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憶師雷鳴
-
2 # 弘道
這是一個好問題。
與“遠見”相對的“短視”。顯然多數人都習慣於短視,而無法體驗遠見。為什麼會這樣?
雖然造成人們短視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們所受的教育一直在強調現象和短期利益。
遠見要求人們看得更遠,甚至要看到多數人所無法看到的東西。所以,培養人的遠見思維必須學會放下眼前的利益,並開放自己的大腦。
眾所周知,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所以希望培養自己遠見的人應該積極主動地向那些真正具有遠見的人學習,並積極實踐和反思。
-
3 # 你笑得傻兮兮
作為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我也有點發言權。如上幾位所說,家庭教育特別重要,這種培養意識應該滲透到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小時候,大人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所以,很多人對學習以外的事情不管不顧,個人認為,小學的時候就應該學習與人溝通,怎麼去跟小夥伴搞好關係,怎麼處理一些小糾紛;初中的時候,孩子都以為自己是個小大人了,這時候應該多讀課外書,關心家庭裡的大大小小事,家長也應該讓孩子對於家庭的事情有發言權,增加孩子的責任心,並且把所有事情的結果反饋給孩子,一起分析,培養孩子遇事獨立思考的能力;高中的時候,儘管學習壓力大,假期還是應該讓孩子做做兼職,體驗社會生活,認識生活的不易,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更加了解一些,以便進入大學自己進行職業規劃,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抽時間充電,大學是孩子行成自己思維模式的關鍵時刻。工作以後,多和有思想有事業的人接觸交流,對政治經濟教育各方面資訊有所瞭解,這些都有助於培養遠見思維。
-
4 # 衛爭強
謝謝邀請。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它關係到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有句名言: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家庭都是組成國家的一份子,國家的興衰關係到我們每個人。所以無論我們處於哪個階層,政府部門的每一個政策政令都會牽扯到個人及家庭利益,因此我們須時刻關注。這是大方面問題,而後我們再根據自身狀況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只有做到這點,才能具有遠大的目標。總得來說,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及技能,學會思考變通方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幸福生活。
-
5 # 蒙媽荊荊
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本自具足,每個人都天然的具有連結事物本質的能力,只要不去破壞這種天然的能力,每個人都能有連結事物本質的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最大的教育就是不教,要做孩子的觀察者,養育者,而不是以自己的知識和層次去培養孩子,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只會侷限孩子。
如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米塞斯、哈耶克、弗裡德曼的書,是最好的邏輯思維教材。
有了足夠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遠見思維能力也會具有。
-
6 # 三木數學課堂
怎樣培養有遠見的思維?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居高臨下”,一目瞭然,“胸中有丘壑”。一切盡在眼底,決策時就會“胸有成竹”。
怎樣才能做到“高”?這就需要生活常識,文化知識,見識的長期積累。
1、關於生活常識的積累。
多做家務,在做家務中培養基本生活技能,增加實踐動手能力,促進大腦等器官的協調發育。多參與社會交往,培養自信,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怕有挫折,人是在矛盾與挫折中成長起來的。“吃一塹,長一智”。
2、文化知識的積累。
除了學校開設的課程都努力學習好外,還要多讀課外書,隨興趣即可,不要太有目的性。
3、見識的積累。
多看看像《動物世界》,自然風光,風土人情類的片子。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假期可多出去走走。你的活動半徑越大,你的見識越多。總之不要做《井底之蛙》。
做到有常識、有知識、有見識,很不容易。但是你只要做到,你就一定是一個有遠見思維的人,也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送給渴望有遠見思維的人。
-
7 # 樊榮強
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鼠目寸光,包括我自己!
人性的侷限,這是天生的,必然的。
人是習慣性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智自然容易被矇蔽,一受矇蔽就看不清,看不懂,看不透,更不會有遠見。
在荀子看來,“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人的毛病是易受片面性的矇蔽而看不見全面的道理。荀子分析了人遭受矇蔽的10個原因,“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而且荀子還指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我認為思維有遠見,源於思考的能力。可是,絕大多數人不懂得思考是什麼。
以我的研究,思考的定義如下:
思考=提問-回答
思考的開始是提問,好的疑問可以導致好的答案。善於提問,可以培養有遠見的思維。
怎麼提出好的有遠見的疑問,與提問的方向密切相關。
提問必有方向性,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只給出了大方向:是什麼,是關於事實的疑問;為什麼,是關於原因的疑問;怎麼辦,是關於解決的疑問。
除了上述“元疑問”的三個大方向,下面的12個提出好疑問的具體的方向性建議,也可以視為“元疑問”的具體化。這12個方向在我自己的思考實踐中非常有效,希望對大家有啟發和幫助。
目的的疑問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因此,我們對於任何一件事情,都應當追問其目的。除了我們要問思考這個行為的目的,還是問思考的物件(如人、事、物)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對意義、價值、重要性、好處等提出疑問,都是關於目的的疑問。如:
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
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這件事非常重要?
概念的疑問思考總是藉助語言來完成的,而每個問題都包含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因此,為這些概念下定義,對其含義做出清晰的解釋是非常必要的。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詞典,對自己經常使用的概念,都有自己的定義與解釋。如:
思考的定義是什麼?
什麼叫做非轉基因?
人們對營銷一詞通常是怎麼理解的?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怎樣的?
標準的疑問標準,指衡量事物的準則。思考過程,包括對事物進行評價,而評價的依據就是標準。隨著人類科技與工業的發展,各種產品的國際標準越來越多,這是全球化的要求,也是一種權力工具。廣義而言,社會領域的法律、道德、制度、規定,都是標準,每個人心中也有判斷各種事物的不同標準。我們為什麼要發表意見?正是因為發現有些人、事、物沒有達到某種標準。如:
好男人的標準是怎樣的?
為什麼有的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合格的銷售員?
什麼樣的企業家才能稱為成功的企業家?
質疑的疑問這也稱為確認的疑問。萬事沒有絕對。因此,我們一定要抱持懷疑的態度,多多求證,對面前的事物,要問一下真假、對錯、可靠與否、有效與否。這屬於通常所講的逆向思維的一部分。如:
這個新聞是真的嗎?
這件事真的要大力投入吧?
這個辦法真的有效嗎?
真的就沒有可替代的方案嗎?
判斷的疑問判斷蘊含著選擇。人們總是在生活、工作中面臨選擇,包括是不是、要不要、該不該、好不好、行不行、喜歡與厭惡、贊成與反對、接受與放棄,等等,所以思考時必須提出判斷的疑問。這是關於態度的表達,也是行為所需要決策。如:
是跟朋友合夥開公司,還是自己單獨開公司?
大學剛畢業就選擇創業,你認為好不好?
孩子犯了錯,該不該嚴厲懲罰呢?
綜合的疑問綜合就是對一個事物進行整體判斷。人類的思維對一個事物的瞭解不可能深入到極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很多時候只能做大致的、整體的、總體的把握,就如你選擇與某人成為朋友,絕不是你把他的一切都瞭解完了,才與之交往;而只是整體感覺與自己投緣,甚至是部分相合,就會以朋友相交。如:
人們對這個現象的主流意見是什麼?
你對某人的整體印象如何?
總體而言,這本書是否值得推薦?
關鍵的疑問抓住事物的關鍵,也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哲學上有種說法叫“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告誡我們要善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我個人的經驗,用關鍵、重點、重要、特別、主要、基本等關鍵片語成的疑問,都容易直達事物的本質。我們尤其要學會用“最”字來提問與概括。如: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抓住哪幾個重點?
這個產品最突出的特點與優勢是什麼?
這次旅行,特別讓人難忘的是什麼?
發生這事事故,最關鍵的因素有哪些?
深入的疑問《豐田思考法》這本書裡面,介紹了一個探尋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叫“連續追問五個為什麼”,這就是深入的疑問。中國的老話“打破砂鍋問到底”,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深入疑問的目的,是要掌握更具體、詳細的情況,理解表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和理由。所有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疑問,都可以深入追問。
具體情況如何呢?
下一步的行動安排是什麼?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
全面的疑問有些人善於創意,有獨到的點子,可是缺乏全面的思維;有些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可能容易排斥別的有價值的意見。為了防止片面與遺漏,以確保我們思考和解決問題全面而系統,所以必須提出關於全面的疑問。如:
這個產品包括哪些功能?
除此之外,還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問題的發生?
還有什麼沒考慮到的因素(部分)嗎?
這個問題需要從哪些方面來解決?
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補充意見嗎?
換位的疑問換位思考也屬於逆向思維的一部分,強調我們要換個角度來看問題,要站到別人的位置上想他們的問題和需求,尤其要站到對立方位置看問題。不同的位置,完全有你意想不到的訴求、需要、問題、想法、方法和結果。如:
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考方式。
使用者如何評價這款新產品?
老闆心目中的好員工是怎樣的?
孩子期望父母怎麼對待自己?
比較的疑問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人類就是在比較中,透過發現事物之間的差異,從而認識了世界。透過縱向比較,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與突破,增強信心;透過橫向比較,可以發現自身的不足,或者自身的優勢,從而明確自己的目標;而透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比較,則可以明確自己究竟該選擇什麼。如:
我的寫作水平與培訓前比較有什麼突破?
我的文章與同學比較還有什麼差距?
馬雲與馬化騰兩位企業家,你更欣賞哪一個?
我們的產品有什麼優勢?
假設的疑問假設是對因果關係的探尋。當某種原因出現或消失,就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人類心理上對因果律有巨大的依賴性,它帶給我們安全感與穩定性。如果“下一刻”是完全不可預測的,那我們的生活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人類永遠都不會放棄對因果關係的探尋,透過這樣的探尋,也就是透過猜測、推斷、想象,發現無限的可能。如:
如果參與這個專案,可能面臨什麼風險?
假如改變順序,會產生什麼效果?
一旦失去XX支援,可能出現什麼狀況?
如果公司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就可以打敗競爭對手嗎?
-
8 # 山若棋
遠見思維培養有兩種方式,一是讀萬卷書,二是行萬里路。
讀書是培養遠見卓識、遠見思維的基礎。傳統書籍有經史子集,首先,要讀史,讀史可以明智。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給人以啟迪和智慧,讓我們從中領悟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傳統哲學的精華和精髓。這裡我們應該向最具戰略思想和遠見卓識的偉人毛澤東學習,主席晚年曾對人講,他將《資治通鑑》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過“一十七遍”,這對我們來講是很大啟示,主席之所以有“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大氣魄,以及提出農村包圍城市、全民皆兵、走群眾路線等戰略思想,與其喜歡讀史是分不開的。當然,還要讀一些經典類書籍,像詩書禮易樂春秋、道德經、鬼谷子、戰國策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莎士比亞、馬克思等等,這些書籍或作者都富含哲理思想,對培養戰略思維都有幫助。
行萬里路,主要是指要有實踐,實踐出真知,只有在社會實踐、工作實踐中去琢磨、學習、領悟、總結,才能為建立遠見思維提供支撐。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偉大戰略,也是基於他對現實中國的認識,以及他早年留學法國學習西方治國思想關係很大。有類似眼光的還有創造阿里商業帝國的馬雲,之所以將阿里商業做到全球領先,這與其學習英語、接觸外華人和到澳洲經歷是分不開的,從社會實踐中,逐步掌握了先進的商業戰略思維。此外,還有李嘉誠、馬化騰、俞敏洪、扎克伯格、喬布斯、巴菲特等一些商業大佬,他們大多如此,他們的一些作品或演講都值得我們拜讀,對我們培養遠見思維很有幫助。
當然,戰略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懷抱理想,不懈努力,才能成就自己。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尤其是教育過程中是我們實施教育的核心內容。 遠見的意思就是看得更遠,看得更多一些。
怎麼樣才能分清楚哪個遠,哪個多呢,這就需要在判斷能力上進行訓練,也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簡要介紹一下訓練的方向和方法。
第一,就是應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就是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在這個層面要學會去分析哪個是表面現象,哪個是本質層面的。現象層面一般會回答一個問題,這個是什麼,筆是圓的,筆是長的,這都是從表面的現象來看問題。什麼是本質呢,就是要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筆會寫出字來啊,為什麼會寫出這種顏色的字來呢,為什麼這個筆寫出來的字與別的筆不一樣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是要探究事物的本質。當然,還有方法層面的問題,比如要問是透過什麼方法、什麼步驟達到這樣的效果呢?筆是如何做到寫字的呢?這幾個問題回答好了,就是在本質、方法、現象去看待問題,能時刻去分析原因、目的等就是在本質上看問題,不會被現象所迷惑。
第二,判斷力不僅要判斷本質還是現象,還要判斷事物的大小先後,明辨善惡、是非、真假、美醜等。遠見就是:清楚這件事情是善的,然後就做;清楚這個事情是對的,然後去做;清楚這個情況是真實的,然後就選擇;清楚這個事情更大,然後選擇去做;清楚這個事情更先,然後選擇去做…… 這個明辨是非、大小先後的事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導和訓練。
比如,我家孩子有次跳繩的繩子掉了,不停地翻找,急急躁躁的,情緒波動特別大,因為太在乎自己的東西了。後面我說:“繩子掉了找不到了,是不是?”他點頭。我又說:“繩子是用來跳繩的,鍛鍊身體的,那你的繩子掉了別人揀到,他是不是可以用來鍛鍊身體啊?”他也說是。我繼續說:“你的繩子掉了,但是卻幫助另一個鍛鍊身體,這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聽完我說的話後,他露出了微笑,也不急了,把心放緩下來。實際上這個就是一種大小,就是一種遠見。遠見的本質就是有更寬廣的胸懷,沒有足夠的胸懷,就看不到更遠的影響力,就沒有更寬闊的格局。 希望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祝您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