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大福讀史

    提起趙武靈王,世人總是會拿“胡服騎射”與之對號。的確,趙武靈王開創了一個時代,引領了騎兵戰的潮流!對中國古代軍事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移風易俗,學習胡人的裝束呢?

    三家分晉後,趙國經歷了六代君主,到了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繼位後,趙國面臨著全所未有的亡國危機感!在進行瘋狂兼併的趙國初期,趙國被齊、中山、燕國、秦、魏、韓以及被稱為三胡的婁煩、林胡、東胡包圍,在當時被稱為‘四戰之國’!

    當時趙國面臨國際局勢正是戰國首霸魏國衰落,齊、秦兩強並立東西方,與趙國開始直接接壤。秦、齊之間散落的韓、魏、趙、燕、中山、宋等國成為了兩強爭奪擴張的中間地帶。

    與此同時,趙國因為位於列國最北,與陰山河套一帶的婁煩、鄂爾多斯草原的林胡、張家口長城以北的東胡接壤,所以時常受到這三部的騷擾。三部的騎兵風馳電掣,機動靈活。對於趙國北部山西一帶多山地的環境而言,中原國家常用的戰車轉圜不便,根本無法施展。

    如果說這三部以及齊、秦、魏、燕是外患的話,那麼位於趙國心臟地帶的中山可謂是心腹之患了。中山對於趙國的地理位置,很象袋鼠腹部的口袋位置。依靠與齊國結成的軍事同盟與中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如果中山願意的話可以隨時出奇兵截斷趙都邯鄲與西北太原之地的聯絡!趙武靈王曾在變法前夕再三談到中山對中國的騷擾,“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繫累吾民。”

    總體來說,趙國自從三家分晉,於公元前386年定都邯鄲以來,直到趙武靈王老爹趙肅侯60多年間,對外作戰38次。對齊10次,對魏、衛、鄭21次,對秦、週五次,對中山2次。勝14次,敗12次,打平12次。

    趙武靈王繼位到變法之間18年,趙國對外作戰10次。對秦五次,對魏2次,對齊1次,對中山7次。七次戰敗,三次打平。

    天下形勢如此,毀滅or圖強?趙武靈王選擇後者!但是變法又何其容易呢?且不說國外諸國不會讓趙國從容變法,國內的反抗勢力也是暗藏波瀾!

    孔老夫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左衽是指少數民族衣襟向左,契丹以前的匈奴、鮮卑、烏桓和契丹以後的女真、蒙古等族,都有左衽的習慣。與左衽相反,中原的華夏族則有右衽的習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第一條就是改變穿著,對於不屑與戎狄蠻夷為伍的趙國宗室來說,這無疑是“變古之教,易古之心,逆人之心”,可謂是標準的離經叛道的行為,所以“群臣皆不欲”!

    為此,趙武靈王屢次與諸臣辯論,對於諸位大臣提出的不同意見不是用王權進行強行壓制,而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其言論邏輯縝密、有理有據,諸大臣聽完心服口服。這也是胡服騎射變法得以迅速鋪開的重要原因!

    從公元前307年趙國胡服騎射變法開始到公元前295年,趙國對外用兵11次,對中山用兵五次;對三胡用兵三次;同時對中山和三胡3次。皆大勝!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趁秦、齊、韓、魏聯合伐秦之際,攻滅了中山!

    此時的趙國已經吞併了河套之地,擴地千里,並修建了長城防備遊牧民族捲土重來。攻滅了中山擴地五百里,直接與燕國接壤。

    當然,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是趙武靈王能夠從容變法,擴張土地的原因。

    趙武靈王一繼位,就著手處理與魏、韓、燕等國曾因疆土問題而產生的矛盾,積極修好各國。從不捲入大國集團戰爭,採取以逸待勞策略。

    公元前322年,會韓王於區鼠。次年,娶韓女為夫人。

    公元前318年,五國相王,趙武靈王自貶稱“君”。同時,參與中原各國合縱攻秦。

    公元前317年,響應韓、魏攻秦。

    公元315年,派人送燕公子回國為王。

    公元前311年,與秦國結盟。

    公元前306年,趙國突襲中山與三胡,大獲全勝。遂即派使者趕赴魏、韓、楚、齊、秦五國,爭取諒解。

    可嘆!正當趙國如日中天,趙武靈王打算進行滅秦戰略時,一個意料之中的意外發生了!

    公元前295年,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殞命!趙武靈王死後,依照趙主父生前事蹟功過,趙國給其諡號定為“武靈王”,古來“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後代對於趙武靈王的評論是褒貶不一的,漢代班固將歷史人物分為九等,趙武靈王被列為第八等人,為“下中”。近代的梁啟超先生則認為趙武靈王是四千餘年來除了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宋武帝劉裕之外,唯一一位在華夏族與戎狄戰爭中完勝的君主。

  • 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胡服騎射,改革派,其實在中華文化裡面,改革派都是很不容易的。當時變革改革的國家不多,秦朝算一個,趙國也算。這場趙國的改革使得趙國至少是能延長壽命若干年,不至於被秦國一下子吞掉。事實也證明,秦朝後來打趙國很費勁很累,又派白起又折騰了很多年才搞定。

    不過,趙武靈王是在商鞅死後55年才出生,他的改革只是軍隊裝備和戰法的改革。而秦國的商鞅是在政治和經濟上早已改革多年,軍事改革也是上下齊備,戰將齊聚,李斯的改革是在文化上改革。趙武靈王追求的是短期收益,長期對賬,不好說了。(搞政治和經濟改革,是要命的,所以商鞅死了;趙武靈王類似馬略改革)

    另外說說,趙武靈王到底姓什麼?應該是贏,贏姓趙氏,秦國國君也是。贏:除了秦國以及後來趙國,還有黃、江、徐、梁、葛等小國,現在這些姓的,實際都是“氏”,血緣姓應該是贏。戰國的姓氏也簡單(比春秋時簡單多了): 秦、趙:贏姓,趙氏 魏、韓、燕:姬姓,魏、韓、燕氏 楚:羋,熊氏 齊:媯姓,田氏。

  • 3 # 靜夜史

    趙武靈王是戰國後期的一代雄主,但是也是一位令人嘆惋的悲劇人物!

    在趙武靈王的身上,有個明顯的特點,即:高智力,低情商,這決定了他在創造了光耀千古的豐功偉績後,落得個困厄而死的悲劇結尾!

    1、趙武靈王是一個鐵腕雄主

    歷史上有很多前半生建功立業,極盡輝煌,而後半生身敗名裂、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君主,比如齊桓公姜小白、唐玄宗李隆基、後唐莊宗李存勖等。

    而趙武靈王也不例外。

    趙國脫胎於晉國,佔據著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北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等地區,國土為西北-東南走向。巨大的跨度使趙國呈現南漢北胡的特徵,而且周邊強鄰環伺,國都邯鄲附近還有一箇中山國,國土顯得支離破碎。很長時期內,趙國的發展舉步維艱。周邊國家要麼合夥攜兵來攻,要麼煽動中山國使絆子,趙國發展很是受傷。

    前326年,趙肅侯去世,15歲的趙雍繼位,這就是趙武靈王。此時,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名為弔唁,實則想趁趙國內亂侵略趙國。此時的趙雍審時度勢,宣佈全國戒嚴,又不斷使用外交手段,終於迫使五國精兵一無所獲。

    趙武靈王在位時最大的功績就是“胡服騎射”,前302年,趙武靈王頒佈法令,在趙國全國推行“胡服騎射”。既然“一國兩制”,南漢北胡不好使,那就乾脆全部胡化。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實力迅速膨脹。

    總觀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趙國的變法最簡單,也最有效。而且最關鍵的是,趙國改革的主力不是臣子,而是國王,趙武靈王就是變法推動者,於是胡服騎射改革獲得巨大成功。

    很快,趙國上下形成穿胡服的時尚。沒有了中原文化的裙帶飄飄,趙國風氣大變。隨後趙武靈王開始了對中山的滅國戰爭。中山雖小,卻是趙國的心腹之患,經過魏國滅國再次建國,生命力很頑強。趙武靈王傾全國之力,終於在前296年,消滅中山,完成了本土和飛地的銜接。

    消滅中山後,趙武靈王再接再厲,進攻北部的林胡、東胡等部落,奪取河套地區,設定雲中、雁門兩郡,勢力拓展到黃河中游的河套地區。

    消滅中山使趙國領土翻番,實力大增,一躍成為東方強國。《戰國策》記載:“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此時,東方五國都危機不斷,內亂不止,趙國等來了稱霸的機會。

    將趙國推向頂峰還不夠,趙武靈王還有更大動作。

    前298年,趙武靈王干涉秦國內政,迫使宣太后(羋月)任趙人樓緩為丞相。而且趙武靈王假扮隨從開始了對秦國的考察,這和後來的彼得一世考察歐洲如出一轍。趙武靈王此行目的不是學習,而是刺探情報。逗留秦國期間,趙武靈王仔細勘察秦國的山川地勢、風土人情,並對秦國的領導層進行了逐個摸底。等他回國後,就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趙武靈王設想:發揮騎兵機動優勢,從雲中、雁門出兵,越過黃河南下,千里奔襲秦國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因為趙國軍制向胡人學習,所以對後勤依賴小,這使得戰略實施成為可能。

    這種閃電戰式的進攻方式非常大膽,打破了只能從函谷關打擊秦軍的套路,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若能實施,趙武靈王相信秦國一定會被趙國迅速瓦解,或者從此一蹶不振。

    這是趙武靈王獨到軍事眼光的體現。可惜,這樣的戰略還未實施,就隨著趙武靈王的去世而煙消雲散了。

    2、趙武靈王是個低情商的好父親

    前298年,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突然退位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就是趙惠文王。

    據趙武靈王后來透露:“寡人只想做一個安安靜靜的統帥,為我大趙開疆拓土,統一天下。治國的一攤子小事,就交給寡人的好兒子來辦吧!”

    想法很好,但是理論和現實總有差距。要知道,在將權力交出去的那一刻,趙國的發展就已經開始脫離趙武靈王的軌道了。因為趙武靈王傳的不是自己的嫡子,而是寵妃的兒子。

    周朝開始,中國就建立起了“嫡長子繼承製”。而趙武靈王憑藉自己的喜好做出的決定,必將成為他悲劇的源頭。

    禪位後,趙武靈王讓臣民叫他“主父”。儘管聽起來是大王的爸爸,但畢竟已經不是國王了,漸漸的大家都不怎麼認這個“太上皇”了。此時的老趙深感後悔,“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趙國現在的情況本來就不正常,而這時嫡子章的失落又喚起了老趙深沉的父愛。於是老趙靈機一動,做出了將趙國分為兩部分,讓兩個兒子分別管理南北兩部分的決定,這樣兩兄弟該沒有紛爭了吧。

    不得不說,老趙是個好父親,但是他此時的身份,卻將將章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因為除了老趙和嫡子,所有人都不同意!

    果然,群臣反對,兄弟積怨加深。前295年,趙武靈王到沙丘休養時,嫡子章發動政變但很快失敗,失敗就失敗吧,趙惠文王卻趁機將老趙軟禁,可憐一代雄主,吃完了存糧只能掏鳥雀充飢,最後活活餓死在沙丘宮。

    可以說,從老趙決定禪位的那一刻起,趙國就基本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時機。傳位次子,動搖了趙國的國本,為趙國的動盪埋下了禍根。

    可悲可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潁川耳東

    趙武靈王,即趙雍,戰國時期趙國君主。

    評價一個帝王,最直觀的就是看他的諡號。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概括了帝王的生平。

    趙武靈王尤其如此。威強睿德是為武,亂而不損是為靈。

    前半生趙武靈王英明雄武,使趙國兵鋒染指中原與戎狄,而後半生在王位繼承上反覆無常差點導致趙國內亂。

    其一:五國會葬。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死去,年僅15歲的趙雍繼位。魏國趁趙國主少國疑的大好時機,聯結秦、楚、齊、燕共五國各帶上萬精兵,前來會葬。意欲圖趙。

    年輕的趙雍,採用爭鋒相對的措施,決意魚死網破。他一方面命令全國戒嚴,進入戰備狀態,一方面聯合韓、宋,使得秦魏不敢加兵,又賄賂越國使其伐楚,一方面結好樓煩出擊燕國。齊見趙國重兵待客,聯盟無暇顧及趙國,也撤兵回去了。就這樣,繼位之初,一場足以覆滅趙國的巨大災難在十五歲趙雍的鐵腕手段下,煙消雲散。

    無可比擬的勇氣與執政手段初露鋒芒。其二:胡服騎射,滅中山,逐林胡。

    趙武靈王即位後,面對北方胡人的襲擾。展開了一場純軍事化的改革,即胡服騎射。採用胡人窄口衣裝,學習胡人馬上騎射技術,任用胡人將領,打造出一支靈動剽悍,快速反應且適合長途奔襲的騎兵部隊。

    他這種敢於打破幾百上千年來“貴華夏、賤戎狄”的傳統理念,其大膽改革的魄力,古今少有。

    軍事力量強大以後,趙武靈王一改往年低調隱忍,開始四處用兵。對內,吞併中山國,徹底解除內患,對外,北海草原追擊林胡,白狄數千裡,設立雲中郡,連線趙長城,堪稱華夏壯舉。

    其三:王位抉擇荒誕不經,反覆無常。

    公元前299年,仍在壯年的趙雍廢掉公子章,將王位傳給小兒子趙何。自稱主父,只管對外戰事。

    這已經不是“一國兩制”可以表達的了。這種超前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則是完全行不通的。嚴重的違背了政權的基本規律,最後導致趙國內亂。

    後憐憫公子章,加封為安陽君,又為其討封為代王。趙何不允,趙武靈王便想著重新奪回王權。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墓地為名,召趙何趙章隨行。並默許趙章發動兵變。然而,趙何早有防備,擊敗趙章,並把趙武靈王困於沙丘。

    趙武靈王在沙丘無糧無水的境地下,苦苦掙扎了三個月,最後被活活餓死。一代雄傑君主,與沙丘宮秋日的最後一抹餘暉一同逝去了...縱觀趙武靈王的一生,雖說老來發昏犯錯,但大體功績還是值得後世稱頌的。

    他是璀璨的戰國時代一顆耀眼的明珠,是早期抵禦外侮的英雄,堅韌隱忍,雄偉英傑。是趙國的第一位王,也是最值得稱道的第一王——————分割線————————

    我是秩道,熱愛歷史,熱愛運動。感謝關注

  • 5 # 葦說歷史

    趙武靈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有為之君,梁啟超給予他的評價無比崇高,認為他是黃帝以後、商周以來的第一偉人。

    趙武靈王也是個猛人,曾經假扮使者出使秦國,面見秦召襄王,膽量過人。又曾聯合韓趙魏楚燕五國攻打秦國,敗了。趙武靈王大怒,說,從此我不再稱王,你們都叫我的名字吧!一直到死,趙武靈王都沒有稱王,趙武靈王是後人對他的尊稱。

    趙武靈王是否真的那麼偉大,見仁見智,說起他一生的功績,最廣為人知的無疑就是胡服騎射。

    當時,趙國的東面有東胡,西面有林胡、樓頂,“三胡”都是中國的北方民族,善於騎馬射箭。而趙國笨重的車戰無法追及輕捷的騎士,處處被動挨打。他審時度勢,果斷採取捨棄常規的車戰,而採取胡服騎射的辦法,建立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趙國從此強盛起來。

    胡服,是指胡人著緊身、短衣窄袖的服裝,俗稱胡服。騎射,指北方遊牧民族胡人,善於騎馬射箭。趙武靈王要求軍隊一改昔日笨重的長袍、寬袖,效法胡人著短服、束皮帶、用帶鉤、蹬長靴,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技能,這就是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

    趙武靈王不僅要求軍隊將士學習胡人改革服飾和裝備,還要求全國上下臣民都要效法胡人服飾,以利生產。

    由於實行胡服騎射改革,趙國一舉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能騎善射的軍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即刻顯示出威力來。就在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二年,趙國就向侵略趙國已久的中山國發動進攻,一直打到寧葭(今河北獲鹿縣北)。

    又西攻胡地,到達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地區),鋒芒畢露、闢地千里。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實行他的第二次改革。在壯年時期,他把王位傳給太子何,讓別人尊稱自己為主父(當時還沒有太上皇這個稱謂),但並不是退位隱居或是去雲遊四海。武靈王想透過父親主外,兒子主內,父親掌管軍事,兒子主理政事這樣一種形式來在趙國構建出一個二元化的政治結構。

    趙武靈王獨創,只此一家,絕無分號。

    但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何況是在君主制的體制下。所以趙武靈王的這個想法還沒來得及實施,就有了後來我們比較熟悉的沙丘之變,趙武靈王被困三月,活活餓死在沙丘行宮。

    趙武靈王的退位,這個錯誤無疑是決定性的。在中國歷史上,當太子尤其是長期當太子時很悲催的,因為太子既不能懦弱無能,也不能太英明神武,否則會讓皇帝坐立不安。趙武靈王卻是把王位拱手讓給太子,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當時父子關係過於融洽,還是自信自己依舊能掌握全域性,還是趙武靈王本身的性格相對於其他君主過於豁達?

    不管怎樣,還是為這位死後諡號為“靈”(“靈”為貶義諡號)的偉大君主哀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瞭解《水滸傳》中的冷門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