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鑫時空剪輯
-
2 # 小任性你懂的
瑜伽起源於印度,並伴隨著古印度文明的演進而不斷髮展。對於瑜伽發展的歷史階段,有各種說法、各種劃分。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劃分法,是根據瑜伽主要經典的出現及瑜伽體系的建立情況,將瑜伽分為個四個時期:以《韋達經》為標誌的“吠陀瑜伽”時期;以《奧義書》出現為標誌的“前經典瑜伽”時期;以《瑜伽經》產生為標誌的“經典瑜伽”時期,以及近現代的“後經典瑜伽”時期。 還有一種劃分,是依據古印度哲學的發展脈絡,將瑜伽劃分為六個時期:史前時期(萌芽階段)、吠陀時期(基本觀念形成期)、史詩時期(基本體系形成期)、中世紀哲學時期(百家爭鳴與瑜伽盛行期)、經書時期(瑜伽體系成熟期)、近現代發展期。 另有一種較粗的劃分法,將瑜伽的萌芽與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原始發展時期(無文字記載時期)、古典時期(公元前500年始)、後古典時期(《瑜伽經》誕生後)、現代瑜伽。 以上劃分,或注重哲學源流,或注重經典緣起,或注重歷史概貌,難免有偏頗之嫌。比較客觀的劃分應該是—— 瑜伽的起源發展分如下四個階段:一是原始瑜伽階段(公元前三千年至婆羅教盛行時期);二是瑜伽體系形成階段(公元前六七世紀至公元前後);三是瑜伽體系的完善階段(公元前後);四是近現代發展傳播階段。
-
3 # 熱血燃爆影視
瑜伽的歷史起源遠比我們想像的深遠,它的博大精深值得不斷去挖掘。今天大概的描述一下,或許內容有些生悶,但應該去了解一下。
瑜伽從其起源到今天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根據考古發掘證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有瑜伽的實踐。在莫亨佐達羅和他的姐妹城哈拉帕古城出土的遺物中就曾經發掘出一些印章,上面刻有盤坐冥想的神像。後來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後,印度的婆羅門教吸收了瑜伽作為他們的宗教實踐的一部分。而在公元前6至5世紀,興起的佛教也將瑜伽吸收到了他們的宗教實踐中。在中世紀,瑜伽在向波斯、中亞和中國等地傳播的過程中,又被伊斯蘭教吸收,併成為伊斯蘭教實踐的重要內容。在上個世紀,瑜伽傳入歐美,引起了宗教界、體育界、學術界、醫學界等等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從而風靡全世界。根據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瑜伽的歷史可以粗略的分為五個階段:原始時期,前經典時期,經典時期,後經典時期和近現代時期
根據傳說和權著作,溼婆神是瑜伽(包括姿勢在內)的創造者。他創造了所有的姿勢,把它們教給第一上徒巴瓦蒂。據說原來有840萬不同的姿勢代表了840萬個生物化身。每個人從生死的輪迴求得解脫之前必須透過這些姿勢。這些姿勢代表著逐步的演變,從最簡單的生活方式到完全現實的人
原始瑜伽,即吠陀時期,公元前15世紀~公元前8世紀
“瑜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帶來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宗教經典稱為《吠陀》,引入的瑜伽的概念。《吠陀》共有四部,前三部《吠陀》——《梨俱吠陀》、《摩挲吠陀》和《柔耶吠陀》用於婆羅門教的教士修煉,後來,第四部《吠陀》——《阿闥婆吠陀》為普通人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用的咒語
“瑜伽”這個詞的詞根Yuj也是在《梨俱吠陀》中最早被提到。《梨俱吠陀》由一系列的頌歌構成,將瑜伽定義為“約束”或者“戒律”,但是並沒有提供任何系統性的體式練習。“瑜伽”再次作為一種自我約束方法在《阿闥婆吠陀》出現,但是這次瑜伽的涵義還包括了呼吸控制。這是我們目前所知的關於瑜伽最早的起源。
前經典時期 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世紀
《奧義書》出現了。。《奧義書》進一步闡述了吠陀經文。在早期的《吠陀》中,瑜伽僅僅是一個名詞和一種剛剛出現的戒律,然而在《奧義書》瑜伽卻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了一種修行方式。
經典時期 公元前5世紀~公元2世紀
在古典瑜伽時期出現了瑜伽歷史上最重要的的兩部最經典著作:《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和帕坦伽利的《瑜伽經》(Yoga Sutra)。《薄伽梵歌》起源於文獻《奧義書》,為我們提供了那個時代最全面的有關瑜伽的描述。《瑜伽經》是第一本系統性闡述瑜伽的專著,所以帕坦伽利被尊稱為瑜伽之父。
他給瑜伽下的定義是:“瑜伽是控制意識的波動。” 195句箴言詳細闡釋了瑜伽的八支
後經典瑜伽時期 公元2世紀~17世紀
對現代瑜伽影響深厚的坦陀羅(Tantra Yoga)瑜伽得到蓬勃發展,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出哈他瑜伽(Hatha Yoga)。大概公元15世紀的時候,哈他之光出現了,他的作者是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特瑪拉瑪,這部瑜伽經典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關於哈他瑜伽的文獻,也是最重要的綜合教科書。
瑜伽在近代中
最著名的瑜伽大師之一是Swami Sivananda。他早年在瑞詩凱詩建立了神聖社團及進修中心,並以醫生的身份在馬來西亞工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在美國開設了學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歐洲建立了學校。Sivananda眾多成就之一是修正過的五大瑜伽原理:1.合理的放鬆(savasana);2.合理的鍛鍊(Asanas);3.合理的呼吸(pranayama);4.合理的飲食(vegetarian);5.積極正面的思想和冥想(dhyana)。
另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swami kuvalayananda是瑜伽科學研究的先驅和倡導者,他是將瑜伽進行科學解釋的第一人。
還有一位sri krishnamacharya在現代哈他瑜伽的教學和推廣普及中,培養了多位傑出的瑜伽大師。其中著名的BKS iyengar大師,建立阿斯湯噶的pattabhi jois大師及他的兒子TKV desikachar大師
如今,瑜伽以及所衍生的各種現代瑜伽流派風靡全球,越來越為現代人群所接受和喜愛。
希望可以幫到你
回覆列表
瑜伽起源於古印度,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苦修者,常年在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腳下向大自然挑戰。要想長壽而健康地活下去,就必須面對“疾病”、“死亡”、“肉體”、“靈魂”及人與宇宙的關係,他們仔細觀察動物,看它們如何適應自然的生活,如何呼吸、攝食、排洩、休息、睡眠。並且模仿動物做些姿勢,這就是瑜伽體位法產生的淵源。
同時他們思考使身體、心靈和自然和諧統一的方法,這便是瑜伽靜坐冥想法的緣起。
當瑜伽的修持者在靜坐中進入最深層次時,會喚醒內在沉睡的能量,使瑜伽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
瑜伽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
01
原始時期
公元前2500-3000年,印度修行者在原始森林從動物身上參悟瑜伽的修持方法,主要以密傳的方式,歷1000年的演變,以靜坐、冥想及苦行的形式出現。此時的瑜伽為密教瑜伽。
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次大陸有一群原住民在大地四處遊蕩,萬物給他們無限靈感,舉行嚴肅的儀式,祭祀神靈,以此叩問生命的真相,對性力的崇拜,特異功能、長生是密教瑜伽的特徵。
02
吠陀時期:瑜伽最初的概念出現
公元前15世紀-公元前8世紀,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加劇了印度土著文明的衰落,帶來了婆羅門文化,其宗教經典《吠陀》中首次提出了瑜伽的概念,將瑜伽定義為“ 約束”或“戒律”。
在其最後一部經典中,將瑜伽作為一種自我約束的方法,以及一些呼吸控制的內容,當時是信奉神的教士們為了更好的唱誦而產生的。
吠陀瑜伽修習的目標開始基於肉體練習來達到自我解脫,而過渡到證悟梵我合一的宗教哲學高度。
03
前經典時期:成為修行的方式
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世紀,在宗教經典《奧義書》中,提到了擺脫痛苦的修行方法。在此有兩種瑜伽流派盛行,即:業、智瑜伽。
業瑜伽認為,行為是生命的第一表現,比如衣食、起居、言談、舉止等等。業瑜伽倡導將精力集中於內心的世界,透過內性的精神活動,引導更加完善的的行為。瑜伽師通常採取極度剋制的苦行,歷盡善行,崇神律己,執著苦行,淨心寡慾。他們認為人最好的朋友和最壞的敵人都是他本身,這全由他自己的行為決定。只有完全的奉獻和阪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為達到與梵合一的最終境界。
智瑜伽提倡培養知識理念,從無明中解脫出來,達到神聖知識,以期待與梵合一。智瑜伽認為,知識有低等和高等之別。尋常人所說的知識僅僅侷限於生命和物質的外在表現。這種低等知識可以透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獲得。然而智瑜伽所尋求的的知識,則要求瑜伽者轉眼內向,透過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質,去體驗和理解創造萬物之神-梵。透過朗讀古老的、被認為是天啟的經典,理解書中那些真正的奧義,獲得神聖的真諦。
04
公元前5世紀-公元2世紀,兩部經典著作《博伽梵歌》、《瑜伽經》。
《博伽梵歌》起源於《奧義書》,主要講各種與神性的溝通方式,其內容包括:王瑜伽、奉愛瑜伽、業瑜伽、智瑜伽。
《瑜伽經》講透過精神上的淨化獲得身、心、靈平衡的狀態,它將瑜伽定義為一種控制心念多變的修行方式。
其中提到了瑜伽修持練習的八支分法,即:制戒、遵行、體式、調息、制感、執持、禪定、三摩地。
這八個內容是:
(一)、持戒:指必須遵守的戒律,包括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淫慾、不貪婪。
(二)、遵行:指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包括清淨、知足、苦行、自我研習、敬神。
(三)、體位:在一個穩定,自然,安全的姿勢中保持自然,緩慢,深柔的呼吸,同時意識源源不斷地覺察在身體和呼吸結合的感覺中,並跳出自己的思想幹擾,去觀察和見證此時情緒的狀態。
(四)、調息:指調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經》指出,調息時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種作用:向內吸氣的作用、向外吐氣的作用、不吐不吸長長將氣儲於胸腹之中的作用。此外,還要注意四件事:
(1)“處”,指氣息吸入後,氣息在胸腹之內所到達的範圍;氣息吐出以後,氣息在宇宙中達到什麼地方。
(2)“時”,指呼吸的時間。要求在呼氣吐氣過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適中、間隔和節奏合宜。
(3)“數”,指呼吸的次數。要求出氣入氣一定要徐緩而輕長,切忌短促、粗急。
(4)“專注一境”,指調心的問題,在呼吸時,要將意念專注在某一點上,不能分散。
(五)、制感:指控制各種感官對外界的慾望,保持向內收攝和沉斂,使感官的活動在心的覺察之下了了分明。
(六)、執持(dharana):是使心專注於身體內的一處,如肚臍、鼻尖、舌端等;也可以專注於外界的一種物件,如月亮、神像等。
(七)、禪定:亦稱靜慮,是使專注一處的心與所專注的物件相統一、使主客觀相融合。指意識能長久的集中,並不會被外在的事物所幹擾,此時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會從表面逐漸深入到本質。
(八)、三摩地:就是真正達到了心與其專注的物件冥合為一。三摩地又分為兩種:“有想三摩地”和“無想三摩地”。前者,指達到三摩地後,仍然帶有一定思慮情感的狀態。後者,指心的一切變化和作用都已經斷滅,完全達到與專注物件合一的狀態,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05
後經典時期:現代瑜伽蓬勃發展時期
公元2世紀-公元19世紀,對現代瑜伽影響深厚的密教(坦多羅),他認為終極自由只有透過嚴格的苦行和冥想才能得到,利用對女神的崇拜,最終獲得自由,他們認為事物都有相對性和兩重性(善與惡、熱與冷、陰與陽),從痛苦中解脫的唯一途徑是,將身體中所有的相對性和兩重性連線並融合起來。
帕坦伽利雖然強調了鍛鍊身體並淨化的必要性,但同時認為人體是不潔淨的,一個真正開悟的瑜伽士,會盡量擺脫人群的陪伴,以避免受到汙染。
但(坦多羅)瑜伽派欣賞人的身體,認為溼婆神存在於人的身體中,並認為自然萬物的本源是性力,就位於脊柱骨的下方。世界並不是一個幻覺,而是神性的證明,人們可以透過對世界的體驗,更接近神性。他們更偏向象徵性的方式使男女能量結合,他們依賴艱苦的瑜伽體位來喚醒體內的女性力量,並從身體中提煉出開,後將她與位於頭頂的男性力量結合,他們比任何瑜伽士更尊重女性。
06
哈他瑜伽的歷史
公元19世紀-公元21世紀(至今),哈他瑜伽只是後經典時期一個很小的不太重要的瑜伽流派,但也是當代最受西方世界歡迎的瑜伽流派。它的理論起源於坦多羅瑜伽,同時還吸取了佛教、鍊金術和溼婆教的因素。哈他瑜伽是也相信事物的正反相對,如:男和女、熱和冷、快樂和悲傷,所引起的疾病、痛苦和誤解。
哈他瑜伽:意為日月。哈他瑜伽認為,人體包括兩個體系,一為精神體系;一為肌體體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動大部分是無序騷亂的,是能力的浪費比如:疲勞、興奮、哀傷、激動,人體只有一小部分用於維持生命。在通常情況下,如果這種失調現象不太嚴重時,透過休息便可自然恢復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動的自我剋制和調節,這種失調會日益加劇導致精神和肌體上的疾病。體位法可以打破原有的騷亂,消除肌體不安定的因素,停止惡性迴圈的運動;透過調息來清除體內神經系統的滯障,透過班達控制身體的能量並加以利用。
在整個後經典時期,哈他瑜伽都是一個邊緣性的流派,但產生了數量驚人的專著,其中哈他瑜伽之光,描述了16種體式,大多數是蓮花式的變體,介紹了多種潔淨法,8種調息技巧和多種特殊的收束法。
另一著作是《溼婆本集》,它強調即使是一個普通人(男性)也可以練習瑜伽,它列出了一套複雜的生命體系,命名了84 種不同的瑜伽體式,還描述了5種具體的生命氣和控制這些生命氣的具體技巧,它主張練習瑜伽,不僅可以治病,也可以獲得神秘的超能力。
當今最流行的瑜伽形式--哈他瑜伽的體式,最早是促進健康和改變外表為重點而出現在我們的文化中的,但是隨著練習者對瑜伽的逐步深入,他們透過瑜伽所獲得的身體協調性和柔韌性會使其進入生命中更深入、更精神化的境界,身、心、靈的統一,成為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到了今日,瑜伽課程更是百花開放,各自綻放,都在以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練習者。如此也更滿足了大家練習的需要,解決了更多人實際的身心問題。這既是我們的智慧,也是時代發展的現象。
做為瑜伽老師,我們對各種瑜伽課程應更具包容之心,是這個時代讓我們有更多的課程可以選擇,並從中獲益;也是這個時代,讓我們瑜伽職業者有了更多的機會讓自己發展和樹立個人品牌。
然而若想在這個瑜伽市場立足,必須具備以下能力:
一、把自己擅長的課程細化,並且更具體地服務於練習者。
二、不隨意跟風,發現自己的特色,並樹立個人品牌。
三、積極信任自己的課程,利用有效的平臺推廣個人課程,吸引更多人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