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甲天下I讀易學
-
2 # lts909
天空一無所有,很明確,天空裡什麼都沒有。為何給我安慰,那麼這個安慰是給了海子的,即一無所有的天空已經給了詩人海子心靈的安慰,這是第一層詩意。第二層詩意即是一個問號,為什麼一無所有的天空會給詩中的我所指代的詩人海子以安慰?這裡面的思想感情就深化了,詩意就逼迫讀者進行思索。顯然詩人海子從一無所有的天空得到了安慰,但是為什麼得到了天空的安慰?這裡面的原因,詩人海子沒有具體的講。海子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天空安慰心靈的原因。
-
3 # 詩白詞清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出自海子《黑夜的獻詩》:
黑夜的獻詩
——獻給黑夜的女兒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豐收後荒涼的大地
黑夜從你內部升起
你從遠方來, 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裡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豐收之後荒涼的大地
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
留在地裡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閃閃發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穀堆在黑暗的穀倉
穀倉中太黑暗, 太寂靜, 太豐收
也太荒涼, 我在豐收中看到了閻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
從黃昏飛入黑夜
黑夜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聲歌唱
大風颳過山崗
上面是無邊的天空
————可以看到,詩歌結尾部分有相似的一句“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這是相通的兩個詩句,“天空”是黑夜中的天空,“黑夜”是像天空一樣無邊的黑夜。詩中海子對“豐收後的大地”、豐收的成果“稻穀”“堆在黑暗的穀倉”充滿批判和失望,反而空不見一物的天空和黑夜給予他想象無限美好與希望的可能。他去往遠方,遠方就在緲遠的黑夜天空裡。
-
4 # 老而少壯
純粹與靈魂,安放遠方……
世上眾生芸芸,詩人寥若星辰。我由衷地欽佩詩人,更心痛那些用自己的生命去寫詩的詩人。海子,永遠是我心中一顆遙掛天際可望而不可即的耀眼之星。
為了方便自己作答,也便於讀者上下文對照並批改拙答,謹將”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一句的出處原詩完整抄錄如下:
《黑夜的獻詩》
——獻給黑夜的女兒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豐收後荒涼的大地
黑夜從你內部升起
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裡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豐收之後荒涼的大地
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
留在地裡的人,埋的很深
草叉閃閃發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穀堆在黑暗的穀倉
穀倉中太黑暗,太寂靜、太豐收、也太荒涼
我在豐收中看到了閻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
從黃昏飛入黑夜
黑夜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聲歌唱
大風颳過山崗
上面是無邊的天空
不讀原詩,想單獨理解詩中某一句,感覺猶如隔靴搔癢;不瞭解詩人,想完全讀懂詩人的作品,則無異於瞎子摸象。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2月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北京大學畢業。他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源於他是一位理想主義詩人,是一位將自己的全部生命融於詩、獻於詩的詩壇修行者。當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李震曾評價說:“80年代就是詩歌的時代。海子死後,中國詩歌的先鋒性不復存在,詩歌神性的年代結束,泛娛樂和詩歌娛樂化時代到來”。
是的,海子用自己短暫的詩歌人生,用自己獨特的靈魂安放形式,宣告了一個詩歌時代的結束。如果說《黑夜的獻詩》初讀起來難免透出一絲不屑,一絲倦怠,一絲悲涼與絕望,那麼,只要我們初略回顧一下,海子於何時又怎樣掙脫大地直奔天國的那份悲壯與急切,也許我們離把握詩人創作此詩此句時的心境與情感訴求,就不會那麼遙遠。
海子於1898年2月初創作了《黑夜的獻詩》,而短短一個月之後,也就是1989年3月,詩人在山海關附近選擇了臥軌自殺,年僅25歲。由此,我們是否可以認定,《黑夜的獻詩》只不過是海子臨死前吐露給“黑夜的女兒”的最後真言?
海子生前好友曾透露,前往山海關時,海子隨身帶了《聖經》、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這四本書。由此,我心裡頓生底這樣的懸念:海子到底有沒有讀完這四本書?他年輕生命的休止符,又究竟落在了哪本書的哪個頁面之上呢?
真相與答案,也許早已被山海關那兩行冰冷的鐵軌上來來往往的車輪碾得粉碎。但新的假想疑惑又生:當初海子已經從這些書中找到了自己苦苦追尋的答案,於是放下一切,直奔答案而去?抑或海子覺得答案已經無從尋找,探尋的慾望已結成冰,而倦乏的身心再也無法支撐他對殘餘章節繼續拜讀,因而決然放棄?
山海關的鐵軌如今依然靜臥。但它是否還記得,當初它用自己冰冷的身軀,親自超度了一顆年輕而苦寂的靈魂,並親眼目送了中國詩壇那顆最多情、最靈性而又最孤獨的流星從自己身邊飄然劃過?!
對於海子這位北大高材生兼天才詩人的噶然隕落,人們至今唏噓不已。但同樣的唏噓,並未止步於海子的決絕。近日,《BTV 紀實》用短影片形式,報道北京鳳凰嶺龍泉寺賢律法師一心向佛的故事。法師出家前是一位十足的高材生。本科就讀南開大學,畢業後因為不想馬上工作就考進北京大學碩博連讀。一位長輩的突然去世,給他巨大精神衝擊,讓他自我開啟”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的追尋之旅。正當他尋遍各種學術理論而終不得答案的時候,有學者用量子理論解釋佛學讓他豁然開朗,以至於他毅然選擇出家,決定用自己一生的修行來實證“生命的意義”。
那麼,海子與賢律,兩位北大高材生,同樣在自己風華年紀做出超凡脫俗駭世舉動的背後,有否相同的力量在驅動,又是否聽從了類似靈魂召喚呢?!
還是回到《黑夜的獻詩》。
抒情的詩歌,總是自帶色彩。《黑夜的獻詩》有一個副標題“獻給黑夜的女兒”,也就是說,作者整個思緒的背景是“黑夜”,而在此背景下他要奉獻禮物的物件卻是“黑夜的女兒”。詩人開篇點題,將色彩濃墨揮灑於“黑”色,“黑夜從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接下來,作者有六處反覆用到一個“黑”字:“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黑”夜從你內部升起 、稻穀堆在“黑”暗的穀倉 、穀倉中太“黑”暗、從黃昏飛入“黑”夜 、“黑”夜一無所有。那麼,作者為何故意迴避天空還有月亮星辰這些具有色彩感的意象,而單純只留下黑色?另外,哪個“黑夜的女兒”又是一種怎樣的指代或隱喻呢?
死亡本來就是黑色的。如果當年在那些痴迷品讀海子詩歌的人們中間,哪怕有一位能從《黑夜的獻詩》中敏銳地嗅出些許的死亡氣息,那麼,結局也許……
提到黑夜,當代詩歌名作中,給我心靈衝擊最強烈的,莫過於顧城的兩行小詩《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同樣是以黑夜為背景,詩人顧城卻採用意想、隱喻的手法,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而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詩,宛如一幅有立體感的版畫:“黑夜”與“光明”形成暗色與亮色的鮮明反差,讓“黑色的眼睛”經過變形的意想,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浮現出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的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以及埋藏在他們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的頑強求索精神——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反觀《黑夜的獻詩歌》,海子則將冷色調的“黑”進行到底,從而大體奠定了本詩灰暗陰冷、悲涼絕望的主基調。然而,在海子以黑色為主調的構圖背景中,卻用心地留下一抹空白——“黑夜的女兒”,讓讀者低落的情緒,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葉孤舟,滿世界的黑暗中突然看到一絲亮光,眼睛不禁為之一亮。
缺乏詩性的人們,或許多少都會羨慕詩人放飛自我,放飛靈魂的膽識與氣魄。的確,只有詩人可以遠離塵囂,尋覓到生命的真意,看到落霞孤鶩的美景,聽到花開花落的聲音。詩人可以拋開一切束縛,披著月光走向遠方,於獨自的天涯尋找單純中包孕著的深厚。
正如有評論家議論過的,人生是一場旅行,走過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也走過月光水岸、杏花春雨,可我們總是不知道,經過人世的長街小巷、荒城落木,我們尋找的到底是一襟晚照,還是三寸月光。我們只是茫然地行走,以為在下一個轉角處會看到春花絢爛、到夢裡的田園。那是一種少有人知的況味,或許是草長鶯飛,或許是秋水長天,或許是夜雲輕淡,或許是雪片飛揚。自由的詩人,可以憑著心中的靈逸,閒臥在萋萋芳草之上,看日升月落。可是誰又知道,他們越是將心靈放逐在自己的夢裡,塵世的浮華與喧囂便越會侵蝕他們的安恬。當安恬已不再是放逐的航標,那麼,一切的埋怨,一切的守望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他比較隨性的主張可能就是徹底的放棄!
一旦我們如此地去理解一位徹底放飛自我的詩人,或者乾脆我們就這樣理解放飛靈魂的海子,那麼,對於海子發自靈魂深處的叩問——“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我們就不妨嘗試作出這樣的理解:
大地、人、豐收、黑夜、天空。天空對大地,黑夜對白晝,天空與大地間,白晝與黑夜交替處,到處是忙碌而懷抱豐收喜悅的人們。
純粹的大地奉獻出純粹的果實,可貪婪的人們卻以傲慢的心,鄙視大地的純粹,將無盡的荒涼留給了大地,讓無盡的黑夜冷冰冰地籠罩著大地的荒涼。
人們擁有豐收,同時也擁有了死亡;他們沒有了純粹,因而無法逃避陷入黑暗;黑暗一無所有,但它卻有自己的女兒——純粹,天空也是一樣。
然而,我的生命原本只有純粹,卻被肉身的枷鎖,桎梏在這充滿慾望、庸俗與貪婪的人世間,備受煎熬、遍體鱗傷。
我的純粹,我的靈魂,渴望被靜靜的安放。唯有寄託遠方,不管遠方是一無所有的黑暗,抑或是一無所有的天空!
-
5 # 廖蔚寧19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行於道上,萬法皆空。
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透過觀察和感應天地、以及周圍的自然現象,得出了一個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一陰一陽。這個規律在易經和道德經裡得到了充分的闡述和論證。作為道家文化的始祖,老子認為,有“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就是無比有更大。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語譯】
三十根輻條湊到一個車轂上,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車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鑿了門窗蓋成一個房子,正因為中間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帶給人們便利,"無"才是最大的作用。
【感悟】
老子在這一章用了三個比喻,舉了三個例子,說明"無"的作用,也說明"有"和"無"的關係。
在第二章治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天空雖然一無所有,卻正是因為有容乃大,中空而盈,所以給人充盈的感覺。
佛教經典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多時,召見五蘊皆空。舍利子,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做到無法相、無我相,無眾生相,放下,自在,就可以到達智慧的彼岸,獲得解脫。
天空的空無,正是一切法相皆空的印證,空和無是高等的狀態。當我們感覺自己被世間種種所掏空,所困頓,所折磨,當你感覺疲憊不堪的時候請你看看天空,雖然它空無一物,卻是大自在之形態。
-
6 # 獨上蘭舟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這句詩出自海子的詩《黑夜的獻詩》,原詩完整抄錄如下:
《黑夜的獻詩》
——獻給黑夜的女兒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豐收後荒涼的大地
黑夜從你內部升起
你從遠方來,我到遠方去
遙遠的路程經過這裡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豐收之後荒涼的大地
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
留在地裡的人,埋的很深
草叉閃閃發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穀堆在黑暗的穀倉
穀倉中太黑暗,太寂靜、太豐收、也太荒涼
我在豐收中看到了閻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
從黃昏飛入黑夜
黑夜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聲歌唱
大風颳過山崗
上面是無邊的天空
“黑夜的獻詩”是獻給黑夜的詩,表示作者對黑夜是以一種仰慕的姿態,一種是毫無保留的獻身精神。
在我個人看來,這首詩中的幾個意象基本清晰。天空暗指天堂,是一切世間美好所在的地方,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地方,而大地,則是我們腳踏的土地,身處的世界。而此刻黑夜,不僅僅是我們平常所指的黑夜,更是現實的黑暗,至少對海子而言,他處在了一種“黑暗”中,因此他說,“黑夜從你內部上升”,這個“你”,在我看來,就是他本人。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這句詩非常有名,人們也給出過不少註釋,但都好像不太如意,有些茫然。
於是我這裡準備化繁為簡,採取最簡單粗暴的方法,直譯。“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這句詩中,天空是主語,賓語是我,謂語是安慰。直譯就是,天空都一無所有了,為什麼還要給我安慰。言下之意就是我甚至連“一無所有”都不如,突顯自己的卑微渺小。
當我想到這裡時,又想詩人是不是採用的倒裝句,正常語句是不是這樣:“我一無所有,為何還要仰望天空。”當我把正常語句放進這首詩時,感覺並沒有破壞詩的整體結構及韻味,因此我覺得這句詩應該如此。只是原詩採用倒裝句,更有衝擊性,更有詩味。
回覆列表
沒有讀過這首詩,但是看了這句詩也有點感悟,可能是消極的也有可能是積極的因人而已,“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從他這個前半部分意境描述中,我們可以去看看簡單想象一下,那天晴空萬里,沒有一絲的雲彩,還可能吹著微風,心理憋屈的作者從屋裡走出來,仰望天空除了哪一片藍還是那一片藍沒有盡頭空空也,他的內心隨著浩瀚的天空越來越大,貌似能容納千軍萬馬,也許他想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許他想到了偉大人最後也是這一片浩瀚的天空,沒有必要去計較那麼多不愉快,也許他會想,哪稍許的不愉快比起浩瀚的天空什麼也不是,隨著吹過得微風而逝去。也許他想到比起浩瀚的天空,他自己就像人類眼中的螞蟻,雖然有大小區別但終究還是螞蟻,不需要不開心需要的是哪一粒粒大米。後面那一句為何給我安慰是自己想明白了,但是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引導讀詩的人自己去想象和發揮。
所以說沒有那麼多不愉快,委屈了可以抬頭看看浩瀚的天空,也許一切就隨風而去了。
但是作者確沒有想開早早的就臥軌自殺了,顯然他沒有真正看懂浩瀚的天空,一片藍的天空,作者只看到了空,沒有和現在互動。留給讀者的就是無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