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畝劉武鄉特產

    1、選用健壯秧苗 最好是選擇旱育的適齡壯秧,這樣的秧苗株形矮健、根系發達粗壯、吸收力與抗逆性強,其拋栽或插入水田後,髮根迅速,能夠很快返青生長,分櫱早、成穗率高,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2、施足氮肥、增施磷鉀肥 磷肥對促進水稻早期分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分櫱期若磷肥供應充足,則分櫱早而多,反之,就容易出現僵苗;鉀肥對增強水稻抗逆能力,防止水稻穎花退化,提高水稻結實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加水稻有效分櫱,必須在保證氮肥供給基礎上堅持平衡施肥,特別是對缺少磷、鉀的田塊,在底肥中應增施磷、鉀肥,一般畝施過磷酸鈣40∼50千克,硫酸鉀10∼15千克。

    3、早插、淺插 秧苗適時早插,可增加其吸收面積,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延長稻株營養生長期,進而促進水稻早發分櫱、多發分櫱,形成大穗、提高產量;秧苗淺插,表土層通氣良好,泥溫易升高,有利於分櫱的發生;插秧過深,會使分櫱時間延遲、分櫱位提升,有效分櫱減少:因此,要增加有效分櫱,應儘量做到早插、淺插,如果是旱育秧,最好實施拋栽,以促進水稻早發、多發低位分櫱,切忌讓秧苗在秧田滯留時間過長,栽插過深。

    4、淺水勤灌 溫度是影響水稻早期分櫱的重要因素,較高的溫度,有利於水稻秧苗前期早發分櫱、形成大櫱。因此,水稻插秧返青後,應儘量做到淺水勤灌,除低溫陰雨天氣或寒冷的夜間需灌深水外,晴天田間保持3釐米左右水層即可,以提高水溫、泥溫,促秧苗早發分櫱,多發低位大櫱。如果長期灌深水,會使秧苗分櫱遲發、分櫱節位抬高,不僅有效分櫱減少,稻穗也會變小。

    5、早追促櫱肥 分櫱肥必須適當早追,確保分櫱時養分充足,才能夠促使秧苗早發快長。具體追肥時間在水稻根系恢復生長、植株返青後(移栽後7∼10天)進行,肥料用量應根據土壤肥力、底肥已施量、秧苗長勢靈活掌握,一般每畝追尿素5千克左右,地力差、底肥少,秧苗長勢偏弱的田塊可酌情增加。如果追肥偏遲、過多,雖秧苗生長旺盛、分櫱較多,但大多數是無效分櫱,儘管中期有漂亮的長相,但是後期卻無好的收成。

    6、及時中耕除草 中耕能夠疏鬆土壤、提高地溫、加速肥料分解、排除田間有毒物質,從而促進水稻秧苗根系發育,同時還能消除雜草,防止雜草與秧苗爭奪養分,因此對促進水稻前期分櫱也十分重要。中耕一般進行1∼2次,第一次在追施分櫱肥後進行,第二次視苗期長勢在第一次中耕後7∼8天進行。

  • 2 # 老農說鄉村

    水稻“分櫱”的數量,對水稻產量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常會出現返青後的水稻,不“分櫱”或者“分櫱”數量少的現象,對此,許多農民弄不清什麼原因,浪費了許多精力,問題卻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那麼,影響水稻“分櫱”的因素,都有哪些,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因素,溫度。

    水稻“分櫱”最適宜的溫度為,30攝氏度,低於20攝氏度,或者高於37攝氏度,就會影響水稻分櫱,如果溫度低於16攝氏度,水稻秧苗就會停止生長,並且停止分櫱。

    在具體水稻插秧的季節,許多農民為了搶時間,常會在氣溫較低的時候栽插水稻,表面上感覺氣溫適宜插秧,但是,土壤中的溫度,比空氣中的溫度要低些,由於溫度低,便出現了分櫱數量不足的現象。

    第二個因素,栽插的秧苗密度大。

    水稻秧苗返青以後,處於快速生長時期,此時,如果秧苗栽插的密度過大,必然影響光照;經過試驗,自然光照情況下,水稻秧苗返青後,3天就會開始分櫱,自然光照為50%時,秧苗返青13天后,才會分櫱,自然光照在5%時,水稻秧苗完全不分孽。

    許多農民認為,增加水稻的栽插密度,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這種想法是違反水稻的生長規律的;增加秧苗密度,減少了自然光照,水稻分櫱期延遲,有效分櫱減少,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第三個因素,土壤的因素。

    水稻適宜在微酸的土壤中生長,但是,如果酸性過高,就會影響水稻的生長,同樣也會抑制水稻的分櫱;現在,水稻插秧,大多是在秸稈還田的田塊中插秧,秸稈在腐爛前會產生大量的酸,這樣,土壤的酸性會加大;在這樣的田塊中栽插水稻,水稻秧苗的分櫱量必然會受到抑制。

    找到了水稻分櫱少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就可以有的放矢,採取措施來解決問題。

    如果是溫度過低,引起水稻分櫱量少,這種情況可以增施富含鋅磷的肥料,促進根部的生長,促使水稻秧苗多分櫱。

    如果是秧苗密度國大,造成的分櫱數少,這個只能當做教訓,在下次栽插水稻時,減少栽插量。

    如果是土壤中的酸性過大,就要調節土壤的酸鹼度,例如撒施生石灰。這也是許多人在田地裡撒施生石灰後,水稻產量明顯提高的原因。

    總之,發現水稻“分櫱”少,查明原因是關鍵。只有弄清的原因,才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 3 # 芒鄉夏韻

    由於今年的氣溫多變,低溫陰雨、溫差較大等原因,導致水稻田裡出現水稻生長緩慢,分櫱不足甚至不分櫱的現象,令很多農友們苦不堪言,同時也對水稻的田間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那麼水稻分櫱太少怎麼辦呢?如何提高水稻有效分櫱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水稻分櫱太少原因

    1、氣溫低秧苗素質差

    這導致返青延遲,造成大緩苗。第4-5葉養分僅夠供給返青使用,有效分櫱從第6葉開始按n-3規律,水稻第3節上櫱開始發生,至第8葉結束,可利用分櫱共6個,而實際生產中受低溫影響僅剩3-5個。

    2、插秧密度大群體空間差

    農民朋友插秧密度一般在7-8棵左右,還有少數在10左右。而水稻分櫱方向對於插秧時確定每穴棵數非常重要,如果插單株,其分櫱方向為360°全方位,插兩棵為180°單側,三棵為120°夾角,四棵為90°直角,五棵為90°+0°無空間。90°+0°的概念是:即5棵苗中4棵的分櫱方向是各佔90°,另一棵苗被來在中間,沒有分櫱方向,從這個角度說,每穴插植苗數應在4-5株為宜,保苗率在4棵即可,不易過多。多則影響分櫱。

    3.水稻分櫱數夠與不夠的標準

    穗群體是水稻抽穗後,單位面積水稻穗數(一般小於5個粒的穗不計)。亦可理解為有效莖數。有效莖數越多,穗頭子越多,產量越高。達到一定數值後,穗頭子不再增加,超過一定數值後,成熟度下降,產量降低。只有保證有效莖數,才能成穗,保證穗群體,保證產量。

    穗多、穗大,是水稻高產的基礎。雖然水稻具有較強的分櫱能力,但只有早期的分櫱才是有效分櫱,才能夠成穗,因此提高水稻產量,不僅要在“促櫱”上下功夫,關鍵是要在“促早櫱”上下功夫。

    其具體措施有:

    1、選用健壯秧苗

    最好是選擇旱育的適齡壯秧,這樣的秧苗株形矮健、根系發達粗壯、吸收力與抗逆性強,其拋栽或插入水田後,髮根迅速,能夠很快返青生長,分櫱早、成穗率高,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2、根據品種特性合理種植。

    品種不同,其分櫱能力差異較大,有些品種分櫱能力強,可以一株分櫱近20株,而有些品種則分櫱效能弱,一株只能分櫱3-4株,甚至獨稈不分櫱,如雜交稻一般分櫱較強,數量多,粳稻總體分櫱少。

    所以要根據品種特性合理密植,以保證基本苗數,或選用分櫱能力好品種種植。

    3、溫度不適。

    水稻分櫱期溫度高於37℃或低於20℃,對正常生長都會有所影響,特別栽插水稻,更容易影響其返青分櫱,而溫度16℃以下則會分櫱停止生長。

    注意要根據各地情況適期播種栽插,避免溫度不適影響。

    4、水分管理不當。

    水稻移栽後要淺水活棵,以利根系下扎,快速返青分櫱,直播田三葉期後,移栽田活棵後即進入分櫱期,要實行淺水勤灌,水層一般不宜超過3釐米,溼潤與淺水相結合,以水調肥,以氣促根,形成發達根系,進而會促進生長分櫱增加。

    若冷水田,或田間水層較深,光照氧氣受阻,則不利根系生長及分櫱,失水乾旱,則影響稻苗吸肥,吸水,分櫱受阻,導致分櫱減弱或不分櫱。

    5、光照不足影響。

    水稻分櫱期若遇長期低溫寡照天氣,會導致分櫱延長,白天光照強度少於自然光照5%時則停止分櫱。

    要注意加強管理,保持淺水,提高泥溫,結合葉面噴施碧護或蕓薹素加磷酸二氫鉀加安泰生緩解,增強抗逆性,以利促進生根分櫱。

    6、營養不良影響。

    水稻分櫱期除對氮肥需求量大,對磷鉀及鋅肥需求量增加,若磷鉀鋅肥等不足,也會影響分櫱數量,或分櫱質量不好。

    要及時根據底肥及苗情長勢及時追施分櫱肥,以利分櫱生長。

    7、秧苗栽插過深影響。

    栽插較深,會導致根系呼吸不良,影響根系生長和分櫱。

    注意栽插深度以3-4釐米為宜,秧苗要堅持淺栽,勻栽、載穏栽直,以利栽後髮根快,有利返青分櫱生長。

    8、肥害或藥害、病害影響。

    施肥或施藥不當時肥害或藥害發生會影響分櫱,嚴重的引起畸形死苗等。

    要注意科學合理施肥,不用縮二脲含量高肥料,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不要隨意加大用量,避免藥害肥害影響。

    惡苗病、赤枯病、病毒病等發生較重時也會影響分櫱生長。

    注意選用咪鮮胺或浸種靈或氰烯菌酯浸種預防惡苗病,選用噻蟲嗪或吡蟲啉等拌種防治稻飛蝨,薊馬等害蟲,並能有效預防病毒病為害,赤枯病發生時及時排水,選用磷酸二氫鉀加螯合鋅加美洲星緩解,同時增施鉀肥。

  • 4 # 豫南鄉農

    要想提高水稻的分櫱率,光靠施足底肥是不行的。要有其它輔助的生產措施。幫它提高分櫱率。

    一、水稻的兩次鍛根育苗:

    大家都知道,水稻秧苗有一個發達的根系組織,才是提高它分櫱率的保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水稻進行兩段育苗鍛鍊根系:

    塑膠溫棚育苗:把買回來的優質稻種在清明以後,先涼曬之後。用清水浸泡二十個小時左右,控幹水撒在事先準備好的秧畦裡。就象上圖做的秧畦,秧畦裡不要撒化肥,用肥一點的稀塘泥就可以。稻種均勻的撒了之後,插上弓架,然後蓋上薄膜四周壓緊就可以了。其間要注意拱棚裡面的溫度,及秧苗的生長情況。正常情況下十天左右,就可以往準備好的秧底裡移栽了。這就是秧苗的第一次鍛根移栽。二、秧苗的大田移栽

    秧苗從苗床上移栽到秧底的時候,開始了露天生長。這個時期是秧苗分櫱初期的關鍵時期。水不要圈的太深,待露泥不露泥的最好。點栽的時候可以三顆二的秧苗點栽在一起。每撮兒的距地離保持在7釐米左右,便於秧苗的分櫱生長。

    大約經過28天的生長,秧苗就可以往大田裡移栽了。這就是秧苗的第二次鍛根。

    植物的生長都需要氮磷鉀的營養成份,一般果實類的植物都需要鉀含量稍多一些的肥料。因此,要用含鉀量較高的複合肥當做底肥。秧苗在移栽的時候,不要插的太稠,稠了影響分櫱。行距和株距都保持在28~30釐米比較適宜,這樣便於秧苗的分櫱發兒。

    為了防止水稻生長後期倒伏,一畝田施90~100斤複合肥即可。要一次性撒進去,中途儘量不要施肥。秧苗移栽到大田的第一月,是秧苗生長髮櫱的關鍵時期。除了病蟲害的防治以外,田裡不要缺水,一切由其自然生長。總結起來提高水稻的分櫱率:1是選用優質高產的稻種;2是要進行兩鍛育秧,促進根系發達;3是要合理密植,株距、行距都要稍為稀一點。做到這三點,也就不愁水稻的分櫱率少了。

  • 5 # 樂享未來的農村人

    水稻分櫱少咋整?怎樣才能提高水稻有效分櫱?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看提問者所指的是水稻在哪個階段的分櫱少,是它在移栽前的苗田分蘗少還是移栽後至大田生長期間分櫱少。移栽前與移栽後加快水稻分櫱的方法多少還是有點區別的。

    首先,如果水稻是在移栽前的苗田裡分櫱少的話,想提高其移栽前的有效分櫱,先是間苗,把秧苗密的地方移栽至稀少的地方,改變秧苗的稀密度,為其分櫱提供應有的空間距離。秧田水白天不要太深,平田面的露泥水即可,晚上上水三釐米左右,為秧苗分櫱提供可靠的保溫。同時,為了秧苗能橫長多分櫱,不向上風長,在秧苗移栽前半個月左右,可以給秧苗噴施多效唑農藥,幫助促進水稻秧苗在移栽前的有效分櫱。

    如果是水稻秧苗移栽至大田後的分櫱少的話,想提高其有效分櫱,首先是當移栽苗7天左右成活返青後,將大田裡的秧苗返青水排放至只保留二到三釐米深即可,也就農村常說的現泥水,然後再追施大田秧苗分櫱肥,一般以尿素為主,畝施十公斤左右,促使水稻秧苗在大田的有效分櫱。一般,水稻秧苗移栽至大田後的有效分櫱期在30天左右,30天后水稻封行後的分櫱為無效分櫱。所以一般30天后,種田的農民們都將稻田裡的水排幹曬田,直至稻田發裂,目的是給水稻結紮,控制水稻的無效分櫱。

    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6 # 響水大米

    水稻的生長與很多因素有關聯,現在東北地區的寒地水稻都已經完成了插秧工作,現在大田裡的水稻苗正是緩青分櫱期,水稻的分櫱是關鍵,分櫱過少及分櫱過多都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水稻分櫱過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氣溫低導致分櫱過少:水稻正常分櫱的氣溫需要在20度以上,最佳分櫱溫度在25-30度左右,所以部分地區的低溫連雨天氣造成了水稻無法正常分櫱或分櫱過慢。

    2、秧苗素質差影響分櫱,秧苗的培育過程中,澆水和通風的管理影響水稻秧苗的質量,發育不好的秧苗在外觀上葉片鮮綠,植株不粗壯,種植以後出現返青慢,分櫱能力也比較弱。

    3、水稻育種和播種前期底肥施肥不足或者施肥過晚,造成了肥效期的延遲,導致秧苗在分櫱期內無法吸收更多的有效營養,也會導致水稻返青慢,植株分櫱緩慢。除此之外秧田的扶苗水分灌溉不及時以及秧田水面水綿植物生長過多也會造成水層及田面的溫度,導致分櫱過晚或分櫱差。

    水稻分櫱不足應該根據具體產生的原因進行有針對的處理,儘量採用間歇灌溉的方式適當曬田,透過反覆“淺—溼—幹”灌溉實現充氧壯根,排出田間有毒氣體,為根系發育提供氧氣,促進根部向下生長髮展。

    同時針對雜草較多的地塊採用藥物防治,做好紋枯病、褐斑病的預防,配合水層的管理,適當噴灑葉面肥。

  • 7 # 農民的小幫手

    水稻如何提高分櫱率?這個問題稻農們都比較關心,不同地塊,不同種植方式,不同種植環境等,水稻分櫱數都會有高有低,常見的影響水稻分櫱數的因素,比如品種特性、溫度、水分、養分、光照等,可能某一點不適合水稻的生長,就會影響正常分櫱。

    1、品種

    選擇分櫱力相對較強並且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另外,在秧苗移栽到大田過程中,從運輸到栽下去,儘量少傷根,更要防止人為的傷苗,提高移栽質量,能夠促進有效分櫱。

    2、整地

    良好的整地工作,對於提高水稻分櫱也有積極的作用,地要平整,水分保持“寸水不露泥”,清除田間的雜物,同時要施足底肥,為移栽後的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長場所。

    3、種植密度

    合理的種植密度也能夠促進水稻的有效分櫱,如果種植過密,看似分櫱數很多,但是單位面積內的總分櫱數是減少的,相反,如果種植過密,影響單株的分櫱數,並且分櫱末期後,田間的通風性、透光性都會減弱,不利於後續的一系列生長,水稻種植密度要根據品種、土壤肥沃度、氣候等等多種因素來定,不是一個固定值。

    4、控水曬田

    適當的控水曬田不僅能提高分櫱率,還利於有效分櫱,在移栽以後,前期透過淺水(不要長時間灌深水),可以增加分櫱數,到了後期,可以透過曬田,來抑制分櫱,防止分櫱過多,提高有效分櫱率。

    5、田間管理

    做好除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並且做好追施分櫱肥,都有利於水稻的正常生長,促進分櫱,提高有效分櫱,控制無效分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52D能發射對地巡航導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