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夥子耗子尾汁
-
2 # 關注通渭
老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戰國後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道德經》一書中。他創立的道教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兒女。
老子道教文化的核心就是“道”,理解何為“道”,對為人處世、處理人與自然、個體於群體的關係、企業管理都有重要的意義。
道教文化對企業的啟示有:有管理而不干涉的無為而治,企業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後,讓員工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而緊扣制度不干涉個人發展。可以理解為“治大國如烹小鮮”。無為而治也就是不枉自干涉。再有就是上善若水,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懂得忍讓、順應、迂迴、融通。還有就是以柔克剛,不硬碰,懂得四兩撥千斤的方法。可以還有道法自然、柔性管理、功成身退等等。
-
3 # 文城觀點
道家學說主要包括三個大方面的理論:一是老子的道學思想,二是莊子的思想,三是戰國至秦漢之間的“黃老之術”。所謂的“黃老之術”就是將道家的學說演化為“君人南面之術”,這其實是一種帝王權術。司馬談在《太史公論六家要旨》裡總結說:“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明確指出“君人南面之術”是兼收各家的特點。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經》有三個基本理論原則對企業管理有極為重要的啟示:一是“順其自然”的思想理論;二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原則;三是“禍福相倚”的危機意識。
老子畫像
第一,道家所主張的一個基本理論原則是“順其自然”,這對於管理學有極為重要啟示。道家哲學上主張“以道為本”,認為一切事物皆是以“道”為本源的,世間一切,皆應順應天道,所以,只有順其自然,才是符合“道”之本性的。
而“順其自然”的理念體現在管理謀略方面,提示企業管理要堅持兩個極為重要的立場:
其一,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趨勢去做事,借勢發揮,才能取得管理的成功效果。
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首先,要認識事物的發展趨勢,這也是通常說的“認識事物發展規律”,如果對事物發展規律不瞭解,對事物的趨勢一點也沒有把握,那麼,盲目去做事就是莽撞,就是壯著膽子碰運氣,其失敗的機率是非常高的。
比如,為何在中國股市,即在A股市場,很多散戶炒股虧錢了呢?其實就是因為散戶們對A股市場的變化發展趨勢不瞭解,對A股市場的執行特點不是真正熟悉,不少買股票的人是順著“羊群效應”而盲目投資的。他們常是緊跟熱炒的股票,追漲而不止損,結果輸得很很慘。這就是沒有順應股市的發展趨勢,炒股當然不容易獲利,
其次,認識規律之後,對事物發展趨勢有了一定的瞭解,就要“按規律辦事”,順著事物發展的方向走,跟著“趨勢”走。只要能按趨勢去做,成功的機率是比較大的。對趨勢心中有數,做事就不魯莽,處理事情心裡就比較有把握,能比較順利地把事情辦成。
比如,中國股民中很多人對美國“股神”巴菲特非常讚賞,這是因為巴菲特在美國股市幾十年的投資中,其收益的曲線,遠遠高於美國股市的主要指數,獲利非常可觀。其實,這是因為巴菲特能根據他的“價值投資”方法進行成功操作。其背後的原因是能順應趨勢,因為巴菲特能跟著美國股市變化發展的趨勢走,而這對於普通股民來說,是非常難做到的。可見,在股市投資中“順其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順著股市的變化趨勢來買股票,投資才能獲得成功,這其實就是股市投資的基本奧秘。
無為而治
其二,既要“順勢而為”又要能“借勢發揮”。
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還不夠,更要懂得按照規律去辦事,懂得跟著事物發展的趨勢走,這也就是一種“順勢而為”的策略,而道家的“順其自然”原則還包括一層更具有積極態度的含義,即“借勢發揮”。
在管理過程中,“順勢而為”是基本的策略,而“借勢發揮”才具有創造性。企業家如果能根據市場的發展趨勢,根據商業發展規律,藉助商業發展情勢,讓自己經營的企業的潛力得到最有效的發揮,這才是更重要的策略。
睿智的企業家往往能善於發現商業機遇,藉助於別的企業的實力、業務、品牌、管理方法等,讓自己的企業迅速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在某種意義上,那些後來居上的傑出企業,大都是一步步透過“借”別家企業之“勢”而做大做強的。企業家“借勢發揮”有多種“借”的法子,比如,藉資金,借品牌等,但最重要的是借鑑管理方式。
企業家就是要善於“借勢”,善於吸納先進公司的管理經驗,這是華為的制勝法寶之一。而堅持高研發投入。比如,華為在學習了IBM的經驗之後,一直堅持在做。如今,國內外很多企業家都在讚賞華為科技實力的強大,但是,要知道,早在1997年,任正非就狠下決心,保證了研發投入的高比例,中國很多企業家都知道要增加研發投入,可是,真正能長期堅持的,好像只有華為做到。這是一種很巧妙的“借勢發揮”。
老子畫像
第二,道家的另一個基本原則是“無為而治”,其實,“無為而治”與“順其自然”是統一的,企業管理就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讓管理得到最好的效果,而不是瞎忙乎。“無為而治”就是堅持遵循“道”,堅持順應自然規律,當然就不能出現逆“道”而行的行為,那麼,“無為而治”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想讓“道”充分發揮其能量,就只有“無為”,“無為”讓“道”能“盡其所為”,而更能達到“無所不為”的效果。
道家的“無為而治”至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理解:
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如果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毫不作為,理解為完全被動地被事物的變化“牽著鼻子走”,那就完全錯了。“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盲目地作為。“無為”所強調的是對事物的發展不要亂進行干預,對於企業的發展不要瞎折騰,對公司的管理程式不要亂加干預。
道家對於“無為”的理解,其實是要求積極主動地去順應事物發展趨勢,是以積極態度去調整行為,讓行為更能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讓人的活動能更好的順應自然,在這個意義上,“無為”其實是鼓勵“積極有為”的,也是為了更積極的“有所為”。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最讓管理者懼怕的是:上層管理者違背管理原則瞎指揮;最擔心的是:外行的領導對於管理程式的亂改動、亂干預;最擔憂的是:上層管理者越級對下層直接進行管理。
其二,管理必須是有序的。比如,分層管理有相當的科學性,對於落實管理目標非常重要,而越級管理容易造成對管理程式的破壞和使管理目標出現混亂,讓各層管理人員不知所措。
無論是瞎指揮,是對管理秩序亂改動還是越級管理等,都是屬於消極的或具有破壞性的“有為”之舉,這違背了“無為而治”的管理原則,對企業的發展是大不利的。
老闆要堅持“無為而治”的原則,要嚴格遵循管理程式,遵守管理原則,當戰略計劃和目標確定之後,就該放手讓總經理或廠長去做,不要再橫加干涉了,也要勸阻身邊的親人、親戚不要擅權,不要瞎指揮。老闆千萬不要越級直接管到底,如果老闆事無鉅細都要親自管理,經理人員就成了多餘的,也無法再管事了。老闆事必躬親的親力親為,其實是極不對頭的,乾的竟是屬於無用的“有為”,到頭來,老闆累壞了自己,而且損害了企業。
其三,“無為”表現為“以退為進”。道家“無為而治”還包含一層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善於“以退為進”。在商場上,在市場競爭中,有時,情勢是很複雜的,競爭對手的強弱也不一樣,當遇到形勢對自己不利時,當遇到強比自己強大而暫時無法戰勝時,先後退,等待競爭的優勢出現時,再繼續前進,這是明智的。後退在必要時,是一種積極的“無為”行動,後退不是敗退,不是已經失敗了,而是利用適當的調整來積蓄優勢,是為了更有力的挺進而聚集力量,所以,後退是必要的,暫時的,是積極的。激勵競爭的商界,常常出現“壯士斷臂”的例項,很多屬於是在做暫時的撤退,目的是為了利用調整蓄勢為下一步的前進做準備。萬達集團2018年賣掉 房產,就是在調整,為了能“輕裝上陣”,為了成為輕資產公司而提高經營效益。
其四,“無為”表現為“以柔克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對手有時勢力是很強的,以硬碰硬的方式難以取勝,這就需要能變通,需要以柔弱的方法來應對剛強。俗話說:“滴水石穿”,水是最柔軟的,而石頭是最硬的,水能將石“滴”穿,是因為能堅持目標始終如一,而且能持之以恆。“以柔克剛”的方法有時是非常有效的,硬碰硬不能解決的,用柔弱的辦法反而能解決。比如,商業競爭中,不作任何退讓,一味地要求對方做出讓步,只是用強壓的辦法,毫不妥協,這是常是很難達到贏的目的的。商業談判常常是需要透過適當妥協才能達成協議的,而適當讓步就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方式。適當的妥協、讓步,往往能讓談判結果對自己更有利。
道家“以柔克剛”的方式是很高明的處事方式,它能有利於化解矛盾,能以妥協、感化讓對方消除敵意,有時甚至也能起到麻痺敵方的作用。柔的方法,表面上是弱,實際上是更具韌勁的一種強,是能最終達到致勝效果的真正的剛強。
僅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卻也包含著深刻的管理謀略,是古代管理學的亮點之一,值得當代企業家高度重視。仔細體悟老子的智謀智術,對於管理將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老子強調說:“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道德經》第三十六章)這是非常深刻的關於“欲擒故縱”的處事策略。說的即是,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是很明顯的智謀之術,欲擒之故意縱之,欲弱之故意強之。其實,這也是以退求進的策略,符合道家的“以柔克剛”原則。
在市場競爭中,經常需要採用“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策略,遇到強大而狂妄的競爭對手,最好的應對辦法是暫時不與他硬對硬拼殺,因為這是沒有勝算的。最好的策略是,先讓著點,助長他的狂妄,使其輕敵,使他樹敵更多。而他樹敵太多時,便會處於“四面蜀歌”的境地,到時,他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在市場競爭中,採用“將欲奪之,必故與之”的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時,不能一味地索取,更不能硬勢搶奪,那是搶不到的。要知道,暫時難得到的,先讓一讓,先給對方一些好處,以消除敵意,便於尋找合作途徑,爭取利用雙贏的原則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才是正確的策略。比如,在談判中,經常以適當的退讓來獲取原本得不到的更大利益,這就是典型的“奪予之道”。
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欲擒故縱”和“欲奪故予”是常常會遇到的,也是常常要採取的競爭方略,關鍵在於企業家如何運用。比如,當不適合於“擒”時,有時需要故意放任對手,使其露出真實目的,或使其犯更大錯誤,於是,待對手處於最不利的狀態,再出手“擒”之。再如,企業看中了別人的優勢,看中了與對方合作能帶來更大利益,就必須先付出,再得到;先給予,再奪取。“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下餡餅”,想獲得總是要付出的。與人合作也好,與人競爭也罷,都是必須高度重視“欲奪故予”的原則的,以退為進,以弱勝強,方為妙策。
孔子問道於老子
第三,老子強調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而這種“禍福相倚”的觀點對於企業家提高危機意識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其實,這老子關於“反者道之動”觀點的另一種表達。老子所強調事物會向對立面轉化,這也是對待危機的態度。老子還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他在這裡所強調的是對立面的種種因素,如完滿與殘缺、充盈與空虛、筆直與彎曲、靈巧與笨拙、善辯與木訥等等,都有相通之處,會向對方轉化。冷靜勝過躁動,寒冷勝過炎熱,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之正道。
要理解這一觀點的三層含義:
一是禍福是相倚的,事物的兩方面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福運與災禍是相依相存的,遇到挫折時,遇到災難時,不要灰心,不要絕望,只要肯努力奮爭,還是有遇到福運的機會的,暫時失敗,不要氣餒;反之,在順境中,在勝利的時刻,不要太狂妄,太得意了。福運是會轉換的,獲勝了不警惕,不防範危機,也會轉向失敗的,不要讓勝利衝昏頭腦,要始終有危機感,有應對挑戰的意識。順境中跌落的往往比逆境中奮爭,其處境更慘。
企業家應該倍加註意,遇到困難、遇到挫折時,一定要有信心,要執著奮爭,堅持往前走;而企業發展順利了,一定有警惕危機出現,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因狂妄而自以為是。要清楚,死在成功路上的企業很多,這就是因為企業經營者在獲勝時忘記了防範危機。
二是對立面都是互相轉化的,要警惕氣轉化的出現,並預先採取措施應對。比如,事情似乎是很完滿了,而此時更應該警惕可能出現的殘缺,如果不警惕,缺口將越來越大,到時巨大危機一爆發,就很難挽救了。
企業發展史上有很多從巨大成功走向失敗的例子,就是經營者沒有注意到事物轉化的規律。當企業發展規模擴大了,利潤多了,企業家往往想讓企業發展得更快,賺更多錢,於是,自信心變得太強了,腦子發熱了,盲目擴張,甚至跨出原本的業務方向,四面出擊,結果是步伐邁得太大了,遇到難處了,跨專業出擊受阻,利潤率降低,資金短缺,並回過頭來影響原來的業務,結果,企業資金鍊出現了問題,原本發展得比較“完滿”的企業,很快出現了“缺陷”,健康企業向危機企業轉化,此時,如果拯救辦法不靈,企業必然走向衰落甚至倒閉。
三是遇到變化、轉化,特別是遇到危機時,冷靜處理危機。企業家遇到危機時,心情躁動是沒有用的,只有冷靜對待,才能處理危機。保持清靜無為的心態,是處理危機的最佳的心理狀態。這也就是常說的“冷靜處事”。
企業處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常常會遇到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危機,而越是困難,越是遇到大的危機,就越需要以冷靜的心態來處置,急躁是沒有用的,急躁會慌亂,而慌亂就想不出好辦法,解除不了危機,所以,保持清淨無為的心態非常重要,這是冷靜處理危機的前提。
-
4 # 溫柔的風穿堂過
現代社會大部分人已經將企業管理等同於西方泊來的所謂管理科學(大部分內容實質是機械論的產物)等同,而很少有人去從人性、精神、哲學等角度去看待它。
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絡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瞭“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瞭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1)世間萬物,均處於進化演變之中——從個人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到組織的發展等。而“道”所說的修行,實質是指導如何去發展、提升、進步。
(2)道與企業管理的結合,首先需要注意將個體的“修行”與團隊、組織的“修行”相結合,從而在一定階段一定範圍內儘可能統一大家的目標、發展路徑、行為等。最近這些年較火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激勵機制等也有這方面的含義。
(3)此外,還需要注意以“德”為基礎,讓企業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世界觀,與近些年大家常說的企業文化有些吻合。
-
5 # 董豔臨
謝謝邀請,不過我認為,治理企業和治理國家完全不一樣,國家要和平和迴圈,所以是管理,不能以利為主,國家就是最高級別,無所依靠,只能靠自己,而且國家靠人民生活,而還有很多人靠吃國家致富,所以國家要好好把握這個度,所以比較難。而企業只管自己不用管別人,和平由國家負責,所以企業不用依照道德經管理,不用考慮整體平衡和迴圈,道德經對企業無用。
回覆列表
道德經中要很多的句子都觀念可用在企業管理上,甚至所有的觀念都適用!
《道德經》第六十四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都是一步步的慢慢來的,一口吃不成胖子,想要企業變得更強大,就得明白這個道理。先把地基打好了,再一塊塊磚慢慢的放上去,最後才能築成高樓大廈,企業得先把基礎的東西發展起來,之後慢慢發展才能成大企業。
《道德經》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一個企業不僅要明白對手的優勢和劣勢,更要要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不斷地提高自己強勢的方面,培養成自己企業的殺手鐧,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打擊對方的短處,克敵制勝!
《道德經》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一個企業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開始做,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企業要分清難事,易事;大事,小事。先易後難,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到的道理。
《道德經》包羅永珍,還有很多的句子都可以用在企業的管理上,領導者應該多看看道德經,其中蘊含著無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