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啟照1

    潤格就是書畫家一段時間內自定的價格標準,有時也是市場營銷中的參考,一般以尺幅大小,內客多寡而定,有時價格也背離了價值,是市場操縱而致。

  • 2 # 瀚墨尋夢

    潤格,書畫家出售作品列價標準,又你潤例,筆單等。

    其實,早在漢朝,朝廷裡對寫詔書或公文的官員就有給予報酬的作法,但"潤筆"一詞則自隋朝才有,隋朝鄭譯為皇帝擬詔書,有人戲稱他"筆幹" ,他答道:不得一錢,何以潤筆?後來把稿酬,書畫酬稱為"潤筆"。我們熟知的許多古代文人 都有不少潤筆費,王勃,韓愈,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白居易,杜牧等 。潤筆可是銀兩,亦可是糧食,布匹等物品,李白收酒,蘇軾收羊肉,有的以墨,以紙,甚至以婢女作潤筆。

    一些文人成名後,慕名求文求書畫者絡繹不絕,收取潤筆酬金在今天看來很正常,但古人寫書作畫,主要是揮灑才學,寄託情趣,用於友朋間傳閱饋贈 和交流,是為滿足個人精神需求,得到所屬階層的讚賞和承認,收報酬屬潛規則,大家都在做,但不會太公開,清朝鄭板橋自訂潤例,明碼標價,這在當時也算是驚駭世俗之舉,但這還是個例,當時還是以私下論價半公開為主。近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書畫作品成為商品,書畫家按潤格賣自己作品就很正常了。書畫家潤格或自己訂,或請名人幫助訂,如蔡元培為陶冷月寫潤格,因陶的中西融合的繪畫風格正是蔡大力提倡的,陶冷月當年畫價不低,40年代一幅貓蝶圖賣30兩黃金,震動畫壇,池塘盧雁圖,575萬成交,陶冷月畫 。

    如陳半丁賣畫頗不如意,吳昌碩為他寫潤例並作推介,陳半丁賣畫局面改觀。陳半丁扇面書畫。

    畫家吳湖帆名氣大,畫價不低,潤例一扇面16元,江兆申某次代別人向吳求扇面一幅,吳一高興,畫一青綠山水扇面,江來取扇時,吳要收32元(青綠加倍),江只好淨貼腰包。吳湖帆錦繡奇峰,成交4082.5萬元吳湖帆扇面。

  • 3 # 清風畫院

    潤格,舊指為人作詩、作畫等所定的報酬標準。是指書畫家出售作品所列價目標準,又稱潤例、潤約和筆單等,如同發表文章的稿酬一般。

  • 4 # 水滴紋繡

    潤格就是書法、字畫、文章的價格單。

    文人雅士都清高,直接說錢覺得俗氣,所以就給價格單起了個優雅的名字叫“潤格”。

    《隋書》裡記載了一件趣事:

    話說皇上令一位臣子起草一封詔書,臣子在寫詔書的時候旁邊有人圍觀。

    有位話多的人說:你的的筆有點幹啊。

    這位臣子便開玩笑式的說:一毛錢都不給,這筆能溼潤麼?

    自此便有了“潤筆”一說,求取別人書法啥的給幾個錢,後來演變為“潤格”。

    王羲之愛鵝,便寫了一副字換人家的鵝,這就有了《換鵝帖》。

    李白愛喝酒,據說經常有人拿酒換李白書法。

    蘇東坡喜歡羊肉,於是也有人用羊肉換蘇東坡的字。

    凡此種種,都算是潤格吧。

    說到潤格,就不能不說說大畫家齊白石有關潤格的趣事了。

    直接上圖:

    文: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夠直接吧)

    文:鄙人養病,午前出門閒遊,午後申時接客。(找齊白石畫畫的人太多,齊老怕漏了客戶,寫此條字提示。)

    文:絕止減畫價,絕止吃飯館,絕止照相。(就是拒絕講講、拒絕請吃頓飯就想讓畫畫、拒絕照相是有人照了相拿出去炒作,抬高畫價。)

    文:凡我門客,喜好尋師母請安問好者,請莫再來。(請安是假,讓師母出來砍價是真,所以直接寫將出來。)

    文:送禮物者不報答,減畫家者不必再來,要介紹者莫要酬金。(意思是別打算拿禮物換我的畫,砍價的以後別再來,轉介紹的別想拿提成。)

    這幅意思是說,當官的想要我的畫,打發個跑腿的來就行了。官不入民宅,這是規矩。

  • 5 # 易花得木

    呵呵,“潤格”就是魯迅筆下的閏土的品格,開個玩笑。

    潤格是指藝術界的酬勞,一般是書法家、畫家、篆刻家以及文士等開出的價碼,又稱潤例、潤約潤筆、筆單等,制訂潤格的好處在於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也可以省卻討價還價的精力。

    潤格起源很早,早在漢代就有,主要是文士給人寫文章,比如碑帖、書信、弔唁、拜壽文等,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就得到漢武帝的青睞和恩賜,召為郎,升孝文園令。到唐代更為隆盛,是文人墨客營生的一個最主要途徑。比如韓愈寫的《平淮西碑》,憲宗皇帝點名讓韓愈撰文立碑,大將韓弘因韓愈在碑文裡猛誇了他,一次寄給韓愈500匹絹,韓愈的文章公平公正,讚揚了裴度,李朔只是作為部將進行了褒揚,然而李朔部將石忠孝認為沒有突出李朔,於是“長繩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李商隱《平淮西碑》),將碑拉倒。李愬的妻子是唐安公主(憲宗姑母)的女兒,在她的攛掇下(“讒之天子言其私”),憲宗下令磨去韓愈的碑文,讓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到了宋代,又有好事者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磨去段文,重刻韓文,但是已經不是韓愈的手跡了。

    又比如白居易給元稹寫的墓誌銘,元稹生前指名道姓要求白居易寫,元稹的兒子為給父親增光添彩,不惜拿出銀馬鞍、玉腰帶、馬車、綾羅綢緞等,摺合銅錢六七十萬。堪稱當時最大的潤格,只不過唐代的潤格,作者並沒有明確要價。

    宋代一樣延續唐代的潤格,等《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為了獎勵宮廷文人,設專款“潤筆錢”,並“降詔刻石於舍人院”。宋代官俸較薄,皇家有此之設,也算是對文人的人文關懷了。《陔餘叢考》還記載,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年)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寫了四道制文,宋徽宗賞賜給他不少堪稱無價之寶的御用之物。

    明代文人墨客有許多依靠潤格生活,並且開始明碼標價。著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因為科舉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後來依靠書畫為生,他的《賣畫》詩:“不鍊金丹不坐禪,不做商賈不種田。閒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就是說明。

    清朝到如今延續了潤格明碼標價。鄭板橋晚年所寫就的妙文《板橋潤格》,對自己作品的潤筆明碼標價,他自定潤筆費標準、拒收禮物,且作詩說:“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紙三千,任渠話舊任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其六親不認,只認現銀的姿態確實是驚世駭俗的。

    如今有了經紀人,其實還是潤格的變相。

    簡單說這麼些,準備寫篇文章,詳細談談。

    2019.5.5榆木齋

  • 6 # 榆木齋

    古今“潤格”:高可達“一字千金”,低則無人問津

    古今書畫藝術界“潤格”小探

    文:枯木

    潤格,又稱潤例、潤約、潤筆、筆單等一般指書畫金石等藝術節的酬勞,大多明碼標價,並且根據市場行情和名氣高低對自己的作品標出的價碼,這樣的好處是讓人一目瞭然,省卻討價還價的精力,是古往今來就有的傳統慣例。

    潤格起源很早,最早雛形,並不叫潤格,而是文人墨客的一種普遍營生方式。主要是古代文人較少,許多底層百姓不識字,不會書寫文章,因此就代人寫文應時而生,常見的為往來書信、拜帖等,價格隨行就市。而對一些比較有名望的文士來說,其主要營收並不是這些瑣碎的書信,更多的是詩詞文賦、碑帖壽悼等,一些家底殷實的富豪大戶,往往聘請著名文人寫作,藉以抬高聲望,煊赫權勢。

    就潤格一說,記載最早的估計是《史記·呂不韋列傳》,其中有:“呂不韋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詳細記載了呂不韋為了顯名,廣攬文人,書寫《呂氏春秋》,並且號稱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的報酬,雖然人們迫於呂不韋的權勢不敢增改,可是如此興師動眾對文章公開標價,大概是歷史上第一次。

    到了漢代,全國統一,郵政驛道非常完備,人際交往,往來書信的增多,給知書識字的文人儒士來說,除了可以透過徵辟制度和舉孝廉制度當官,還可以透過替人書寫文章謀生,於是潤格的雛形開始顯現。

    最著名的潤格事件當屬“長門買賦”典故。司馬相如是漢武帝時期的辭賦大家,依靠辭賦獲得漢武帝的青睞和恩賜,被召為郎,升孝文園令。漢武帝第一任皇后陳阿嬌失寵後,派人給司馬相如獻上黃金百斤,於是司馬相如做了這篇《長門賦》給漢武帝,漢武帝看了以後非常感動,因此陳皇后又重新得到了帝王的寵幸。《長門賦》在南朝(梁)蕭統編著的《昭明文選》中收錄,然而其中出現了漢武帝諡號,因此被人懷疑是後人偽作,這裡就不做爭論,然而“長門買賦”成了著名典故多被引用,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著名詞作《摸魚兒》中“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就是用的這個典故。

    潤格出現最早的記載在隋代,當時俗稱潤筆。《隋書.鄭譯傳》記載:“上令內史令李德林立作詔書,高熲戲謂譯曰:“筆幹”,譯答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是說鄭譯是隋朝開國元勳,深得隋文帝信任,有一次隋文帝讓李德林作詔書,宰相高穎和鄭譯開玩笑說筆幹了,鄭譯說我出為刺史,拄著柺杖回來,沒得到一個錢,用什麼給你潤筆?,於是楊堅大笑。於是潤筆成了稿酬的稱謂。

    到了唐代,潤筆已經成了文人約定俗成的寫作收入,唐代重視文學,文人學士很得重視,地位較高,社會上也對文人也青眼相加,所以“潤筆”一般較高,上到宰相大臣,下到文士墨客,大多透過替人寫作創收。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記載:“文字潤筆,自晉代以來有之,至唐始盛。”,又說:“作文受謝,晉宋以來已有之。”

    比如唐代行書碑文大家李邕,《舊唐書》記載,“邕尤長碑頌”,“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受納饋遺,以至鉅萬。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如邕者。”皇甫湜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太平廣記·褊急》記載,東都留守裴度重修福先佛寺,欲請白居易書寫碑文,皇甫湜大怒,“近舍某而遠征白,信獲戾於門下矣。”,於是裴度請其書寫,裴度贈他以“寶車名馬,繒採器玩,約千餘緡”,皇甫湜嫌少,聲稱“其碑約三千字,一字三疋絹,更減五分錢不得。”,裴度只得酬謝絹九千匹。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文采出眾。憲宗皇帝點名讓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韓愈文中突出了裴度和另一將領韓弘,韓弘一次寄給韓愈500匹絹。雖然也褒揚了李朔,然而遭到李朔部將石忠孝不滿,於是“長繩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李商隱《平淮西碑》),將碑拉倒。李愬的妻子是唐安公主(憲宗姑母)的女兒,在她的攛掇下(“讒之天子言其私”),憲宗下令磨去韓愈的碑文,讓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到了宋代,又有好事者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磨去段文,重刻韓文,但是已經不是韓愈的手跡了。

    再如白居易給元稹寫的墓誌銘,元稹生前指名道姓要求白居易寫,元稹的兒子為給父親增光添彩,不惜拿出銀馬鞍、玉腰帶、馬車、綾羅綢緞等,摺合銅錢六七十萬。堪稱當時最大的潤格,錢泳《履園叢話》載:“白樂天為元微之作墓銘,酬以輿馬、綾帛、銀鞍玉帶之類,不可列舉。”。後來白居易把這些都捐給了佛寺。

    然而那些得到鉅額潤筆費用的畢竟是少數,不少文士的潤筆費用並不高,比如大詩人杜甫,有《聞斛斯六官未歸》詩云:“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錢。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荊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煙。“。斛斯融為人作碑,稿費無著,要運河江陵索取,所得甚微,致使鍋鑊無煙,這也是當時另一種寫照。

    到了宋代,延續唐代的潤格,《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為了獎勵宮廷文人,設專款“潤筆錢”,並“降詔刻石於舍人院”。宋代官俸較薄,皇家有此之設,也算是對文人的人文關懷了。北宋名臣寇準拜相時,楊億撰寫制書,其中稱寇準“能斷大事,不拘小節”,寇準認為“正得我胸中事”,於是,“例外贈百金”。《陔餘叢考》還記載,宋代王寓在宣和七年(1125年)八月二十一日,一晚上寫了四道制文,宋徽宗賞賜給他不少堪稱無價之寶的御用之物。然而同樣也有的潤筆費用非常微薄,比如歐陽修請蔡君謨為其《集古錄序目》作字刻石,贈給他的只是鼠須栗尾筆、銅綠筆格、大小龍茶等物。

    明代文人墨客有許多依靠潤格生活,並且開始明碼標價,隨之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閱讀明代不少官員的文集,像嚴嵩、海瑞、張居正、汪道昆、王世貞等,無論是傾朝權貴,還是清正官紳,文集中都充斥了應酬性文章,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收了費的。即如海瑞,其閒居在家,有薄田四十餘畝,卻也為人作文,接受饋贈。而對於民間文士來說,潤筆當是謀生的手段,著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因為科舉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只好依靠書畫為生,他的《賣畫》詩:“不鍊金丹不坐禪,不做商賈不種田。閒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就是說明。

    清代的潤筆之風更盛,出現了潤格。清初錢謙益,原為東林黨領袖,後投降清朝,病危後,利用黃宗羲的文筆與自己的名氣,三篇文章(墓誌銘、詩序、莊子注序)所得的潤筆竟達三千兩白銀。而另一類文人書畫家,則以獨特個性標榜,比如“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多次明碼標價,自定潤筆費標準、拒收禮物,更寫了妙文《板橋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且作詩說:“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紙三千,任渠話舊任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在潤格問題上,六親不認,只認現銀的姿態確實是驚世駭俗的,倒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民國期間,書畫家金石篆刻家等更是延續先前慣例,比如一代宗師吳昌碩,年代不同,潤格各不相同的,1922年的《缶廬潤格》比1913年的《缶廬潤目》漲了近一倍。齊白石更是以脾氣倔強出名,定居北京後,自定潤格,在他客廳裡,長期掛著1920年寫的一張告白:“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賣畫賣印,從不講情面,除極個別親友外,不論是誰,都要照價付酬,不能賒,不能減。齊白石有時請別人寫序文、題辭或紀念文章,也都依照對方的潤例付酬,所謂“好朋友,明算賬”,一點也不含糊。

    上世紀建國後,藝術界人士大多有了安穩工作,潤格潤筆逐漸消失,藝術作品即便是有報酬也是象徵性的。到了改革開放後,潤格又開始流行,隨行就市,越來越火爆,近些年收藏熱,於是藝術界便開始攀比潤格,再加社會風氣浮躁,使得潤格更是聳人聽聞,然而整體和過去相比,價格高了,價值去不值一哂。時不時有報道某某潤格多少,某某作品被拍賣幾千萬上億之類的話題不絕於耳,然而,認真去觀察,發現很多都是個人炒作而已,或者是用來送禮牟利巴結鑽營之手段,頭銜多官職高,價格就高,一帶“家”或“長”,立刻價格飛漲,一旦事發,便擲之茅廁,人們只關注名氣,不看作品的價值,豈不是莫大的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楂能在什麼樹上嫁接?怎麼嫁接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