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夜CN
-
2 # Ad哥哥
董卓霸佔京師,廢天子,立陳留,淫亂後宮,橫行皇城。種種惡行,可以說是人神共憤。那麼當時真的有十八路諸侯去討伐他嗎?又有實力打贏嗎?
拋開演義不談,我們從三國志曹操傳中就能找到些答案。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軸、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觽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可見,中原諸侯當時的確起兵聯盟,去討伐董卓了。只是並沒有十八路諸侯,更沒有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英雄主義濃厚的故事。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孫堅也參戰了,而且他也是最讓董卓頭疼的一支部隊,華雄也是被他斬殺的。
當時董卓已經帶著皇帝遷都避讓了,足見當時聯軍的實力跟聲勢,只要同心合力,信念堅定,是能打敗董卓的。
可最後為什麼沒能實現,反而土崩瓦解了。我們再來看一段史料。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原來當時真正肯用心打董卓的並沒有幾個,大多不過是過來充個聲勢,順便撈點好處。只要稍微遇到點困難,便停滯不前,不敢進兵。又重新開始享樂,過回了軍閥大爺的日子。
再往後,董卓也不打了。內部之間各路諸侯都打起了算盤,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鬥角,爭奪地盤,成了烏合之眾,自然不攻自散。綜上所述,當時的確有諸侯聯盟去討伐董卓。只是可惜的是,他們沒幾個人是為真心滅董而來,所以還沒能真正展現出實力的時候,已經內部瓦解了。
-
3 # 路遙lgy
《三國演義》小說裡,說的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推舉冀州袁紹作為盟主,淮南袁術是總押糧草。
這次的討董卓,唯一的一點,就是關羽溫酒斬華雄,第一戰,關羽出了名了,後來,各諸侯樹倒猢猻散了。孫堅進了洛陽城,得到了傳國玉璽,繼而引起了諸侯之間的爭鬥。
歷史上討董卓的事件確實存在,但是沒有十八路諸侯那麼多。大概就是十路諸侯而已,並且,當時袁紹勢力龐大,諸侯多是袁家勢力,十路諸侯,袁氏勢力佔有一半。像曹操,劉備等根本不算是一路諸侯。包括徐州陶謙也只能是袁術部。
但是,諸侯之間多有猜疑,只有長沙孫堅部與董卓部直面對戰,孫堅部殺了華雄,戰敗呂布董卓迫於局勢,只好遷都西安。但是,孫堅當時也是屬於袁術節制的。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諸侯攻打董卓這件事兒是真實發生過的,但“十八路”應該是《三國演義》中一種合理的藝術誇張。
《三國志》和《後漢書》中記載共有十三路諸侯:曹操率先起兵、長沙太守孫堅、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
《三國演義》在此基礎上,又擴充了五家: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涼州刺史馬騰、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其實此時這五位大佬各有事幹,沒空抽調兵力參與伐董。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曹操都是第一批起兵的,只是當時他的軍事力量還比較弱,所以做不得盟主。
當時立志中興漢室的劉玄德在幹嘛呢?也在討伐董卓,只是還太弱小了,不能自成一路。帶著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先後跟著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轉戰各處,在這一過程中樹立了“以德服人”的形象,逐漸積累了力量,為後來建立蜀漢打下了基礎。
而陳壽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做了藝術加工,透過“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情節讓這三兄弟名揚天下。不管真假,這幾章讓我們看得非常過癮!
至於能不能打得過董卓?我認為如果純從戰力上來看是可以的,但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而且戰爭的藝術從來不是1+1一定大於1,眾諸侯倉促聯合而來,各路軍馬的排程本來就是一個問題,彼此間也沒有什麼信任可言,為爭盟主之位已經心存芥蒂,想要通力合作是不可能的。
諸侯們個個都是聰明人,都想讓別家賣命好坐收漁翁之利;唯恐折損自家實力,更害怕被別家吞併,處處提防。這樣的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各有頭領,如何打得贏董卓一個人做主的軍隊?
袁紹因出身名門、實力強大,最終爭得盟主之位,但這只是名義上的,沒多少人聽他的調遣。然而當盟主也不是沒有好處的,他藉著這一股“勢”,成為三國初期勢力最強的諸侯,可惜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時敗於曹操,之後,曹操的時代就來臨了!
總之,如果有這麼多大軍但沒有這麼多管事兒的人,只有一個人全域性統領,伐董之役未必會敗!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不過,雖然這一場聲勢浩大的盛事以失敗而告終,但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它為天下吹響了“伐董”的號角!也開啟了三國的格局!
-
5 # 家電衛浴維修游擊隊
真實的三國曆史中,討董卓的只有十三路人馬,而非十八路,《三國演義》是小說,如果按照真實的歷史來寫,其趣味性可讀性必將大打折扣,所以羅貫中先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二次創作,將十三路諸侯改成了十八路諸侯共同討董卓,以增加氣勢,渲染氣氛。先來看看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有哪些:
第一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路,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鈾。
第四路,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路,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路,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路,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路,濟北相鮑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路,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路,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第十八路,曹操的本部兵馬。
但正史記載只有十三路諸侯。
這其中沒有西涼太守馬騰,此時的他不僅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是董卓的同黨。
無張楊,當時他只是跟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僅隨軍征戰罷了,更別說是什麼上堂太守了。
無北海太守孔融,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
無暇討董。
無北平太守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正在對付烏桓,沒有參加。
孫堅倒是有參與,只不過此時孫堅屬於袁術,所以不能算是一方諸侯。
如果十八路諸侯齊心協力是能打則董卓的,一路諸侯多的有兩三萬人馬,少的也有數千人,保守估計不下二十萬軍隊。但十八路諸侯各自為政,採取觀望態度,以至於沒能滅掉董卓。
-
6 # 折緣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這段記載詳細介紹了各方勢力,攏共10個地方派系,軍隊規模數萬,至多到十萬,董卓聽到聯軍兵起,就把天子遷到了長安,然後自己留在洛陽燒掉了宮室。當時袁紹軍屯河內。張邈、劉岱、橋瑁遺屯酸棗、袁術屯南陽、韓馥屯鄴城、而董卓兵強,聯軍都不敢主動出擊。
曹老闆此時認為董卓人憎鬼厭,是天亡之時,於是引兵西進,佔據成皋,隔壁的張邈派了點兵馬給他,於是曹老闆信心十足,帶著部隊直接衝到滎陽汴水河邊,與董卓的手下徐榮部打了一場遭遇戰,然而,曹老闆痛遭打臉,軍隊折損大半,曹老闆本人也中了一箭,騎的馬也被重創,狼狽得只能連夜逃竄。
徐榮看見曹老闆逃到了不容易進攻的酸棗,就果斷退兵了。吃了敗仗的曹老闆來到聯軍主軍酸棗駐地,看到諸軍十萬人,天天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十分惱火,於是出謀道:“各位老闆聽我說,渤海和河內的老闆去孟津,酸棗本部大軍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把全部險惡關隘制住,讓袁術的南陽軍入武關,以震三輔,但不要與敵人交戰,只作疑兵,在這樣的形式之下,以順誅逆,可以定也。”
然而曹操一番謀劃,沒有一個人鳥他,該喝酒還是喝酒,於是曹老闆負氣離開,打算單幹,與夏侯惇一起跑到揚州募兵,合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四千人,兵進龍亢,還沒開打,就有很多士卒叛逃,後來一路行軍,收了一千多人馬,屯兵河內。
這個時候,聯軍內部的劉岱和橋瑁兩個人交惡,劉岱幹掉了橋瑁,讓王肱做了東郡太守。而袁紹跟韓馥想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曹操拒絕,等到第二年春,兩個人就打算合立劉虞為帝,然而膽子小的劉虞不敢答應,於是只能作罷。
事情到了這裡,反董聯盟基本已經瓦解,然後大家都各有盤算,開始了互相爭地盤。曹老闆也沒有去打董卓,而是去打黑山賊了,在東郡破黑山賊,於是袁紹讓曹操做了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與呂布一起幹掉了呂布,李傕、郭汜等幹掉王允攻擊呂布,呂布被殺得大敗,於是東出武關。
至此,董卓軍內部分裂,天下大亂,青州黃巾軍百萬入兗州,劉岱被殺,劉岱的手下迎曹操來做兗州牧,老曹殺得黃巾大敗,收其精銳,這就是曹老闆征戰天下的青州兵由來。
所謂的十八路討董聯盟,其實都沒怎麼跟董卓交手,內部就出了問題,沒多久就分崩離析了,而單槍匹馬跟董卓剛正面的曹老闆,連董卓的面都沒見到,就吃了敗仗,差點掛掉。
倘若董卓沒有死,那麼大致上以當時各方勢力的實力,是沒有能力單獨對抗董卓的,而聯合起來矛盾重重,也不可能戰勝董卓。董卓之敗,實在敗在內部,而非外戰。而隨著董卓的死,漢室再沒有權威,地方勢力們藉著黃巾之亂,肆意擴充地盤,一步步做大,之後又互相攻伐,董卓軍也逐漸淪為二流諸侯了。
-
7 # 歷史迷猴神通
最好不要和慫人合作,因為他們會讓你絕望!
沒遇上神一樣的對手,卻找了一群豬一樣的隊友!曹操命裡最犯傻的一次,就是跟袁紹們組隊。
一、兩個人打架,十六人看01.年輕人曹操成為活靶說好了是打群架,結果到了真打的時候,才發現一群人裡只有兩個人會上,一個人是年輕人曹操,另一個人則是孫堅。
初平元年,曹操帶著他的幾千兵浪戰董卓被圍毆後,他終於明白:“聰明人”袁紹、“聰明人”袁術們,原來只是來看他跟董卓打架的。
關於曹操的浪戰,《三國志》裡記載:
曹操帶著小股人馬去搶佔成皋,走到汴水卻偶遇了董卓大將徐榮。很有緣分的他們開始打架,曹操死了很多人,自己也不小心成為活靶,讓箭射中。
02.不服死的青年孫堅相比於曹操和徐榮的偶遇,孫堅和董卓之間則緣分更深。
事實上,他們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一起代表漢朝征討韓遂、邊章時,孫堅就想殺了董卓。
在這一次討董之戰中,則是董卓先出手,打敗了孫堅。孫堅和幾十個騎兵突圍而出,險些就被董卓捉到。
但孫堅不服死的性格,也在這次大敗後才真正體現,《三國志》裡記載:
剛逃出活命的孫堅顧不上裝叉,就開始繼續找人馬,再次和董卓打架時,孫堅一刀超度了董卓部將華雄。
事實上,孫堅不惜命,不服死的個性,都將讓他在歷史上留下姓名。
03.“聰明”人的正確姿態當年輕人曹操和孫堅看上去不合時宜地冒失時,其他的十幾路諸侯看上去則更加老練。
事實上,他們是在前線享受人生,《三國志》記載著他們的與世無爭:
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然而,這些聰明的人們或許是覺得光喝酒聚會太無聊,於是,他們創意性地開啟了內訌模式。據記載,劉岱和橋瑁相互不太友好,於是劉岱就殺了喬瑁。
曹操組織了他們十八路諸侯來幹董卓,想不到他們來到戰場不打董卓。更想不到不打董卓的他們,在戰場上還開啟了互咬模式。
沒打贏仗的年輕人曹操,在這一次無厘頭的事件中漲了見識,於是他做了一首l流傳千古的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這首詩就是《蒿里行》!專門紀念那些“聰明”人的。
二、本來能勝的戰爭01.董卓的流寇之相事實上,討伐董卓是一場本來可以打贏的戰爭,但前提是大家不當看客,全力以赴都去作戰!
其實,在關東聯軍起兵後不久,董卓就把皇帝遷到長安,因為董卓認為聯軍的兵力已經超過了他,他害怕自己守不住洛陽。
但讓董卓自己都想不到的是,除了曹操、孫堅等少數幾個人“犯傻”外,其他十幾路聯軍都很畏懼董卓的部隊,他們膽量走在前面首先面對董卓。
事實上,在打敗仗前,曹操曾為聯軍分析了大好形勢。他認為燒燬宮室,劫遷天子的董卓,已經是流寇之相,可以一戰而勝。
但他的同盟大爺們,並不願意聽從建議。這才造成了曹操單方面出擊,偶遇了徐榮。
02.曹操的恥笑
事實上,曹操還給盟軍制訂了一套完美的戰略,《三國志》記載了詳情:
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
從曹操的籌劃來看,十幾萬的聯軍只要分別佔領要塞,然後派出南陽部隊進入武關,威脅關中。然後,大家只要堅壁清野,就可以戰勝董卓。
但曹操的建議卻被忽略,因為大家都不是真正想打董卓的,大家只是來撿好處的。如果撿不到好處,那麼,至少要儲存實力。
於是,曹操的計劃就顯得幼稚,因為這計劃基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三、聯軍成為笑話的根源事實上,聯軍有十幾萬,聯軍更得人心,聯軍內部有曹操這樣的人才。所以,聯軍打贏董卓是很有可能的。
但,聯軍畢竟是聯軍,沒有統一的指揮,只有各自心懷的鬼胎。他們之間談不上合作,有的只是勾心鬥角。
而當時聯軍的真正領袖,是袁紹、袁術兄弟,靠這兩個人的素養和作為,其實很難領匯出一支好的討董聯軍。
事實上,十八路諸侯,聽上去很多,但壞也就壞在這個“十八”上。這麼多諸侯,袁紹和袁術兄弟是領導不住的。
更何況,十八路諸侯大部分人都那麼“聰明”、那麼慫。
回覆列表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之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等同時起兵,眾各數萬,推袁紹為盟主,共同討董卓。
其結局因各路諸侯各懷鬼胎,爾虞我詐,導致討伐失敗。內部的矛盾永遠比外部因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