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玉之書
-
2 # 藍色winds
獨立思考並不難(1):先來入個門吧!
生活中,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那怎樣才能讓自己的選擇更明智呢?親自踐行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比如你要從蘋果和香蕉中,選出你更喜歡的水果,把它們都吃一遍,你的答案就出來了。
可是,有許多情況,踐行會很不划算。比如你想去看電影,上映的電影那麼多,你總不能把每一部都看一遍,才知道哪一部是經典,哪一部是垃圾吧!這時,我們還有第二個辦法,就是參考別人的意見,比如問問周圍看過的親朋好友,上網看看相應的影評和評分,等等。
第一個辦法,就是對各路看法不加思索地全盤接受,這種做法有點像海綿吸水,所以也稱為“海綿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最大的優點,就是輕鬆,尤其是當別人的看法看起來很有條理的時候;但是它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你無法取捨各種不同的看法,只能一併接受,最終淪為別人思想的奴隸。比如你聽了朋友的推薦,感覺A電影好好看,第二天聽到親戚的吐槽,又感覺A電影好垃圾,第三天上豆瓣一查,哇塞,評分這麼高,瞬間對A電影滿滿的崇拜!
第二個辦法,就是透過提出問題,對各路看法的價值進行評價,形成自己的結論,這種做法就像沙裡淘金,所以也被稱為“淘金式思維”。
與海綿式思維相比,淘金式思維的缺點恰恰是費力,但它的好處是你能對各種看法進行取捨,從中得出正確的選擇,即使沒辦法做到正確,也能做出在當時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比如你想看A電影,面對各種不同的看法,你會提出問題,尋找充分有力的證據,告訴自己該選擇看A電影,還是放棄它。
使用淘金式思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獨立思考”。那麼獨立思考重要嗎?
還是看電影,如果你一味聽從別人的意見,那電影能不能讓你滿意,基本上取決於別人是否足夠明智,或者你的運氣夠好。如果你選擇獨立思考,選出的電影有時可能自己不滿意,但是你下一次的選擇會比上一次更聰明,隨著次數增加,你總會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自己本身變得更加明智了。
有的人覺得:“看電影這些小事,就沒必要費力去獨立思考了吧!”的確,獨立思考在看電影上,好像不划算,但是,你犯錯的成本也不高,而且還可以鍛鍊決策能力。從這個角度看,獨立思考的價效比是挺高的。在小事中鍛煉出來的決策能力,遇到大事的時候,更有可能幫助你做出靠譜的選擇。
有的人無法獨立思考,是因為沒能掌握相應的技能;而有的人明明可以獨立思考,卻偏偏拉個人給意見,那是因為他想逃避責任,一旦出了問題,他就開始賴:“這可不賴我,是他們要我這麼做的!”
那麼,怎樣才能正確地進行獨立思考呢?獨立思考有四個原則。
第一,自主性。獨立思考的前提,是有看法供自己評價,所以,我們首先需要主動聆聽各路看法,尤其是與自己意見相左的看法。比如選電影,有的人除了片名以外,什麼都不看,別人的意見也不聽;有的人覺得A電影不錯,但是如果有同事提出不好看,就覺得人家沒眼光。顯然,這兩種做法都無助於獨立思考。
第二,好奇心。有了可供評價的看法,接著需要的,是對看法保持不斷提問的興致,深挖背後的價值。比如選電影,朋友提出A電影不錯,有的人聽完就“哦”一下,自以為完全懂了,其實我們可以繼續提問:“為什麼呢?”朋友可能會說:“因為男主角很帥!”這時我們就能大致判斷,朋友喜歡A電影,是因為喜歡男主角,可能並非電影的情節不錯。當然,只要好奇,我們還可以繼續提問,繼續挖掘資訊的價值。
第三,謙恭有禮。儘管獨立思考要求我們主動對別人的看法進行評價,但不意味著我們就高高在上,可以對別人的意見進行各種挑剔,我們需要保持謙恭,承認人無完人的道理。比如選電影,朋友提出A電影不錯,因為裡面的男主角很帥,有的人心裡就鄙視:“這是什麼爛理由,帥就了不起?!”這就不是獨立思考,他們應該做的,是聆聽朋友的意見,然後評價它的價值:“這是朋友的選擇,男主角可能的確很帥,不過對我來說,這不是選擇A電影的理由。”
第四,唯理獨尊。我們評價的物件是看法,只要支撐一個看法的理由充分有力,它就值得我們尊重,不管它是出自權威人士,還是我們討厭的人。比如有的人和同事在熱聊A電影,這時一個掃地阿姨路過聽見了,也興奮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表面熱乎,心裡卻不屑一顧:“一個掃地的,能有什麼好想法!”這也不是獨立思考,他們應該做的,是認真聆聽掃地阿姨的意見,對其價值進行評價,說不定還真是什麼真知灼見呢!
滿足了四個原則之後,就到獨立思考的具體操作,只有一條:提出和回答正確的問題。
在獨立思考時,我們評價一個看法價值的方式,就是提出問題並回答,因此,評價的效率,取決於問題的質量。愚蠢的問題,常常會得到愚蠢的答案。獨立思考有一套環環緊扣的問題系統,我們稱它們為“關鍵問題”。
下面是關鍵問題的清單,在此先不細說。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理由是什麼?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證據的效力如何?
有沒有替代原因?
資料有沒有欺騙性?
有什麼重要資訊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獨立思考過程中,我們需要避免三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就是和自己的觀點“談戀愛”。許多時候,在參考別人的看法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有的人會對自己已有的觀點加倍珍惜,一旦遇到意見衝突的看法,就不惜一切代價地發起攻擊,直到對方認輸為止。比如有的人出去看了豆瓣評分和相關影評,以及決定要看A影片。如果突然有個朋友表示提出自己剛好看過,而且感覺並沒有宣傳的那麼精彩,這時,他立即憤怒地懟回去,非要朋友改變主意不可,獨立思考成了他捍衛自己觀點的武器。
獨立思考的目的,不是爭辯出誰是誰非,而是為了得出最好的結論,因此我們需要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為之戰鬥。就好比選電影,既然朋友提出A電影不好看,我們更明智的選擇,應該是聆聽朋友的解釋,並做出評價。如果朋友的解釋充分有力,我們最好義不容辭地接受朋友的意見,說不定A電影還真的不好看。
第二個陷阱,是無法保持對話。獨立思考要求我們聆聽別人的看法,並透過提出關鍵問題,來評價看法的價值。如果獲得的資訊越多,獨立思考會越順利,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保持對話,說白了,就是和別人愉快地聊天。
有些人並不喜歡我們“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會感覺自己被人審訊;有的人不喜歡思考細節,他們會說:“想那麼多累不累啊!”遇到這兩種情況,不妨尊重別人,隨心聊天就好,如果實在需要獲得一些資訊,可以觀察別人的行動,從中尋找規律。
如果遇到一個喜歡討論的人,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但也要注意保持對話,否則討論很容易演化成吵架。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方面,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聲音和肢體語言,避免因為情緒激動而提高音量。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牢記討論的目標,不是分出誰是誰非,而是尋找最好的結論。當大家出現分歧,我們有責任找出分歧所在,並儘可能地彌合分歧。許多時候,最好的結論不是任何一方的觀點,而是大家觀點的整合。
第三個陷阱,是一廂情願。一廂情願是獨立思考的勁敵,它有兩種表現的形式。
一種是似是而非。似是而非是一種心理習慣,即人們傾向於相信他們希望是真的觀點,而對於已經證明是真的觀點卻退避三舍。比如有的人喜歡某個演員,希望他參與的電影都好看,就乾脆把這件事當成是真的。一旦哪一部新上映的電影,只要上面出現了那個演員的名字,就興奮的買票:“上面有他的名字耶,一定很好看!”說不定那個演員只是友情客串而已。
另一種是奇蹟式思考。奇蹟式思考是一種思維方式,即有些事情當人們還沒找到能夠接受的解釋時,他們常常喜歡依賴奇蹟作為因果解釋來理解這些事物。比如一部電影出乎意料地火了,有的人就跟隨媒體的評論,八卦它各種火的原因,什麼“年輕力量的崛起”啊,什麼“傳統經典的逆襲”啊,什麼“超乎其神的黑科技”啊,等等。其實更有可能的原因是,這部電影只是恰好擊中了多數人的需求點,不過是個機率現象而已。
要想避免似是而非和奇蹟式思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藉助關鍵問題,找到更加充分有力的結論。
獨立思考的入門,就是這麼簡單!
參考資料:
- End -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請大家來看一下“王戎識李”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說古代有個聰明的小孩叫王戎,在他七歲的時候,跟小夥伴們一起出去玩,碰巧看到路旁有一棵李樹結滿了果子。於是,大家紛紛跑過去搶著摘李子,唯獨王戎站在一旁,不為所動。有人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不跟大家一起去摘李子吃? 王戎答到:“這棵樹長在人來人往的路邊,上面結滿了果子,之前卻沒有人採摘,可見這果子一定是苦得不能入口。”大家一嘗,果然是苦李子。
在其他孩子想當然地認為李子就是好吃的甜的水果時,王戎卻能夠更深入一層,將眼前的李樹與周圍的其他事物聯絡起來進行思考,從而有了獨到的見解。這就是獨立思考的魅力所在。
反觀當下,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很多資訊似乎隨手可得,但同時,這也讓很多人變得懶惰,慢慢喪失自主思考的機會,變成只知道接收各種碎片資訊、“聽風就是雨”的“盲從人”。
那我們該如何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中,也許我們可以找得到答案。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封面圖
這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筆記本作家”。跟很多人一樣,曾經奧野宣之也因為無法將書中精華內化而煩惱,在他堅持用“一元化”筆記法記錄管理工作與生活之後,成功把讀書做筆記從興趣發展成了樂趣。在智慧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正是這樣“返璞歸真較為原始”的學習方式,讓他受益匪淺,得以陸續創作了《智慧創造鍛鍊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處方箋”讀書法》等著作。另外,奧野宣之還曾獨創了資訊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大受商務人士歡迎,累計銷量超過了50萬冊。
全書思維導圖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從整體上看是一本介紹如何讀書做筆記的書籍,因為書中囊括了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檢索重讀五大步驟,可以說是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但其實,這本書的閃光點還在於:教會我們該怎樣透過讀書筆記,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可以從“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重讀筆記為思想增色”、“營造思考的主場”三個方面來展開講述。
一、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我很重視學習新技能,報了不少諸如寫作、演講、PPT等的學習班,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總是感覺自己總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呢?我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煩惱,最大的問題是隻顧著矇頭學習,沒有去實踐與輸出,然後學完也就算了。這樣一來,對於學過的每一項新技能,都只是處於“半瓶水”的水平,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那什麼是輸出?我們日常中的看報讀書學習就是“輸入”,與之相對應,“輸出”就是在“輸入”以後,透過寫出來或者說出來的方式向他人傳遞自己的觀點。也許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無論是參加演講還是寫文章,我們不會跟平時聊天那樣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是總會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包括定好主題、整體框架、邏輯、論點論據等,任何能夠想得到的細枝末節都會安排妥當。而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事情,經過我們不斷查閱求證,在頭腦中變得無比清晰。這種相當於再次系統性學習的積極輸出,其實是幫助我們形成了一個知識體系。
○你應該在大致瞭解整體的內容與結構之後才開始閱讀。(摘抄)
在奧野宣之看來,讀書筆記也是一種輸出,能夠“激發思想的火花,促進了思想的內化”。
二、重讀筆記為思想增色我們都知道,根據“一萬小時定律”定律,頂尖的演說家、音樂家和棋手,都是歷經了10000個小時的反覆錘鍊才變成如今的佼佼者的,也就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這充分說明了“重複”的重要性。讀書也同樣需要重複。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雖然如此,但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還有誰能有那樣的耐心與精力呢?因此,奧野宣之提出了“重讀讀書筆記”的主張。
在奧野宣之看來,重讀筆記是擁有良好讀書體驗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僅能讓記憶變得牢固,還可以帶來新發現新收穫,能夠激發出創意作為創意素材靈活運用,更能在遇到問題時“拿出來”作為參考。以最後一點來說,奧野宣之以親身體驗為例,說明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時,條件反射般地將眼前的事物與書中的內容聯絡起來,會想到“書中講到這樣的問題該從哪方面考慮”“有哪些注意事項”等等,從而能夠快速作出更全面的解決辦法。這就好比職業運動員在日常的多次訓練下,身體肌肉擁有了“記憶”,因此在比賽的時候,即便是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也能夠擁有不錯的表現。
三、營造思考的主場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主場”是無處不在的。對於老師而言,主場就是三尺講臺,站在上面可以滔滔不絕傳道授惑;對於球員來說,可能在客場慘敗之後,重新回到主場,更能夠一心一意配合默契,扳回一局。
所以, “主場”就好比是“屬於自己的地盤”,也就是一個人擅長的領域。對於我們來說,如果能夠建立起這樣的一個“思考的主場”,遇到困難的時候,回到這裡重新思考一遍,問題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整理。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起專屬於自己的“思考的主場”呢?
以日本的原尻淳一為例,他十多年來始終專注於市場營銷領域,也因此閱讀大量該領域的書籍。如價格戰略論、市場調研、商品開發論、品牌管理論、市場營銷戰略論等等,加上在工作中實踐經驗的積累,長時間下來,不知不覺間中搭建好了“思考的主場”。正是這樣,無論是在咖啡館還是在飯店,他都會下意識地進行評價,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思考飯店或者咖啡館的戰略要點。
奧野宣之主題閱讀範例
與原尻淳一的看法相似,奧野宣之認為主題閱讀法正是搭建“思考的主場”的關鍵,只要有三本相同主題的經典書籍,遇到生活中的難題,就能夠有足夠多的資訊可以拿來參考。比如,在研究“工作與結婚”這個主題時,他選擇了3本這個主題的書進行閱讀,並採用“蔥鮪火鍋式”摘抄法分別做了筆記,然後再將3本書中針對某個論點的資訊記錄下來,再附上自己的評論思考。經過這樣的整理,得到了一個假設,接下來再重讀筆記與重點內容作加深理解,反覆修正,最終得出結論。
在這個資訊洪流時代,一個人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無疑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裡,奧野宣之從“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重讀筆記為思想增色”、“營造思考的主場”三個角度來指導我們如何打造出獨立思考能力這把“利器”,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時,能夠多一份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