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景說史

    眾所周知蘇東坡和李清照都是宋朝時期的名人,蘇東坡是個大才子,而李清照則是個大才女。蘇東坡是在北宋宋哲宗與宋徽宗時期,而李清照則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

    李清照出生時蘇東坡已經47歲了。李清照出生地是山東濟南,而當時蘇東坡則被貶到了湖北黃州。兩個人似乎並沒有什麼交集。

    在李清照18歲嫁給趙明誠的那年,蘇東坡去世。李清照在這18年裡,並沒有與蘇東坡見過面,當時兩人在詩文中也沒有提到過對方。

    李清照與蘇東坡毫無瓜葛,為何李清照會討厭蘇東坡呢?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進行變法,當時的黨爭非常激烈。李清照父親李格非為了保持中立,既不支援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也不支援以蘇東坡和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但他在後來還是躺著中槍,被迫捲入到鬥爭的漩渦中。

    李格非當時雖然是保持中立,但還是與蘇門四學士中的晁補之、張耒關係比較要好,三人之間經常有來往。這就讓人認為他是蘇東坡的派系。

    蘇東坡去世後的第二年,宋朝著名的元祐黨人案爆發,受到牽連的官員有一百二十人之多。當時凡是和蘇門有關係的都被牽連。因此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也被躺槍。

    李清照的公公是時任尚書右僕射的趙挺之,他雖然極力為親家翁開脫,但宋徽宗一句“永不錄用”,讓父親罷官返回原籍。當時就算是丞相兒媳婦的李清照也被迫跟隨父親回鄉。

    李清照此後夫婦分居兩地,她再也沒有踏入京城一步。就算是後來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清照丈夫與公公也因為父親的緣故得罪了蔡京,被迫在青州鄉里過著清苦的日子。

    李清照下半生從她的詞中充滿了憂鬱和哀愁,這一切或多或少都與蘇東坡有關,因此李清照才會在後來所表現出來對蘇東坡的討厭。

  • 2 # 魚生文化雜談

    李清照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女詞人,而她對於詞的珍愛和認真,常人少及。故而以文學批判的方式寫出了《詞論》,論及前輩十餘人,指摘其過,這是屬於文學批判的理論作品,所以說討厭兩個字,還是太膚淺了。

    在《詞論》中,從柳永開始,逐一批判。而談到蘇軾的部分說道: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齊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邪?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

    什麼意思呢?是說晏殊、歐陽修、蘇軾三人,學問深厚如天人,按道理講,寫寫小歌詞,應該是像取大海之一滴這樣簡單的事,然而事實上他們的詞大多隻能算是句讀不齊的詩而已。

    並且這些人的詞又往往不合音律,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詩的音節只分平仄,而歌詞的音節分五音,又分五聲,還分六律,還分輕重緩急清濁升降的節奏感。比如近世所流行的《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等詞牌,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又比如《玉樓春》既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韻。如果本來押仄聲韻的,再押上聲韻則諧和,如果押入聲韻,就沒辦法唱出來了。

    從這裡對於蘇軾等人的批判,可以看出,首先李清照是尊重前輩們的文學修養的,否則不至於誇他們學際天人。但是她又有一股子認真和執著,認為術業有專攻,談到詞的專業程度,她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有詞的雛形開始,一直論及宋朝前一百年的大家們,認為真正理解詞與詩的邊界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律詩只講平仄韻,而詞因為必須要唱出來,所以有更多的音律上的要求,還有去入韻,五音諧洽的多種聲韻上的要求。

    所以,這就好比李清照這個精通音律的人,以音樂的觀念去對待歌詞的時候,發現這些文學大咖寫的詞都不合音樂應有的原則,各有偏差,所以才提出批判,卻被後世許多人譏諷為狂妄。但陸游卻說,李清照批判前輩,多中其弊,她雖然是指摘前輩,但有理有據,並非妄議。

    這實在是一種進步,是詞趨於成熟時期的理論完善的表現。不能因為她批評的都是大文豪大作家,就忽略她的觀點,而僅僅著眼於她批評前輩上面。她是個女詞人,但對於詞的熱愛,可能常人無法理解,這並非所謂女人的小氣,而是對待專業的認真態度。

    我們如果去讀蘇軾等人的詞,有許多確實只是長短不一的詩,只是從文字形式上接近詞,但從聲律角度,多有不協音聲者。也就是隻能讀,沒辦法唱出來。但蘇軾像李白一樣,勝在意氣風發,規矩往往圈不住他。

    但其實早期的蘇軾,寫詞也有許多毛病,比如好用典故,一首詞裡用好多處典故,而妨礙了詞的意境,所以又被批判說“以學養而害性靈”。到了晚年,返璞歸真,雖然也用典,但是不那麼刻意造作傷害意境了。可見大文豪也是逐漸發展的,那麼被人挑出問題來,也並非什麼不可饒恕的事。

    所以李清照對於蘇軾的批判其實是積極的,而非純粹的諷刺。這是一個詞人為她所珍視的事劃定標準,建立專業性的一種舉措,正因為她愛詞,所以才如此嚴格的要求,生怕詞人都不知詩詞的分別,而流於濫觴,以加速詞的消亡。

    有這樣一位女性,在那樣的時代敢於提出這樣的見解,敢於挑戰前輩的權威,無怪乎她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的句子來了。我們實在應該覺得慶幸,她是文學領地幾千年來少有的女性光輝,獨立而熠熠。

    所以要說她和蘇軾沒有交集,也是不盡然的,文學就是他們的交集,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交集。至於說討厭嘛,這完全是一種誤會,要真是討厭,那前輩應該被她討厭個遍了。她是女中丈夫,還沒那麼小氣。

  • 3 # 老街味道

    問題:李清照與蘇東坡沒有什麼交集,為何會討厭蘇東坡呢?

    前言

    李清照留下的作品並不太多,她在《詞論》中對於很多前輩詞人進行了點評,當然也少不了蘇東坡。

    但是,並不能說李清照討厭蘇東坡。

    一、李清照評價蘇軾詞

    李清照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詞論》,在這篇文章中,李清照曾經評價過蘇軾: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

    李清照是把蘇軾、晏殊、歐陽修作為一類人來評價的,說他們三位填詞,大材小用了。他們三位雖然學問淵博無所不知,但是他們的詞都是“句讀不葺之詩爾”。

    意思是這三位把詞當作不遵守詞律的詩來寫了。李清照對這是哪位還算客氣,下面說起王安石和曾鞏就有點刻薄了: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

    為什麼這樣說呢?李清照認為“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簡單來說就是,詞與詩文不同,瞭解怎麼填詞的人太少了。你們老幾位都不懂填詞。

    二、李清照與蘇軾的關係

    李清照的父親叫做李格非,《宋史》記載李格非“以文章受知於蘇軾”,他與廖正一、李禧、董榮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李清照的丈夫是趙明誠,公公是趙挺之。趙挺之“排擊元佑諸人不遺力“,他和蘇軾、李格非是完全兩個陣營的人。

    蘇軾有個門生叫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陳師道與趙廷之是連襟,但是陳師道極為厭惡這個連襟。據說陳師道一貧如洗,大冬天參加朝廷的活動沒有棉衣。老婆去趙廷之家借了一個棉襖,沒想到陳師道知道棉衣的來歷後大怒,寧可挨凍也不穿。結果因此凍病去世了。

    可見趙挺之在這些”元佑諸人“心目中是何等的憎恨。令人想不到的是,趙、李兩家竟然結成了親家。

    結束語

    李清照在詞論中批評蘇軾等人,是關於文學方面的探討,並不能說李清照討厭蘇軾、歐陽修這些人。

    在《詞論》可以看出,北宋有名的詞人,幾乎都被李清照一網打盡,人人都能挑出一點毛病:柳永、張先、晏幾道、秦觀、黃庭堅、賀鑄.....

    對於李清照的《詞論》,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批評說:

  • 4 # 歷史湮滅的足跡

    此疑問應該是源於李清照《詞論》中的觀點。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有押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

    意思就是像晏殊、歐陽修、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學問如天人不用說,作詞就像海中取水那樣簡單,但所填的詞更像詩,缺乏音律。

    隨後她又表達了自己對詞的看法。在李清照看來詞應該在平仄的基礎上細分五音六律、清濁輕重,就如《聲聲慢》等詞。

    我們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在當時也堪稱一絕,曾獲得過很多大家的讚賞。最為一個有奇才的女子自然有些傲氣 李清照為人也比較直,她這麼說只是代表她個人對詞的一種看法討厭絕對談不上。

    而且從資歷上看蘇軾不僅是李清照的前輩,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和她的老師都是蘇軾的門生,蘇軾算是李清照的祖師爺了。李清照從小受父親的薰陶愛好詩文,對蘇軾的文章恐怕已看不下千遍,所以才有自己的見解,當然也只是她個人觀點,對蘇軾本人李清照是敬佩有加的,絕對不是討厭!

    蘇軾(蘇東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學造詣非常高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他的詩詞文縱橫恣肆、清新豪健、獨具風格,他善用比喻誇張的手法,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屬於豪放派,他的詞比較天馬行空 隨心所欲。

    相對而言李清照屬於婉約派,喜歡以細膩的情感融入詩詞讓人很容易產生共鳴 她的詞也更具有音律性,兩人風格不同,因而在寫詞的風格和側重點也不同。各有各的風格和特點。

  • 5 # 老蟲

    李清照和蘇東坡是有交集的,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門人,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也就是因為他是蘇東坡的學生,所以才家道中落的。

    李清照家的關係網還是很強大的,她的外公王珪曾是北宋宰相,王珪和蔡京又有姻親。但是李格非靠上了蘇軾,蘇軾在北宋是個很不討喜的人。

    在這不是貶低蘇軾,蘇軾和歷任宰相都搞不到一塊。王安石當宰相的時候,蘇軾就看不上他的變法,時不時的出言譏諷幾句。結果王安石不想看到他,就把他貶到湖北去了。

    王安石下臺,司馬光上,司馬光把他調回京城任職。蘇軾又看不慣司馬光的作風,又出言諷刺,這一次直接被貶到惠州去了。

    總之。在新舊黨之間,蘇軾都不討好,都排擠他。

    李格非受排擠就是因為朝廷打擊“元祐黨人”,蘇軾是“元祐黨人”的代表人物,李格非作為蘇軾的學生,自然也被刻上“元祐黨人”的印記。於是李格非就被貶為庶民,遣回老家。

    雖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但李清照也是才女,就十分看不上蘇軾的詞。不過也確實,蘇軾傳唱的詞也就那幾首,相對來說,李清照的數量以及質量就要強上很多。

    同為婉約派代表的李清照和柳永,對於蘇軾的詞都是不屑一顧,蘇軾自己也評價自己的詞“不知所云”。蘇軾的字也不怎麼樣,雖然號稱“蘇黃米蔡”,這都是蘇軾門人自己吹捧的,蘇軾作為老師,自然要排第一。但是黃庭堅就不止一次的說,蘇軾的字實在是“稀爛”。

    所以李清照討不討厭蘇東坡不好說,至少是沒多少好感的。

  • 6 # 梅鶴讀書

    李清照“討厭”蘇東坡是因為他們對詞這種文學形式的認識不同,李清照認為蘇東坡的詞不是詞。

    1、人們對詞的認識主要有三種

    在詞學史上,人們對與詞這種文學形式的認識是非常豐富的,甚至褒貶不一。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種:一種是李清照的“別是一家”之說,一種是張惠言的“意內言外”之說,一種是王國維的“要眇宜修”之說。

    簡單地說,“意內言外”之說的意思是,詞是詩的一種,好的詞都有比興寄託,可以喝《詩經》《離騷》相媲美。“要眇宜修”之說認為,詞擅於寫細膩的、深長的、複雜的個人情思,詞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問題,是不是可以合樂演唱不再重要。那麼,李清照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2、李清照認為詞“別是一家”

    李清照認為,詞就是詞,不是詩文,詞是要合樂歌唱的,在音律方面要求很嚴格:

    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

    按照李清照的標準劃分,晏幾道、秦觀、黃庭堅、賀鑄等人的詞,雖然存在不少缺點,還算是詞,而晏殊、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詞就不是詞了,“皆句讀不葺之詩爾”。李清照認為他們的詞都是句子不整齊的詩。

    3、蘇軾對詞的態度

    詞誕生於隋唐年間,是酒筵歌席上歌女演唱的歌詞,內容也是以女子口吻描寫愛情與相思離別。後來文人士大夫加入到詞的創作之中,大大提升的詞的表現力和美學價值。李清照眼中這些詞人作品中存在的缺點,恰恰反映了詞的不斷詩化的過程。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等文人士大夫都在無意之中把他們的才情、抱負、胸襟融入到了詞裡。

    他們都是無意的,而蘇東坡是有意的,他就是要創作一種不一樣的詞,這是他的才情、眼界使然。正是蘇軾有這樣的魄力,才有了《江城子·密州出獵》,開豪放詞之先河。而且,蘇軾的詞裡很少寫愛情和相思離別,這是前人都沒有做到的。是蘇東坡真正地改變了詞。

    綜上所述,李清照“討厭”蘇東坡就是因為他們對詞這種文學形式的認識不同。

  • 7 # 紅樓絳珠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據史料記載,李清照十六歲前後來隨父進京,以一首《如夢令》轟動京城,一時洛陽紙貴。他的詞情才華令趙明誠傾慕不已。而此時,蘇軾因黨爭被宋哲宗貶謫儋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省。此時,蘇軾已近暮年,儋州離京城又千里之遙,加上當時的交通條件,兩人基本是沒有交流的機會的, 所以李清照和蘇軾沒有什麼交集是真的,但是李格非受蘇軾的影響深遠,這也間接的影響到了李清照的人生。而李清照只能從父親的書信中去了解到這位可敬的前輩了。

    李格非受蘇軾的影響,李格非為官清正,嫉惡如仇。創作了大量的著作,現儲存完整的是《洛陽名園記》,從此著作中可以看出李格非強烈的憂患意識,他目睹統治階級的腐敗,從園林的興廢,感嘆國家的之盛衰。“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亂,候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餘豈徒然哉!嗚呼,公卿大夫方進於朝,放乎以一己之私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也。”

    趙家在京城也是顯貴人家,此時趙父趙挺之任吏部侍郎,而趙挺之依附於熙豐當人,同李格非政見不同,蘇軾曾經說他是一個“聚斂小人”。或許因蘇軾的原因,蘇門弟子都不喜這個人。這

    時,因宋哲宗病逝,朝廷出現動盪,趙挺之朝中失意,為了結交新黨,竟然主動促成趙、李兩家成親。在這樣的條件下,李清照和趙明誠的結合多少有些政治的原因。然而不久,新婚後不久,元祐黨人被排擠,李格非也受到牽連,遭遇貶處。而此時,趙挺之已經是步步高昇,成了實際的掌權者,李清照請求趙挺之救救自己的父親,趙挺之不但不救,反而落井下石,這讓李清照非常難過。不久趙挺之也被排擠,趙家落難。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隱居青州,此間專注學問,做了大量的詞作。

    應是在隱居期間,李清照研究詞作,便寫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強調了詞與詩的區別,並對先前各家的詞做了評價,闡述了優秀詞作的標準。其中就提到了蘇軾的詞,原文:“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蘇軾詞開創豪放詞風,在詞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他詞本身的特點,這種以詩為詞突破了詞的韻律。只求閱讀而不重演唱,所以受到了李清照的詬病。但我想李清照也只是站在詞作的角度上,本身並不會討厭蘇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大丫環襲人提出的“三不準”,賈寶玉是如何應對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