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茜茜生活錄
-
2 # 我太難了
美國的《初戀的回憶》,是我看過的最感人的校園片,原來愛情是那麼的偉大的,可以改變一切 ,在影片裡你可以看明白什麼叫責任,什麼叫真誠
美國的《美麗心靈》這電影,真的說不出的感悟。真的很驚歎為什麼美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是那麼的好看,那麼的深刻。在電影裡,我給主角幻想的三個角色(小女孩,一起居住的青年人,國家的特工)所深深吸引。看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主角所幻想的物件為什麼是這三個人?而不是其他人!一起居住的年輕人代表著主角孤單,需要朋友。小女孩說明了,主角希望得到愛情。特工就說明了主角想得到成功。看著電影,可以說是心靈的雞湯。
-
3 # 上八價位娛樂
曾經 BBC拍攝過一個系列片,其中有大量的哲學家,如《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等等。
電影:《卡夫卡》,哲學家:卡夫卡(注:通常我們認為卡夫卡是文學家,但是和加繆、薩特等一樣,卡夫卡的小說帶有強烈的存在主義意味;他的思考深度好不遜色於哲學家,而且專門有哲學研究他。故也可算做哲學家)
電影;《造物弄人》達爾文進化論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其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電影:《愛因斯坦與愛丁頓》愛因斯坦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學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哲學家
-
4 # 青年說talk
1.繩索(1948年)懸疑大師希區柯克與觀眾一起製作玩具,擊退並誘使他們走向震撼的世界。Rope是他有史以來最大膽的電影之一,故意創作為一次性電影:實時實驗。詹姆斯·斯圖爾特,法利·格蘭傑和約翰·達爾主演這部被低估的經典作品。它包含了當時最獨特的電影製作以及優秀和劣等人類的觀點。這部電影以1924年Leopold-Loeb案為基礎,講述了芝加哥兩名同性戀法律學生謀殺一名14歲男孩的事件,以證明他們很聰明,可以逃脫。 這是一部反存在主義的電影,詹姆斯·斯圖爾特驚恐地發現,按照存在主義原則,他的兩個學生殺死了他們的同學。詹姆斯·斯圖爾特最後意識到,依靠這種哲學只會給追隨者和周圍的人帶來痛苦。這部電影提到了尼采哲學“Ubermensch”,以及包含弗洛伊德典故。
2. The Fountainhead(1949年) 這是Ayn Rand小說的改編,是一部關於個人主義的情節劇,以迷人的德國表現主義風格拍攝。這部電影由Gary Cooper主演,是一位努力維護自己誠信的獨立建築師,這部電影描繪了一種形而上學的陳述,一種美學宣言,以及對美國建築,倫理和政治原則的評論。 很多魅力來自才華橫溢的角色,他們試圖用粗俗的對話,偶爾給出最好的表演。由雷蒙德·梅西飾演的蓋爾·韋納德,由於他在電影中所經歷的變革,故事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與此同時,加里庫珀作為羅克是一個工具,一個自負的人,難以符合流行的標準。
3.第七印(1957年) 以電影“人物角色”,“野草莓”和“範妮與亞歷山大”而聞名的導演英格瑪·伯格曼製作了“第七印章”,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電影模型,是人類對世界末日的意義探索。這個非同尋常的故事是關於一個騎士誰挑戰死亡的一個重要的國際象棋遊戲。 雖然這部電影是關於在形而上學和哲學問題上理解自己的,但瑞典導演也希望觀眾能夠在邪惡問題,宗教哲學和存在主義問題上體驗這部電影。伯格曼用他的信仰非常好地說明布洛赫的麻煩,世界上存在一位無所不能的上帝,讓他的觀眾能夠自己觀察和判斷。這部電影邀請了很多問題; 它沒有宣講也沒有貶低任何特定的人口統計。相反,它只是陳述不同的意見,讓觀眾討論它。
4. La Dolce Vita(1960年) 由Federico Fellini執導,以8,Amarcord,Roma和Satyricon等電影而聞名,La Dolce Vita對羅馬人民的奢華生活方式持有黑暗而頻繁的幽默感。這部電影將Marcello Mastroianni作為八卦記者,他無法決定下一步做什麼,感覺好像被困在一個盒子裡。這部電影讓人覺得費里尼試圖與他的聽眾就這7個致命的罪行進行交流,這些罪行發生在七個瘋狂的夜晚和七個黎明時期。 整部電影發生在羅馬的七山之間,夜總會的街道和咖啡館的人行道上。如果你無法想象它,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梵高的夜間咖啡廳。很少有電影可以讓觀眾在觀看電影時每次在不同的時間線上掌握哲學,生死,但其中一部是La Dolce Vita。可能沒有美好生活這樣的事情,但你在生活中做出的選擇將決定它。
5.我在Maud的夜晚(1969年) 由Eric Rohmer執導,這是一個關於一個年輕工程師(Jean)的故事,他扮演一個迷人的金髮女郎,最重要的是,一個練習天主教徒。但是當他碰到他的朋友(帕斯卡)時,整個任務都被擱置了,他的朋友整個晚上都在討論宗教和哲學。他們都同意第二天見面,繼續在Maud的家裡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帕斯卡下了賭注,以100比1的比例對上帝的存在給予巨大的機會。他們都必須賭這一次機會。 如果GOD不存在,那麼他們就會輸掉賭注,儘管損失對他們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上帝存在,那麼他們的生命就有意義,而獎勵就是永生。這部電影中的角色是聰明,自信,交際,欺騙的主人,能夠自欺欺人。
-
5 # XTransfer鄧
首推小眾電影《七十七天》,導演自己是男主,女主由江一燕出演
影片主要講述了男主因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徘徊躊躇的他決定獨闖雪域高原,橫穿羌塘無人區,完成在世人眼裡無法完成的奇幻無人區探險之旅。
該影片取景於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神聖而又神秘的西藏,影片描繪了一個絕美又殘酷的人間仙境。精緻的畫面,美麗的風景,羌塘無人區,揹包客,身殘志堅的女子,狼群,洪水、龍捲風、水資源缺乏等等無不震撼人的心靈,中間穿插著乾淨又純粹的愛情故事,在喧鬧的城市,人們苦於兩點一線的生活壓迫,每個人都渴望自由,渴望實現真正的自我,然而很多人還是敗給了現實,影片中男主有著崇高的個人追求,不懼世俗的眼光,女主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生死邊緣,他們都選擇實現自我價值,不被世俗同化...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而為人,束縛太多,每個人都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
6 # 西瓜娛樂匯
1、推薦這些電影並不太表其思想一定深邃,但它們無疑能激發我們去辯證地思考一些問題(如存在、二元論、生命等)。
2、哲學的純理論化和實踐性無疑是個對立問題。而電影便是試圖用實踐生活對理論做出闡釋(儘管電影有一定的主觀性)。這大概對非哲學專業的人士能起到一個帶入的作用。
3、最後,這些電影都是很好的故事,它們沒有脫離電影好看的範疇(另有實驗電影如「新浪潮」電影在此不列其中)。
1、《赤裸裸》(Naked)
導演:邁克·李
編劇:邁克·李
國家:英國
上映:1993
「電影隨筆」知識與思想如果是醜陋的,沒有華麗身份的包裝,對社會又沒有震懾力和治癒性,那它便是下賤的了,它遠不如拳頭的力量...這便是我看這部劇的第一感受。
2、《茶之味》(The Taste of Tea)
導演:石井克人
編劇:石井克人
國家:日本
上映:2004
「電影隨筆」把人的一生濃縮成一家人(不同年齡層和家庭角色)來集中闡釋,看完感覺卻像是泡了一壺功夫茶,沒有戲劇張力卻讓人回味無窮。
3、《放大》(Blow-Up)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編劇: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國家:義大利
上映:1966
「電影隨筆」導演透過影像對“虛無”和“荒誕”的闡釋諷刺效果毫不亞於加繆的《局外人》,這是部當之無愧的“哲學電影”!
4、《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
導演:理查德·沙因克曼
編劇:傑羅姆·比克斯比
國家:美國
上映:2007
「電影隨筆」我們到底來自哪裡?《聖經》人物如果真站在我們面前會和我們讀《聖經》人物有什麼區別...導演試圖用一群坐在屋子裡的教授聊出個所以然來!
5、《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
國家:美國
上映:1971
「電影隨筆」我們到底該釋放本性還是壓制本性,電影給出了兩種情況的極端嘗試。這便是這部電影引發爭議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6、《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
導演:維姆·文德斯
編劇:維姆·文德斯
國家:德國
上映:1987
「電影隨筆」站在天使的高度去俯視人世,居然也是如此的孤獨與痛苦。想必這也便是藝術家、作家、哲學家的感受...
7、《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導演:大衛·林奇
編劇:大衛·林奇
國家:美國
上映:2006
「電影隨筆」當記憶中的人或事超過十年,你便會搞混他們的先後順序。如果這些人或事情是你想要逃避的,它們便會噩夢般地隨著潛意識碎片般地浮現。當然,就內容而言這些事情應該劃分到心理學範疇。但導演卻極致地將它們剪接成一部電影,於是便獨具了那種哲學氣質。
8、《無理之人》(Irrational Man)
導演:伍迪·艾倫
編劇:伍迪·艾倫
國家:美國
上映:2015
「電影隨筆」哲學理論如果不拿來實踐,只是嘴上說說,那還有什麼益處?可如果為了哲學實踐去打破道德和法律約束,後果誰來負?值得慶幸的是:伍迪·艾倫用一個簡明的故事把這個問題擺了出來,這便是他不同於學院派的哲學觀。
9、《世事多變》(Things Change)
導演:大衛·馬梅
編劇:大衛·馬梅
國家:美國
上映:1988
「電影隨筆」一個貧窮的人如果突然富有了會怎樣?我想事實和想象一定截然不同。電影中的老修鞋匠便是這個哲學問題的親歷者。如此一個精緻的故事向我們講清了“伊壁鳩魯”式的哲學觀。
10、《只是世界盡頭》(Juste la fin du monde)
導演:澤維爾·多蘭
編劇:澤維爾·多蘭等
國家:法國
上映:2016
「電影隨筆」永遠的離開和死亡有什麼區別?換句話說:如果有人在乎你,那麼離開和死亡對他們造成傷害是等同的。這部電影便是借一個家庭深度地探討了這個問題。
-
7 # 小皮革
《千尋千尋》這部電影是在廣告學課堂上看的,神一般的音樂,神一般的作畫,神一般成長故事。
那時被這種神話色彩的劇情,清新的畫風,超脫的環境吸引。 後來,忘不了,那一年的河川,onesummerday,白龍告誡,不要回頭。 如今,人生的列車已經載著自己駛向下一站,逐漸懂得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 當獨自踏上旅程的時候,不要害怕,只要心是善良的,總會有人善待你。
人生就是這樣一趟旅程,離開父母的那一刻,即是成長。學會生存下去,懷著純真的心認識更多的人。
《觸不可及》
這部影片是傳達了人與人之間那種默契和諧的相處之道。
透過互相的給予和幫助,他們改變了各自的處境,進行了自我的救贖,看到了人間處處有真情,生活永遠屬於積極上進的人。
這種力量毫無疑問非常的巨大,它沒有貧富差距,沒有黑白生分,沒有老少代溝,一種平等互相幫助和溫暖的正能量。
推薦 以下幾部電影
-
8 # 西柚不西柚
這裡推薦的是詹姆斯麥卡沃伊主演的電影《汙垢》。
影片介紹中是這樣說的:該片改編自埃文·威爾什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一位貪汙受賄、吸毒成癮,亦正亦邪的警察,一天到晚遊手好閒的他決心調查一樁兇殺案,他還渴望以此得到升遷的機會。在追兇的過程中,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頻頻發生......
表面上看來似乎講的是一個壞警察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故事,他肆無忌憚地開黃腔,恐嚇未成年少女,騷擾好友的妻子,貪汙受賄,無恥下流,他是一個十足的混蛋,骯髒齷齪也不足以形容這樣一個人。但又不僅僅如此,儘管不少人給該片打上“潛規則”“異裝癖”“無節操”“狂躁症”“黃暴喜劇”等等刺 激性的標籤,但整部電影卻時時刻刻在描繪絕望與掙扎的情緒,電影中的那些長著奇怪頭顱的人類,豬,狼,羊,大象,巫婆...種種詭異的異象帶著隱喻的意味,幻想與現實相互交纏,黑色幽默的表象下卻是一片冰涼。
他帶上假髮,穿上黑絲,塗最豔麗的口紅,扭著最風情萬種的姿態在暗夜中穿行,偽裝的表皮之下是一顆軟弱腐朽的心。在夜晚的掩護下,他最真實也最脆弱。但豔麗的表皮被猛地揭開,他倒在地上,那些遜爆了的警察同事居高臨下地看著他。
哦,看吶,一個變態。一個從裡到外,十足的變態。
在電影的最後主角似乎褪去了那副骯髒齷齪的混賬面孔,對著鏡頭無比真誠地回憶懺悔,寡婦母子的身影就出現在門外,雖然也幻想著期待著被救贖,在骯髒的泥潭中苦苦掙扎,而希望終究不是他的。
他猛地蹬掉椅子,畫面瞬間變成黑暗。
-
9 # 自由發炎
說到哲理的電影,我首先推薦《無姓之人》(Nobody)。
電影的開頭,就丟擲了一個頗具哲理的概念:“鴿子的迷信”,這是心理學的一個實驗,連鴿子都覺得它們自己的行為,能帶來相應的結果,那麼人,是不是其實也是宇宙中的鴿子呢?
2092年的未來世界,人類已經可以永生,118歲高齡的尼莫是最後一個會自然死亡的凡人。
因此他成為了世界好奇的焦點,於是電影開始回顧他的一生,透過他來探索,人類在永生之前,世界是怎樣的。
電影一直在講的主題是:選擇,從他還是個天使寶寶開始,就開始了選擇之路。
他在被催眠過程中不斷回憶過去,卻發現同一時間點卻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每一次選擇都如同通向遠方的鐵軌,在分離和交集中通向不同的終點。
電影中的尼莫無論如何選擇都不完美,因為他能看到並記得所有選擇的人生,為了避免痛苦幹脆不做選擇。
但不選擇也是種選擇,還是會經歷痛苦看到這裡不由想到佛家經典名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
既然不管怎麼選都不會圓滿,不如少糾結抉擇,勇往直前就對了,“每一條路,都是正確的路”。
電影看完,再回到開頭的那隻鴿子,如果你自己就是那隻鴿子,你會如何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選擇?從而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度過一生。
ps.尼莫無論少年期還是成年期都是顏值驚人,bgm也很好聽哦。
-
10 # 六竅觀影
推薦幾部哲學相關的電影
《末日哲學家》
《終極面試》
《貝爾科實驗》
《吾乃母親》
《良知堡壘》
《駭客帝國1-3》
回覆列表
我看過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哲理電影應該是《千與千尋》,我記得那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看的呢。我覺得特別感動,電影演到結尾的時候讓我感動的流下來眼淚。這部日本動漫特別棒,小千在離開了父母之後獨自的面對了很多困難,最終她戰勝了困難,可惜最後白龍沒有和她一起離開。也許白龍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來過,錯過,分開,感恩……劇中的那一句“我只能送你到這裡,後面的路自己走,別回頭”讓我瞬間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