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陸軍參謀本部是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方的精神策源地和戰爭的實際指揮部。自毛奇以來,參謀本部的工作作風及其內在精神就開始影響全軍,逐漸成為德軍的精神核心。作為擁有 20 世紀上半葉世界上最強的陸軍參謀本部,其成為各國軍隊模仿的範本和兩次世界大戰後被嚴格限制的核心部門,甚至被寫入戰後和約。這不正是其重要性的體現嗎?
1.參謀本部的理想主義時代
在拿破崙戰爭以後,歐洲也有一個長時間的和平期。由於前期戰禍連年,國家的經濟都大受損失,各國都忙於經濟上的復興,對戰爭的重視大不如前。而此時的德國軍隊並沒有放鬆對戰爭的研究“,辦公室戰略”正在走向前臺。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軍人所處的世界,它也為專業人員提供了施展才乾的機會和空間。
在軍事領域,從長遠觀點看,這也意味著那些默默無聞的軍事人才——總參謀部軍官的興起。在太平無事的歐洲,德國參謀本部發展了起來,概括地說,它是沙恩霍斯特和克勞塞維茨的嫡系子孫,其精神上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腓特烈大帝以及德國民族反抗外國侵略者拿破崙的決心。此外,它還與格奈澤瑙有重要關係。
沙恩霍斯特在反抗拿破崙的戰爭中,建立了最原始的參謀本部。這是一個注重才能而不論出身的地方,給出身不是貴族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現才能的機會。靠著這一點,它吸收了相當多的人才,這裡麵包括了克勞塞維茨、利林施特恩等。他們大多是富有激情且勇於創新、竭盡全力去工作的知識青年,為整個軍隊注入了新的活力。
鑑於當時的條件,沙恩霍斯特認為德國處於一個強敵包圍的板塊中,要完成國家統一的任務就必須實行義務兵役制,組建後備軍。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一個創舉,它打破了軍官由有身份的貴族擔任的格局,成為德國崛起的先決條件之一。
沙恩霍斯特還將自己的創意灌輸到參謀部中,他一直致力於部隊的組織建設,在全軍新建立了師一級的參謀部門。特別是他認為軍事知識和理論都有其需要和價值,理論以規律和原則為基礎,並能對於古今名將的成功提供解釋。因而他要求整個參謀部都要認真研究歷史,從歷史中去吸取經驗。
這實際上也是他建立參謀部的初衷。
此外他還對軍官進行培養,讓他們掌握戰爭的基本規律和知識,這樣,參謀部逐漸成為軍隊的精神中心和高階軍官接班人的教育中心,後來許多德國軍事家都自稱是他的弟子,這也許是他留給德軍最大的影響。
克勞塞維茨就是其中受益最大的人,可以說克勞塞維茨的全部理論都是以沙恩霍斯特的思想框架為基礎的。而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又成為以後德軍發展戰略的藍本。從此,具有了創新和平等精神的參謀部成為一個培養精神的學校,也是一個錘鍊品質的熔爐。
克勞塞維茨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有躍居過高位,但他是一個標準的冷靜、好學、恬淡、深思的軍人,他寫成了一部不朽的傑作——《戰爭論》。
這本書實際上是由他的弟子毛奇統一德國以後才真正地讓世人所認識而風靡全世界的。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基本上都體現在這本書裡了,它完全是一本戰略哲學書,更多的還是要得益於它所體現的精神,從中雖很難學到關於戰略本身的東西,但它卻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成為軍事學上的經典。
而這正是作為總參謀部這樣的全域性性的決策機構所必須具備的。冷靜、好學、恬淡、深思因此成為每個參謀本部人員的標準,他的弟子毛奇以及後來的施裡芬就是其中的典範。重要的是,克勞塞維茨把心理力量的分析視為戰爭研究的核心,完全超越了其時代。
這也成為後來德國參謀本部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考量方面,可以說正是嚴格的參謀人才的挑選才造就了強大的德國參謀本部。
此外克勞塞維茨留給參謀部的也許就是他關於戰爭規律的認識:一方面他努力研究歷史以探索規律;另一方面他又提出戰爭是很複雜的事情,不可能將其簡單化成一套法則或教訓,只有天才始能掌握。這種實事求是又充滿辯證的觀點使讀過他的書的人受益匪淺。
沙恩霍斯特和克勞塞維茨所處的時代是參謀本部的理想主義時代,他們從戰略、歷史、哲學的角度證明了參謀部存在的必要。儘管人們開始看到參謀本部的作用,但它更多的還處於一種萌芽階段。他們為參謀本部及其人員制定了許多基本原則,雖未真正地建立一套機制併產生實效,但卻為參謀本部走向歷史的前臺、為德國軍隊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礎。
2.參謀本部逐漸成為軍中驕子,走上歷史舞臺
19世紀50 年代隨著歐洲政治形勢的日益緊張,像參謀本部這樣的中央軍事策劃機構的意義就日益突出。
1858 年毛奇成為德軍總參謀長,開始了用他的工作作風和思維影響整個參謀部,甚至整個德國軍隊的過程。在他的領導下,經過三次統一戰爭,參謀本部成為萬眾注目的焦點,同時也樹立了參謀本部的權威性。
要了解此時德軍參謀本部的精神特點,此時的參謀總長毛奇和施裡芬就不能略去不說。
毛奇是克勞塞維茨的信徒。他繼承了其師的思想,深知政治與軍事的互動關係以及戰爭規律的哲學。他是一位非常謙恭的君子,雖然熱心實際工作,但卻淡泊名利。他沉默寡言,與世無爭。誠如施裡芬對他所作的讚揚“極大的成就,極小的表現,質勝於文。”
由於毛奇能以身作則,使得他的工作作風逐漸變成德國參謀本部的傳統。他對參謀部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起參謀本部的絕對權威,使之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國家元首有時也得聽取參謀部總長的意見。同時毛奇進一步發展了前面兩位大師的傳統——重視歷史的研究,他堅信只有這樣才能使未來的將領認清戰爭的複雜性。在其領導下,軍事史的研究成為德國參謀本部的主要任務之一,並由參謀總長親自督導,從而養成一種重視史政的傳統。事實證明這正是德軍強大的原因之一。
毛奇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對技術因素極為敏感。他一直致力於技術對改進軍隊戰鬥力的研究,這一點他遠超出了其師克勞塞維茨。比如他運用鐵路來加速部隊的運動,並嘗試“分進合擊”的戰術。參謀本部從此走向重視、利用技術的時代,開始了又一次騰飛。
毛奇時代積累起來的資本,經過瓦德西的過渡以後,到了施裡芬時代,參謀本部地位得到了“神化”。狂躁不安的歐洲局勢,再加上“容克精神”無限制的擴張,預示著德軍參謀總部要出現一位集大成者,開始新的攀登。
施裡芬的出現將參謀本部推向了歷史的頂點。他是一位卓越、機警、冷靜的人。他繼承了參謀本部許多優良傳統並將之發揚光大,集合了前面幾位大師的思想精髓,並對關於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對參謀本部產生了長時間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他的“施裡芬計劃”中。
這是一個企圖征服歐洲的計劃,可以說是對德國參謀本部的一個巨大的檢閱,是參謀本部研究成果的整合,具有相當高的軍事謀略。此時德軍參謀本部仍然是一個高效優良的組織,但似乎已經發展到了頂點,許多優良的傳統逐漸變成了盲目的自信,而這種狂妄的情緒開始在整個軍方散佈開來“,施裡芬計劃”將參謀本部放在了歷史的天平上,等待著世界去衡量。但這個軍事計劃最終將德國帶入了政治的深淵。
德國陸軍參謀本部是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軍方的精神策源地和戰爭的實際指揮部。自毛奇以來,參謀本部的工作作風及其內在精神就開始影響全軍,逐漸成為德軍的精神核心。作為擁有 20 世紀上半葉世界上最強的陸軍參謀本部,其成為各國軍隊模仿的範本和兩次世界大戰後被嚴格限制的核心部門,甚至被寫入戰後和約。這不正是其重要性的體現嗎?
1.參謀本部的理想主義時代
在拿破崙戰爭以後,歐洲也有一個長時間的和平期。由於前期戰禍連年,國家的經濟都大受損失,各國都忙於經濟上的復興,對戰爭的重視大不如前。而此時的德國軍隊並沒有放鬆對戰爭的研究“,辦公室戰略”正在走向前臺。技術的進步改變了軍人所處的世界,它也為專業人員提供了施展才乾的機會和空間。
在軍事領域,從長遠觀點看,這也意味著那些默默無聞的軍事人才——總參謀部軍官的興起。在太平無事的歐洲,德國參謀本部發展了起來,概括地說,它是沙恩霍斯特和克勞塞維茨的嫡系子孫,其精神上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腓特烈大帝以及德國民族反抗外國侵略者拿破崙的決心。此外,它還與格奈澤瑙有重要關係。
沙恩霍斯特在反抗拿破崙的戰爭中,建立了最原始的參謀本部。這是一個注重才能而不論出身的地方,給出身不是貴族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現才能的機會。靠著這一點,它吸收了相當多的人才,這裡麵包括了克勞塞維茨、利林施特恩等。他們大多是富有激情且勇於創新、竭盡全力去工作的知識青年,為整個軍隊注入了新的活力。
鑑於當時的條件,沙恩霍斯特認為德國處於一個強敵包圍的板塊中,要完成國家統一的任務就必須實行義務兵役制,組建後備軍。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一個創舉,它打破了軍官由有身份的貴族擔任的格局,成為德國崛起的先決條件之一。
沙恩霍斯特還將自己的創意灌輸到參謀部中,他一直致力於部隊的組織建設,在全軍新建立了師一級的參謀部門。特別是他認為軍事知識和理論都有其需要和價值,理論以規律和原則為基礎,並能對於古今名將的成功提供解釋。因而他要求整個參謀部都要認真研究歷史,從歷史中去吸取經驗。
這實際上也是他建立參謀部的初衷。
此外他還對軍官進行培養,讓他們掌握戰爭的基本規律和知識,這樣,參謀部逐漸成為軍隊的精神中心和高階軍官接班人的教育中心,後來許多德國軍事家都自稱是他的弟子,這也許是他留給德軍最大的影響。
克勞塞維茨就是其中受益最大的人,可以說克勞塞維茨的全部理論都是以沙恩霍斯特的思想框架為基礎的。而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又成為以後德軍發展戰略的藍本。從此,具有了創新和平等精神的參謀部成為一個培養精神的學校,也是一個錘鍊品質的熔爐。
克勞塞維茨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有躍居過高位,但他是一個標準的冷靜、好學、恬淡、深思的軍人,他寫成了一部不朽的傑作——《戰爭論》。
這本書實際上是由他的弟子毛奇統一德國以後才真正地讓世人所認識而風靡全世界的。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基本上都體現在這本書裡了,它完全是一本戰略哲學書,更多的還是要得益於它所體現的精神,從中雖很難學到關於戰略本身的東西,但它卻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成為軍事學上的經典。
而這正是作為總參謀部這樣的全域性性的決策機構所必須具備的。冷靜、好學、恬淡、深思因此成為每個參謀本部人員的標準,他的弟子毛奇以及後來的施裡芬就是其中的典範。重要的是,克勞塞維茨把心理力量的分析視為戰爭研究的核心,完全超越了其時代。
這也成為後來德國參謀本部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考量方面,可以說正是嚴格的參謀人才的挑選才造就了強大的德國參謀本部。
此外克勞塞維茨留給參謀部的也許就是他關於戰爭規律的認識:一方面他努力研究歷史以探索規律;另一方面他又提出戰爭是很複雜的事情,不可能將其簡單化成一套法則或教訓,只有天才始能掌握。這種實事求是又充滿辯證的觀點使讀過他的書的人受益匪淺。
沙恩霍斯特和克勞塞維茨所處的時代是參謀本部的理想主義時代,他們從戰略、歷史、哲學的角度證明了參謀部存在的必要。儘管人們開始看到參謀本部的作用,但它更多的還處於一種萌芽階段。他們為參謀本部及其人員制定了許多基本原則,雖未真正地建立一套機制併產生實效,但卻為參謀本部走向歷史的前臺、為德國軍隊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礎。
2.參謀本部逐漸成為軍中驕子,走上歷史舞臺
19世紀50 年代隨著歐洲政治形勢的日益緊張,像參謀本部這樣的中央軍事策劃機構的意義就日益突出。
1858 年毛奇成為德軍總參謀長,開始了用他的工作作風和思維影響整個參謀部,甚至整個德國軍隊的過程。在他的領導下,經過三次統一戰爭,參謀本部成為萬眾注目的焦點,同時也樹立了參謀本部的權威性。
要了解此時德軍參謀本部的精神特點,此時的參謀總長毛奇和施裡芬就不能略去不說。
毛奇是克勞塞維茨的信徒。他繼承了其師的思想,深知政治與軍事的互動關係以及戰爭規律的哲學。他是一位非常謙恭的君子,雖然熱心實際工作,但卻淡泊名利。他沉默寡言,與世無爭。誠如施裡芬對他所作的讚揚“極大的成就,極小的表現,質勝於文。”
由於毛奇能以身作則,使得他的工作作風逐漸變成德國參謀本部的傳統。他對參謀部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起參謀本部的絕對權威,使之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國家元首有時也得聽取參謀部總長的意見。同時毛奇進一步發展了前面兩位大師的傳統——重視歷史的研究,他堅信只有這樣才能使未來的將領認清戰爭的複雜性。在其領導下,軍事史的研究成為德國參謀本部的主要任務之一,並由參謀總長親自督導,從而養成一種重視史政的傳統。事實證明這正是德軍強大的原因之一。
毛奇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對技術因素極為敏感。他一直致力於技術對改進軍隊戰鬥力的研究,這一點他遠超出了其師克勞塞維茨。比如他運用鐵路來加速部隊的運動,並嘗試“分進合擊”的戰術。參謀本部從此走向重視、利用技術的時代,開始了又一次騰飛。
毛奇時代積累起來的資本,經過瓦德西的過渡以後,到了施裡芬時代,參謀本部地位得到了“神化”。狂躁不安的歐洲局勢,再加上“容克精神”無限制的擴張,預示著德軍參謀總部要出現一位集大成者,開始新的攀登。
施裡芬的出現將參謀本部推向了歷史的頂點。他是一位卓越、機警、冷靜的人。他繼承了參謀本部許多優良傳統並將之發揚光大,集合了前面幾位大師的思想精髓,並對關於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對參謀本部產生了長時間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他的“施裡芬計劃”中。
這是一個企圖征服歐洲的計劃,可以說是對德國參謀本部的一個巨大的檢閱,是參謀本部研究成果的整合,具有相當高的軍事謀略。此時德軍參謀本部仍然是一個高效優良的組織,但似乎已經發展到了頂點,許多優良的傳統逐漸變成了盲目的自信,而這種狂妄的情緒開始在整個軍方散佈開來“,施裡芬計劃”將參謀本部放在了歷史的天平上,等待著世界去衡量。但這個軍事計劃最終將德國帶入了政治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