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近代歷史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域性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係。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鑑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字。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字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字,還要深入瞭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絡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 2 # 魯班大師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域性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係。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鑑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字。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字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字,還要深入瞭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絡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 3 # 李仁毅

    國學就是我華夏文明的傳承,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太多啦。要想學好國學,就得明白它的種類太多了,包括人類世界的一切。我想你說的國學指的是學哪些書籍。若水三千,只取一瓢,儒家裡有六藝,明清科考八股文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都是必學的經典,還有《道德經》《莊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以及佛家的《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再結合歷史書籍,這些書通書,精讀後去實證。要學就學經典,在精不在多。

  • 4 # 行蹇

    這一百來年,科學不斷更新,先進技術不斷應用於生產生活中,使人類的認識和世界觀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但無論人類掌控的手段有多麼高妙,人總還是難以脫離社會,難以逃脫生老病死,難以擺脫衣食住行。所以,如何以本民族的特有的生存狀態,去優雅地解決生存問題,就有必要遵守本民族的風俗習慣,為人處世之道,那就有必要尊重和傳承傳統文化。

  • 5 # 藍遠飛

    這是一個真正的知識爆炸的時代!

    高、精、尖、覆蓋面廣這個時代知識的特徵。可以這樣說,憑個人的能力,是不能在各方面都成為頂尖人才的!只要在一個知識體系成為高階人才!也要窮其一身的精力。

    國學也一樣,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己經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粹。如在戲劇方面的梅蘭芳……,在書法王羲之、于右任、王鐸……他們都是用一生的精力貢獻給了國學。

    要學習好、研究好、發展好國學。首先要有這麼一些對國學有興趣的人,一些有志於研究國學的人,一些立志於發展國學的人。才能把國學發揚光大。

    我們的國家教育,也要注重培養一批這樣的人才。從小學、初中、高中去發現這樣的人。讓這些人去學習、研究、發展國學。

    使國學的學習、研究、發展成為一種社會風氣。這樣才能有利於國學的發展。

  • 6 # 桃花源的翰粑粑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但是也非要全部都去學習。個人建議,有三本書是可以去學習的,就是<老子>,<論語>,<莊子>。

    <老子>是中國史上第一部較完整體系的哲學。全書雖然只有5000多字,卻包含著十分深刻和豐富的哲學思想,在這個體系中,講述了對立面的相互依存思想,也認識到了事物的矛盾性。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儒家的創始人孔子。

    <論語>就不用做過多的解釋了,孔子最經典的著作之一,現存20篇,492章。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對整個中國幾千年的時代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輪>等,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這裡面的知識教會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當然有時間精力的還可以讀讀<孟子><孫子兵法>等,不管你在哪個行業,研讀懂了,都會讓你在處理家庭和事業事情的時候都遊刃有餘

  • 7 # 雞毛蒜皮的事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1] [2]

    淵源演變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北京國子監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範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自 “西學東漸”之風后,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佈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 8 # 大明青小禾

    我經常刷微博時刷到一些大v發的國學知識,都是收集編輯好的淺顯的東西,身為華人不得不知的國學知識,全是中學學過的東西,看完還覺得自己知道的東西不少。這也跟現在大家的現實情況有關係。

    現如今兩方面阻礙大家靜下心來學國學。第一方面如題目所言,現在資訊爆炸,市面上的國學書籍,各類國學課程非常多,良莠不齊,不知道如何選擇。

    第二方面是現在大家太忙了,能用來學習的時間太少了,再分到國學這一方面,時間就幾乎沒有了。

    那針對這兩方面,可以有兩個方面的學習方式。

    第一個方式是關於國學書籍的選擇。首先要確定自己要讀的書是哪個方面的,再精選要讀的書籍,不要貪多,一本一本的看,看細了也很了不起,讀書時儘量自己理解,因為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定相同,看別人的理解會讓自己迷茫。如果實在理解不了,就找比較權威的老師的課程來看。

    第二個方式是利用碎片時間消化看過的內容,其實國學內容裡面很多都是字句很短但是含義深長的,拿來都可以直接用,所以好多背誦下來受益匪淺,碎片時間用來背書,既能學習到東西,又能打發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還有一個學習方式是輸出,每天要求自己把今天學習的內容分享出來,有輸出壓力的時候就會要求自己好好學習,需要輸入,因為想要把更權威的東西分享給大家。

  • 9 # 安薇薇安

    現在國學熱,國家弘揚傳統文化,教育也在改革,大語文是方向,學習國學首先要注意家庭氣氛,而且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鑑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字。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字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字,還要深入瞭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絡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之中!

  • 10 # 肉類終結者

    國學並不好學!古代經典大多晦澀難懂,非專業人士儘量還是先從聽講座開始,有些學者講的東西觀點獨到,讓人眼前一亮。聽過王東嶽,感覺挺好,是經典解讀中比較讓人信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俄烏的關係?克里米亞刻赤海峽亞速海事件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