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彷彿是狗

    遠交近攻這樣動輒持續幾十上百年的大戰略,在歷史上不光德華人,歐洲人。即使是中國也不太多。說白了就是大家性子都比較急,等不起。

    長時間戰略一致,需要幾個特點,第一是政治統治的延續性,第二是群體意識控制,第三是自身軍備強大。這樣的狀態能持續100年,國家就很牛逼了,但是難度太大。還不如一下打扁你來得快意恩仇,念頭通達

  • 2 # 不沉的經遠

    首先,遠交近攻政策的實行,重要的是要其他國家配合。但是時代不同了。近代以後國際秩序已經形成,對於一個文明國家的吞併行為是對國際秩序的大破壞,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彈。

    如果說德國吞併奧地利和蘇臺德地區還有德意志民族佔多數這個理由的話,對捷克的肢解就無法被國際社會接受了。英法在捷克被肢解之後迅速做出反應,給波蘭等國做出保證,一旦德國進攻,立刻就對德宣戰,根本不會給德國慢慢吞併的機會。

    其次,德國的實力也不足以玩遠交近攻。秦國能玩遠交近攻是因為軍事實力強大,其他國家不敢惹秦國。而德國初期在歐洲的軍事優勢是靠大幅度增加軍費來實現的,但是這是以犧牲經濟發展來實現的,既不能持久,也不是真的在國力上超過了其他國家。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的工業不僅不如美蘇,即使和英法集團比,也是處於劣勢。

    在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軍備擴充開始警惕以後,也迅速增加了軍事投入,德國如果不迅速把軍事上的優勢轉化成成果,等英法完成軍備,德國就沒那麼容易擊敗對方了。

    第三,德國的窮兵黷武對經濟的影響很大,已經影響到了經濟的正常執行。在二戰爆發前,德國因為對軍事投入太多,導致工業的發展和生產出現停頓,對外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外匯儲備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

    如果德國不發動戰爭,那麼德國將無法支付進口所需,德國將面臨貿易危機,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形式。

    第四,德國的地位位置也決定了德國無法遠交近攻。德國位於歐洲中部,被英國、法國、蘇聯包圍,這種情況下德國想遠交也沒合適的物件。

    所以二戰前其他國家並沒有給德國遠交近攻慢慢吞併其他國家的機會,德國自己也不具備繼續等待時機的能力。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樓主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實際上德國也是遠交近攻納粹德國一開始也沒有對英國和法國動手

    準備的來說,德國一開始也是對周邊地區先動手,希特勒在薩爾地區得手之後,於1936年3月7日進軍萊茵蘭地區,後來更是吞併了奧地利和蘇德臺,那麼這個過程中英國和法國是什麼麼態度呢?

    妥協

    英國和法國妄圖以歐洲小國的利益來滿足德國的胃口,沒想到這個德國厲害了,先和英法達成妥協,緊接著就對周圍小國下手,由於德國是閃電俠,而且機械化速度很快,所以德國很快就清除了歐洲小國,對英法發動了攻擊。給人的感覺德國動作很快,也許這就是樓主提這個問題的原因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誰說納粹德國不是遠交近攻的?我覺得試圖一口氣吞併整個歐洲形容德二還差不多,但納粹德國根本沒有那種實力和底氣。

    希特勒在外交方面還是比威廉二世老道多了,綏靖英法,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奧地利算是遠交近攻吧,勾結蘇聯,佔領波蘭算是遠交近攻吧,不去招惹美國,將英國和美國這樣的海洋強國作為征服世界最後一步的策略算是遠交近攻吧。

    到了最後,希特勒是知道他騙人的把戲再也玩弄不下去的時候才作戰的。他本來就想著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吞併儘可能多的領土。

    所以說,希特勒抓住了列強外交間的弱點,狡猾地擴充了納粹德國的力量。

    至於和古代秦朝對比就沒什麼意義了,因為工業革命以來,戰爭的速度本來就是越來越快,正是因為科技和生產力的提升,使得各國充分動員其戰爭潛力的速度也變快了,在這種模式下,戰爭給經濟和人力帶來的損失也是比古代快的多,所以這樣決定性的瘋狂廝殺的戰爭往往不過數年,而且德國由於資源的缺乏更是隻能實行閃擊戰。

    但戰爭的速度不代表納粹德國是想一鼓作氣拿下完整Continental的,也得和適當的外交相配合。

  • 5 # 本聖散人

    歐洲人的思維同華人是兩碼事。任何民族都會出現人傑和狂人。歷史的偶然其實就是必然。無可假設或更改!現在媒體出現不少歷史假設題。本人觀點是這類題單開一個小說欄目去讓那些願意整天假設的人去玩。不好用假設去娛樂大眾的。

  • 6 # 跳舞的土豆

    遠交近攻,最初作為外交和軍事的策略,是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這樣做既可以防止鄰國時腋之變,又使敵國兩面受敵,無法與我方抗衡。範睢一計,秦國用它滅了六國,興勝秦朝,形成一統,足見這一計謀的神通。

    為何要用遠交近攻,因為這種策略適合於強國對付弱國,不斷侵吞距離國家近的國家交好距離遠的國家,步步為營,步步蠶食擴大地盤,徐徐圖之。

    其實,二戰發起時,希特勒也是採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的,德國一開始也沒有對英國和法國開戰,也有意交好蘇聯,只不過德國的意圖太過明顯。而德國當時的情況是不允許他們徐徐圖之的。

    首先,德國為何發動二戰,主要是因為國內的經濟已經陷入了僵局,幾欲崩潰。

    再者說,德國國內資源匱乏,經不起大的消耗。

    還有,當時的德國軍隊其實在兵力上是不佔優勢的,他們有著他們獨特的並且認為可以戰勝一切的“閃電戰”。

    最後,當時的戰爭已經進入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流動性和協調性與機動性和快速性比較高,很不不可能也不適合打持久戰。

  • 7 # 戰略論

    德國在二戰還是非常注重遠交近攻的,之所以德國給人一種“一口氣吞併了整個歐洲”的印象,是得益於德軍創新的進攻模式,即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和空軍相配合的“閃電”式進攻,在對手的戰爭潛力沒有發揮之前便已經摧毀其軍事力量,佔領其戰略要地。

    在德國準備要對波蘭下手時,德國首先便極力的爭取了蘇聯,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跳躍,對波蘭實現了孤立的目的,因為從地緣上來看,能夠對波蘭進行直接的援助的只有蘇聯,只要蘇聯不插手,波蘭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地步,波蘭的盟友英法無法直接為波蘭提供援助,從戰略上來看,德軍成功避開了同時面對英國、法國和波蘭的強大力量,集中全力來對付波蘭,由於德軍採用新型的閃電式進攻,加上蘇聯的幫助,波蘭在極短的時間內淪陷了,而英法聯軍仍舊沿用一戰那種舊式的動員方式,是他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無法完成戰備,還沒來得及發起進攻波蘭就滅亡了。

    在瓜分波蘭的過程中,德國對蘇聯做出了重大的讓步,蘇聯得到的波蘭領土比德國還要多,顯然德國是為了繼續安撫住蘇聯,使其東線無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全力來對付西線的英法聯軍,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由於海軍力量的弱小,德國在無法打敗英國後,將它的目標轉向了蘇聯,在進攻蘇聯前,德國同樣在戰略上儘量的孤立了蘇聯。

    德國聯合了儘可能多的歐洲盟友來加入到即將到來的對蘇戰爭,尤其是那些曾經被蘇聯侵略過的國家,如北方的芬蘭、巴爾幹半島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還有匈牙利等國家,雖然這些國家的軍事力量並不強大,但是卻從地緣上對蘇軍形成了合圍的趨勢,只不過德國在爭取土耳其這個國家的時候失敗了,要不然真的就對蘇聯形成了三面合圍的趨勢,此外還有日本在遠東對蘇聯的牽制。顯然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已經透過政治和外交手段儘可能的孤立了蘇聯,這些都是德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意圖的體現。

  • 8 # 真誠地看著你

    誰說不是遠交近攻策略。軸心國條約加入日本,《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都是“遠交”策略,對歐洲各國的攻伐自然就是“近攻”。

  • 9 # 戰情解碼

    希特勒吞併歐洲採用的就是遠交近攻逐一吞併的策略,只不過德國擴張的速度太快,所以給人的感覺好像一口氣吞併了整個歐洲。

    遠交近攻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孤立敵人,防止在進攻過程中第三方勢力插手。一般當自身實力不具備壓倒性優勢時,都會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而剛剛走上擴張道路的德國就屬於這種情況。雖然德國的軍事實力有了飛速的發展,但還遠不能與英法蘇等強國相比,所以在對外擴張過程中希特勒也不得不顧及這些國家的態度。

    奧地利是希特勒最先盯上的國家,吞併奧地利德國就可以從三面包圍捷克斯洛伐克,從而為下一步計劃做好準備。希特勒一再發表“和平演說”,掩蓋德國的侵略意圖,麻痺英法等國。同時希特勒還支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以此來換取義大利對其侵佔奧地利的支援。確認英法各國的態度之後,德國才正式吞併了奧地利。

    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過程中,希特勒故技重施,拍著胸脯向張伯倫保證,德華人想要的只有蘇臺德地區。天真的張伯倫聽信了希特勒的鬼話,與法華人一起向捷克施壓,強行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除了英法之外,德國早在1934年就與波蘭簽訂了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條約,所以波蘭早早就被德國拉攏了過來。再加上波蘭也妄圖在捷克身上分一杯羹,於是捷克很快步了奧地利的後塵。

    與虎謀皮的波蘭人還沒有高興太久,希特勒的矛頭就對準了他。英法接連被騙,已經不可能再相信希特勒的鬼話,德國進攻波蘭肯定會與英法徹底撕破臉,所以希特勒這次的忽悠物件換成了蘇聯。當德華人找上蘇聯的時候,蘇聯與英法的談判剛剛破裂,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了博取蘇聯的支援,希特勒在瓜分波蘭的問題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讓步,於是德國又有了一位堅定的“盟友”。

    解決完波蘭後,希特勒立刻將槍口指向了英法,由於沒有後顧之憂,德國很快就佔領了大國。戰事的勝利讓希特勒變得有些忘乎所以,在沒有徹底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就貿然進攻了蘇聯,結果英蘇結盟,德國也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從希特勒的擴張步伐可以看出,德國一直都是在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當然除了對蘇聯的入侵。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 10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而在二戰時期英法對德國採用了“禍水東引”的策略。而德國索性將計就計也採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而德國當時遠交的就是東面的大國蘇聯。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是證據。

    二戰前英法美等國對日本和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綏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援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慕尼黑陰謀更是將“綏靖”推向了頂峰。“綏靖”已成為一種姑息養奸的做法。尤其在歐洲地區,英法一直在刺激德國的野心,而後透過種種方式把德國的目標引導向東方。西方德國可以和蘇聯死磕一下。然後英法再出來收拾殘局。但很明顯德國看穿了英法德陰謀。在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之後。德國勢力直逼波蘭。但是德國並沒有著急進攻波蘭。而是和蘇聯媾和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的簽署徹底打破了英法禍水東引的策略。而條約的簽署也為蘇聯和德國爭取來更多的備戰時間。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規定。1.蘇德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 2.蘇德中任何一方與第三國交戰,另一方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援。 3.蘇德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軍事集團。 4.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蘇德之間的一切爭端。 5.條約有效期為10年。6.蘇德瓜分波蘭。雙方簽訂條約之後,雙方滅掉波蘭,德國迅速轉身向西歐國家發起進攻。從這裡可以看出德國所採用的策略就是類似於遠交近攻的策略。

    爾後德國在西歐簡直是所向無敵。橫掃了西歐大半的國家,但在進攻英國的時候遇到了打擊。最後德國只能隔著英吉利海峽而奈何不了英國。本身按照德國原本的計劃是統一了西歐之後再進攻蘇聯。但是一連串的勝利嚴重的刺激的希特勒膨脹的野心。希特勒毅然決然的要求發起對蘇作戰。因為德國在西歐勝利的太過於容易了,這就導致希特勒對於局勢的判斷存在很大的主觀性。貿然發動雙線作戰也是德國最大的敗筆。也正是因為如此,德國才被拖入泥潭深陷其中不得自拔。這也是德國失敗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t變速箱原理工作原理動畫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