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狐狸愛旅遊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孩子自信心不夠、比較害羞,這是因為我們批評較多、表揚不夠,而西方教育強調的是表揚不是批評,這使得他們的孩子自信、大方。

    一位大學老師曾經說過:“現在很多學生看上去很聰明,也很勤奮,可就是沒有個性,唯唯諾諾的,生怕犯錯誤。我跟他們聊過之後發現,這些學生都是以前被家長、老師批評的太多,沒有自信了,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就想討好別人。所以,只要不犯大錯誤,我對孩子是不批評的,就讓他自由生長。要是總批評孩子的話,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表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對孩子的未來很重要,但前提是表揚的方法得當。如果表揚的方法不對,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反而可能妨礙他將來的發展。同樣,上面大學老師提到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並不是因為他們被批評的太多,而是因為他們的父母、老師批評的方法不對。如果批評方法正確,孩子是不會感到壓抑、受挫的,反而是個成長的好機會。

    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有大學問。關鍵在於你是在給孩子灌輸成長型心智模型,還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成長型心智模式與固定型心智模式

    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固定型心智模式,是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她多年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的。德韋克教授30年前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是遇到挫折,有些孩子能夠屢敗屢戰、不斷努力去克服困難,而有些孩子卻會輕易放棄,甚至不敢去迎接挑戰?

    她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終發現了一個思維觀念起了重要作用,即一個人的智力、能力、品質主要是由先天決定,還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大幅改變?如果認為主要是由先天決定的,後天改變的餘地不大,那就有一個固定型心智模式;如果認為雖然有先天成分,但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大大地改變,那就是成長型心智模式。

    這樣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德韋克教授就此做了大量的實驗。比如讓孩子做一個很簡單的積木拼圖遊戲。孩子們都順利完成了,然後實驗者對一半的孩子說:“你真聰明!”對另一半的孩子說:“你真努力!”結果她發現,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在表揚上的不同措辭,就造成孩子們此後很不同的表現:被誇聰明的孩子,此後更可能選擇一個更容易的任務,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此後更可能選擇一個更難的任務。

    換句話說,被誇聰明的孩子會躲避挑戰,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會選擇挑戰,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誇孩子“聰明”,等於是在跟孩子說“你做得好,是因為你聰明”,這無形中就在給孩子灌輸固定型心智模式。它還會給孩子另外一種暗示:大人之所以表揚我,是因為我聰明、有天賦,所以如果我想繼續得到大人的表揚,得到大家的認可,就要繼續展現出我很聰明、有天賦的樣子。

    那怎樣才能使自己看上去很聰明呢?當然是選擇一個容易的任務,再次漂亮的完成。如果選擇一個困難的任務,萬一失敗了,別人不是會覺得我不聰明瞭嗎?這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他的天賦上,而不是後天努力上。

    相反,如果誇孩子“你真努力”,就是在暗示孩子,大人最看重的是他的努力、練習和勤奮,而不是他有多聰明、多有天賦,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努力更有價值,如果他想繼續得到大家的認可,就要繼續努力。所以,他會更願意選擇困難的任務,因為困難的任務需要更多努力,越努力就越有價值。

    想要孩子變聰明,就不能表揚他聰明

    德韋克教授還有第二個發現,就是在遇到很大的困難時,被誇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放棄,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更可能堅持下去。比如,在遇到一道難題時,被誇聰明的孩子很自然地就認為:這道題的難度超出我的聰明程度了。那怎麼辦?難道我可以在解一道題的時間內忽然提高智力嗎?當然不可能!那沒辦法,我只好放棄了。

    而被誇努力的孩子不會這麼想,他會想:這道題我解不出來,看來我還是不夠努力。那怎麼辦?當然是繼續努力,再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包括去查資料、請教別人等,總之就是不會輕易放棄。

    腦科學研究也表明,面對困難時,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孩子大腦幾乎沒有什麼活動;而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孩子大腦在告訴運轉,積極應對困難,從中學習。

    還有第三個發現,在最終被困難打敗後,被誇聰明的孩子比被誇努力的孩子更可能謊報成績,說自己解決難題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最想要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所以哪怕說謊,也要讓別人覺得他們聰明。但被誇努力的孩子就沒有這個負擔,因為結果對他們來說沒那麼重要,他們已經努力付出了,這就夠了,他們足以給自己打高分。

    所以,誇孩子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如果表揚得當,能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成長型心理模式;但如果誇獎不當,會讓孩子牴觸失敗,害怕挑戰,輕易放棄,甚至為之說謊。

    怎樣正確地表揚孩子?

    那麼,怎樣才能幫孩子建立起成長型心智模式呢?方法很多,這裡主要介紹怎麼用表揚來幫助孩子形成成長型心理模式。主要有三點:第一,表揚努力,而不是表揚聰明;第二,表揚過程,而不是表揚結果;第三,表揚成長,而不是表揚表現。

  • 2 # 啟鵝學堂

    想學會誇獎孩子,首先也要規避不恰當的表揚方式。

    我給大家舉幾個常見的例子。做一些情景模擬。

    首先用我們熟悉的語言,來誇讚我們自己。

    晚飯時,家裡來了不速之客,你只好隨便熱了點雞湯和肉,做了點泡麵,客人誇張地說:“你真會做飯!”

    你趕時間,隨便穿了點衣服,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路上碰見一個熟人,他打量了一下,說:“喲,你總是穿的這麼漂亮!”

    每次公司開會,領導都要把你作為正面案例,在同事面前大肆表揚:“你們要多多像他學習!”

    正在靜心,絞盡腦汁做一個表格,其中有道很難的題,你計算了很久,突然有個同學跑來拍拍你:“哇,表格做這麼好!”

    ······

    請問你什麼感覺?

    如果胡亂表揚,在不恰當的場景下,就算是表揚,反而會帶來很大牴觸。會感覺:

    引起懷疑,對方並不瞭解自己

    壓力非常大

    運氣好而已,這麼誇會讓我有焦慮心情

    對方十分的敷衍

    ······

    Nathaniel Branden 在他的《自尊心理學》,說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同時也影響他的行為。”

    所以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我們來說,不光要讚賞,還要讓讚賞非常有意義。而不會因為指代不明,而給別人帶來各種困擾。

    這裡最重要的原則:

    我們簡單來舉個栗子!

    當你進入房間,發現孩子把大部分東西都整理好了,但是也有一些藏到了床底下。這時候你會怎麼說?

    草率的媽媽:你把房間收拾好了!真棒!

    有意義的讚賞:我看到這裡有很多變化,書都整齊的放在了書架上,地上的彈珠都已經撿起來放進盒子裡了,走進來,我就感覺很舒服!

    遵循這樣的原則,就能讓我們的讚賞,變得有的放矢,具體而明確,孩子才會真正感覺到了讚賞的力量!

  • 3 # 巨石達陣

    誇孩子有技巧,家長若能做到這五點,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表揚孩子的進步,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讚美。

    與其誇讚孩子“你真棒”,不如說“寶貝,你今天做了15個縱跳,進步很大。”家長這樣誇孩子,孩子就能在誇讚聲中學會堅持,知道自己的目標,併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表揚孩子不能一成不變,誇獎還要符合孩子的年齡段。

    3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可以用擁抱、擊掌、貼面吻等簡單的身體接觸,來表達對孩子的誇讚,孩子會因此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是一個溫暖的、安全的環境。3歲以上的孩子,就能和家長心領神會,一個眼神,一個點贊,他們就明白了父母的態度,能夠分辨出父母對自己是誇讚或是鼓勵。

    第三,誇讚時給出孩子努力的方向,讓孩子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努力。

    誇讚要有意義,父母就要知道誇讚的目的,其實,這是家庭教育中引導的概念。比如說,孩子在訓練中表現不錯,但是還有疏漏,父母就可以說,“孩子,你在剛才的訓練中,表現比上次棒,不過,你還要注意你的對手。”這樣,等於是給孩子一個提醒,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更努力,更全面。這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引導者,而不只是陪伴者。

    第四,誇孩子用心,不誇孩子聰明。

    總說“好寶寶”“乖寶寶”“聰明寶寶”,其實是家長的期待,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其實家長是希望孩子變得優秀,但是表達方式不對。孩子對這些抽象的詞並沒有太多理解,他們更需要的是掌握怎樣變得更好的技巧。教孩子用心,教孩子思考,比說他們聰明,有更大的意義。

    第五,誇孩子要客觀,不要言過其實。

    讓孩子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家長首先就要做到不要言過其實,讓孩子能夠做自己,獲得成長的空間。誇讚孩子是為了給孩子自信和勇氣,更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足夠的空間。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經常向孩子表達愛,誇讚就是最好的方式,這是家庭教育的基礎。當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就會把注意力指向自己的行為,不斷地取得進步,這樣就實現了教育的目的,而這也是絕大多數家長誇讚孩子的目的。

  • 4 # 昊昊媽媽

    首先我們來做一個體驗活動:

    拿出一張紙列出兩個欄目,分別標上“鼓勵”和“沮喪”。想一下過去或最近曾經鼓勵過自己的人,為了什麼事,用什麼樣的方式讓你感受到鼓勵,把它寫在鼓勵那欄。再想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感到內疚的經歷,當時都做了些什麼(吼叫,批評,忽視,懲罰),並寫沮喪那欄。

    對比兩欄的內容,你有什麼感覺和想法呢?

    只有當一個人感覺好時,他才會表現的更好。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如何表達才是對孩子最適用的誇獎方式呢?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總結給了我們兩個表達模板。

    一、針對0~6歲孩子的表達方式

    具體內容描述+你的感受+表揚。舉個例子,你想誇你的孩子畫畫畫的好。平時你可能就會脫口而出:“畫的真好,你真棒!”多誇幾次你會發現孩子毫無感覺了。你試試這樣表達:我看了你的畫,覺得顏色很豐富,紅黃藍綠紫都有了,而且這個蘑茹也畫的非常有意思,讓我感覺它們就像一個個可愛的蘑菇小精靈正在參加舞會,小兔子看到這麼多的蘑菇開心極了,連太陽公公都留下了口水,我也留下口水了。我太喜歡這個畫了,你真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孩子。

    二、6歲以上的孩子表達方式

    具體內容描述+你的感受。0~6歲孩子心理特點非常喜歡聽到別人的讚揚,因為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還沒發展,只能透過別人的讚揚來肯定自己。6歲以上的孩子有自我評價能為,你只需告訴他什麼地方做的好,和你的感受,他就能做出自我評價。

    這模板非常的有用,不信的話可以回家試試哦。

  • 5 # 蛋黃醬沾薯條

    誇“你真聰明”,“你真棒”?95%的家長都不知道這麼誇會害了孩子!應該這麼誇。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非常可愛的影片,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三歲的小朋友,名叫王恆屹。別看他小小年紀,會背上千首唐詩,認識3000多個漢字,還會唱不少歌,就連主持人孟非都快接不住招了,人送外號“小神童”。小神童還做客過央視欄目《歡樂華人》,把撒貝南逗得合不攏嘴。

    看到如此優秀的孩子,你會如何誇他呢?

    A.這孩子真聰明,真有天賦,簡直就是天才。 B.這麼小的孩子認識這麼多字,會背這麼多詩,一定是個非常努力的孩子。

    回答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有一個團隊在過去的10年裡持續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小學生做了研究。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進行第一輪測試。

    測試很簡單,是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完成的拼圖任務。

    一組孩子完成任務後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 在這一輪中,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測試難度。一種較難,但會在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現,在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害怕被證明不聰明。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接著,研究人員又對孩子們進行了第三輪測驗。 這一次兩組孩子都接受了同一種大大超出他們水平的測試,結果可想而知。

    然而孩子們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面對失敗的結果比較坦然,他們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研究人員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且有好幾個孩子表示這是ta最喜歡的測驗。"

    而被誇獎聰明的孩子,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這個測試並沒有結束,在第三輪測試中遭受挫折的孩子們繼續參加了第四次測試。這一輪和第一輪一樣簡單。

    測試結果卻大大出乎研究人員的意料:被誇獎努力的孩子這次的分數比第一輪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卻退步了大約20%。

    這項研究就是著名的斯坦福表揚實驗。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解釋說: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聽說過的那麼多天才兒童、天才少年的故事,後來就再也沒有下文了。因為這些人的後期發展通常讓人大跌眼鏡。這樣的孩子從小就被周圍的人戴上“天賦過人”,“聰明絕頂”的帽子,因而潛意識裡形成了我的一切肯定都是因為我的聰明,我的天賦。

    “聰明”這一概念就像繭一樣,孩子被牢牢束縛其中,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不敢面對挑戰,無法承受失敗的結果,因而經不起挫折。

    所以誇孩子聰明、很棒、真有天賦之類的反而會害了孩子。

    北馬老師有句名言:如果要害死別人家的狗,就給它吃巧克力。如果要耽誤別人家的孩子,就使勁誇他聰明。

    父母誇獎孩子,看似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但裡面還真有學問。

    不同的誇獎方式,其實是在塑造孩子不同的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這本書裡說: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差距,原因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主要表現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透過有目的的練習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因而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往往會主動應對困難。

    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一切都是天資決定的,事情做不到,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面對困難時往往會知難而退。

    一個人秉持的觀點會對ta今後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當你告訴孩子“你真聰明”、“你真棒”就會潛移默化地導致孩子形成固定性思維。

    所以,我們應當怎麼誇獎孩子呢?

    鼓勵性教育早已得到廣泛認可,在西方社會的運用尤為廣泛和成功。而我們有不少中國家長對鼓勵性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們往往誇獎聰明而不是努力,誇獎結果而不是過程,誇獎表現而不是成長。

    所以常見的誇獎句式就是: “這道題算對了,你真聰明,爸爸為你驕傲。” “這次期末考試你考了全班第一,非常棒,說吧,想要什麼禮物?” “這次曲子全都彈對了,表現得非常好。”

    真正的鼓勵即正確的誇獎應該是針努力、過程和成長的。 “你看,我們只要堅持嘗試,耐心思考就能克服這道難題。” “這次考試比上次有所進步,特別是閱讀理解方面,這說明你看了很多課外書是非常有效果的。” “這次都彈對了,很好,因為你的態度很端正,注意力也更集中了。”

    誇獎努力,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是被尊重和承認的,透過有目的的練習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誇獎過程,讓孩子學會面主動應對困難,端正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是決勝千里的法寶。

    誇獎成長,讓孩子知道父母喜歡、欣賞他的進步,也能接受他的侷限和不足。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真正自信的孩子,才更有追尋理想的勇氣,才不會總是向外界尋求認可和贊同。

    現在你知道如何誇獎孩子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帶羅非魚怎麼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