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朕說
-
2 # 怪獸小火龍
誰知道啊!只能查野史小說了……哈哈。黃sang說的已經很清楚了,我可沒有他那麼博學多才。每個朝代的春節習俗可能都不太一樣。不過,我們現在過的春節,都是中國各個朝代傳承下來的。古代和現代春節應該是一樣的。春節習俗都是自古傳下來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當代有多媒體,娛樂性更濃重了,而少了古人的那種文化趣味。我最喜歡古人過正月十五,因為很喜歡猜燈謎,特別喜歡欣賞古人做的花燈,雖然看上去不像我們現在那麼豔麗,但是花燈上面的人物繪製,給我的感覺非常的入神,相比現在的電器製造的花燈,除了有美感外,根本沒有什麼文化氣息,我還是喜歡古人的花燈。有點跑題了,我們現在過年像放鞭炮,掛燈籠、貼春聯,這些那一個不保留著。鞭炮由來和年獸有關!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年獸生活在深海里,長得獠牙利爪,性情很兇猛。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破壞莊稼,見人就吞,見屋就毀,令百姓們不能好好過年。為了對抗它,人們把老幼送到深山裡,年青的拿著鋤頭準備和年獸作戰,但最終都成了它的盤中餐。 傳說紫微星君為了拯救人們消滅年獸,他身穿紅袍,把百姓廢屋上貼著紅紙,掛著燈籠,院裡還有爆竹;年獸來到後看到強烈燈火,立刻調頭逃竄,又聽到“啪啪”響聲,它害怕的身子縮在一起發出嗷嗷痛聲…之後,每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貼紅紙,掛燈籠,放鞭炮,也慶祝這祥和平安的一年。 中國歷史上最早春聯是後蜀之主孟昶所寫,據《宋史·蜀世家》上記載公元964年除夕:蜀後主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春聯的來歷,宋代過年寫春聯已經很普遍了…在《宋史·五行志》、《夢梁錄》、《癸辛雜識》等古籍中都有記載,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國歷史上留下很多佳句“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月人增,春滿乾坤福滿樓”等等;清代的陳雲瞻在《簪雲樓雜話》中記述道:“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據史書說:“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書寫,而且還鼓勵臣下書寫”。其實,始於朱元璋說法不準確,準確的應該是明朝時是興盛時吧?現在過年更多的是吃喝娛樂,而古人過春節,感覺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相(遇)相交和相知。
-
3 # 歷史大學堂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它代表了小夥伴們對收穫的嘉許和新年的憧憬,也是家族祭神拜祖、加深情感的契機,更是民族人文內涵、價值追求的精神內涵。放眼全球,與春節有關的一系列習俗,是推廣中華文化、展現民族魅力的Showtime。
其實,在古代,新年的設定並非一成不變的。上古時期,以立春作為新年的第一天,夏朝以一月為歲首,商朝將正月改為十二月,商亡周興,以十一月為新年啟始,秦始皇一統六合,把十月列為正月。強漢初立,制訂了《太初曆》,恢復以孟春正月為新年肇始,一直傳承不絕。
春節並不是某一天,而是指年終歲首的一個時段。古代過春節,從臘月二十三日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在此時期,很多習俗圍繞著春節展開,氣氛隆重,熱烈歡愉,人氣爆棚。總的來說,春節分為吃、穿、住、行等四部分。
吃
據東漢大儒鄭玄的《禮記·記法》的說法,“(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也就是說,灶神不但掌管灶火,還考察善惡。相傳從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是灶神上天述職的日子。因此,百姓過年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灶。百姓把灶臺打掃乾淨,更新灶神畫像,擺上酒肉糖果,點燭焚香。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有的供奉麥牙糖,為的是粘住灶神的嘴,不讓他說話,還有的把酒糟塗在灶門上,意圖灌醉灶神。總之,祭祀灶神,是百姓嚮往美好生活的樸實心願。
聽了灶神的彙報,玉皇大帝也要下凡核察民情。古代百姓做一些豆腐,招待這位大神。這並不是小氣,而是表明生活清苦,瞞天過海,躲避玉帝的懲罰。除了豆腐,百姓紛紛殺豬割肉。古代,只有過年時,才會捨得殺豬吃肉,因此,過年得到的肉,稱為年肉。不僅如此,百姓出門採購年貨,各種集市也應運而生。
臘八節的民俗,源自皇帝的祭祀穀神的臘祭,寄託來年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不同地區臘八節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南方有用米、青菜、胡蘿蔔、花生、油豆腐等八種食材熬製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燒好後,先貢奉神佛,再贈送親友,最後自己品嚐,臘八粥要剩下一點,蘊含著“年年有餘”的祝願。在北方用準備好的發麵,製作各類麵食,象徵著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饅頭的樣式各異,含義也不一樣。
除夕守歲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其實在古代,除了守歲,還有“三歲”,親朋好友在除夕夜相互饋贈,稱為“饋歲”。家人團圓,闔家暢飲,叫做“別歲”。長幼齊聚,彼此祝福,這是“分歲”。相較當下,古人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古代吃年夜飯,十分講究禮儀。除夕,全家老少務必到齊。因故未到者,必須留一個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圓滿之意。年夜飯的每一道菜,都有美好的寓意,青菜稱為“安樂菜”,黃豆芽叫做“如意菜”,年糕是“年年高”,最有意思的是做成金魚形狀的糕,除夕是不能吃的,只能看,名為“看餘”,等到年初一才能食用。
據清代文稿《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很多過年的禁忌,過了年初五皆可破除,得名“破五節”。這天是送窮迎財、開市貿易的好日子,北方要吃水餃,南方則是上香敬茶。
穿
新年添新衣,並非當下流行,古已有之。南朝學者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南朝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古時,百姓平時只能穿著布衣,唯獨過春節時,才會把最好的衣服拿出來。由於古代條件所限,古人不會經常洗澡。然而,過春節前,古人一定要洗個澡,才能穿上新衣。把自己收拾乾淨後,按照南宋吳自收《夢梁錄》中說的那樣,“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與現在不同,古代衣服的顏色搭配也有講究。不管衣服的色澤豔麗還是沉穩,都要用“三藍”、“三紅”、“三綠”、“三黃”等絲線刺繡圖案,其中以“三藍”最多。這實際上由十幾種不同的藍色構成的色系。色調不同的藍色,和諧統一,格調高雅,清新脫俗,符合文人低調內斂的氣質,受到古人的青睞。
住
過年祭祀祖先,是過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在古代,各地都會舉行祭祖儀式。地區不同,民俗不一,有的祭祀祖先,有的拜神和祭祖相結合,還有的兩者分別祭拜。祭祀時,以三牲供品為主,酒菜糖果俱全。由家長主持祭祀,燒香叩拜,燒紙祈福。這一傳統傳承千年,至今不絕,具有十分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特色。
除了祭祖,打掃房子,也是春節重要習俗之一。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塵”與“陳”同音,契合了古人除陳破舊的心願。同一習俗,在北方叫做“掃房”,南方稱為“撣塵”。古人把房子打掃乾淨,重新佈置一番,表示掃除過去的穢氣,迎接新年的到來。
行
在古代,年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回家的日子。這一天,女兒一家拎著糕點糖果回孃家拜年。孃家得到這些禮物,要分給街坊四鄰。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來一個分一次,好不熱鬧。這也是女兒戀家的體現。有意思的是,因為古代婦女過年時,年初五之前是不能出門,所以女兒拜完年之後,天黑之前就要回到婆家。破五之後,宅了幾天的婦女,終於可以出門。拜長輩、走親戚、訪故友,拜年賀喜,歡聲笑語。
東漢時期形成的元宵節習俗,流傳至今,頗受關注。現在的元宵節,是指正月十五,表示春節臨近尾聲。然而歷史上的元宵節,並不一致。唐朝時,“上元前後各一日”,宋朝又增加了十七日、十八日兩天,明朝的元宵節甚至從年初八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八,清朝時,官方不再舉辦燈會,民間依然有各種燈會,時間縮短到五天。在家吃元宵,出門看花燈,為春節畫上圓滿的句號。
春節年年有,古今各不同。如今,物資條件相對比較豐富,貼春聯、放爆竹、拜年、吃元宵等習俗,依然和古代相似。不過,現代過春節關注的是自身感受,古代過年時,在祭祀、拜年時,更注重儀式感。家人在一起玩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更具有娛樂性。親朋拜年,主人必備豐盛酒宴款待,更有節日氣氛,與現在相比,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文:計白當黑
-
4 # 棲鴻看紅樓
我不是從古代穿越過來的,也不曾穿越到古代。要談談古代年俗,只能從文獻中尋找,比如《紅樓夢》。
現在的春節,到初六就過完了,初七上班,回到生活的本來軌道上。但是古代的春節(一般不稱為“春節”,而叫“年”,要隆重得多,時間也長得多,至少要持續到十五以後。以就是說,元宵節不是單獨的節,而是春節這個大高潮中的一個小高潮)。
從黛玉進入賈府,到八十回終了,應該跨越了好幾個看著。但對春節的詳細描寫,只有一次,還是一半用寶琴的眼光來看的。
祭祖、進宮朝賀、請客吃酒看戲,直到十五元宵節酒宴,賈府的習俗與今天同中有異,這也不必細說。只是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裡,賈府多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他,就是賈敬。
當初冷子興向賈雨村、也是向讀者介紹賈府,是詳榮府、略寧府。其中提到賈敬“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讓他襲了。”而賈敬自己“不肯回原籍來,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們胡羼。”
冷子興的敘述,帶有旁白的性質,應該沒有故意的曲筆,都是可信的。有讀者據此認為,賈敬早已出家,甚至推測惜春身世有異、來路不明。真是粗疏荒謬。冷子興只說賈敬“和道士們胡羼”,哪裡說他出家了?
出家就是捨棄了家庭兒女,再不算家裡人。但前文賈敬過生日,小廝說到“我們爺原算計請太爺今日來家來”,如果出了家,怎麼還能回家過生日?“前日聽見太爺又不來了”,今年沒回來, 以前有時候是回來的。
在除夕祭祖的時候,賈敬不僅是“主祭”,並且在祭祀之後,“忙退出至榮府,專候與賈母”。只有看清了這句話,才會明白下一頁(大部分紙質版的下一頁)尤氏留賈母吃飯,賈母為什麼不肯,並且是“每年都不肯賞些體面”——兒子侄子在那邊等著呢,並且是鬍子蒼白的老侄子老兒子,賈母好意思在這邊久留嗎?
如果這一段你還不相信,請再往下看。半個月後元宵節,賈母在花廳擺酒家宴。這次賈敬沒有出現,書中特意交代:“賈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請他,於後日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養。便這幾日在家內,亦是淨室默處,一概無聽無聞,不在話下。”
再也不能忽略了吧?賈敬是春節前回家的,過完正月十七再走,在家住半個月的時間。你還以為賈敬出了家嗎?出家人可以春節回家過年、就像放年假一樣嗎?
別再胡說“賈敬出家”了,人家只是住在廟裡“清修”或者“胡羼”,根本沒有出家。也千萬別聳人聽聞地分析惜春的所謂“神秘身世”了、胡說惜春是私生女、是其母外遇的孽子了,賈敬沒出家,偶然還會回家,當然可能生有幼女。更不要片面誇大賈府的權勢、奇怪尤氏竟敢把玄真觀“所有的道士都鎖了起來”了,那不是事出無因:人家的人,在你廟裡寄住,結果出了人命,當然有權力問個究竟。
賈府勢敗之後,寶玉、惜春分別出家。但是在敗落之前,想要出家,可不是那麼簡單的。
-
5 # 哈哈欠為你違逆
古代春節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而元宵佳節,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賞燈之會,猜燈謎、百戲雜陳,普天同慶。這些充滿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風俗,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
6 # 曾經滄海2559
春節在古代稱為歲首,正旦,元旦等,講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是明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的。秦漢時期,中國社會逐漸脫離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人們的歲時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依從自然月令的時間習慣逐漸改變,歲時節日與社會生活費協調受到關注。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等等。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回覆列表
還有一個月就過年了,大家買新衣服了沒?是不是又被長輩叫去貼對聯了?準備好接受親戚的問候了嗎?
其實皇帝跟普通人一樣,也要穿新衣服、貼對聯、發紅包。
今天朕就對比一下,看看清朝宮廷過年,跟現代人家裡過年,有什麼異同。
放年假——現代人,一般放七天,也有十天的,當然學生黨還有一個月的寒假(吃朕一拳)
清宮,清朝人上班一般沒週末,平時放假也少,所以過年有將近一個月假期,一般放假時會把辦公的印章收起來,簡稱封印。
但是,國家大事來了,皇上可以不處理嗎?
明顯不行,所以皇帝一般在26日封璽,初一那天就要開始重新辦公,滿打滿算也才5天。
貼對聯——現代人,過年當然要在門口貼對聯,相信不少人又回想起,要撕掉上一年對聯時,被紙張低劣質量所支配的恐懼。
清宮,在貼對聯這方面,清朝領先現代不止一點點,宮內採用掛對聯的方式,容易拆卸、方便儲存,過完年取下來,乾淨無殘留。
同時妃子和宮女們,也會紛紛用彩紙剪出各種形狀,貼在窗上,叫“貼春花”。
紅包——現代人,收紅包,是最能體現過年氣氛的活動,也可能是支撐現代人過年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有人可以收紅包,就意味著有人要發紅包……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清宮,皇帝要發很多紅包,除夕晚上的時候,皇帝要賞給軍機大臣、皇子皇孫、,後宮嬪妃乃至總管太監、首領等人,精繡辭歲荷包一個,包內一般放一個五錢銀錁子,有時還會加上自己親手寫的“福”字,外加賞賜銀子。
新衣服——現代人,大家都會提前一個月,買好新衣服、鞋子,到過年的時候,穿出來爭奇鬥豔。
清宮,至於皇帝過年要穿的衣服,那就厲害了:明黃色緞繡龍袍,全身有九條龍和十二章紋樣,都是用金線、綵線繡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斕、喜慶吉祥,表達了皇帝希望國家萬世昇平、皇家子孫萬代的思想感情。
年夜飯——現代人,除夕晚上,大家會和親戚朋友一起,吃頓豐盛的團圓飯,一般會有雞和魚,寓意著有計和年年有餘,這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特色。
清宮,皇帝平常都是一個人吃飯,除夕的時候,會和後宮妃嬪、皇親國戚一起吃團圓飯,大家嚴格按順序坐好,先上冷膳,再上熱膳,最後是酒宴。
宮裡的飯菜一般也沒有特殊寓意,因為整個流程總共會上差不多40道菜,絕對吃不完,但是吃不完也沒關係,一般會賞賜給其他大臣,不會浪費!
看春晚——現代人,吃完年夜飯,當然就要開始看春晚了,雖然大家每年都揚言說“今年肯定不看春晚”但最後總是口嫌體直,畢竟不看春晚……
第二天什麼梗都不懂啊!
清宮,宮內也是會看春晚的,在漫長的宴席之間,會表演助興的承應宴戲,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皇帝不僅喜歡看承應戲,還會自己上去演,所以清朝皇帝不僅能看春晚,一言不合還能上去演春晚,比現代人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吃零食——現代人,看春晚自然少不了零食助陣,糖果、水果、點心……
大家邊嗑瓜子邊吐槽春晚,實在是過年必備。
清宮,宮內也有各種零食,各宮要擺吉祥盤、消夜果盒,裡面是乾鮮果品和各種糕點、糖,擺出吉祥圖案,同時具備可觀賞性與可解饞性。
除了宮內有專業大廚做點心,宮裡的妃子和宮女,還會相約齊聚一室,一起做點心。
既然後宮一起做點心,自然也免不了大家暗中較勁,但是每年都是娘娘做的最有新意,每次都從妃嬪中脫穎而出,深得皇上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