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帝國早在十五世紀中葉就被奧斯曼帝國所取代,而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也是奧斯曼帝國並非拜占庭帝國。

    1453年,剛剛二十出頭的穆罕默德二世御駕親征一舉覆滅了拜占庭帝國,並將首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林;自此以後,奧斯曼帝國不僅穩固了自己在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地位,同時也開始了一系列的勢力擴張……

    進入十六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版圖達到巔峰:紅海、中亞、巴爾幹半島、東南亞以及歐洲等地都留下了奧斯曼鐵蹄的印記;隨後,奧斯曼帝國甚至與法國、荷蘭以及英格蘭組成軍事同盟,一起對抗西班牙、義大利和奧地利。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對於伊斯蘭國家的侵略也極為徹底:除阿曼和摩洛哥以外,其他的伊斯蘭國家都曾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而前兩個國家的獨立還是以藩屬國的形式存在!在長達三四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些伊斯蘭國家都承受著來自土耳其人的軍事壓迫……

    十七世紀末,雖然因為統治者的管理不當導致奧斯曼帝國內部亂象叢生,但其仍是歐洲所要面對的主要威脅勢力。不過,在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後,奧斯曼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步伐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同時也保證了哈布斯堡王朝對中歐的統治地位。

    此時,隨著歐洲科技的不斷髮展,奧斯曼帝國在海上的統治力已不復存在,但土耳其人依然控制著大量的陸上貿易通道,而這也是歐洲彼時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也是自奧斯曼帝國圍困維也納失敗的這一年開始,土耳其人遭遇了接踵而至的內外交困:奧地利人、威尼斯人、波蘭人紛紛趁熱打鐵進攻土耳其人,而奧斯曼帝國內部也因為政局動盪、經濟混亂引發了起義、譁變等;1697年,奧斯曼在桑塔戰役中被奧地利徹底擊敗,基本失去了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

    在十七世紀的最後一年裡(1699年),日暮西山的奧斯曼帝國與俄、奧、荷、波等國達成協議並簽署了《卡洛維茨條約》,該條約割走了土耳其人大部分的土地,而這也拉開了奧斯曼帝國衰落的序幕!

    進入十九世紀後,在英法俄等國的強勢干預下,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和領土被進一步壓縮,希臘、塞爾維亞、黑山、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紛紛跳出帝國的統治宣佈獨立。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但最終戰敗。

    協約國隨後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塞夫勒條約》,該條約的目的就是極盡所能的削弱土耳其人的勢力,同時也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從歷史發展不難看出:曾經盛極一時且長期直接威脅歐洲的奧斯曼帝國儼然讓西方國家心有餘悸,唯有將其瓜分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 2 # 客矢解

    土耳其參與一戰時是同盟國成員,戰敗領土慘遭瓜分,但是再怎麼說也是有西方血統的國家。拜占庭是東羅馬帝國的政權中心,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但是早在公元1453就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其次“拜占庭”這個地名被“伊斯坦布林”取代,併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國都。

    土耳其之父凱末爾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土耳其雖是落後的專制主義國家,封建性質很高,但卻不是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像印度,埃及等這樣的國家才是帝國主義國家主要扶持封建勢力的物件。殖民統治在一戰後不同程度的削弱,而民族獨立運動,和共產主義是首要敵人,而不是同類的資本主義興起國家。

    從凱末爾革命開始西方大國是干涉過土耳其進現代化資本主義改革事業的。但是其程度不及干涉蘇聯那樣強烈。西方雖有想扶植土耳其封建勢力但是並不是“拜占庭”。有必要指出土耳其實際上是阿拉伯人和西方人各佔一半的國家,拜占庭也就是伊斯坦布林是當時唯一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城市。在1923年才遷都安卡拉,直到現在伊斯坦布林仍然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而不是首都安卡拉。

    法國曾支援希臘干涉土耳其,但最終被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隊挫敗,此後法國不得不停止對土耳其過分的壓迫掠奪。並在希臘軍被打敗后土耳其與協約國在1922年簽訂了停戰協定,1923年簽訂了史稱《洛桑公約》的協定,其確定了當今土耳其的領土範圍。

    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資本主義革命是在廢黜封建素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前提的,早在一戰開戰前,英華人許諾受奧斯曼土耳其壓迫的阿拉伯人參戰可以在戰後獲得獨立。這使得土耳其與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差距大到不可想象。倘若說西方國家沒有支援“拜占庭”那麼也間接支援了歐洲部分人移民的後裔。即便99%的國民信仰伊斯蘭教。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土耳其又居歐亞之間難免會被西方國家覬覦,所以西方國家不一定非要支援土耳其多方勢力,拉攏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才是最明智的選擇。西方國家都有各自的打算,而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也沒有報復性的開展掠奪戰爭,所以直到今天土耳其還成為了北約集團的成員國之一。

    土耳其是少數幾個非發達國家擁有完整工業的國家,土耳其中國產坦克“阿勒泰”

    多方的對外干涉和一戰的影響使得這種行動不得不減少起來,畢竟支援某方需要提供一定的物資援助,但是一戰剛結束國內都還沒解決怎麼可能既要對付蘇聯,又要在其他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施加更強的影響力呢!

  • 3 # 子屠龍

    一戰後,拜占庭真的沒復國嗎?答案並非單一。如果從拜占庭早期濃濃的羅馬風來看,拜占庭真的沒有再現,但從拜占庭後期的希臘風來看,希臘的復國相當於拜占庭的復國。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部分後,東羅馬帝國也叫做“拜占庭帝國”。公元7世紀上半葉,拜占庭逐漸完成希臘化,希臘語成為帝國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居民信仰的東正教與西歐的天主教差異明顯。

    與此同時,隨著拜占庭的衰弱,帝國的領土不斷減少,後期基本就龜縮在希臘半島一帶,於是很多時候“希臘”就指代拜占庭、“希臘人”就指代拜占庭人。

    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跳下戰馬,持劍一頭衝向穆斯林近衛軍……歷經千年的拜占庭亡國……

    這一天具有重大歷史象徵意義,被視為歐洲中世紀和近代的交界點,也意味著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儘管名義上的羅馬衣缽還在繼續,比如沙皇俄國自認承繼拜占庭,只因為沙皇娶了拜占庭的皇女;奧斯曼帝國也自認是接班人,被征服的拜占庭在新的名號下重生。

    外人看來,作妖的繼續作,反正拜占庭已經毀滅。而拜占庭的毀滅,讓歐洲失去阻擋奧斯曼帝國的前哨堡壘,從而正式開啟雙方愛恨情仇……

    進入19世紀初,希臘民族主義運動以一種文藝復興的模糊面目出現,一些希臘人在民族情感的激烈下開始採取軍事手段謀求獨立。

    1821年,希臘人在帕特拉斯城發動起義,當時奧斯曼軍隊正在對付阿爾巴尼亞的叛軍。這樣一來,希臘起義軍便有機可乘,逐個擊潰奧斯曼帝國在當地的軍事要塞。

    6年後,反撲來的奧斯曼軍隊於1827年6月攻下雅典,眼看希臘獨立戰爭即告失敗。關鍵時刻,歐洲國家終於決定援助希臘基督徒,俄國、英國、法國相繼出手。

    “西亞病夫”終究不是列強的對手,奧斯曼蘇丹承認希臘獨立,穆斯林軍隊完全撤走。1830年,希臘王國建立,版圖包括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地區,以及除克里特島之外的諸多島嶼。

    如果希臘獨立可視為拜占庭復國的話,那麼早在一戰之前就已經復國。反之,不視為復國,那麼拜占庭就再也沒有復國。

  • 4 # DingdingCat

    宗教一關就過不去。歷史上互相開除教籍,敵視了多少年。第四次十字軍直接就把君士坦丁堡洗劫了,一下元氣大傷,負責還能多撐一段。 面對土耳其人的巨大壓力,拜占庭上層想指望西方的幫助,下層照樣不尿。 俄華人號稱傳承了拜占庭,一直被歐洲排除在外的重要原因就是東正教,一說就是歷史上從來沒參加過十字軍,不是咱的人

  • 5 # 公民康明誠

    如果說,有一個帝國,在距今不遠的時候,喪失了它全部的榮耀,跌落神壇,甚至國破人亡,那麼它的名字,一定是奧斯曼土耳其。

    公元1453年,來自西亞的土耳其人攻佔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最後的廢墟之上(東羅馬帝國軍民從未自稱拜占庭),建立了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事實上,它是人類目前為止最後一個如此規模的帝國。

    (↑圖為奧斯曼帝國版圖及領土變更示意)

    但帝國的榮耀短促異常。自1683年維也納城下一敗之後,奧斯曼再也沒能對基督教歐洲保持攻勢,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竟漸漸難以招架。在一戰之前,許多帝國曾經直轄的核心領土紛紛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態,在歐洲各國的干涉和影響下,伊斯坦布林和哈里發只能聽之任之。如阿里帕夏治下的埃及,以及雜湊姆家族的漢志地區、英法覬覦已久的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等,更不用說早已丟失的黑海、克里米亞和早已獨立的巴爾幹半島諸國。

    而一戰時期,因為伊斯坦布林的短視和判斷失誤,以及一系列由來已久的歷史原因,奧斯曼加入了德奧的同盟國陣營,隨著1918年同盟國陣營兵敗如山倒,國力孱弱且站錯隊的奧斯曼必然要接受戰後協約國對其的懲罰。這就說到了本文要回答的幾個問題:

    1.一戰土耳其戰敗之後,協約國對其進行了怎樣的懲罰?

    一戰結束之後,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及其繼承者土耳其共和國共簽訂了兩份和約,分別是《色佛爾條約》和《洛桑條約》,其中《洛桑條約》是最終的土耳其與協約國達成的和平協議。

    《色佛爾條約》規定,奧斯曼喪失除安納托利亞本土之外的幾乎全部領土和附屬國,安納托利亞本土也有大片領土被割讓給鄰國希臘、亞美尼亞等國,保留了日後允許境內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地區,規定土耳其海峽沿岸地區為非軍事區並由協約國掌管等。

    (↑圖片為《色佛爾條約》中奧斯曼帝國將割讓的領土)

    奧斯曼帝國蘇丹和政府認可了這份條約,在國內引起了公憤,並引發了國內起義,起義者在安卡拉另立中央,並最終迫使蘇丹退位和奧斯曼帝國解體。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拒絕認可《色佛爾條約》,並與拒絕承認條約併入侵土耳其企圖恢復歷史版圖的希臘軍隊交戰。希臘入侵軍失敗後,西方各國承認土耳其共和國並與之重新談判,簽訂了《洛桑條約》,成為了現代土耳其共和國領土的基礎。

    (↑《洛桑條約》規定的土耳其領土。可見涉及土耳其本土的割讓都被廢除,此劃分正是現代土耳其國界線的基礎)

    2.哪些古國在對土耳其的懲罰中復國?

    對土耳其的懲罰,我們以最後生效的《洛桑條約》為準。土耳其根據條約放棄了對已被英法等國瓜分的非洲原屬奧斯曼諸國的主權要求。這類國家包括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國。這其中,僅埃及一國以英國保護國的身份成為獨立國家,其餘國家均淪為英法等國殖民地或類似地位屬地。同時,土耳其承認了英國、義大利等國對塞普勒斯等地的吞併。

    在既成事實方面,土耳其和協約國似乎都沒有再更多關注。早已獨立的巴爾幹地區各國和在《色佛爾條約》裡被割讓給英法等國的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維持了之前的狀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裡沒有文明古國被複國。

    而亞美尼亞和庫爾德人聚居區,在《色佛爾條約》裡被認可獨立,在《洛桑條約》中則被取消了獨立。土耳其日後對這兩個有“貳心”的國家地區(民族)多有防備,乃至發生大規模衝突,直接釀成了幾年后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以及至今為止都存在的土耳其人與庫爾德人的尖銳對立。

    3.是否存在西方國家“不讓拜占庭復國”?

    如前所述,一戰後對土耳其的懲罰中,並沒有包括問題中提到的“為拜占庭復國”。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總體而言很複雜。

    首先需要明確,歷史上並沒有一個國家自稱“拜占庭”,1453年亡於奧斯曼的國家的官方稱呼始終是“羅馬帝國”,在對外交往時,有時會出現“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我們之所以有著這樣對“羅馬”稱號的堅持,是因為這樣的稱呼,直接關係到我們對這一關鍵問題的回答。

    我們給出的答案是,在一戰結束之後,正式生效的對土耳其懲罰的《洛桑條約》中,並沒有規定任何關於恢復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文字。英法為主導的一戰歐洲勝利國,並沒有幫助我們俗稱的拜占庭帝國復國。

    4.“拜占庭”到哪裡去了?什麼是“羅馬”?

    事實上,英法沒有恢復“拜占庭”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並不能找到代表那個最後的“羅馬帝國”的主體。

    作為強大的羅馬帝國文化的傳承,在歐洲,只有繼承了羅馬衣缽的國家才有資格被稱為“羅馬”,只有繼承了羅馬法統的君主,才有資格自稱凱撒(皇帝)。關於羅馬正統性的爭執,也貫穿了整個歐洲史。

    眾所周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臨終前將帝國分為了兩部分,東西羅馬這兩個國家分別的命運和傳承,構成了羅馬這個概念的前後歷史。

    在西方,正統的西羅馬帝國滅亡於蠻族入侵的公元476年,稍後的6世紀成立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在宗教和法統上繼承了西羅馬。“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亡於拿破崙,“羅馬”的CROWN落在了法蘭西。歷經坎坷之後,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法國把“羅馬”和皇帝之位又拱手還給了德意志。正是在奧斯曼帝國死亡的這次第一次世界大戰,戴著CROWN的德意志被挑落馬下,君主制遭到廢黜,且沒有新的君主繼承CROWN,西羅馬的法統正式結束。

    而在東方,建都“新羅馬”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直到1453年才亡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也自稱繼承了羅馬CROWN,但由於羅馬帝國後期,基督教成為國教,顯然歐洲不可能接受一個穆斯林凱撒,奧斯曼也被後人嘲笑為“綠羅馬”。但人們廣泛相信,東羅馬的法統沒有斷絕,在君士坦丁堡淪陷前後,東羅馬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妹妹索菲婭下嫁遙遠的莫斯科大公,多年後,統一俄羅斯的大公伊凡四世自稱擁有羅馬血統,宣稱自己是凱撒(沙皇),並宣稱俄羅斯是“第三羅馬”。俄國因自詡東羅馬繼承人,多次對奧斯曼動武,企圖“光復”新羅馬。諷刺的是,“第三羅馬”俄國君主、“第二羅馬”德國君主,以及“綠羅馬”奧斯曼君主,均在這次大戰後下臺退位。事實上,無論是法統上、宗教上,還是牽強附會的,“羅馬”這個概念已經徹底絕嗣。

    5.“借屍還魂”的東羅馬與“伊斯坦布林問題”

    如果說,已然死去的“羅馬”和“拜占庭”在世間仍有影子和遊蕩的靈魂,那它一定是希臘。自15世紀淪陷於土耳其人之手,希臘地區就從未停止反抗。從宗教信仰,到文化認同,再到人口組成,希臘與奧斯曼核心區格格不入,而與曾經的拜占庭是那麼相似,以至於東羅馬國教東正教和復興帝國的理想構成了希臘淪陷400年“黑暗時代”人民的精神支柱。事實上,在奧斯曼得勢之前的百年,現代希臘的版圖、信仰、人口屬性和文化認同,都和東羅馬所剩無幾的領土高度重合。因此,對於希臘人和“羅馬”遺老遺少來說,復興希臘就意味著復興羅馬。

    因此,希臘始終是肢解奧斯曼和進攻土耳其的主力軍。和約簽訂後,希臘軍隊不顧國際調停,大舉入侵土耳其,一度攻佔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希臘和世界都更熟悉它另一個名字:以弗所),兵臨伊斯坦布林城下。而這次,上帝更垂青土耳其人的國父,凱末爾把舊日羅馬的最後一點餘暉徹底扼殺,拜占庭和羅馬,終究成了歷史名詞。

    而伊斯坦布林,當然你可以叫它君士坦丁堡,對土耳其和西方,都有特殊的意義。對突厥人而言,它是奧斯曼的榮光。對俄華人而言,它是必須光復的“故土”。對希臘人而言,它是闊別400多年的“進城去”。而對所有心向光榮與偉大的精神羅馬人而言,它是永不褪色的“新羅馬”,是金角灣永不淪陷的要塞,是飄揚的鷹旗,是紫袍掩映下的軍團和公民,它就是羅馬。

    時至今日,伊斯坦布林仍然是歐洲最大的城市。這裡是歐亞分界線,這裡有穆斯林的藍色清真寺,這裡有東正教普世牧首,這裡有1500萬人,當然還有歷經千年的聖索菲亞博物館。你問我為什麼羅馬沒有復興?我不知道,也許我們現在,就生活在奧古斯都、圖拉真、查士丁尼們孜孜不倦追求了一生的“羅馬和平”裡。誰是羅馬呢?我們都是羅馬。

    (↑圖為伊斯坦布林及街拍。圖源自水印)

    (↑圖為伊斯坦布林軌道交通示意圖 )

  • 6 # 無頭騎士Tomas

    因為羅馬在每一個西方人的心中,他們都是精神羅馬人,不需要復國,叫土耳其都自稱是清真羅馬,搞的大家都不好意思打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婚姻出現問題,該如何挽救?