋室來到吳地的,家居相城(今蘇州轄下有相城區)。

    姚氏一家,世代以醫為業。

    道衍的父親,名叫姚震卿。

    道衍初名姚天禧。

    姚天禧曾對父親姚震卿說:

    “我不喜歡當醫生;我只想認真讀書,將來出仕朝廷,榮顯父母;如果不能讀書的話,我還願意修習佛法,享方外之樂!”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至正(公元1341~公元1370年,共30年)朝,十四歲時,姚天禧就在家鄉的妙智庵剃度,法名道衍。

    道衍遊學湖廣期間,刻苦用心創作詩文,成就甚至超過古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下詔,收取高僧道衍,他以病免召。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朝廷下詔,精通儒學的高僧可以入仕,道衍參加吏部考試,考中,但是他不願意入仕,朝廷賜予僧服,他又回到山林之中。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孝慈高皇后馬氏去世,分封在各地的親王都奏請名僧一同返回封國為皇后修齋。於是,左善世宗泐薦舉道衍等三人。朱元璋親自選定道衍主持慶壽寺。

    道衍曾在燕王朱棣府邸二十餘年,禮遇非常優厚。其間,朱元璋還下詔,讓道衍赴京,不久,又讓他回到朱棣處。

    明太宗(朱棣,明世宗時,改上廟號為成祖。)發動靖難之變,道衍就是其幕賓。

    朱棣即位後,授予道衍左善世。

    不久,朱棣又說:

    “道衍有功於國,應當蓄髮並加以官爵。”

    這個時候,道衍已經七十二歲了。

    朱棣還賜道衍名廣孝,即傳名後來的姚廣孝。朱棣另賜予姚廣孝冠帶朝服等,並升任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同年六月,姚廣孝往蘇松地區賑濟,朱棣還賜他玉帶一條。

    姚廣孝雖然在朝中為官,但是,他仍清淨自居。

    明仁宗朝,姚廣孝配享太廟。

    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太祖、成祖)廟,姚廣孝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有傳。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筆記》中《姚廣孝》一節。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5 # 林城—布衣

    明太祖朱元璋曾立長子朱標太子,其餘諸子為藩王鎮守地方。在朱標早逝後,又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朱允炆即位後,鎮守各地的藩王為其叔父且經營地方多年兵強馬壯,嚴重影響中央集權。朱允炆聽取齊泰等人之策,著手“削藩”。

    在一年之中,七位藩王接連被廢、被囚後,鎮守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祖訓“靖難”之名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在朱棣起兵到最終取得“靖難之役”勝利奪取皇位的過程中,姚廣孝以僧人身份輔佐朱棣發揮了關鍵性任用。朱棣稱帝后仍倚重於他。

    姚廣孝少年時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學識淵博。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令禮部考錄博學僧人為僧官,道衍應試,未授僧官獲賜僧衣。

    馬皇后病逝,朱元璋選高僧隨侍諸子為皇后祈福,道衍入選。眾僧與諸皇子結對時,道衍對朱棣低語:“臣奉白帽著王”而為燕王選中。

    其後,道衍盡心輔佐朱棣,位於軍師。朱棣登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因其常著僧人的黑衣,被稱“黑衣宰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福特級航母能起降運輸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