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韓非子把儒家和墨家並稱為兩大顯學。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為何墨家思想無論在封建社會還是在現代都得不到重視。
6
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時事所致,非學之過

    任何學說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傳播,就必須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得到人的認可認同,才有可能得到重視。沒有哪種學說好與不好的問題,只有它與當前的形勢匹不匹配的問題。

    墨家學說在古代之所以不被重視,因為它的核心思想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很多觀點,與統治階級思想背道而馳,顯然不被統治階級所提倡,自然就無法得到重視和傳播。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墨家強調兼愛就是無差別之愛,不僅有父母親情之愛,人人之間都應該相互愛護,做到互利互惠,但是從現代人的角度理解,這就需要每個人有極高的覺悟,物質資源極大的豐富,否則人生而逐利,利不能均,怎可能兼愛呢?現今社會,物質資源極度豐富,還達不到這個狀態,在古代就更是不可能了。

    墨家思想很多理論學說,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無論在過去或現在,都達不到這種理論踐行的土壤,土壤沒有怎麼可能在上面生根發芽產生果實呢?所以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而已。

    文武兼備,威脅皇權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其最高首領稱為鉅子,鉅子類似於宗教首領,他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國君。對於統治階級來講,這樣的人十分危險,因為他們不僅有理論,而且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還有自己的領袖,這樣組織的存在,會極大的威脅朝廷的統治,因此墨家思想不被重視和傳播,墨家人物也被打壓。

  • 2 # 國史記聞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簡單來說,中國傳統上信仰儒家,但是儒家與墨家勢不兩立!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在先秦時期,墨子的名聲和他的思想影響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孔子對古代文明的態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則對古代文明持批判態度;孔子是一位文雅有修養的君子,墨子則是一位充滿戰鬥精神的佈道家。他的說教的宗旨是反對傳統的典章制度及其實踐,反對孔子和儒家的各種理論。墨子對儒家的批評墨子認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第一,儒者不相信天或鬼,結果是:“天鬼不悅”;第二,儒家堅持厚葬,特別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喪,浪費了民眾的財富精力;第三,儒家“盛為聲樂以淫遇民”,結果只是少數貴族奢侈享受;第四,儒家主張宿命論,造成民眾怠惰順命。(見《墨子·公孟》)在《非儒》篇裡,墨子還說:“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

  • 3 # 漫威百科全書

    最大的原因是墨家的思想核心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我愛人人,人人愛我,天底下的人都一樣,人人平等,國家應該交給賢者來管理,大家一起推選國君。

    好傢伙,這個思想可不得了,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民主思想了,人人平等,領導人要搞全民選舉,這在現代社會自然無可厚非,但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顯然是大逆不道的,為什麼說這個大逆不道呢?

    墨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但不管是奴隸制社會還是封建制的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就是等級制度,等級制度是所有制度的根本和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按照墨子的觀點,那各國的諸侯王豈不是先要退個位,然後搞一次全國大選,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諸侯大夫大家都站在一起競選,再按照墨子兼愛的觀點,各國之間也不要打仗了,也不要兼併了,大家擺明觀點,說明立場,誰有道理對方直接投降就好了,免得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我們諸侯王這麼拼命也沒有道理了,反正贏了還是要參加競選嘛,得到的東西也不是我的。

    墨子還有一個特長就是古代所謂的奇技淫巧,但是農耕文明天生對這些東西是排斥的,只要不種地不當官的天生就低人一等,這也是墨家不能得到發展的原因。

    再一個是墨家宣揚任俠仗義,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我想沒有一個統治者喜歡這些整天打打殺殺的所謂的俠客,這是說的好聽不好聽叫以武犯禁,到漢武帝時期這些人基本被消滅乾淨了。

  • 4 # BBxx2

    如果你理解了墨家思想產生的根源及基礎,那你也就能理解墨家思想消亡的根源。

    墨家思想是產生於戰伐不斷,國家分崩離析的戰國時代,其信眾主要是失國失地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在弱肉強食、朝不保夕的時代,他們的生存空間是希望建立一個體制外的互助組織,能夠平等和平地包容他們的社會,墨家的思想理想很豐滿,但執行很困難,尤其是墨家思想中有一些與人性相違背的行為,如非常辛苦的勞作,令人難以忍受的節儉,因比他們制約的方法是靠嚴格的組織制度(包括領導人的選舉制度—尚賢,組織成員的精神枷鎖—鬼神)來約束,這些都很難持久有效地執行,這是墨家思想消亡的內在原因。

    墨家消亡的外部原因是其與統治階層、精英階層、富裕階層的利益格格不入,能設想有權有勢有錢的階層同一無所有的勞苦大眾兼愛嗎,能設想一個軍事強國與一個弱不經風的小國非攻嗎,能想能夠想象一個世襲的封建體制能夠容忍尚賢的選拔君王的制嗎?因此在戰爭不斷,不停地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時代,在廣大底層勞苦大眾任人宰割的時候,墨家思想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

    但是一旦大環境改變了,國家統一了,戰爭結束了,生產恢復了,生活改善了,墨家的思想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也就逐漸消亡了。

    總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的生存權是最底層的需求,它可以取代國家、民族、種族、階級的利益而獨立存在。但是一旦生存權得到保障,那麼人們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 5 # 玄谷真人

    墨家思想不如道家儒家影響大,這是諸子發展序列中道儒的深邃性已經佔了先機,墨家沒有可能在文化根基上超越道儒了,所以,只能是一個文化思想的補充地位。

  • 6 # 家熬鯽頭魚

    任何政治及宗教理論都要得到上層社會認可才能得到延續發展,想進入社會上層就要學習他們認可的東西,所以重視程度不同。

  • 7 # 大明錦衣衛士

    墨子之道就是共和主義思想,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烏托邦,

    墨子社會觀四海一家共繁榮,

    權力由人民選舉賦予聖賢者,

    社會多元人人擁有自由意志,

    人性被解放最終會飛昇天堂。

  • 8 # 風雅宋

    春秋戰國時期,禮漸崩而樂漸壞,周天子統治力日益衰微,諸侯之間攻伐兼併,天下幾無寧日,社會逐漸走向分裂。然而,動盪的時代,統攝萬方的權力中心的缺位,卻給思想文化的發展帶來極大的自由空間。(這種吊軌的現象,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又短暫地出現過。)墨翟等人的思想,成為東周時期諸子百家中極為重要的一家。

    韓非子在梳理各學派影響力大小的時候,點出了東周時期墨家曾顯赫一時,與儒家相埒,“非儒即墨”,堪與儒家抗衡。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家逐漸贏得統治者的親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上升到官方意識形態的高位。南宋中後期以降,儒學的新階段“理學”逐漸成為官方統治思想。

    反觀墨家,則命途多舛,司馬遷寫作《史記》時便感慨墨家傳世資料太少,以致對其進行梳理總結都較為困難。墨家思想,為何曾顯赫一時,被人看重,爾後由湮沒無聞呢?

    首先,墨家思想盛行於亂世,接受其思想主張的主要是下層民眾。

    墨家崇尚樸素的生活,在後世看來,墨家代表人物墨翟席不暇暖,“腓無胈,脛無毛”,親自參加體力勞動,甚至有點兒苦行僧的自虐傾向。墨翟祖上曾是宋國貴族,而他自己則是不折不扣的農民出身。墨翟具有超人的聰明才智,能夠很快掌握各種手藝,估計遠勝“多能鄙事”的孔丘先生。墨子動手能力強,又愛好思考,善於總結,他的主張多半從下層民眾出發,在很大程度上維護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在渴望安定的亂世,他的思想,備受下層民眾的推崇。

    墨子的思想影響極大,當時的宋昭公和楚惠王等國君一度想重用墨子,然而,跟他接觸一段時間後,他們都放棄了。主要原因不在墨翟本人個性剛強,具有強烈的控制慾望,而在於他本人堅守自己的思想主張,堅持維護中下層民眾的利益,而不願為個人私利,比如楚王爵祿、越王的封地,而改弦易轍,出賣自身及其弟子的才智,為統治者服務。

    更為重要的是,墨子的思想,與統治者的利益往往是相背的,無論諸侯國君,還是一般貴族,都難以全心接受墨家的主張。

    墨家的“十大主張”中,“尚賢”、“尚同”、“尊天”和“事鬼”,在一定程度上,是王侯貴族能夠接受的。至於基於消除等級差別、親疏遠近的“兼愛”,幻想國家之間中止殺伐的“非攻”,希望貴族們像平民一樣,僅僅滿足於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再享受其特權的“非樂”、“節用”和“節葬”,偏於理性主義、希望中下階層人士不安於其命運的“非命”,恐怕都是統治者難以接受的。

    第三,墨家群體具有宗教集團性質,他們具有相對獨立的品格,較為謹嚴的法度,領袖的個人品質常較為出眾,這對統治者而言,多是威脅,故而,重視墨家思想可能導致自身權力的減損,統治者自然不大可能重視之了。

    墨家組織嚴密、紀律嚴明,領袖稱為“矩子”(鉅子),成員都稱為“墨者”,世代相傳,墨者都須服從鉅子,甚至“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墨翟自身著短衣穿草鞋,親自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誰違背了這些原則,出發“墨子之法”,輕則開除,重則處死。墨者集團具備相當的社會能量,加上他們的“墨法”要嚴於世俗之法,統治者的法度時常難以規訓他們。因此,墨家很難得到統治者的青眼了。

    第四,對士人群體而言,墨家人物儉樸的生活方式,重視體力勞動的主張,忠於領袖人物的團體運作方式,都是難以接受的。

    因此,墨家在失去了上層統治者的親賴之後,也失去了中層計程車人群體的支援,僅剩下缺乏能力的下層民眾擁護的墨家,很難興旺發達。

    最後,墨家集團在創始人去世後,發生分化,內部分裂,集團的影響力降低,在思想上沒有明顯的發展進步,對世人的吸引力減弱。

    由於墨傢俱有一定的宗教集團性質,隨著創始人墨翟的去世,墨子弟子因對其思想理解的偏差和現實權力的誘惑,墨家在內部發生分化,都以墨子傳人自居,稱其他墨者為“別墨”。

    墨子弟子再傳弟子的分化,進一步瓦解了其作為一大學派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墨家的衰落,就難以避免了。隨著人才的斷層,集團力量的減弱,墨家思想賴以寄存的人物不在了,其思想自然更難得到重視了。

  • 9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墨家的思想為了實現天下太平這個目標,代價是消滅所有人的天性和道德,這是違背自然大道的,也是行不通的,行不通的思想,自然得不到重視。

    從玄同、大同、齊同、尚同說起

    儒家大同、法家的齊同和墨家的繩墨之同,都根源自道家的玄同。

    萬物同於道,交於德,此謂玄同。

    有玄同,故能有至德。

    有至德者,人為聖王,國可長治久安。

    先有玄同,而後有正,正了才有安,安了才能定,定了才能久。

    喪失了玄同,就起了異,有了異,天下就失正,便有了奇,有了奇,就會產生危亂,有危亂,就有了殺。

    失玄同,儒家導向了大同,天下均,而交於禮。

    孔子致力於恢復三代的禮教的目的,就是為了恢復三代時期大同社會。

    儒家的大同,最終要達到社會均貧富,倉廩足而知禮節,家家倉廩都一樣富足,那麼人人都知道禮義廉恥,都會沐浴在禮樂的光輝中,不再會產生互相傷害的想法和衝動。

    同樣脫胎於道家思想的法家的“齊同”,則是秦始皇韓非的書同文,車同轍,人同倫。透過文化上的,媒介上,法度上,從技術手段的,解決天下如何歸於一統的問題。

    而墨家的尚同,則是以繩墨代禮儀,來化性起偽,把天下人都規矩成一模一樣,使之不相互傷害,而不願與之相同的,則消滅之。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出現暴力組織來強制去矯正規矩天下之人。這是不能被接受的,也是行不通的。

  • 10 # 楊朱學派

    墨家的道德境界太高。毫不利己,無私奉獻。99.9999%的人做不到。

    所謂道不遠人,道遠人不可以為道。

    幾十年前,曾把墨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規範寫入教科書。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結果確導致道德淪喪。

    孔子曰:過猶不及,此之謂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昨天晚上陰道出血,今天又成黃褐色的,本該昨天來例假的,可沒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