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德經》第58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段話非常精闢,耐人尋味!
7
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道德經五十八章,中心意思,政令寬鬆,民風淳樸,政令苛刻,民眾抱怨。統治者要對民寬容,社會就穩定。否則激化矛盾。事實上,春秋時期禮崩樂潰,不可能穩定。所以老子主張回到結繩記事原始狀態。

  • 2 # 流liu西瓜

    政法松,則民心淳;政法苛,則民多狡詐。

    人性之矛盾也,如壓之彈簧:松之,則萬

    事興之;壓之愈久,恐生其變。

    蓋以無為以治矣。

    以寬治,興也;以嚴治,衰矣!

    國與家何其異哉?

  • 3 # 質躍

    這樣的回答,不想寫,翻譯和理解的稍微一不小心了,就影響閱讀量,何必呢。

    所以,不妨換換詞,模仿著換成關於問題的句子,於是就成了這樣:其問悶悶,其答淳淳;其問察察,其答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己在試著翻譯一下,出問題者出的問題不嚴苛,回答者就會淳樸忠厚。出問題的刁鑽暗淡,回答問題者就會狡詐抱怨。災禍啊,幸運的事情就包蘊在它的裡面。幸福啊,危機就藏伏在它的深處。誰能知道這究竟是福還是禍呢?它們並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作為回答問題的我呀,本來看是正的,一不小心隨時可能轉變為邪的,本來看著是善的回答一不小心隨時可能轉變為惡的。你出的這問題,人們已經疑惑很長時間了。因此有道的回答者方正而不傷人,有菱角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刺眼。

    如何,我的有道的回答有史實可論證嗎?

  • 4 # 安安Anyway

    怎麼說到史論了,“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還是在說“德”,“德”的方面功夫越深厚越純正,例如言行舉止,思維方式等最起碼不會害人害己,“德”的方面磕磕絆絆,若有若無,例如言行舉止,思維方式就有傷人傷己的可能。這段話是在說“德”的修養,“德”實踐。後面的話是說:厚德延福避禍和“聖人”厚德實踐。

    需要說明是“德”是依“道”而行的“德”,於今天所說“德”有交集。

  • 5 # 洪遠道德學

    老子說“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大概意思是執政者管理越精細,民眾獲得就越少。反過來說,執政者干預越少,民眾獲得就越多。西漢初期,漢室曾一度實行這種“無為而治”,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秩序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史記》記載:“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天統”指的就是道學。到呂后執政時期“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初這種祥和的社會景象一直延續到孝景帝時期,史稱“文景之治”。可惜好景不長,漢武帝棄道崇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漢朝走向衰落。

    其實,老子的這種思想早就被髮達國家竊取了,他們的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外交、軍事、法律和宏觀經濟,其他少管或不管。

  • 6 # 洛書圖解周易

    《道德經》第58章是老子對《離卦》的領悟。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正復為奇是山路,美言曰特色;善復為妖是風路,美言曰摸石過河。

    悶悶察察,恐涉敏感,不加詳述,自行對比,緊扣卦象領悟。

  • 7 # 陳廣逵

    第五十八章

    [原文]

    [通釋]

    誰執政無所作為,誰的百姓就淳樸厚道;誰執政要求苛刻,誰的百姓就總有缺失。災禍啊,幸福依傍著它;幸福啊,災禍伴隨著它——誰知曉最後什麼結果!還是不要太正了,正過了頭會扭曲,善過了頭是妖孽,人們被這種現象迷惑已經很久了。因此聖人做事方正卻不傷害別人,品德廉潔卻不損害他人,為人正直卻不任性,散發光亮卻不耀眼。

    [註釋]

    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誰執政無所作為,誰的百姓就淳樸厚道。其,不確指代詞,泛指某執政者。悶悶,默無聲息的樣子,讀為ménmén。淳淳,厚道的樣子。

    ②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誰執政要求苛刻,誰的百姓就總有缺失。察察,精明苛察的樣子,以苛察小事來顯示精明。缺缺,有欠缺的樣子。缺,欠缺,缺失。

    ④福兮,禍之所伏:幸福啊,災禍伴隨著它。伏,潛藏於其中,引申為伴隨。

    ⑤孰知其極:誰知曉最後什麼結果。孰,誰。其,不確指代詞,代指任何一事物。極,終極,最後的結果。

    ⑥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還是不要太正了,正過了頭會扭曲,善過了頭是妖孽。其,語氣副詞,大致相當於“還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無,不要。正復,正了再正,過正。復,再,又。《說文》:“復,重衣也,從衣,復聲”。例《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另《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為,變為,變成,走向。奇,音jī,不正,傾斜,引申為扭曲、邪惡。善,善良。與“惡”相對。妖,邪惡,妖孽。

    ⑦人之迷其日固久:人們對此的迷惑已經很久,人們搞不懂這個道理由來已久。之,放在“人”與“迷”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迷,為……迷惑,為……迷失,被……迷失。其,代詞,它,指過正與過善。日,日子,時間。固,本來。久,長久。

    ⑨廉而不劌:品德廉潔卻不損害他人,為人有稜角卻不傷害別人。廉,有稜角。《九章算術》:“邊謂之廉。”《廣雅·釋言》:“廉,稜也。”劌,音guì,劃傷。

    ⑩直而不肆:為人正直卻不任性,性情正直卻不放肆。直,正直,直率。肆,放縱,任意行事。

    ⑪光而不耀:散發光亮卻不耀眼,自身有光芒卻不刺眼。光,用作動詞,發光。耀,用作動詞,過分明亮,發出刺眼的光。

    [意義歸納]

    本章透過禍福相依的道理,告誡統治者為政不要走極端。

    第一層:“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對比兩種為政結果,得出禍福相依的道理。

    第二層:強調為政不可過頭。這一層又可分為兩小層。

    (一)“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講道理:過頭就是“奇”與“妖”。

    (二)“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以“聖人”說事:不走極端。

    [解讀與點評]

    政,正也(《說文》),為政講求的就是正。老子贊同的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反對“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政悶悶”就是“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的表現。“其政悶悶” 就是“下知有之”(第十七章),就是“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四十九章)的執政。就是執政平平淡淡,不追求政績,不顯耀。悶悶,讀為“mén mén”,默默無聲息,清靜而無為。不煩民,不擾民,不勞民,就會“我無慾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使民保其質樸,形成淳厚的民風,故曰“其民淳淳”。其實這正是鞏固基礎,生存成長的長久視事之道(見下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是基於對“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這個現象的哲學分析;正是基於對“持而盈之”“揣而銳之”(第九章),追求完美,不可長保的經驗總結。正是因為“至察”則“缺缺”,正是因為禍福相倚相伏,所以“孰知其極”,所以要“其無正”。“孰知其極”即誰知曉什麼時候是頭、誰知曉最後什麼結果,這是疑問,也是告誡。“禍福相依”雖然是一個值得信奉的道理,但不是本章談的重點。

    在“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中,“其”是語氣副詞,大致相當於“還是”,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有:“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無,不要。正復,正了再正,過正。復,再,又。我在註釋中舉了兩個例子。其實,在《道德經》中不乏“復”作“重複”“再”和“又”的解釋的例子。比如第十四章的“復歸於無物”、第十六章的“吾以觀復”、第五十二章的“復守其母”與“復歸其明”、第六十四章的“復眾人之所過”、第八十章的“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或可直接用“重複”“再”或“又”來解釋,或帶有“重複”“再”和“又”的痕跡。

    “其無正”,就是“還是不要追求什麼絕對正確吧”。“其無正”之“正”即過正,下文的“善”即過善、太善。“奇”與“妖”,都是反常態的事物,害人的東西,是邪惡。老子提出的“其無正”以及整篇《道德經》所取的態度,很有些“中庸”的味道,即所謂“守中”(第五章)的原則。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是上文說的“極”。“正復為奇”,正到極點就變得邪惡;“善復為妖”,善到極點就變成了妖孽。正極了就是“極左”,就是邪惡;善極了就是“極右”,就是妖孽。極左,極右都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凡事不可過,過頭就會扭曲,極左極右都害人,所以還是不要太正。“其無正”正是基於前文“孰知其極”感慨而生髮出來的態度。奇,音jī。“奇”就是不正,就是傾斜,就是扭曲,就是邪惡,此“奇”與第七十四章的“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之“奇”義同。

    《伊索寓言》講了一個“農夫與蛇”的寓言:冬日的一天,農夫發現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它,就把它放在懷裡。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後,蛇很快甦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寓言裡的農夫犯的致命錯誤就是“過善”。

    中國現代歷史上的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運動,否定一切,就是“過正”。五四時期出現的新文化運動也存在過正的問題,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盲目否定,至今還影響著中華文化及教育的發展,可能需要幾代人才能匡正。

    中國有個成語叫“矯枉過正”,這也是華人做事常有的態度,其實它正是老子反對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與孔子說的“過猶不及”的道理是一樣的。

    “人之迷其日固久”中的“其”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上文的“奇”“妖”, 以“正”的面目出現的“奇”,以善的面目出現的“妖”。人們以為“恆正”“恆善”就是好,不懂得“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所以為其所迷。

    我們提倡愛護動物,保護動物,不無辜傷害動物,不虐待動物,但不應該妨礙人類正常的享用動物。當我們在保護老虎的生存時,必然會有更多的動物葬身虎口;狗是畜類,它也食其他動物。人類為了生存,必然要豢養和食用畜禽,不能為了保護動物而阻止人們自然的食用動物。極端的動物保護主義者攔截載狗車,那載牛車載豬車你攔截不攔截?君子可以遠庖廚,不能說食用動物的人是偽君子,也不能干涉人家吃畜禽;如果為保護畜禽傷害了人,就更失去了本心。

    人權應該保護,人的隱私權也需要保護;但是應該明確隱私權不是違法犯罪權,絕不能混淆是非。極端人權保護主義者以保護隱私為名,指責公安部門公示扒竊分子照片,不懂得,考慮扒竊分子的所謂隱私就是對被扒竊者的侵害,也是對正常社會秩序的限制和干擾,照此推理通緝犯罪分子也侵犯了人權,何其荒唐!

    當我們將“犯罪嫌疑人”這個稱謂引入司法程式後,“犯罪分子”不存在了。其實,現場正在作案——實施犯罪之人就是“犯罪分子”,暫時不能確定某人是不是“犯罪分子”才應該稱為“嫌疑人”,在司法審理過程中則是以“被告人”來稱呼。已經確定的“犯罪分子”還稱為“嫌疑人”,這就是過頭;對已經確定的犯罪的並已經通緝歸案的人在報道中還隱晦其名,隱去其貌也是過了。

    這些都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在當今社會的表現。正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第二十章)一樣,“正奇善惡”表面上沒什麼區別,只在過頭與不過頭一念之間。

    我們處世為人不要把他人和事物想得那麼好,也不要把他人和事物想得那麼壞。就其本質而言,好人好,他(她)也要食人間煙火,也有七情六慾,未必像宣傳的那樣潔白無瑕;壞人壞,他(她)也是父母生養,未必像想象的那麼一無是處。把人看得太好,就會高不可攀;把人看得太壞,就會恨之入骨,這些都不可取。老子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論斷相當具有辯證法。

    聖人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與“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形成了鮮明對比。“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都是不走極端。“光而不耀”正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第十四章),正是“微明”(第三十六章)。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一直以來,在對《道德經》解釋中,所有解讀者都沒有像我這樣處理“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的,使解釋含混不清,前後不合龍。按我的解釋,前後通暢,道理深刻,符合老子本意——這才是對《道德經》的正確解讀。

    本章有成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另衍生出成語“禍福相依”“福禍相依”。正確解釋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宜為成語。

  • 8 # 水殿風來暗香滿

    感恩題主的好問題!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這段話,可以分二個層面來闡述:

    第一層面,從“其政悶悶”的“無為法”來展開。第二層面,從“其政察察”的“有為法”展開。第一層面,從“其政悶悶”的“無為法”來展開。

    用“無為法”來管理團隊,管理者的特徵是“其政悶悶”。

    “悶悶”,表示自然淳樸、尉然成風;表示管理制度寬厚、實用、簡練;表示有難得糊塗的氣度。難得糊塗並不表示真糊塗,而是在明瞭萬事萬物發展的根本規律以後的大度和寬容——這是最高層次的無為之治。

    “其政悶悶”也表示管理者是居於下位,無我無慾,甘願成為環境的胸懷。“其政悶悶”最後得到的結果則是“我無為,而人民就自然歸化安居樂業;我寧靜,而人民就自然忠正誠懇;我不造事,而人民就辛勤勞作自然富足;我清心寡慾,而人民必然自然、質樸、淳厚”。

    “其政悶悶”掌握的大方向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就是管理者不會去管得太多太細,更不可能去設定繁複的制度;人們都能自由地生活和創造,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每個人都有真正的尊嚴,因此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環境裡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創造性。

    因此,管理者無為而治,這種無為、好靜、無事、無慾的管理方法就是“無為法”。最後得到的結果是“其民淳淳”。“其民淳淳”表示人民自得其樂、淳樸幸福。

    第二層面,從“其政察察”的“有為法”展開。

    用“有為法”來管理團隊,管理者的特徵是“其政察察”。

    “察察”,表示管理制度繁瑣,表示管理風格張揚顯露、嚴懲不貸,獎懲分明;下屬憂心忡忡,畏首畏尾。

    用“有為法”來管理團隊,管理者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往往是老大,是自以為是,是大權獨攬、唯我獨尊、自以為聰明。“其政察察”的管理者,對下屬設立層層管制與限制,每一個人都是特定的被管理物件。

    這種“其政察察”的不平等管理結果是,別人會用同樣的手段對付管理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結果是民風道德會隨之缺失。

    由此可見,第一層面的“其政悶悶”和第二層面的“其政察察”的區別在於:“悶悶”的管理

    這是是簡約的、健康的、流暢的、讓人成長的、有法可依的,對他人的強制制約的成分很少,主要依靠社會大環境的道德約束和各人自我品質的量化的樸治管理。

    這種樸治管理,施行的是“無為而治”和“不言之教”;樸治管理是以百姓為心,是以社會的需要為出發點。

    而“察察”的管理

    則是朝令夕改的、反覆無常、獨斷專行的。最後,導致的結果是“其民缺缺”的。“缺缺”是完全失去了人的天性,失去了積極和創造的自主性。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也供各位老師指正!

    感恩您!感恩大家!

    讓我們一起走進生命,瞭解生命,綻放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很火的一個成語“潘嘎之交”是如何解釋?有什麼含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